公共基础知识之“行政管理”
公共基础知识之行政管理知识重点
公共基础知识之行政管理知识重点(5)精简与效能原则,即做到机构设置要精简;人员编制要精干;办事程序要简化。
(6)依法设置原则11、政府机构改革政府机构改革的动因: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精简机构和人员的需要;减轻财政负担的需要;提升行政效率的需要。
1982年机构改革。
一是提出干部的“四化”,即革命化、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专门在解决干部队伍老化和领导职数过多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二是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并将其写入宪法。
1988年机构改革。
一是提出转变政府职能的概念,并把转变政府职能作为政府机构改革的关键;二是提出政企分开、党政分开原则,初步理顺党政关系、政府与企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的关系、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以及中央政府同地点政府的关系。
1993年机构改革。
一是在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把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机构改革的目标;二是强调了转变职能的全然途径是政企分开;三是提出了行政治理体制改革的概念,扩大了机构改革的内涵。
12、1998年机构改革目标与原则改革目标: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和谐、行为规范的行政治理体系,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高素养的专业化行政治理干部队伍,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中国特色的行政治理体制。
改革原则:一是按照进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把政府职能切实转变到宏观调控、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方面来,把生产经营的权力真正交给企业;二是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调整政府组织机构,实行精兵简政,加大宏观经济调控部门,调整和减少专业经济部门,适当调整社会服务部门,加大执法监管部门,进展社会中介组织;三是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调整政府部门的职责和权限,明确划分部门之间的职能分工,相同或相近的职能交由一个部门承担,克服多头治理、政出多门的弊端;四是按照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要求,加大行政体系的法制建设,实现政府机构、职能、编制、工作程序的法定化。
公共基础知识之行政管理篇
聘任制(主要适用专业技术职务和基层行 政职务领导的产生,而不适用于高层行政 领导者。)
行政领导体制
含义:指用严格的制度来保证行政组织进行决策、 指挥、监督等领导活动的具体制度或体系的完整 性、一致性、稳定性和连贯性的体系。决定各个 机构之间领导关系和权责关系。 类型:按照行政领导决策人数多少可分为首长制、 委员制和混合制。 按照行政权力的集中程度可分为集权制、分权制 和均权制 按照业务性质与范围可分为层级制、分职制和并 用制 按照指挥监控权集中或分散与上级主体不同,可 分为完整制和分离制。
②社会性。任何一种行政组织都承担管理社会公 共事务的职能。在现代各国国家行政机关干预社 会事务的范围和程度不断扩大和加深。行政组织 直接或间接干预和管理经济等社会事务。 ③服务性。行政组织是社会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 要适应和服务于经济基础,为社会经济的稳定和 发展服务。 ④整体性。行政组织是一个规模庞大和结构复杂 的社会系统。行政组织按不同层次、不同业务部 门、不同区域以及不同管理功能和程序,设置相 应的组织结构,具有隶属和制约关系的完整权责 分配体系.
从决策主体的行为方式可以分为个人决策和集体 决策; 从决策主体采用的方法可分领导者在自然或人为的突发事件后,迅速 启动应急机制,大胆预测,做出决策的过程称为 危机决策。 行政决策程序:认识问题、界定问题、找出差 距——确定决策目标——确定决策标准——拟定 决策方案——分析方案——选择方案(最关键、 最实质的阶段)——实施决策方案、完善决策— —评估决策
我国的非政府组织
公办(由政府主办,不以营利为目的,而是以推进社会公 益事业为宗旨的社会组织)与民办(由民间主办,不以营 利为目的、旨在推进社会公益事业的组织机构。主要有慈 善机构、社会福利机构、文化教育事业、基金会、群团组 织。) 社会团体(我国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 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民办非企业组织(指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 量以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非营利性社 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 事业单位(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 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 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 作用:分担政府责任,促进社会公平稳定;对社会自愿进 行公正合理高效配置;促进我国基层民主建设;净化社会 风气。
公共基础知识之行政管理知识重点
公共基础知识之行政管理知识重点行政管理是现代社会组织运行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它负责协调、监督和执行各项行政事务,保障社会的稳定和公平。
了解行政管理的基本知识和重点内容是每个公民都应该具备的公共基础知识之一。
本文将着重介绍行政管理的核心概念、原则和实施方法,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相关知识。
一、行政管理的定义和重要性行政管理是指政府或组织内部为实现既定目标而进行的管理活动。
它通过规范、协调和监督组织内各个层级、部门和个体的行为,确保组织内外的各项工作有序进行。
行政管理的重要性在于它能有效运作公共事务,保障社会的公平和秩序。
二、行政管理的原则1. 法定原则:行政管理必须依法进行,即依据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进行管理活动,确保合法、公正和公平。
2. 效率原则:行政管理应追求高效率,即以最小的资源达到最大的效果,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3. 公平原则:行政管理应坚持公平原则,即对待公民和企业应公正无私,不偏袒和歧视任何一方。
4. 可行性原则:行政管理应基于现实可行性,即管理措施和目标要具备实施条件和可行性,不能脱离实际情况。
5. 透明原则:行政管理应追求透明度,即管理行为和决策应对公众公开透明,接受监督。
三、行政管理的核心任务1. 机构设置和改革:行政管理需要根据组织的职能和任务,合理设置各级机构和岗位,并进行必要的机构改革,提高组织效能。
2. 绩效管理:行政管理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体系,对各级机构和个人的工作进行评估,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3. 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需要合理配置、培养和激励组织内的人力资源,确保拥有足够的人力资源,并提供必要的培训和发展机会。
4. 决策和执行:行政管理需要进行有效的决策和执行,即在制定和执行政策、计划和项目时,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和措施,确保决策的有效性和公信力。
5. 监督和反馈:行政管理需要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和反馈机制,对各级机构和个人的行为和工作进行监督和评估,确保管理活动公正透明。
公共基础知识之行政管理知识重点
受警告处分的公务员,对其进行考核,但在受处分的当年不得定为优秀等次;
受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处分的公务员,对其进行考核,但在受处分期间只写评语,不定等次,在解除处分的当年及以后,按正常情况对待。
10、政府机构设置原则
(1)职能优先原则,即:职能是机构存在的前提;科学界定政府总体职能;科学配置和划分政府职能;以政府职能是否顺利实现来检验政府机构设置的合理性。
(2)完整统一原则,即:政府职能是完整统一的;行政权力是完整统一的;政府机构设置是完整统一的。
(3)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相适应的原则,在实际应用中,应遵循以下几条规律:在管理对象和内容不变的情况下,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成反比;管理幅度事务的难易程度成反比;管理幅度同管理者的能力以及管理手段的先进程度成正比;管理幅度与下属人员的能力成正比关系;管理层次与组织效率成反比。
5、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容 政府职能转变,不仅包括政府职能内容的转变,还包括政府行政职能方式的转变、政府职能的重新配置以及相应政府机构的调整和改革。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政府职能的外部转移。指政府将不属于自己的职能还给企业以及社会中介组织,防止政府职能的“越位”,将属于政府自己的职能收回,防止政府职能的“缺位”。(2)政府职能的系统转移。在纵向层级之间要按照必要的集中与适当的分散相结合的原则,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职能范围,明确各自的权力和责任;在横向部门之间要按照相同或相近的职能由一个部门承担的原则,合理配置和划分政府部门之间的职责分工。要在管理运行上按封闭原则进行分类。(3)行政管理方式的转变。行政管理方式,即政府行使能的方式,包括工作方式、工作作风、运行程序等,管理手段的转变,就是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单一行政手段,转向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
三支一扶公共基础知识之行政管理(三).doc
三支一扶公共基础知识之行政管理(三)_三支一扶考试网【导读】三支一扶考试中的公共基础知识点很多,且内容方面也很多,其中政治类常识是常考内容。
华图三支一扶考试网为考生们汇总了公共基础知识之政治常识复习资料,以供大家参考学习,助力考生顺利三支一扶考试。
公务员处分的权限(1)给予国务院任命的国家公务员行政处分和给予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选举产生的国家公务员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处分,须报国务院批准。
(2)给予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选举的公务员撤职、开除处分,须先由本级人大罢免或人大常委会免职,再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决定,报国务院批准后执行。
在罢免和免职前,国务院认为必要时可以停止或撤销其职务。
(3)给予国务院各组成部门任命的正副司局长包括相当职务的国家公务员行政处分,由本部门决定后执行,报国务院备案。
(4)给予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常委会任命的国家公务员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处分,由本级人民政府决定后执行,报本级人大常委会备案并报国务院备案,给予这些国家公务员撤职、开除处分,先由本级人大常委员免职,再由本级人民政府决定后执行,报国务院备案。
解除公务员行政处分的期限警告处分自决定之日起满半年;记过、记大过、降级处分自决定之日起满一年;撤职处分自决定之日起满两年。
被处分人员在受行政处分期间有特殊贡献的,可以提前解除行政处分。
提前解除期限不得超过原行政处分解除期限的一半。
公务员培训的根据、原则和类型根据: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二是职位的需要。
其原则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学用一致、按需施教、讲求实效的原则。
公务员培训类型主要有:(1)新录用人员培训。
在试用期间进行,不少于10天。
(2)晋职培训。
培训时间不少于30天。
(3)专门业务培训。
(4)更新知识培训。
每年不少于7天。
国家公务员辞退制度有五种情形之一的:连续两年不称职的;不胜任现职又不接受其他安排;因单位调整、撤销、合并或者缩编减编制员额需要调整工作,本人拒绝合理安排的;旷工或者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归连续超过15天,或一年内累计超过30天的;不履行公务员义务,不遵守公务员纪律,经多次教育仍无转变或者造成恶劣影响,又不宜给予开除处分,应当辞退。
2024公共基础知识点整理必背!
2024公共基础知识点整理必背!一、政治部分。
1. 马克思主义哲学。
- 辩证唯物主义。
-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这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例如,中国制定政策都是基于本国的国情和实际发展需求。
-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发展。
所以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如积极的价值观、科学发展观等。
-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能被创造和消灭。
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
例如,生态环境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人类过度开发违背规律就会遭到惩罚。
- 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
如人类利用科学技术开发新能源,就是在认识能源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体现。
- 历史唯物主义。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社会意识,如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和现代社会的平等、民主意识。
-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推动社会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先进社会意识,对推动社会和谐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在各项政策制定中要充分考虑人民的利益和需求。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邓小平理论。
- 改革开放。
-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如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国际化大都市就是改革开放的成果。
-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通过引进外资、技术和管理经验,我国不断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公共基础知识行政管理
公共基础知识⾏政管理 ⾏政管理是运⽤国家权⼒对社会事务的⼀种管理活动。
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公共基础知识⾏政管理的内容,希望⼤家喜欢! 公共基础知识⾏政管理(⼀) 1、管理的对象为⼈员、资⾦和物资。
2、管理具有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四⼤职能。
3、管理的原理主要有系统原理、整分合原理、弹性原理、反馈原理、能级原理和动⼒原理。
4、古典管理学说的两⼤流派:美国的泰罗的“科学管理”和法国的法约尔的组织理论。
5、⾏为管理学说是继古典管理学说之后发展起来的,⼤体可分为⼆个时期:前期的⼈际关系学说和后期的⾏为科学。
6、管理科学学说兴起于⾏为科学⽅兴未艾的时期,其基本特征是:以系统的观点,运⽤数学、统计学的⽅法和计算机技术,为现代管理的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通过计划与控制,以解决各项⽣产、经营问题。
7、组织⾏为学是研究⼀定组织中⼈的⼼理和⾏为规律性的科学。
它采⽤系统分析的⽅法,综合运⽤⼼理学、社会学、⼈类学、⽣理学、⽣物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知识,研究⼀定组织中⼈的⼼理和⾏为的规律性,从⽽提⾼各级领导者和管理者对⼈的⾏为预测和引导能⼒,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预定的⽬标。
8、⽬标管理⽅法的特点:(1)以⽬标为中⼼;(2)重视“⾃我管理”和“⾃我控制”;(3)强调整体性、协调性管理。
9、激励理论分为三类:(1)需要型激励理论;(2)过程型激励理论;(3)状态型激励理论。
需要型激励理论是从动机——⾏为过程或激励过程的起点,即⼈的需要出发,试图解释是什么因素引起、维持并且指引某种⾏为去实现⽬标这类问题。
该理论包括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奥德弗的ERG理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和麦 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
过程型激励理论是从激励的起点——未满⾜的需要到需要的满⾜这样的过程来探讨、分析⼈的⾏为是如何产⽣、导向⼀定⽬标和维持下去或最后终⽌等问题。
属于该激励理论的主要有弗鲁姆的期望理论、洛克的⽬标理论和斯⾦纳的强化理论。
《公共基础知识》重点归纳(公民道德建设,经济、行政管理 )
1、公民道德建设●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与长期性一、公民道德建设是实施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的具体举措二、公民道德建设是纠正道德失范的必由之路三、公民道德建设是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四、公民道德建设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基础工程五、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公民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重在建设、以人为本,在全民族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努力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公民道德建设的方针原则(六个坚持):1、坚持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2、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3、坚持尊重个人合法权益与承担社会责任相统一4、坚持注重效率与维护公平相协调5、坚持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6、坚持道德教育与社会管理相配合●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从我国历史和现实的国情出发,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核心和集中体现),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
●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社会公德: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职业道德: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办事公道是处理职业内外关系的重要准则,是一切行业岗位必须遵守的职业道德●职业道德的本质特征:奉献社会(是人生价值、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体现在其他几项要求中,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最高要求、最终目标和最高境界)●职业道德的核心和基础:爱岗敬业(是社会主义主人翁精神的表现)●家庭美德: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是社会主义社会新型道德关系的重要标志)●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一、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二、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三、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四、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五、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六、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七、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八、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八荣八耻提出时间:胡锦涛总书记2006年3月4日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委员时提的●“八荣八耻”引导人们摆正哪些关系?答、引导人们摆正个人、集体、国家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竞争与协作、先富与共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关系。
公共基础知识--行政管理强化试题(单选)
《行政管理》强化试题(单选)第1题各级政府中设置的政策研究室是()。
A。
领导机构B。
办公机构C. 办事机构D. 职能机构答案C第2题下列国家行政机关中不属于同一行政层级的是( )。
A. 直辖市人民政府监察局B。
省人民政府监察厅C。
自治县人民政府D。
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答案C第3题分管政府某一方面行政业务的部门即( )。
A。
领导机关B. 职能机关C. 辅助机关D. 派出机关答案B第4题下面哪个是政府机构()。
A。
县法院B. 县委C。
县妇联D。
县建委答案D第5题对公务员的精神奖励不包括()。
A。
嘉奖B. 记功C。
授予荣誉称号D. 升职答案D第6题国家公务员升职不包括晋升()。
A. 级别B. 职称C. 领导职务D。
非领导职务答案B第7题公务员考核内容包括德、能、勤、绩四个方面,重点考核().A。
政治素质B。
职业道德C。
领导能力D。
工作实绩答案D第8题国家公务员必须遵守的纪律按性质可以分为四类,即()。
A. 政治纪律、工作纪律、廉政纪律、社会公德B. 政治纪律、工作纪律、廉政纪律、职业道德C. 政治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社会公德D。
政治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职业道德答案A第9题行政反馈是()。
A。
行政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协调机制B. 行政系统纵向结构的协调机制C。
行政系统横向结构的协调机制D. 行政人员的协调机制答案A第10题一般监督和专门监督相成()。
A。
一般专门监督B. 行政系统的内部监督C。
行政系统的外部监督D. 政党监督答案B第11题我国行政内部监督体系包括一般监督和()。
A。
职能监督B. 主管监督C。
专门监督D. 法制监督答案C第12题中国目前正在进行的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是() 。
A.减少机构和部门的数量B.裁减人员的数量C.政府职能的转变D.行政效率的提高答案C第13题属于国务院组成部门的是( )。
A.国务院研究室B.海关总署C.国土资源部D.国家环保总局答案C第14题按省、地、县、乡构成的行政系统统称为()。
公共基础知识之行政管理知识重点
公共基础知识之行政管理知识重点行政管理是指在国家、地方政府、组织或机构中对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协调和控制的一系列活动。
作为公共基础知识的一部分,行政管理知识对于了解和参与公共事务以及管理组织都至关重要。
本文将重点介绍行政管理的相关知识点,包括行政管理的定义和目标、行政管理的原则和职能、行政管理的工具和技巧等内容。
一、行政管理的定义和目标行政管理是指政府或组织通过制定规章制度、行政命令以及组织、指导、协调、监督等手段,对于资源进行合理配置、规范控制和有效协调的一系列活动。
其目标是提高组织的工作效率和服务效能,促进社会公共利益的实现。
二、行政管理的原则和职能1.公正性原则:行政管理应保证公正性,即依法行政,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2.服务性原则:行政管理应以服务为宗旨,为公众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服务。
3.效率性原则:行政管理应注重效率,通过科学管理和流程优化提高工作效率。
4.公开透明原则:行政管理应保持公开透明,接受社会监督,并及时向公众提供相关信息。
5.责任追究原则:行政管理应明确责任,对工作结果负责,并依法追究责任。
行政管理的职能主要包括:1.制定政策和行政法规:行政管理机关制定政策和行政法规,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法律依据。
2.组织协调资源:行政管理机关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协调,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3.实施管理控制:行政管理机关负责对组织内部实施管理控制,确保工作按照规定进行。
4.服务公众:行政管理机关为公众提供各种服务,满足公众的需求。
5.监督检查:行政管理机关对组织、个人的行为进行监督检查,保证工作按照规定进行,防止腐败和不正当行为。
三、行政管理的工具和技巧1.管理信息系统:行政管理机关通过建立和运用信息系统,实现信息的快速传递和处理,提高管理效率。
2.绩效管理:建立绩效评价体系,对行政管理机关和公务员进行绩效评估,激励和约束其工作表现。
3.决策分析:行政管理机关通过决策分析工具,对决策问题进行分析和决策方案的评估,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公共基础知识之行政管理知识点
1)政府职能的含义1.含义:亦称行政职能,是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时应承担的职责和所具有的功能。
2.包括几层意思a.实施主体:政府机构b.主要内容: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c.实施手段:依法行政d.是完整统一的体系2)政府职能的发展变化1.自然经济状态下的政府职能:御外和安内。
2.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职能:御外、安内和建设公共设施3.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职能:a.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b.稳定宏观经济c.调节社会分配d.维护市场秩序4.传统社会主义国家计划体制下的政府职能:正在转变(传统上,社会主义国家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这一经济体制的特征,决定了社会主义国家政府职能的性质和方向。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实行高度集权、计划管理的方式,政府包揽一切经济事务和社会事务,企业只是作为政府的附属物而存在。
政府对企业实行统一计划、统负盈亏、统购统销、统收统支,一切经济活动以政府的计划为中心。
这种方式在社会主义国家建国初期,对加快经济建设、奠定国民经济基础,曾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是,坚持计划经济为主,就意味着排斥市场经济,排斥非公有制形式。
社会主义制度作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对立物,曾一度把市场经济和非公有制当作资本主义制度的属性,因而试图通过建立一套完整的计划体制来取代市场体制。
但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发展实践证明,这一良好的愿望并没有取得成功。
因此,目前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已认识到市场对发展经济的重要作用,开始由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同时,开始积极探索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政府职能也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3)政府职能的重要地位:a.体现了公共行政的本质要求b.是政府机构设置的根本依据c.转变是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的关键d.政府职能的实施情况是衡量行政效率的重要标准4)政府的基本职能1.定义:依据政府管理的事务性质横向划分的政府职能称为政府的基本职能。
[公务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指导第四部分行政管理.doc
第四部分行政管理1、政府职能的发展变化自然状态下的政府职能主要为“御外”、“安内”,一方面表现为统治职能的极端强化,另一方面表现为经济管理和社会管理职能的相对弱化;近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职能主要为“御外”、“安内"、“建设公共设施”;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职能主要有: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稳定宏观经济,调节社会分配,维护市场秩序。
2、政府职能的重要地位政府职能体现了公共行政的本质要求,是公共行政的核心内容,也是公共行政的本质体现,直接体现公共行政的性质和方向;政府职能是政府机构设置的根本依据;政府职能的转变是行政管制体制和机构改革的关键;政府职能的实施情况是衡量行政效率的重要标准。
政府职能的实施手段主要是依法行政。
3、政府的基本职能(1)政治职能,政治职能亦称统治职能,主要包括:军事保卫职能;外交职能;治安职能;民主政治建设职能。
其中,以通过政府活动,推进国家政权完善和民主政治发展为目的的民主政治建设职能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国家行政管理的基本原则。
(2)经济职能,主要包括:宏观调控;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市场监管。
市场必须在一定的规则下才能够有效运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市场经济也称为“法制经济”。
(3)文化职能,主要包括:发展科学技术;发展教育;发展文化事业;发展卫生体育事业。
(4)社会职能,主要包括:调节社会分配和组织社会保障;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促进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提高人口素质,实行计划生育。
4、影响与制约政府职能转变的因素(1)社会环境的变迁。
社会环境变迁是决定政府职能转变的外在动因。
(2)公共行政的科学化。
公共行政的科学化是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在动力。
要按照统一、精简、高效的原则大力精简机构和人员;要按照权责统一的原则,合理划分和界定各级各部门的事权和职能分Io(3)技术手段的创新。
技术手段的创新是政府职能转变的根本保障。
举例:政府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工具可以间接、宏观地对市场进行调控;政治科学和管理科学的发展使政府的机构设置和组织运作更加合理有效。
公务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重点整理
2014年公务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重点整理(一) 行政管理的主体、客体、根本原则和主要特征Ø 行政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机关内部事务的活动。
Ø 行政管理的主体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即行政机关。
我国为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行政管理的支配权即行政权,在我国,行政机关的行政权力是国家权力机关依法授予的。
Ø 行政管理的客体是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行政机关内部事务。
Ø 行政管理活动的根本原则是依法管理。
Ø 行政管理的特征:1、政治性与社会性。
2、权威性。
(国家强制力做后盾)3、合法性。
(依法行政是现代行政管理的主要标志之一)4、服务性。
5、统筹性。
(统筹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 (二) 行政环境Ø 行政环境就是政府管理的环境,它是指围绕行政活动和行政现象这一主体的外部环境,是各种直接的或间接地作用和影响行政活动的客观因素的总和。
Ø 利格斯从行政的经济环境方面将行政管理区分为三种模式:1)融合型即农业社会的行政模式。
2)棱柱型即过渡社会的行政模式。
3)衍射型即工业社会的行政模式。
Ø 国内行政环境包括社会和自然两大领域。
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人口、民族、历史传统等也是行政社会环境的构成因素,对行政管理也有重要作用。
自然环境:作用于行政系统的、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
Ø 国际行政环境:国际社会环境和国际自然环境,对行政管理有重要影响的主要是国际社会环境。
Ø 行政环境有宏观行政环境、中观行政环境和微观行政环境。
Ø 宏观行政环境即通常所说的国情,包括国际的社会、自然环境和国内的社会、自然环境,它是行政环境的基础,对行政活动有决定性的作用。
Ø 中观行政环境是指行政系统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情况,包括行政组织结构是否合理,职能划分是否明确,沟通是否顺畅,制度是否健全等。
行政管理公共基础知识练习题库[含答案]
公共基础训练题---行政管理公共基础知识[含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政府职能的发展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 )a. 社会制度的变化b. 领导集团的变更c. 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变化d. 人民群众的一样要求2. 中国目前正进行的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能否胜利的关键是 ( )a. 削减机构和部门的数量b. 裁减人员的数量c. 政府职能的转变d. 行政效率的提高共享一点个人的阅历给大家(阅历共享部分看过的人不用看了)。
我的笔试成果始终都是特别好的,不管是行测还是申论,每次都是岗位第一。
其实许多人不是真的不会做,90%的人都是时间不够用,要是给足够的时间,估计许多人能够做出大部分的题。
公务员考试这种选人的方式第一就是考解决问题的实力,第二就是考思维,第三考决策力(包括轻重缓急的决策)。
特别多的人输就输在时间上,我是特殊注意效率的。
第一,复习过程中肯定的高效率,各种资料习题都要涉及多遍;第二,答题高效率,包括读题速度和答题速度都高效。
我复习过程中,阅读和背诵的实力特别强,读一份一万字的资料,一般人可能要二特别钟,我只须要两分钟左右,读的次数多,记住自然快许多。
包括做题也一样,读题和读材料的速度也很快,一般一份试卷,读题的时间一般人可能要花掉二十几分钟,我统计过,我最多不超过3分钟,这样就比别人多出20几分钟,这在考试中是特别不得了的。
论坛有个帖子特地介绍速读的,叫做“得速读者得行测”,我就是看了这个才接触了速读,也因为速读,才获得了笔试的好成果。
其实,不只是行测,速读对申论的扶植更大,特殊是那些密密麻麻的资料,看见都让人晕倒。
学了速读之后,感觉有再多的书都不怕了。
而且,速读对思维和材料组织的实力都大有提高,个人总结,拥有这个技能,基本上胜利一半,剩下的就是靠自己学多少的问题了。
平常要多训练自己一眼看多个字的习惯,渐渐的加快速度,尽可能的培育自己这样的习惯。
当然,有经济条件的同学,千万不要吝啬,花点小钱在自己的将来上是最值得的,多少年来耗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现在既然势在必得,就不要在乎这一刻。
公共基础知识整理——行政管理
公共基础知识整理——行政管理
一、政府基本职能
(一)政治
阶级专政、军事保卫、社会治安、民主政治、国际交往。
(二)经济
计划指导、市场机制、宏观调控、服务、检查监督。
(三)文化职能
科学技术、发展教育、文化、卫生、体育。
(四)社会职能
服务、保障、环境保护、人口控制。
二、行政组织
(一)行政组织的类型
1.领导机关。
2.职能机关,某一专业方面。
3.辅助机关,综合、专业、政务、事务性等辅助性工作。
4.参谋咨询机关,智囊机构,但不对决策负责。
5.派出机关,行政公署(省、自治区政府);区公所(县、自治县人
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辖区(不设区的市人民政府)。
6.信息。
7.监督机关(审计部门)。
三、行政组织设置原则
1.为民便民原则。
2.精干效能(科学化的重要标志)。
3.完整统一。
4.按需设置。
5.权责一致。
6.依法设置。
7.适应发展。
四、行政监督
监察、督促、控制活动。
(一)概念
1.主体:各类监督主体。
2.对象:新政行为、职务行为。
(二)体系
1.内部监督:一般监督:上下级之间、层级。
专门监督:审计。
2.外部监督:立法、司法、政党、社会(公民个人)、监察(监察委员会)。
公基 行政管理
第二节 行政组织
一、行政组织概述 (一)概念 行政组织,指为推行政务,依据宪法和法 律组建的国家行政机关体系,是国家机构的重 要组成部分 (二) 行政组织机关 广义:立法机关、司法机关、行政机关等 所有国家机关的总称。 狭义:仅指国家的行政组织,即政府。
第一节 行政管理
(单选)现代公共行政的本质特征是() A.提供公共服务 B.依法行政 C.社会民主 D.公平原则
答案:B
第一节 行政管理
三、行政职能 行政职能,亦称政府职能,是指国家行政 机关依法对国家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 时应承担的职责和所发挥的功能、作用。 谁管理?管理谁?
第一节 行政管理
第四节 行政决策
(单选)决策过程中最关键的步骤是() A发现问题,确定目标B调查研究,拟定方案 C权衡利弊,确定方案D实施方案,修正完善
第四节 行政决策
(单选)决策过程中最关键的步骤是() A发现问题,确定目标B调查研究,拟定方案 C权衡利弊,确定方案D实施方案,修正完善
答案:A
第五节 行政实施
第一节 行政管理
二、特点: 1、行政管理是以提供公共服务为主要手段的社 会管理活动 2、行政管理是为国家统治服务的政治性活动 3、依法行政是现代公共行政的本质特征 4、社会民主是有效公共行政的基础保证 5、公平原则是现代公共行政的出发点
第一节 行政管理
(单选)现代公共行政的本质特征是() A.提供公共服务 B.依法行政 C.社会民主 D.公平原则
第一节 行政管理
(单选)从时间顺序来看,下列四种管理职能的排 列方式,哪一种更符合逻辑?( ) A.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B.计划、组织、控制、领导 C.计划、协调、组织、控制 D.组织、协调、计划、控制
行政管理(车绪良)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
第二节 行政组织
一、概念
从广义上说,行政组织是指为执行一定事务而将
从事共同工作的人们通过权责和任务分配结成系统协
调的组织机构;
从狭义上说,指为执行国家的政务所结成的有系
统的组织机构。
8
二、行政组织设置的原则
1、职能优先原则 2、完整统一原则
3、管理幅度与层次适度原则
4、权责一致原则
5、精简与效能原则
行政管理
主讲:车绪良
目录
第一章 行政管理 第二章 行政职能
1
第一章
行政管理
一、行政管理的含义 二、行政管理的特点
2
一、行政管理的含义
行政管理(公共行政)是指国家权力机关的 执行机关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
机关内部事务的活动。
3
二、行政管理的特点
1、以提供公共服务为目的的社会管理活动;
一、含义
行政职能概述
行政管理职能(政府职能),是指国家行政机 关依法对国家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时应 承担的职责和所发挥的功能、作用。
6
二、分类
A、 按照政府管理所涉及的领域,可以将行政职能分为:
1、政治职能:
2、经济职能: 3、文化职能: 4、社会职能: B、按照行政管理的过程,可以将行政职能分为: 行政领导、行政决策、行政实施、行政监督。
2、按照决策主体的人数和决策权力的分配情况,分为群 体决策、集体决策和个人决策。 3、按照所要解决的决策问题的范围和重要性,分为战略决 策和战术决策。
20
4、按照决策问题的性质,分为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 和不确定型决策。 5、按照使用的决策方法的先进程度,分为经验决策和科 学决策。
6、根据决策问题的复杂程度和有无既定的程序可循,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基础知识之“行政管理”1、政府职能的发展变化自然状态下的政府职能主要为“御外”、“安内”,一方面表现为统治职能的极端强化,另一方面表现为经济管理和社会管理职能的相对弱化;近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职能主要为“御外”、“安内”、“建设公共设施”;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职能主要有: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稳定宏观经济,调节社会分配,维护市场秩序。
2、政府职能的重要地位政府职能体现了公共行政的本质要求,是公共行政的核心内容,也是公共行政的本质体现,直接体现公共行政的性质和方向;政府职能是政府机构设置的根本依据;政府职能的转变是行政管制体制和机构改革的关键;政府职能的实施情况是衡量行政效率的重要标准。
政府职能的实施手段主要是依法行政。
3、政府的基本职能(1)政治职能,政治职能亦称统治职能,主要包括:军事保卫职能;外交职能;治安职能;民主政治建设职能。
其中,以通过政府活动,推进国家政权完善和民主政治发展为目的的民主政治建设职能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国家行政管理的基本原则。
(2)经济职能,主要包括:宏观调控;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市场监管。
市场必须在一定的规则下才能够有效运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市场经济也称为“法制经济”。
(3)文化职能,主要包括:发展科学技术;发展教育;发展文化事业;发展卫生体育事业。
(4)社会职能,主要包括:调节社会分配和组织社会保障;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促进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提高人口素质,实行计划生育。
4、影响与制约政府职能转变的因素(1)社会环境的变迁。
社会环境变迁是决定政府职能转变的外在动因。
(2)公共行政的科学化。
公共行政的科学化是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在动力。
要按照统一、精简、高效的原则大力精简机构和人员;要按照权责统一的原则,合理划分和界定各级各部门的事权和职能分工。
(3)技术手段的创新。
技术手段的创新是政府职能转变的根本保障。
举例:政府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工具可以间接、宏观地对市场进行调控;政治科学和管理科学的发展使政府的机构设置和组织运作更加合理有效。
(4)传统行政文化的影响。
传统行政文化是影响政府行政职能转变的因素。
如何吸收精华、剔除糟粕,克服传统行政文化不良因素所带来的惰性和惯性,是政府职能能否发生实质性转变的重要因素。
5、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容政府职能转变,不仅包括政府职能内容的转变,还包括政府行政职能方式的转变、政府职能的重新配置以及相应政府机构的调整和改革。
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政府职能的外部转移。
指政府将不属于自己的职能还给企业以及社会中介组织,防止政府职能的“越位”,将属于政府自己的职能收回,防止政府职能的“缺位”。
(2)政府职能的系统转移。
在纵向层级之间要按照必要的集中与适当的分散相结合的原则,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职能范围,明确各自的权力和责任;在横向部门之间要按照相同或相近的职能由一个部门承担的原则,合理配置和划分政府部门之间的职责分工。
要在管理运行上按封闭原则进行分类。
(3)行政管理方式的转变。
行政管理方式,即政府行使能的方式,包括工作方式、工作作风、运行程序等,管理手段的转变,就是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单一行政手段,转向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
6、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政企分开(1)政企分开的主要内容:政府与企业社会职能的分开;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开;政府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与行政职能的分开。
政府不应直接管理企业,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得随意截留企业的权利,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的主体。
(2)政企分开的主要措施:解除政府主管部门与所办经济实体和直属企业的行政隶属关系;大量裁减专业经济部门和各种行政性公司,发展社会中介组织;加强和改善国有企业的监管方式。
作为过渡性措施,要保留部分专业部门,主要职能为制定行业规划和引导行业产品结构的调整。
7、国家机构的组成国家机构由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审判机关、国家检察机关、国家军事机关组成。
政府机关为国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行政机构的行政权力与国家权力机关的立法权力、国家审判机关和国家检察机关享有的司法权力,分工不同,相互合作,共同构成国家权力系统。
8、群众组织群众组织亦称人民团体、群众团体,包括各种依法定程序成立的群众团体、专业团体、群众自治组织等,如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三大群众团体;文联、红十字会、慈善会等专业团体;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等群众自治组织。
9、机构编制管理机构编制管理是行政管理的基础工作之一,是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政治体制状况以及行政管理科学化程度,通过运用技术手段综合分析,以确定国家各类法定组织的职能范围、职责权限、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并进行调控和监督,以实现国家管理系统的精简、统一、高效。
我国的机构编制工作采取“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领导体制;其在编制管理方面的主要任务是:职能管理;机构管理;人员管理。
政府机构的名称一般包括域名(地理位置或管理范围)、矢名(管理内容)、格名(表明规格级别)。
三定:定职能、定机构、定人员编制。
10、政府机构设置原则(1)职能优先原则,即:职能是机构存在的前提;科学界定政府总体职能;科学配置和划分政府职能;以政府职能是否顺利实现来检验政府机构设置的合理性。
(2)完整统一原则,即:政府职能是完整统一的;行政权力是完整统一的;政府机构设置是完整统一的。
(3)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相适应的原则,在实际应用中,应遵循以下几条规律:在管理对象和内容不变的情况下,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成反比;管理幅度事务的难易程度成反比;管理幅度同管理者的能力以及管理手段的先进程度成正比;管理幅度与下属人员的能力成正比关系;管理层次与组织效率成反比。
(4)权责一致原则,指在机构设置中,要使机构的职权与职责相称、平衡,它包含三层意思:设计合理的职位体系;权责相称的制约机制;奖惩分明的激励机制。
(5)精简与效能原则,即做到机构设置要精简;人员编制要精干;办事程序要简化。
(6)依法设置原则11、政府机构改革政府机构改革的动因: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精简机构和人员的需要;减轻财政负担的需要;提高行政效率的需要。
1982年机构改革。
一是提出干部的“四化”,即革命化、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特别在解决干部队伍老化和领导职数过多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二是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并将其写入宪法。
1988年机构改革。
一是提出转变政府职能的概念,并把转变政府职能作为政府机构改革的关键;二是提出政企分开、党政分开原则,初步理顺党政关系、政府与企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的关系、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以及中央政府同地方政府的关系。
1993年机构改革。
一是在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把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机构改革的目标;二是强调了转变职能的根本途径是政企分开;三是提出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概念,扩大了机构改革的内涵。
12、1998年机构改革目标与原则改革目标: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行政管理干部队伍,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体制。
改革原则:一是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把政府职能切实转变到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来,把生产经营的权力真正交给企业;二是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调整政府组织机构,实行精兵简政,加强宏观经济调控部门,调整和减少专业经济部门,适当调整社会服务部门,加强执法监管部门,发展社会中介组织;三是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调整政府部门的职责和权限,明确划分部门之间的职能分工,相同或相近的职能交由一个部门承担,克服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弊端;四是按照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要求,加强行政体系的法制建设,实现政府机构、职能、编制、工作程序的法定化。
13、垂直管理部门垂直管理部门的工作业务、人事任免、经费拨付,均由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决定,其职能具有专属性、执法性、监控性特点,目前,实行中央业务主管部门垂直管理的机构有中国人民银行、海关、国家税务等系统,实行省级垂直管理的机构有地方税务、工商管理、质量技术监督管理等系统。
14、我国公务员制度建立的过程(1)第一阶段1984-1193年,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创立。
这一阶段主要以研究、草拟、修改公务员法规为重点,以克服传统人事行政弊端为背景,以实现国家公务员管理制度化、规范化为落脚点。
第一阶段可分为如下三个小阶段:1982-1986年,制定《国家行政槎作人员条例》;1986-1988年,将上述条例更名,并在党的十三大和七届全国人大会议上,分别将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作为政治体制及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形成了公务员制度的三大要件:人事部、国家行政学院、公务员法规;1989-1993年,根据边实践、边探索、边修改的精神,先后在审计署、海关总署、环保局、税务局、统计局、建材局6个部门和深圳、哈尔滨两个市进行试点,并于1993年8月14日正式颁布布《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
(2)第二阶段以全面施行、分步推进、不断完善各项配套的法规为重点,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深化为背景,以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国家公务员队伍为落脚点。
1993-1996年,根据统筹规划、从上而下、由易到难的原则,积极而稳妥地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公务员制度。
15、我国公务员制度的特色(1)同西方文官制度比较: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搞“政治中立”;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国家公务员不是独立的利益集团;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国家公务员不搞“两官分途”;坚持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
(2)同传统人事制度比较:具有比较完善的法规体系;具有比较科学的竞争激励机制;具有正常的新陈代谢机制;具有廉政勤政的保障机制。
16、国家公务员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完善公务员制度,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国家公务员,已在党的十五大和九届人大一次会议上确定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之一。
国家公务员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公务员队伍学风:刻苦钻研,积极探索,民主研讨,求真务实。
当前在业务精通方面普遍缺乏敬业乐业和精益求精的精神。
高素质的内涵主要包括:思想政治上的高标准与道德品质上的高境界;理论素养与知识运用上的高水平;廉政勤政建设上的高风尚、高效率;业务上的精通;身心上的健康。
专业化指公务员队伍建设的专业化,主要体现为身份职业化、职业专门化、知识与能力专业化,其内涵主要包括:科学决策与有效执行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学习创新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表达能力。
17、公务员制度的发展目标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发展目标: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逐步创造一个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环境,建立一套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充满活力的管理机制,形成一套法制完备、纪律严明的监督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