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协调人与自然社会三者间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我国,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必须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协调好人与自然的三重矛盾关系: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有限性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矛盾关系;尊重自然的价值与尊重人类发展权利的矛盾关系;技术开发与自然保护的矛盾关系。
如何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中人与自然的三重矛盾关系
吴晓江
[内容提要]在我国,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必须在
推进经济
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协调好人与自然的三重矛盾关系: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的
有限性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矛盾关系;尊重自然的价值与尊重人类发展
权利的矛盾关系;技术开发与自然保护的矛盾关系。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人与自然和谐;三重矛盾关系
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赖以发展的载体和基础。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之一。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面临人与自然的三重矛盾关系: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有限性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矛盾关系;尊重自然的价值与尊重人类发展权利的矛盾关系;技术开发与自然保护的矛盾关系。如何协调好这三重矛盾关系,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关键之举。
如何协调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有限性
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矛盾关系
21世纪头二十年,我们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并且到21世纪中期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面临着两个突出矛盾,这就是****十六大指出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在解决这个主要矛盾的过程中,“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
从我国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现状看,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有着很大的限制性条件的压力。
以常规能源而论,我国石油储量人均占有量为世界人均值的17%,天然气储量人均占有量为世界人均值的13%,煤炭储量人均占有量为世界人均值的42%。按现有消费速度,中国已探明的石油储量将在14年内耗尽,天然气储量将在32
年内耗尽,煤炭储量将在100年左右耗尽。[1](p.6)过去10年内,中国石油消费量的增长至少占世界增长的四分之一。去年中国石油消费量仅次于美国,占世界第二位。未来20年,随着经济增长的需求,中国电力需要将增长200%,相当于整个西欧2020年发电总量。[2]
再看水资源,我国已被列入世界最贫水国之一,人均拥有淡水资源约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接近国际公认的严重缺水线。我国660座城市中有400座缺水,严重缺水达110座。[3]
土地资源形势严峻。我国土地荒漠化面积26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 7%。其中,沙漠和沙化土地面积达174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4]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37%。其中水蚀面积165万平方公里,风蚀面积191万平方公里。[5] 我国人均草地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三分之一,目前退化、沙化和碱化的草地约占草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并以每年200万公顷的速度在增加。我国人均耕地占有量不足世界人均占有量的二分之一,近7年来全国耕地净减少1亿亩,[6]仅去年全国净减少耕地近254万公顷。
[5]
我国矿产资源也非常有限,矿产资源潜在的人均值只有世界人均的二分之一。[4]现有的45种矿产中可以满足经济发展需要的仅有24种。我国现需主要金属原料中,铜进口量占60%,铁、铝进口量占50%。[7]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虽然国内经济发展可以通过进口国外自然资源实现增长,但当今全球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也面临着严重枯竭和衰退的危机。世界已探明石油储量将在今后40年内耗尽,已探明的天然气储量将在今后60年内耗尽。[8]按我国经济增长的需求,对外能源的依存度将加大。据预测,到2020年中国石油进口量将从现在1亿吨左右增长到4亿吨,石油对外依存度将从现在的30%达到60%以上。[9]这种需求显然与世界石油紧缺的趋势相冲突。此外,全球土壤流失量已增加到每年200
亿吨,超过新土的形成量。全球平均每年有600万公顷土地沙漠化,已有30%的陆地沙漠化。世界森林面积正以每年2000万公顷的速度在消失。生物物种灭绝速度已上升到平均每6小时就有一个物种灭绝,生物资源严重减退。地球上的矿物、能源、土壤、森林、草原、淡水、物种是自然界经历38亿年的漫长演化而积累起来的。在过去二百多年工业化运动中,这些自然资源被迅速开发。国外专家预言,按照各国生产和消费增长的需求,地球经历38亿年储备起来的自然财富,到21世纪末将被消耗得所剩无几。[10](p.4)
在自然资源紧缺,生态环境承载力有限的条件下,我们有否可能实现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七方面对这个矛盾加以分析。
应科学理解“需要”概念的含义。日益增长的“需要”,有合理的需要、适度的需要,也有不合理的、过度的需要。合理、适度的需要,是以人的心身健康和全面发展为目标的需求,是不超过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限度的需求,而非滥用自然资源、糟蹋生态环境的奢华需求,或由商界为赢利而煽动起来的不必要的、虚假的消费需求。对于超过自然资源再生能力、生态环境承载力限度的需求和欲望,应加以遏制。
应科学理解“落后的社会生产”概念的含义。我国现有社会生产的“落后”,不能只从生产的规模和产品的数量不足方面去理解,更多地应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粗放型、外延式生产方式方面去理解。从我国十几亿人口的物质文化需要来看,保持一定的生产规模和产品数量是必要的。去年,我国已成为
世界上钢铁、水泥、家电、电话、服装生产的第一大国。但由于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不合理,重复生产、过剩生产现象严重,造成自然资源严重浪费。同时,我国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尚未普遍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并进与融合,尚未普遍实现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工业,生产设备、工艺和管理落后,使本来就非常有限的自然资源被大量浪费,限制了经济可持续的增长。我国能源利用率仅为30%左右,比发达国家低约十个百分点,单位产值能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两倍多,是发达国家的3至4倍,其中,火力发电煤耗高于国际水平27.4%,大中型钢铁企业吨钢可比能耗高21%,水泥综合能耗高45%。我国单位产值水消耗量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木材综合利用率只相当发达国家八分之一。发达国家的投入产出比为1:1,我国去年为5:1。[11] [12]
应科学理解“日益增长”与“内涵式增长”的关系。在资源环境有限的条件下,“日益增长”应是“内涵式增长”,即在总体自然资源有限的条件下,通过资源节约、资源循环利用的生产方式,从内涵发展方面实现经济增长。据报道,今年我国电量短缺达600亿千瓦。但另一方面,由于用电技术设备落后,每年用电浪费大约近2000亿千瓦,相当于两个建成后的三峡电站发电量。若少浪费30%电能,即可解决电量短缺问题,[11]使经济增长获得更多的能源支持。日本是一个国土狭小、资源短缺的国家,却保持了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地位。其原因之一是高度重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日本每年废弃1800万台电视机、冰箱、空调、洗衣机,重量达60万吨。日本循环利用法规定家电生产企业、销售商和消费者有回收和循环利用废旧家电资源的责任,这四大件家电回收率必须在50%至60%。三洋公司家电回收率达到61%至81%。[13]中国一些先进企业也开始走向循环经济,企业不只是生产、销售产品的单位,而且是对产品废弃后进行回收和再利用的单位。海尔电器公司通过销售网点,年回收废旧电器60万台,回收其中金属、塑料八千多吨,可利用零部件折合整机2千套,60%至80%电子废物变为再生资源。[14]
应科学理解“日益增长”的可能性与限制性关系。地球上的不可再生资源是有限的,但人类可以不断发现这些资源有越来越多样的新用途,可以不断使经济获得增长的机会。人类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尚未发现许多不可再生资源的新用途,由此产生增长的极限。而一旦科学技术进步,发现新的不可再生资源或已有的不可再生资源的新用途,就有了突破极限、获得增长的机会。在石油、天然气资源日趋枯竭的形势下,我国和国外科学家发现海底蕴藏着大量以固体冰块形态存在的甲烷,这种被称之为“可燃冰”的天然气水合物,每1立方米所释放出来的能量,相当于164立方米的天然气。据估计,地球上“可燃水”总能量是所有煤、天然气、石油的总和的2至3倍。[15](p.84)从核能利用看,目前核能发电所采用的热中子反应堆,只能利用铀资源的1%至2%,已探明的铀矿在今后50年内可能会用尽。但科学家进行的快中子增殖反应堆的实验,却提供了新的可能性:铀资源的利用率可提高50至60倍,可使核裂变能发电延续500年左右。目前“可燃冰”有很大技术难度,快中子增殖反应堆尚在研发阶段。在开发利用尚未变成现实以前,人们对不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受到很大限制。这就需要十分节约地利用现有常规能源,以便我们能够平稳地过渡到新能源技术开发成功的未来时代。
应科学理解“日益增长”对于可再生资源永续利用的依赖关系。现在普遍采用的不可再生能源,诸如石油、天然气、煤炭等,都是远古地质时期古生物体积淀下来的太阳能。21世纪经济增长和持续发展愈来愈依赖于可再生能源,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