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小学教育发展现状与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部小学教育发展现状与对策
随着国家对基础教育的重视,西部地区的教育和国内其他地区同样获得较大发展,九年义务教育普及,教育经费主要用于保障义务教育,因此相对来说西部小学教育经费较为充足,学生在学校的生活与学习能得到基本保障,如走读生一天可以领两份“营养餐”,包括面包、饼干和水果。

但与东部地区的小学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资源分配、教育机会不均
目前我国教育物质资源分布的区域不均衡,尤其是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不均衡已成为影响教育公平与社会公正的重要障碍。

[1]据相关数据表明,上海市中学理科教学仪器配备达标率已达91.0%,但西藏、青海等地达标率不到10%[2]。

西部地区的主要问题是教育公平问题,即在不断普及和扩大教育的过程,保证我国城市和农村、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阶层和人群能有大致相同的教育机会。

由于义务教育的不断普及,绝大多数的适龄儿童均能接受适当的教育,但民族地区的居民由于受民族传统与传统宗教信仰的影响,“重男轻女”的观念仍然存在,从而导致男女生比例出现失衡。

如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的H校中,六年级的男女比例为3:1。

(二)师资力量不足
青海小学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水平参差不齐,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长期以来,国家对于进入西部民族地区师范学校学习的民族学生给予政策照顾,旨在通过降低这类学生的入学分数来保证师范学校的生源,但这种做法却直接导致西部地区的教师质量不高,男女师资比例失衡。

就笔者的实地调查得知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的三所小学教师数量为95人,其中男女教师比例为2:8,年龄在40岁以上的教师占近40%,30岁以下的教师占15%,教师行业亟待注入新鲜血液。

此外外地优秀人才由于自然环境恶劣等原因不愿来西部工作,青海本地高校培养的师范生则千方百计选择经济好的地方就业,人才流失严重,教育资源积累难以提高,青海省20年累计流失人数超过3万人,调走或者自动离开青海的科技人员估计5万人以上[3],导致教师队伍的稳定性、教师结构的合理性难以维持。

(三)棍棒式教学、逃学事件冷处理
教师普遍认同教学过程应注重启发式教学方法,教师A 很肯定地向我这样说道:“我以前在江苏进修过,听过很多当地教师的公开课,确实如你们所说的,他们上课很有激情,注重学生的主体性,确实比我们强得多”,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情况并非如此乐观。

教师B认为西部教学质量低的原因在于高海拔的相对缺氧的生活环境导致西部地区学生的智力
不如东部地区,学生普遍注意力分散。

为了提高小学教育的教育质量,他们常采用棍棒式教育,“我们也不想通过棍棒式教育,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书本知识我们也了解,但在实际教学中想提高学生成绩的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体罚”。

此外教师对待学生逃学事件的处理方式与东部不同。

腼腆的五年级学生A逃学,没上学也没回家,家长和教师均没有外出寻找A,教师C解释道“这种事很常见,他们饿了会自己回家”,三天以后A确实独自回家了。

而在东部地区的大部分家长面对此类情况会选择报警而非置之不理。

(四)特殊儿童混班教学
特殊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东西部地区共同面临的问题,在青海地区,普通小学将特殊儿童纳入教育范围中,但在如何教育特殊儿童的问题上尚无定论。

就一案例进行说明:三年级小朋友B,性格内向,看到老师时总是小心翼翼的样子。

由于所带班级较多,我并不能认清所有学生,一开始我并没有注意到B。

直到班主任D告诉我这名学生家族遗传性智力存在缺陷,动作迟缓,我才注意到他。

有次我的课结束,但因为要做眼保健操,必须要有教师守在班级中,我就暂时留在班级中了,实际上学生只是各自玩各自的。

我无意间发现B 似乎在拨弄自己的衣服,便走过去看看。

原来因为天气较热,他想把自己的毛衣脱掉,但总是拉不开校服外套的拉链,于是我帮了他。

我在帮他弄时很多其他学生围了过来,我便告
诉他们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看到别人陷入困境时应帮助他人。

我只是随便说了一句,效果却出奇的好。

令我惊讶的是,自此之后,B常常在我上课之前的两分钟前递给我一些自己的零食,有时是一小撮蚕豆,有时是葡萄干或者板栗。

这让我很感动,不是为这些零食,而是孩子愿意与教师主动交流,这是他交流进程中迈出的一大步。

在这个班级中,特殊儿童进行一对一教育,学生对于诸如宋文明的同学并无特殊待遇。

尽管在教育过程特殊儿童常跟不上学习进度,但教师常会利用课余时间对其进行单独辅导。

此外,由于九年义务教育制度的实施,对于小学的重视度较低,更多关注的是初中。

学生初中一毕业,考不上当地的高中,就出去打工或者去寺庙念佛经。

青海省贵德县唯一的普通高中每年大约接收450名高一新生,而整个县城约有1000名初三学生,中考之后有超过一半的学生去出去打工或上职业高中,职高上完之后就回家放羊或从事某种技工类工作。

由于政策倾斜,当地绝大部分高中生都能进入高等教育阶段。

试图改善青海地区小学教育的现状首先应追本溯源,寻求其教育发展较为落后的原因。

在影响青海地区小学教育发展的诸多原因之中,最关键的是无法确保财政资金分配的效率性以及社会观念存在偏差。

(一)财政拨款的效率
当前西部民族地区主要采取的是“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
财政体制,义务教育支出资金80%由县级政府负担。

对以青海为代表的西部地区来说,相对固定的资金来源能为小学教育的发展提供保障。

但在财政拨款的使用效率上,存在明显的缺陷,即县级政府的教育拨款无法确保其经费的配置效率。

青海地区学校的特点在于建筑、设施配备与东部地区差距不大,但在影响教学质量的其他因素上,如教师个人能力、师资培训方面投资等方面的比重较小。

正是财政拨款的效率性存在不足,导致青海地区小学教育质量呈现不均衡的特点。

(二)社会观念的偏差
生态学理论主张个体的生存环境是由若干相互镶嵌在一起的系统组成,其中微系统是个体在环境中直接体验着的环境。

教师作为教育系统的一员,受到教育系统中其他因素的影响。

如家长和社会大众对教师职业的认同程度会直接影响教师的自我效能感,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高低。

青海地区的大部分家长对教师职业持有以下观点,“你知道学生的家长如何对自己的孩子怎么说教师这个职业吗?他们往往说”你们再不好好学习,以后就只能当个老师!””言外之意是在家长的认知系统里,教师这个职业是所有职业中最差或者最不屑去从事的行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对教师这个职业本身存在偏见。

教师的职业声望在西部地区处于偏低水平,这与当地的风俗人情相关,教育自身不被重视,使得教师职业声望
较低。

鉴于中西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全国统一的小学教育目标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青海等西部地区的实际,不能满足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实际需求。

(一)营造良好人文环境
由于政策的适度倾斜,大部分学校的物质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基础教学设施配备齐全,但在经费使用多是用于改善学校的建筑环境,相对忽略人文环境的建设。

学校管理层对政府拨款的使用应具有谋划性,在积极改善物质环境的同时,应加强精神环境的建设。

教师的外出培训经费、各年级部相关学习活动的经费应有所增加,减少形式化的经费投入。

此外,为促进各民族学生和教师学习和工作的积极性,建议学校多举办民族文化竞赛,既能丰富课余生活,又能促进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维护民族统一。

(二)转变教育观念
转变教育观念的主体包括父母、教师以及社会人员。

家长作为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应承担儿童教育的义务,重视教育对儿童健康成长的关键性。

在儿童的教育过程中应注重教师的作用,主动与教师共同交流。

由于西部地区多数家长忙于自己的事业,因此多是将孩子送往寄宿制小学,家长认为“既然孩子在学校学习,那么教师就要为孩子百分之百负责”,家长应意识到孩子的教育是多方合力的过程,绝非单靠教师
个人能够成功,因此家长应转变“教师负责制”观念;教师作为儿童学习生涯中的重要他人,应转变“棍棒教育”观念,树立全纳教育观。

棍棒教育是迫于无奈的办法,但教师应相信每个儿童是善良纯正的个体,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对后进生和智力障碍的学生进行课业辅导,多与学生交流,教学是教学相长的过程,而非此长彼消的过程;此外社会人员作为影响教育质量的间接因素,应树立“人人参与教育”的观念,而不只是以教育系统以外的旁观者自居,肯定教育的价值,认同教师的作用,进而提高教师职业声望,间接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知识与技能、思想观念等都会影响教育事业的前进与发展。

1.培养“留得住”的师范生
高等教育的师范生是提升西部教育质量的后备军,改变西部教育滞后的现状必须将发展师范生教育视为先导性工作。

西部高校培养的师范生并不少,解决西部人才危机的关键在于如何留得住本地人才。

师范生首先应掌握相关教育教学知识,以确保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其次,高等教育阶段的教师应鼓励师范生留在西部工作,尽管西部条件不如东部优越,但大学教师应注意搜集西部教育的现状资料,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第三,鼓励师范生深入西部贫困地区体验教学,使
师范生切身体会到西部师资力量的不足,了解西部教育的现状。

2.改善教师生活待遇
政府部门和学校应注重改善教师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保障教学任务的顺利进行,政府可以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如提高薪酬待遇、实行轮换制教学,延迟退休年限等,使教师能安心工作,维持师资队伍的稳定性[4]。

学校应大力支持与鼓励教师培训进修学院和成人教育学院,通过外出学习提高在岗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学识能力,此外教育机构的相关领导应关注东部学校的相关信息,与东部小学教师和领导就学校建设和教育问题进行沟通交流,注重借鉴东部的优秀教学经验,同时,应实时更新教学硬件,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物质性保障。

3.积极引进东部地区人才
教育水平的提高是多方力量集中的结果,促进西部教育发展需要东西部的协同合作。

西部高校在提高自身师范生教育水平的同时,应积极吸收东部地区人才。

自然环境恶劣以及经济条件的落后使得中东部教育人才望而却步。

积极引进外地人才,首先应促进西部的经济发展,改善生活环境,向西部较为发达地区和东部地区借鉴经验;其次促进东西部文化交流,如江苏省对口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的研究生支教行动已取得较好效益,建议西部地区应当积极争取政府支
持,从中东部选派优秀大学生或优秀骨干教师到西部贫困地区支教。

作者:包钰单位:南通大学
[1]徐小洲.教育优质资源配置中外比较[J].人民论坛,2005(12):18.
[2]冯建军.关于现阶段我国教育机会均等问题的而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6(1):37.
[3]顾华详.西部教育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04(4):34-35.
[4]刘岩红,王晶.论西部教育现状及其应对措施[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9(8):15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