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建立初期对通货膨胀的治理及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中国建立初期对通货膨胀的治理及启示1

董志凯

[摘要] 从货币政策的角度回顾新中国建立初期对通货膨胀的治理。新中国建立前后势头凶猛的物价上涨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长期通货膨胀的持续作用以及军费所需导致人民币发行过多。为了抑制物价,必须实现财政收支平衡、通货吐纳平衡、物资供求平衡。陈云领导政务院财经委员会通过压缩需求,减少货币发行;调动物资、增加供给;并且坚决而又灵活地展开反封锁的斗争。通过以上举措,财政收支的平衡促进了金融市场的稳定。其对当今抑制通货膨胀的启示为:抑制通胀仍是经济工作的基本任务;货币资本与产业资本平衡仍是抑制通胀的基本要领;由于与新中国建立初期通胀的背景不同,今日抑制通胀不可简单依靠货币紧缩。

[关键词] 新中国通货膨胀治理启示

以往谈新中国建立初期对通货膨胀的原因和治理时,原因主要谈物资供给不足,商人囤积、哄抬物价;治理主要谈城乡交流,调运物资,以充足的物资供给打击哄抬物价的投机行为,平抑物价。而对金融货币政策因素谈及较少。本文根据《陈云文集》等文献从货币政策的角度回顾新中国建立初期对通货膨胀的治理及其对当今抑制通货膨胀的启示。

一、势头凶猛的物价涨风与货币发行之间的关系

新中国建立前后势头凶猛的物价上涨原因是多方面的,既与物资不足有关,也与投机资本活动猖狂直接关联,但最主要的,是由于长期通货膨胀的持续作用以及军费所需导致人民币发行较多,物价涨风势头凶猛。单以关内计算,赤字为127亿公斤米,赤字占支出的比例高达65.9% 。1949年关内共发行货币29,951亿,比1948年底发行上升167.3倍,平均每月上升14倍。人口扩大将近一倍,1至3月份发行不多,主要由于印刷不出来,4月份三、四野南下,大军渡江,军费开支增多,发行不得不随着军事行动增加。第一季增加1.5倍,第二季增加7.35倍,第三季增加35倍,第四季增加123倍。全年发行指数167倍,平均每月上升14倍,每51小时上升一倍。从发行和物价比较上看,造成物价上涨的重要原因是由于发行,发行上升100,而物价上升50,如果算上人口扩大一倍,发行上升100,实际为50,而物价亦上升50,等于发行指数上升100,物价亦上升100。从军事行动上看,1月打天津,2月进北京,4月大军过江,打南京,六七月收复上海、西安、汉口;11月打西南;因此发行亦在此时间先后大发行而物价亦是1、4、7、11月份随之大涨。2

1该文系作者于2011年5月在河北师大举办的“中国金融史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修订稿。

2中财委财政金融计划处:关内一九四九年发行总结1950年4月26日,载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编编:《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金融卷》,中国物资出版社1996年版,第167页。另外,此种情况也与1948-1949年,在军事较量中节节败退的蒋介石秘密转移黄金,将700万两黄金分6批运抵台湾给大陆仅仅留下6千两。这使得国民党发行的金圆券丧失信用;也影响了即将在全国执政的共产党发行的人民币的信用。参见吴兴镛:《黄金秘档----1949年大陆黄金运台始末》,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005年出版的《陈云文集》第二卷将这个问题的资料进一步比较全面地披露了。其中收入的陈云于1949年11月18日在政务院第六次政务会议上的报告中指出:主要原因是财政赤字数目太大,钞票发行太多。七月份只有上海、汉口物价上涨,现在发行的钞票比那时数目多了五倍。新解放地区,开头还多用光洋,因价值不易变动。人民币的信用比不上光洋,而要用人民币代替光洋,就必须发行钞票。钞票发行多了,就会刺激物价上涨。如果要降低物价,就只有不发钞票,进而使钞票回笼。还有最基本的办法,是以大量物资补充通货的过量。这批补充物资的数量,约相当于三十亿斤粮食、一亿匹土布。要渡过这一难关,需要有手段。有了物资的准备,才有力量,这点没有问题。但是,现在京、津、唐三市每天卖出粮食一百五十万斤,东北来的粮食每天是三百万斤,包括附近地区的销售,证明粮食不会少。棉纱贵也没有道理,因为现在棉纱数量比七月份多。这就完全证明,物价上涨是因为追不上钞票的发行量。

陈云还实事求是地检查了当时工作中的缺点、教训:假如我们能争取主动,物价不至于暴涨、猛涨,可以使它渐渐地涨或平稳地涨。但是我们估计错了,以为九十月份便涨,就决定发行大钞。九月份物价平稳,认为必须抓住这个时机让大钞出手,否则就失去机会。九月二十日开始发行大钞,那时若使物价涨高一些,就可能避免这次的猛涨。这一点,我们没有好好地运用。1

货币过度发行所导致的通货膨胀,虽然出于解放战争的需要,并且只是暂时现象,但是毕竟存在不小的负面影响,其中最主要的、显而易见的是妨碍经济恢复,威胁政权稳固。仅从货币购买力、存款和人民负担三个方面来看情况如下:

(1) 货币购买力逐渐降低。1947年,晋冀鲁豫边区累计发行货币折合小米人均35斤,1948年每人合小米15斤,到1949年底每人只合米13斤,比1948年底降低了13% 。如依银元算,1947年晋冀鲁豫边区货币发行每人合1.1元,如将各区发行统一计算,1948年底(1银元合85元)每人合0.95元;1949年按1:14000的比价计算,人均只合银元0.525元,降低了44.8%。两种算法都说明货币购买力日益降低。2

(2) 存款占发行的比例小。战争进行,物价不稳,币值时刻贬值,人们重物轻币,银行难以吸收存款,就连折实储蓄也赶不上物价上涨的脚步,以至每月存款占发行比例很小。1949年1、2、3、5这4个月份,均未超过10%,10月和12月份比例最大,但不过占发行的26%。存款占发行的比例小,不利于回笼货币,控制通货膨胀,发挥金融机构的调控功能。

(3) 人民负担沉重。货币剧烈贬值,必然造成人民的经济损失。以1949年底人民币币值变化为例:每月发行按当时米价折合,全年发行共计2177506万斤米,到年底所发行的货币实值则降至540936万斤米,货币贬值共贬去1636570万斤米。按41000万人计算,因货币贬值给人民增加的无形负担,每人合40斤米,以土地面积算全国(未计东北、内蒙古、新疆)共有耕地面积1208509919亩,每亩平均增加无形负担13.5斤米,这对于长期处在战争环境中饥寒交困的人民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3

在准确分析原因、总结教训的基础上,以陈云为首的中财委在1949年打击投机资本、大规模调运物资初步平抑物价的基础上,于1950年采取了一系列针锋相对的根治措施继续稳定金融物价。

1《陈云文集》第二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26页。

2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编编:《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金融卷》,中国物资出版社1996年版,第168页。

3吴承明、董志凯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1952)》第三章,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