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_李丛聿

合集下载

关于幸福感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幸福感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幸福感研究的文献综述幸福感是人们追求的终极目标之一,也是社会发展和个体健康的重要指标。

为了更好地理解幸福感的本质和影响因素,许多研究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从不同的角度对幸福感进行了综合性的文献综述。

本文将综述幸福感研究的最新进展,涵盖了幸福感的定义、测量方法、影响因素以及幸福感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幸福感是人们对自身生活满意度和主观幸福程度的评价。

要研究幸福感,首先需要准确定义幸福感的内涵。

幸福感通常包括积极情感、满足感和目标达成感等方面的心理体验。

根据这些定义,研究者们发展了各种测量幸福感的工具,例如主观幸福感问卷、积极情感量表等等。

这些测量方法能够客观地评估个体的幸福感水平,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基础。

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多种多样,包括个体特征、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等。

在个体特征方面,研究发现性别、年龄、婚姻状况等个体因素与幸福感密切相关。

例如,女性通常比男性更容易感到幸福,结婚的人比未婚的人更具有幸福感。

此外,人格特质也与幸福感密切相关,如乐观、自尊、内外控等。

社会环境对幸福感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

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支持体系和教育水平等都与幸福感密切相关。

研究发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人们的幸福感越高。

此外,社会支持体系、人际关系以及工作环境对个体幸福感的影响也非常重要。

文化背景也对幸福感产生重要影响。

不同的文化对幸福感的定义和评价标准存在差异。

例如,西方文化强调个人的自由和个体追求幸福的权利,而东方文化更注重人际关系和社会责任。

因此,不同文化下的人们对幸福感的追求和评价方式也各不相同。

幸福感对个体身心健康和社会健康都具有重要影响。

研究发现,幸福感水平较高的个体更容易拥有积极的心理状态,更具有生活满意度和质量。

同时,幸福感也能够促进个体的身体健康,降低患病风险。

从社会带来的角度来看,幸福感水平较高的社会通常更加和谐稳定,经济发展更加可持续,社会关系更加和睦。

因此,提高幸福感不仅对个体有益,也对社会有益。

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1. 引言主观幸福感是一个人对于自身幸福感受的主观评价。

它与个人的情感、情绪以及生活满意度密切相关。

在研究幸福感时,科学家们尝试通过各种方法来衡量和理解主观幸福感的本质和影响因素。

本文将探讨主观幸福感的定义、测量方法以及影响因素。

2. 定义主观幸福感指的是个体对自身幸福感受的主观评价。

也就是说,它是个人对自己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的主观感受。

主观幸福感可能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人的价值观、社会支持、经济状况、健康状况等。

不同的人对于幸福的定义和追求方式也各有不同,因此每个人的主观幸福感也会有所差异。

3. 测量方法为了能够科学地测量主观幸福感,研究者们开发了各种各样的测量工具和问卷调查。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测量方法:3.1 幸福感量表幸福感量表是最常用的测量主观幸福感的工具之一。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被试需要根据自己的感受来评估自己的幸福感。

这些问卷通常包括一系列关于生活满意度、积极情绪、消极情绪等方面的问题。

通过总结和分析这些问题的回答,研究者可以对个体的主观幸福感进行量化和比较。

3.2 幸福日志幸福日志是一种通过个体自我记录和观察来测量主观幸福感的方法。

参与者被要求每天记录下自己的情绪状态、当天的幸福感受以及导致这些感受的因素。

通过观察这些记录,研究者可以更加客观地了解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以及影响因素。

3.3 生物指标测量除了问卷调查和记录方法外,一些研究者还试图通过测量生物指标来间接衡量主观幸福感。

例如,通过测量大脑的活动模式、心率、皮肤电反应等生理指标,可以推测个体的情绪状态和幸福感受。

这种方法能够提供更客观的数据,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4. 影响因素主观幸福感受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影响因素:4.1 个人特质个人特质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一些研究表明,乐观的人更容易体验到更高的主观幸福感,而焦虑和抑郁的人则相对较低。

此外,性格特征、自尊心、自我效能感等也会对主观幸福感有所影响。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综述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综述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综述摘要: 主观幸福感是个人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总体评价。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状况是大学生生活质量的反映,对其身心健康及其发展都有积极影响,研究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

本综述对主观幸福感念、结构、特点及研究的回顾与发展等进行了梳理,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基础进行了综合述评。

通过述评,一方面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进行综合评价,丰富和深化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另一方面有助于改善大学生的生活质量,提高他们对各生活领域的满意度,让他们体验到更多的积极的心理状态,塑造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 大学生; 主观幸福感; 综述目录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概述 (2)国内外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展 (2)三 (2)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测量工具 (3)五、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 (3)六、 (4)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概述主观幸福感研究大致自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兴起,80年代中后期开始进入我国研究者的视野,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是指个体依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的评价。

这是Diener(1984)提出来的在心理学界得到公认的概念. 它包括生活满意度和情绪体验两个基本成分,前者是个体对生活总体质量的认知评价,即在在总体上对个人生活做出满意判断的程度;后者是指个体生活中的情绪体验,包括积极情绪(愉快、轻松等)和消极情绪(抑郁、焦虑、紧张等)两方面.主观性、整体性、相对稳定性是SWB有三个特点。

国内外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展1.国外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展国外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以Wilson(1967)撰写的第一篇综述《自称幸福的相关因素》为标志。

Diener(1997)在其论文《主观幸福感研究新纪元》中,把西方幸福感研究划分出描述比较、理论建构、测量发展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是集中在人口统计学的维度,描述与比较不同人群幸福感; 第二个阶段主要是将研究重点转向内部因素,建构有关的理论框架,探讨获得幸福的各种途径和跨文化研究; 第三个阶段主要是将研究方法、途径和主观幸福感测量的理论进行整合,形成了以自陈量表为主体,并结合其他评估技术,以正面评价为主,并兼顾负面指标的新格局。

主观幸福感综述

主观幸福感综述

文化视野主观幸福感综述徐杏玉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摘要:什么是幸福,怎样得到幸福,多年前已成为社会热议的焦点。

本文对国内外主观幸福感文献研究整理的基础上,回顾了主观幸福感的定义、结构、测量和理论,最后对主观幸福感未来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未来展望中图分类号:C44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30-0363-02一、主观幸福感定义什么是幸福?这是自古至今人们都十分关注的问题。

学术界对幸福的界定有多种标准,大致可归纳为以下三种。

1.以外在标准界定的幸福这种标准认为幸福来自于观察者价值判断,而不是基于被观察者的自我判断。

许多人把他人在某方面取得的成就或是否拥有大量的物质财富作为标准来衡量幸福。

苏格拉底认为幸福和智慧密切联系,智慧是幸福产生的源泉;Tatarkiewica则将“成功”看作幸福的标准。

2.以内在情绪体验界定的幸福Bvudbern(1969)通过调查发现,人们积极的和消极的情绪相互独立,当积极情绪相比消极情绪占得优势,则会体验到较强的幸福感。

赫拉克利特反对把肉体快乐作为判断幸福的指标,认为应注重内在体验。

3.以个体自我评价界定的幸福Shin和Johuson(1978)认为幸福是评价者基于自己的价值判断标准对其生活质量作主观性的整体评价。

这种概念属于本文所讨论的主观幸福感(Subeject Well—Being,SWB)范畴。

当代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起自Wilson(1967)发表的《自称幸福的相关研究》。

Wilson(1967)认为快乐源于内在需要是否获得满足,而满足到什么程度才能带来快乐感依赖于个体的适应或期望水平。

Diener(1984)对主观幸福感的定义与Shin和Johuson(1978)提出的对主观幸福感的定义相一致,即个体主观上认为自己已有的生活状态与自己心目中理想生活状态相符合,而产生的一种肯定的态度和感受。

Diener进一步指出主观幸福感包括生活满意度和情绪体验两个维度。

国内外主观幸福感定义及测量方法的文献综述

国内外主观幸福感定义及测量方法的文献综述

国内外主观幸福感定义及测量方法的文献综述摘要: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进行主观幸福感的早期研究,引进了大量的国外主观幸福感理论和测评量表,开始评估国外主观幸福感量表的应用性。

本世纪初至今是我国主观幸福感研究的快速发展阶段,学者们开始全面、深入的研究主观幸福感。

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学者对主观幸福感定义及测量方法的研究提出文献述评。

1.主观幸福感内涵界定国内外学者通常认为“主观幸福感”能从心理学角度形象准确地表达“幸福感”的内涵。

Bradburn[1]认为幸福是个体较少体验负性情感、较多体验正性情感,主观幸福感是当前的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的平衡结果,并假设主观幸福感由这两个部分组成。

Andrews和Withey[2]认为主观幸福感由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组成,他们以Bradburn的主观幸福感结构结论为基础进行研究,并增加了物质生活维度的内容。

Diener[3]指出主观幸福感是指评价者按照主观标准描述对生活质量的感受,具有整体性、主观性、相对稳定性的特征,提出主观幸福感主要包括:总体生活满意感、某方面生活满意感、正向情绪体验及较低频率的负面情绪体验。

国内关于主观幸福感内涵界定的研究大多延续了国外成熟的研究理论,Diener的定义包含主观幸福感的主要内容,大多国内研究者认同Diener的定义。

刘仁刚[4]等学者都直接或间接引用了Diener对主观幸福感的界定。

有些学者还结合自己的研究目的、方法和假设,对主观幸福感内涵进行了表述。

佟月华[5]认为主观幸福感可反映心理健康状态,幸福感是个体对自身幸福与否的主观感觉;方黎明[6]认为主观幸福感是人们对其自身生活满意度的认知评价;邢占军等[7]认为个体生成主观幸福感的路径存在差异,比如知足常乐者若感觉生活稳定、和谐,其就会感到幸福,追求自我价值的人若能充分发挥才能,就会感到幸福。

2.主观幸福感测量方法国外学者很早就开始研究主观幸福感的测量方法。

从心理学角度最早测评主观幸福感的量表是Bradburn编制的《情感平衡量表》,该量表共10个题目,包含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两个维度。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作者:程贵林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年第23期[提要] 幸福是古今中外人们永恒的追求,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特别是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是近年来国内外众多学者研究的重点,研究成果丰富。

但是,相对于国外丰富的研究成果而言,国内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有必要在这些方面加强研究。

关键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综述项目来源:河南省教育厅2013年度人文科学研究规划课题“河南省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社会支持及其干预研究”(编号:2013-GH-436)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收录日期:2013年9月16日第66届联合国大会于2012年6月28日宣布,将今后每年的3月20日定为“国际幸福日”,由此可见,幸福是全人类的共同追求。

2012年中秋、国庆双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推出了《走基层百姓心声》调查节目,深入基层对几千名不同行业的人进行采访,面对的问题都是“你幸福吗?”一时间,“幸福”一词成为媒体热词,也引发了中国人对幸福的思考。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大为提高,伴随而来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变迁对当代中国人特别是青年人幸福观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人产生了新的选择困惑和幸福困惑;当前世界各国在关注经济发展的同时,越来越将注意力转向国民幸福问题,中国政府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也不断加强,温家宝就曾经指出“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将提升国民的幸福感作为一项涉及民生的重要工作。

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重要群体,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精力旺盛,充满着强烈的好奇心,同时,又缺少磨难,处事幼稚。

因此,了解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状况,对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使他们成为新世纪的社会栋梁,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同时,也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心理保健提供依据。

一、主观幸福感研究回顾(一)主观幸福感的历史。

幸福是人们永恒的追求,古希腊时代,西方的学者就有“快乐就是幸福”的观点,开始探索幸福的本质,为今天西方幸福感的研究提供了思想基础和历史背景。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研究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研究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研究二、文献综述在心理学和社会学领域,主观幸福感一直是重要的研究课题。

对于大学生这一特定群体,其主观幸福感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涵盖了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等多个层面。

个人因素方面,大学生的性格特质、自我认知、自尊水平等都会对其主观幸福感产生显著影响。

例如,积极心理学认为,个人的积极情绪和乐观态度能够增强主观幸福感。

个人的目标设定和成就动机也会对幸福感产生重要影响。

当大学生能够设定明确的目标,并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取得进步时,他们的主观幸福感往往会得到提升。

家庭因素方面,家庭环境、父母的教育方式以及家庭经济状况等都会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

例如,研究表明,来自支持性和睦家庭的大学生往往具有更高的主观幸福感。

父母的教育方式,如民主型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他们的主观幸福感。

学校因素方面,校园环境、师生关系、教学质量以及课外活动等都可能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

良好的校园环境和师生关系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归属感和满足感,从而提高他们的主观幸福感。

同时,高质量的教学和丰富的课外活动也能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进而提升他们的主观幸福感。

社会因素方面,社会支持、文化价值观、就业压力等都会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

例如,社会支持网络的广泛和稳定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情感支持和物质帮助,从而增强他们的主观幸福感。

同时,积极的社会文化价值观也可以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提高他们的主观幸福感。

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如何通过综合干预来提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同时,针对不同类型的大学生(如不同性别、年级、专业等),也可以开展更加细致深入的研究,以提出更具针对性的建议和措施。

1. 主观幸福感的概念和测量方法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SWB)是一个多维度、综合性的心理概念,主要描述个体对生活的整体满意度以及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平衡状态。

大学生消费水平与主观幸福感的综述研究-精选作文

大学生消费水平与主观幸福感的综述研究-精选作文

大学生消费水平与主观幸福感的综述研究一、引言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地提高,生活方式也在不断地发生改变。

人们对于生活的要求不仅仅只是局限在物质上的满足,同样也要求精神上的满足。

如今幸福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成分,幸福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追求的目标。

现在幸福感多用well being 来表示,是一种良好的或满意的生存条件;一种健康、幸福、兴旺的状态[1]。

幸福感又可以分为主观幸福感和客观幸福感,但是多用主观幸福感来衡量个体的幸福感程度。

主观幸福感是衡量心理健康的一个主要指标之一,是反映大学生生活质量的重要心理学参数,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除了学习,最重要的接触层面就是消费问题。

消费不仅包括一些日常生活所必须的花费以外,还包括一些其他项目,例如:学习用品、服饰、社交、娱乐等等。

在很多大学生会认为"要是有钱就好了,有钱一定会很幸福……"。

那么有钱真的会幸福吗?消费水平真的会影响主观幸福感吗?二、概念界定1、主观幸福感的概念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以下简称为SWB)在心理学中也是一个相当重要的研究领域。

关于主观幸福感的成分也有很多不同的观点。

例如,Diener认为主观幸福感的主要成分是生活满意度和情感平衡。

而Andrews和Withey又在1976年提出了主观幸福感的第三纬度:认知纬度(生活满意度)。

生活满意度是指个体建构一个适合自己的标准,并将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为一个整体来评定自己的满意感程度[2]。

主观幸福感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指标,它评估的是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的情感反应以及对生活的满意程度。

因此可以用主观幸福感来衡量一个大学生的生活状态。

通过他人研究可得知,大学生的自尊、人格、归因、人际关系、社会支持和价值取向等因素都影响主观幸福感。

而性别、经济状况、过去的生活事件等因素不会对主观幸福感产生显著的影响[3]。

《具身认知视域下城郊乡村旅游者主观幸福感研究》范文

《具身认知视域下城郊乡村旅游者主观幸福感研究》范文

《具身认知视域下城郊乡村旅游者主观幸福感研究》篇一一、引言具身认知理论作为一种新兴的认知科学理论,在理解人类情感、行为和认知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郊乡村旅游逐渐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

在此背景下,本文以具身认知为理论框架,对城郊乡村旅游者的主观幸福感进行研究,旨在揭示旅游体验中身体感知与主观幸福感的内在联系。

二、文献综述具身认知理论认为身体经验在认知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强调身体、环境与认知的相互作用。

在乡村旅游中,旅游者的身体感知和情感体验直接影响其主观幸福感。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旅游者的幸福感进行了研究,包括旅游环境的营造、旅游活动的参与度以及旅游者的心理状态等。

然而,从具身认知的视角出发,探讨身体感知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关系的研究尚显不足。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首先,通过文献回顾和实地观察,构建理论框架;其次,设计问卷并收集数据,运用统计分析方法,探讨具身认知视域下城郊乡村旅游者的主观幸福感;最后,通过访谈等质性研究方法,对统计结果进行验证和补充。

四、研究结果1. 身体感知与主观幸福感的关联性研究结果表明,城郊乡村旅游者的身体感知与其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

具体而言,舒适的自然环境、适度的活动强度以及积极的身体体验能够提升旅游者的主观幸福感。

2. 具身认知在旅游体验中的作用具身认知在乡村旅游体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旅游者的身体感知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影响其情感、认知和行为,进而影响其主观幸福感。

同时,身体记忆和情感记忆的相互作用也影响了旅游者的再次访问意愿和推荐意愿。

3. 不同人群的差异性分析不同年龄、性别、教育背景和职业的城郊乡村旅游者在身体感知和主观幸福感上存在差异。

例如,年轻人和教育程度较高的旅游者更注重环境的舒适度和活动的多样性,而中老年人和低教育程度的旅游者更注重活动的安全性和身体的舒适度。

五、讨论与结论本研究从具身认知的视角出发,探讨了城郊乡村旅游者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

撰写一份研究设计 1 研究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趋势2研究目标重点难点3 研究思路方法4预期效果主要参考文献不少于4500字大学生积极情绪体验之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摘要根据积极心理学的理论,认为积极体验更有助于人类的发展,所以我们着手从研究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出发,希望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找到提高大学生积极体验的线索,从而实现帮助大学生发展其自身的潜力,更好的适应社会,成为真正的社会精英。

关键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问题的提出1.理论依据积极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森对传统的一般情绪理论进行了发展,针对积极情绪的特定功能与作用提出了自己的“积极情绪扩建理论”弗雷德里克森认为,心理学历史上漫长的情绪理论研究己经表明,每一种情绪都有自己相对应的、特别的行为,心理学上称之为特定行为倾向.而这种特定行为倾向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二类:一类是逃避倾向,另一类是接近倾向。

这种特定行为倾向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适应性心理机制,它既可以是外显的行为,也可以是潜行为或意向性的行为准备。

逃避倾向行为相伴随的情绪我们称之为消极情绪,当这种情绪产生后,它会限制一个人在当时情景条件下瞬间的思想和行为指令系统,即促使个休在当时的情景条件下只产生由进化而形成的某些特定行为,如逃跑、攻击、躲避等.当我们的祖先生活在一个生命受到严重威胁的情景中时,这些特定行为或行为倾向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它能使个体得到最直接的利益—生命得到保存。

因此,从某种条件来说,消极情绪是限制了人的思想和行为,使人的思想和行为缩小在以保护自己的生存为核心的几种特定方式上。

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人类为了生存下去就可能使这种限制个体在特定情景条件瞬间的思想和行为指令系统的情绪—消极情绪—得到充分的发展.从心理进化的角度来看,消极情绪因具有生存意义而获得了进化优先,不过人类在获得生存以后就必然为了活得更好而发展出积极情绪。

尽管我们可以推测人类在早期险恶的环境下难得产生积极情绪,但其实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有着同样的作用机制和功能—影响一个人的行为或行为倾向。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调查研究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调查研究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调查研究引言幸福感是人们追求的一种精神状态,对于大学生来说,主观幸福感更是影响其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因素。

本文将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进行调查研究,探讨其影响因素以及对大学生生活的影响,为进一步了解和关注大学生的幸福感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思考。

一、调查方法本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不同年级、专业和学校中进行问卷发放。

问卷内容主要包括个人基本信息、主观幸福感的评价以及可能影响幸福感的因素等。

调查期间,共有500份有效问卷被回收,有效回收率达到90%。

二、主观幸福感的评价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大学生对自身主观幸福感的评价呈现出不同的分布。

有60%的大学生给自己的幸福感打出了70-80分的评价,25%的大学生给出了80-90分的评价,而仅有5%的大学生给自己的幸福感评价为60分以下。

这些数据表明,大多数大学生对自己的幸福感持有较为积极的评价。

三、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因素在调查中,我们还分析了可能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因素,主要包括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就业压力、家庭关系等。

结果显示,学业压力是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最主要因素,有近70%的大学生认为学业压力对他们的幸福感有一定的影响。

其次是人际关系,有60%的大学生认为人际关系对其幸福感有一定的影响。

就业压力和家庭关系也是大学生幸福感的重要影响因素,分别占比30%和20%。

四、对大学生生活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幸福感与其生活和学习息息相关。

较高的幸福感可以促进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生活满意度,提高学习效率和生活质量。

而较低的幸福感则容易导致学习压力过大、情绪波动等问题,影响学业表现和生活质量。

关注大学生的幸福感,帮助他们增强幸福感,对于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五、提高大学生幸福感的建议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以帮助大学生提高其幸福感:1.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可以开展相关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幸福观,增强心理韧性,有效化解学业压力和人际关系问题。

主观幸福感测量研究综述

主观幸福感测量研究综述

A Review of Researches on Measures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作者: 邢占军
作者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上海,200062
出版物刊名: 心理科学
页码: 336-338页
主题词: 主观幸福感;功利主义;心理测试;心理健康
摘要: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研究大致自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兴起,8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进入我国研究者的视野.考察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不难发现,对主观幸福感的测量始终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仅对主观幸福感测量研究的渊源及国内外研究进展加以回顾,展望其发展趋势,以求对国内主观幸福感研究、尤其是主观幸福感的测量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

中国高学历女性的幸福单身对单身状态与主观幸福感的经验研究

中国高学历女性的幸福单身对单身状态与主观幸福感的经验研究

中国高学历女性的幸福单身对单身状态与主观幸福感的经验研究一、概述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女性地位的提升,越来越多的高学历女性选择单身生活。

这一现象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对于高学历女性单身状态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学术界也展开了深入探讨。

本研究旨在通过经验研究的方法,探讨中国高学历女性单身状态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以期为解决相关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本研究首先梳理了国内外关于高学历女性单身状态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文献,明确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采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国高学历女性的单身状态及其主观幸福感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调查。

通过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揭示了高学历女性单身状态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影响因素。

本研究发现,高学历女性单身状态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

单身状态使高学历女性拥有更多的自由和独立,能够专注于自我发展和职业追求,从而提升主观幸福感另一方面,单身状态也可能带来孤独感、压力感等负面情绪,对主观幸福感产生负面影响。

家庭背景、社会支持、个人特质等因素也会对高学历女性单身状态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产生影响。

本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我们对高学历女性单身状态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关系的认识,也为相关部门制定针对高学历女性的政策提供了参考依据。

本研究还为女性自身在追求个人幸福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建议。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将继续关注高学历女性单身状态与主观幸福感的发展趋势,以期为这一领域的研究贡献更多的力量。

1. 研究背景:中国高学历女性群体的崛起及其单身现象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中国高学历女性群体迅速崛起,成为社会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特别是在高等教育领域,女性占比逐年攀升,从本科到研究生阶段,女性的身影越来越活跃,甚至在部分领域和学科中占据领先地位。

这一变化不仅反映了女性社会地位的提升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也彰显了中国社会对于性别平等的重视和推进。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调查与研究分析方案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调查与研究分析方案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调查与研究报告摘要:追求幸福是人类永恒不变的主题之一,随着人们对自身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幸福成为人们日益关心的话题。

在心理学界伴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与发展,主观幸福感逐渐成为心理学家关注的课题,研究主观幸福感有助于改善与增进人类的生活质量。

本报告在对240名在校大学生的幸福感调查的基础上,考察了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在生活满意感和情感维度上的现状,分析和探讨了大学生的幸福感模型、对幸福的归因及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因素,为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主观幸福感提供必要的参考。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大学生生活满意感幸福感模型情感归因一、引言长期以来,心理学对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和心理状态关注较多,而对幸福、快乐、满意、乐观等积极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关注较少。

近些年来随着健康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不断发展尤其是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的兴起,心理学家逐渐意识到如何使人们感到幸福快乐并不等同于对消极情绪和心理状态的研究,心理学不仅应着眼于心理疾病的矫治,而且应研究与培养积极的品质。

越来越多的心理学研究发现:幸福、快乐、满意、发展是人类的主要成就动机,人类的积极品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要素,心理学需要研究人的光明面,需要研究人的优点与价值。

因此,研究人员开始试图通过对人类理想心理机能和状态,如幸福、满足、乐观、快乐等的研究,发现促进个体和社会良好发展的因素,从而增进人类的健康和幸福,促进个体自由健康地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与繁荣。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作为积极心理学的最主要的一个研究领域格外受到关注。

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自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兴起,80年代以后开始进入我国研究者的视野。

目前,国外学者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简单描述与主观幸福感相关的人口统计学变量;第二个阶段主要是建构有关的理论框架,探讨获得幸福的各种途径和跨文化研究;第三个阶段主要是将研究方法、途径和主观幸福感测量的理论进行整合。

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
胡洁等(2001)研究表明,本科新生的总体幸福感明显高 于三年级学生。
不同的研究者均得出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存在或部分存在 年级差异的结论,但是具体存在何种年级差异则有争议。
13
4.2 社会支持因素
• 孔风(2012)、严标宾(2006)研究发现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生活满 意度以及积极情感显著正相关,与消极情感显著负相关。随着社会支 持的增加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也随着增加(吴丹伟, 刘红艳, 2005)。辛 自强和池丽萍(2001)研究发现,社会支持对个体快乐有很强的预测作 用,而且对社会支持的利用程度也会影响个体的幸福感水平。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报告人:牛 羊 2015-01-06 1
主要内容
主观幸福感的界定及测量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理论 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研究现状及展望
2
一、主观幸福感的界定
主观幸福感( SWB)指评价者 根据自定的标准对 其生活质量的整体 性评估。SWB是 一种主观的、整体 的概念,同时也是 一个相对稳定的值 ,是衡量个人生活 质量的重要综合性 心理指标。
• 全宏艳和周婧诗(2009)研究发现,大五人格中除开放性外,外向性、 宜人性、谨慎性、神经质与主观幸福感均存在显著相关。外向性性格 者活泼,善于与人沟通,乐于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经历较多的积 极事情,故体验较多的积极情感,也就具有较高的主观幸福感。
• 学者安芹(2005)通过测量研究得出外向性对快乐存在显著性的影响, 而神经质者常处于压抑,焦虑不安等不良的情绪状态下,因体验较多 的消极情绪从而具有较低的主观幸福感。
• 姚小燕(2013)的研究表明人际关系困扰程度与总体幸福感呈负相关。
姜峰和郭燕峰(2010)的研究认为热恋中的大学生性别之间的总体幸福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质的相关研究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质的相关研究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质的相关研究摘要从心理学角度看,主观幸福感是评价者遵照本身拟定的尺度对其生存质量的整体性评估,是能综合权衡自我生存质量的主要心理指标,反映特定群体对生活状况的惬意程度【1】。

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状况反映大学生的生活质量,对其身心健康及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人格又是预测幸福感最稳定的因素之一[2]。

本研究旨在探究主观幸福感与人格之间的关系,探讨主观幸福感在性别、年级、专业上是否存在差异,总结大学生的幸福感近状。

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由身心健康与心态平衡、自我成长与价值目标、家庭氛围与人际适应、知足充裕与社会信心四个维度构成。

(2)总的来说,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存在差异。

在自我发展与目标价值方面满意度越高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越高,不同性别、年级、专业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有各自的特征差异。

其中女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指数要略高于男生,但是男生和女生在主观幸福感各维度上不存在差异;大四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最高,大一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最低,但内部感觉不一致,即有的人认为幸福,有的人认为不幸福;艺术专业的学生主观幸福感最高,但内部感觉不一致,即有的人感觉很幸福,而有的人却感觉不幸福;文科专业的学生主观幸福感最低。

(3)人格因素影响着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在宜人性和神经质维度上得分越高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越低;外倾性、开放性和尽责性均与大学生的自我成长和目标价值极其相关,即这些特质上得分高的大学生,其自我成长和目标价值感也较高。

关键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人格特质Abstract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psychology, subjective well-being is evaluation in accordance with itself to develop the scale of the survival of the overall evaluation of the quality, main psychological index to weigh the quality of their lives, reflect the specific groups on the living conditions of the comfortable degree [1]. College Students' subjective well-being reflects the quality of life of college students,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ir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and their development, and personality is one of the most stable factors to predict happiness [2].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personality,to explore whether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gender, grades and majors, and to sum up the happi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are as follows: (1) college students' subjective well-being is composed of four dimensions: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 and mental balance, self growth and value goals, family atmosphere and interpersonal adaptation, contentment and social confidence. (2) in general,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higher degree of satisfaction of self development and objective value, the higher subjective well-being, the different gender, grade, professional college students' subjective well-being have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The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subjective well-being sense index slightly higher than boys, but boys and girls in the subjective happiness sense of each dimension there is no difference;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senior students are the highest, freshm an students’subjective well-being is the lowest, but the internal perception of inconsistencies that some people think happiness, some people think it is not happiness; Art Major Students' subjective happiness sense was the highest, but the internal perception of inconsistencies, that some people feel very happy, and some people do not feel happy; liberal arts students subjective well-being sense is the lowest. (3) personality factors affect the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College students. In a pleasant and neuroticism scores higher college students, subjective happiness sense of lower; extraversion, openness and conscientiousness are with the college students self growth and the target value is extremely relevant, namely these traits scored high on the college students, the self growth and the target value is higher.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Subjective well-being Personality traits1引言1.1主观幸福感的含义英文中,表达幸福感的词汇有许多,如:happiness,well-being,eudemonia,subjective等等。

国内主观幸福感研究文献述评

国内主观幸福感研究文献述评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2卷第4期JOURNAL OF CHONG Q I N G UN I V ERSI TY (Social Science Editi on )Vol 112No 142006收稿日期:2006-05-11基金项目: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重庆市高层次人才生活质量评价及管理对策研究”阶段成果(2005-SH01)作者简介:李志(1964-),男,四川内江人,重庆大学贸易与行政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西南大学心理学院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博士研究生,重庆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应用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国内主观幸福感研究文献述评李 志,谢朝晖(重庆大学贸易与行政学院,重庆 400030)摘要: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对我国近年来发表的89篇有关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文献进行了分析,总结了我国主观幸福感研究的三个重要阶段,同时,从概念、研究方法、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述评,提出了我国主观幸福感研究今后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文献述评;涵义;研究方法;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C912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5831(2006)0420083206 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对幸福生活的不断追求,人们从哲学、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不同的角度探讨了这一问题,形成了不同的理论和观点。

心理学主要从人的内心体验来对人们的主观幸福进行测量、描述,并研究其发生的内在规律等。

主观幸福感是生活质量的主要内容,与心理健康等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因而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高度重视。

在国内涌现了大量的相关研究成果,但是由于不同学者研究角度、研究方法,或者心理观的差异,自然会形成对主观幸福感研究结论的差异。

为此,本文拟对我国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历史、状况、成果进行梳理,以找出其中的规律性,为人们改善生活质量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我国当代主观幸福感研究进程我国当代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1],我们以“主观幸福感”为关键词,通过《CNKI 全文期刊、专利库》中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下面的文史哲辑、经济政治与法律辑和教育与社会科学辑进行检索,从1994年到2005年共检索89篇研究成果,根据不同年份的篇数进行统计,不难发现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呈攀升的趋势(图1),同时笔者根据现有发表的研究成果中的参考文献进行二次检索,结合图书馆的图书和1994年之前的期刊杂志,初步掌握了20余年来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概况,根据20余年来的研究成果,可以把我国当代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分为三个重要阶段:(1)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属于国外理论和量表的引进阶段,主要表现为这个阶段的研究成果零散于各个年份,成果较少。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_唐蕾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_唐蕾

作者简介:唐蕾(1979-),女,湖南永州人,广州大学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在职硕士。
— 55 —
科技信息
基础理论研讨
会关系等外部因素的认识进而影响到主观幸福感。 2.2.2 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应对亦称应付,是从应激到适应的中介心理机制,是个体面临应激
自陈量表测量工具分为单题测量工具和多题测量工具,目前使用 较多的是信度、效度较好的多题测量工具。国内较常用的测量主观幸福 感的工具有:(1)由 Diener 等人编制、郑雪等人修订的《国际大学调查 表》;(2)由美国国立卫生统计中心制定、段建华修订的《总体主观幸福 感量表》,修订后的量表重测信度为 0.85, 分量表与总量表的相关为 0.56—0.88,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3)由 Combell 编制而成的《幸福感指 数量表》,包括总体情感指数和生活满意度两个问卷,该量表情感指数的 内部一致性系数为 0.89,重测信度为 0.43,与生活满意度单一测题的效 标相关系数为 0.55;(4)Bradburn 由编制的《情感量表》,用以测查个体的 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及二者的平衡;(5)由邢占军等人编制的《中国城市 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该量表可以作为对我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进 行动态测验和追踪研究的工具,也可以用以城市居民个体在精神健康和 心理发展方面的诊断、治疗与指导。
1.主观幸福感的基本概念、结构和特点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Well-being,简称 SWB)作为心理学专用术语, 得到大多数研究者认同的是美国学者 Diener (1984)的定义:“主观幸福 感是个体依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的评价。”[2]它是衡量人 们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 主观幸福感在结构上主要分为三个维度: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 消极情感。生活满意度属于认知因素,包括整体生活满意度和特殊领域 生活满意度两方面,前者包括想要改变生活、对目前生活满意、对过去 生活满意等;后者包括对工作家庭、健康状况、经济状况满意等。[3]积极 情感和消极情感是指个体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属于情感因素。主观幸福 感从形式上被定义为“具有较多的积极情感,较少的消极情感和更高的 生活满意度,重视自己的主观评价”。[4] 对于主观幸福感的特点的阐述,国内大多数文献引用的都是美国 学者 Diener 提出的观点,即主观性、整体性和相对稳定性。 2.主观幸福感研究的内容 国内外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多集中在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 上。影响因素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Diener 对此做了区分。早期研 究的主要是外部因素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如年龄、性别、经济收 入和生活状况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由于研究结果表明外部因素对主 观幸福感解释力极为有限,研究者们转而研究内部因素和主观幸福感的 关系。 2.1 外部因素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2.1.1 年龄、性别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一直以来,学者们对性别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结论并不一致,如 郑雪、张雯、郑日昌等人的研究都表明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没有明显的 性别差异,徐维东等的研究表明男性主观幸福感水平显著高于女性,[5] 李焰、赵君(2005)以大学生为被试的研究中指出,在性别差异上,女生的 幸福感明显高于男生。[6] 在年龄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上,Diener 和 Suhde(1998)的研究报告 显示,生活满意度在 18-19 岁之间的平均水平非常的稳定,而积极情感 在 20-80 岁之间缓慢下降,消极情感在 20-60 岁之间缓慢下降、在 70-80 岁之间出现回弹。[7]也有一些研究表明,年龄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 关系并非如此平稳—— —布兰克夫劳和奥斯瓦德首次报告了年龄与主观 幸福感之间存在着 U 型关系,U 型的最低点在 40 岁左右。[8] 2.1.2 经济收入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经济收入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一直存在争论。大多数研究认为,它 们之间有着积极的相关。也有研究则认为,收入仅在非常贫穷时有影响, 一旦人们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收入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就很小了。如 严标宾等的研究发现,低家庭经济收入的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低于平均 或高家庭经济收入的大学生。[9]另外有研究表明,经济收入与主观幸福 感无关。 2.1.3 生活事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生 活 事 件 指 人 们 在 社 会 生 活 中 所 经 历 的 各 种 紧 张 性 刺 激 。 [10] HeadyB&WearingA 的研究表明,重要的生活事件会对主观幸福感产生影 响。[11]笔者 2007 年在对广州某地方高校的本科毕业生进行主观幸福感

[幸福感,主观,其他论文文档]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幸福感,主观,其他论文文档]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国内有关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国内研究者开始运用量表对老年人生活满意度进行了一些测查,进入90年代以来,研究者对 SWB的研究扩展到对城市居民生活满意度及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调查。我国研究者对SWB的本土化进行了大量探索,有研究者探讨了民间俗语中包含的幸福意蕴,在参考牛津幸福感量表的基础上,通过对大型社区的调查编制了中国人幸福感量表[4],这类研究从中国文化的角度审视国人的幸福感,做出了有意义的期社会比较理论强调对比的结果, 即个人与周围人比较, 如果自己优于别人则感到幸福[7]。在进行社会比较的过程中, 人格特质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 幸福的人常作向下比较, 由于优于别人而获得较高的主观幸福感, 感到不幸的人既作向上也作向下比较, 因而处于一种比较矛盾的心理状态中,即中国人所讲的“比上不足, 比下有余” 的状况;乐观者倾向于注意比自己差的人的数目, 以此评价自己在某一群体中所处的位置,从而“ 知足常乐”,悲观者则相反。
主观幸福感,主要指个体依据自己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作的整体评价[2]。主观幸福感包括生活满意度和情感体验两个基本成分,前者是个体对生活总体质量的认知评价,即在总体上对个人生活作出满意判断的程度;后者是指个体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包括积极情感(愉快、轻松等)和消极情感(抑郁、焦虑、紧张等)两方面[3]。
以往大多数心理学研究都针对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和心理状态,但是对乐观、幸福、快乐等积极情绪和心理状态关注较少。随着心理学的不断发展,研究者们发现对消极情绪的研究并不能帮助我们了解积极情绪,二者的影响因素不尽相同,为此有关积极情绪和心理状态的研究日益增多,形成了早期的积极心理学[1]。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 SWB)是积极心理学研究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更是受到格外的关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视角
92
 全国商情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李丛聿 吴晶晶 金彬珥
(北京林业大学,北京100083)
摘要:国内外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目前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重点已经从理论下放到了实证研究的阶段。

笔者在参考不同文献的基础上,对主观幸福感的概念做一个界定,并总结出其不同的测量方法与研究的新趋势。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一、主观幸福感的概念
20世纪中期兴起的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主要从人自身对幸福水平的评价出发,研究人们自身对于自己生活状态的的态度,包括对生活满意度、正面情绪评价、负面情绪的评价等三个方面。

目前对于主观幸福感的定义很多,综合各方意见。

笔者认为主观幸福感就是主体对自己生活现状满意度以及正面、负面情绪的感受。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研究者认同Diener提出的主观幸福感的概念:主观幸福感是个体依据自定标准对其整体生活质量做出综合判断。

对主观幸福感进行研究开始于上世纪50年代,其研究背景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二战后美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二是积极心理学的崛起。

从此之后,人们对主观幸福感的重要性了解的越来越深,相关研究越来越多。

对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研究,这个阶段主要是简单描述与主观幸福感相关的一些变量。

第二个阶段主要是建构有关的理论框架,探讨获得幸福的各种途径和跨文化研究,这一阶段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

第三阶段为主观幸福感的测量、评估,在这一阶段,研究者们开始运用主观幸福感的测量理论来整合各种方法,主要有纽芬兰纪念大学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总体幸福感量表和牛津幸福感问卷等著名量表。

2.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学术界开始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比较晚,最初的研究来自于心理学界对城市居民生活质量调查和分析。

而国外通用的一些主观幸福感调查量表,如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也被引入国内的研究之中。

2011年广州市总工会发布的《广州市农民工幸福感调研报告》显示农民工幸福感显著低于本地居民,新生代农民工幸福感略低于传统农民工。

对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已经普及到各个群体。

在总结国外主观幸福感的内涵和测量方式的基础上,开发了一套比较适合中国城市居民的主观幸福感测量量表。

李志强调查发现,成都地区青年农民工认为身体健康、事业成功和家庭幸福最重要,能正视金钱对幸福的作用,肯定劳动对幸福的价值,重视个人幸福而忽视集体幸福。

王焕举得出青年农民工感到最幸福的因素排前五位的依次是身体健康、事业成功、有一个温暖的家、自由自在、受到理解和尊重。

目前国内外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都取得了可观的成果,但以新生代农民工为对象的研究却非常少。

本研究以新生代农民工为研究对象,将有利于丰富主观幸福感实证性研究的内容,促进两种理论的本土化。

同时本研究将社会资本的理论引入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中,为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心理健康、社会资本、正面负面情绪等方面是现在研究的热门,而主观幸福感
的理论研究的比例已经慢慢下降,针对不同群体的实证研究已经是现在的主流。

三、主观幸福感主要测量量表
目前对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主要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分别从生活满意度、正性情绪体验、负性情绪体验三个维度来了解主观幸福感现状,并通过计算分别得出其主观幸福感指数。

并通过深入访谈的方式,对个案进行研究,得出结论。

1.测量方法
自陈量表法:即直接询问人们的幸福水平。

其实,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直接提问主观幸福感的状况,来判断个体主观幸福感的高低。

通常会问“你幸福吗?”直接根据回答者的答案,分成1~7个等级,1代表非常不满意,7代表非常满意,测量群体的主观幸福感数据。

这种方法Veroff,Atkin-son和Feld(1960)、Sandvik et al.(1993)等采用过,这些方法表现出了较为令人满意的心理测量学属性。

2.测量量表
目前对于主观幸福感的权威测量,主要有:
(1)纽芬兰纪念大学量表(MUNSH)
Kozma和Stones编制纽芬兰纪念大学量表,试图从两个方面全面的把握被测的主观幸福感状况,具有较高的效度信度,主要考虑老年人短期情感反应和长期情感体验,依据自定标准对其整体生活质量做出的综合判断。

用六个因子进行评价: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精力、对健康的担心、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以及松弛与焦虑。

但是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到底是同一维度的两极还是两个相互独立的维度一直有争论。

(2)新生代农民工的主观幸福感测量量表
结合国内外对于主观幸福感的权威测量,制作针对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的主观幸福感的测量问卷。

该量表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总体而言,您对目前的生活状况的满意度;第二部分,人们对于家庭经济状况、家庭关系、人际关系、个人健康状况、住房状况、所居住的社区、工作的满意度;第三部分,如果把您现在城市的生活和原来在农村的生活相比较,满意度的变化:适用于普遍的主观幸福感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吴明霞.30年来西方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理论发展[J].心理学动态,2000,(4).
[2]邢占军.西方哲学史上的两种主要幸福观与当代主观幸福感研究[J].理论探讨,2004,(1).
[3]张惠,戴兵.主观幸福感和工作绩效的关系研究综述[J].商场现代化,2007,(6).
作者简介:
1.李丛聿,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学生。

2.吴晶晶,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学生。

3.金彬珥,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学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