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教学方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教学方法道德与法治是一个空泛的话题,但是却是紧密围绕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在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影响下,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课堂上应该更重视学生学习的生成性以及知识的实践性。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课堂中,教师应该根据课堂教学中的动态教学情形巧妙地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机智地合理地组织课堂,把课堂中的“意外”成为教师的教学素材,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精彩。

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中的生成性让老师更多地把教学眼光放在学

生的实际生活当中。把学生的生成性和实践性的有机结合能让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这一观念印象深刻。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从“情”“理”“境”三方面循环入手,进行“道德与法治”的教学。

一、以“情”诉理,以“理”懂情

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对象是活生生的学生,他们有着丰富的情感,但是却缺少正确的理解,因此,老师在教授道德与法治的时候,应该先要以学生的情感、感受为依据,让学生在感悟自己的情感生活之时,明白生活中的各种道理。

在教授二年级15课《可爱可敬的家乡人》一课中,由于学生的年纪较少,且有部分学生更是从小跟随父母离开家乡到陌生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对于“家乡”“家乡人”这一概念更是模糊空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对家乡人的认同是帮助学生树立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应该动之以情,从环境和人两个维度进行

综合教学。先让学生理解与感悟“家乡”这一概念,然后让学生通过走访,采访,上网查资料等方式对家乡的风俗习惯进行调查,从而加深学生对于大环境“家乡”的理解,然后从环境这一维度联系到“家乡人”中,通过实践走访的方式认识更多可爱可敬的家乡人,通过了解家乡人的事迹,帮助学生形成“家乡”这一概念,加深学生对家乡的记忆和热爱。

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这一概念仅限于书本知识,但是道德与法治去一直紧密地围绕在学生的身边,

二、以“境”晓理,以“理”通情

课堂教学的魅力在于学生对知识的生成性,在每一门学科中,学生都是教学环节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因此,想要加深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理解,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更应该在课堂中注重情境的创设,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把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道德与法治,并且能学到的知识融入到生活当中。

例如在教授学生“爱国”这一概念之时,先要让学生对自己的国家有一个完整的概念,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导游”的角色对自己的国家进行介绍,学生自行准备演讲资料,可以指导学生自行走访和采访相关人员,或者利用自己寒暑假的旅游经历对自己的国家进行介绍,此行为可以让学生在“小导游”的演讲情境中形成“国家”这一概念,同时也能让学生在查找资料和亲身实践的过程中增强对国家的自豪感和热爱,以此让学生在情境中生成“爱国”的观念,更能

让学生自发地加深对国家的热爱。课后,还可以让学生给班上的小伙伴设计“旅游路线”,让学生更有热情地巩固“爱国”观念。

道德与法治虽然是宽泛的学科,但是只要跟学生的生活实践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生成性,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道德与法治的观念,这样,教师的教学效果就能事半功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