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
2011-03-06 13:50:03| 分类:幼儿园教育教学| 标签:无|字号大中小订阅
20世纪50至60年代美国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布鲁姆、克拉斯沃尔(David.R.Krathwohl)等人继承并发展了泰勒的行为目标理论。

第一次在教育领域里确立起教育目标分类学。

布卢姆于1956年出版了《教育目标分类学》,第一个把分类学的理论运用于教学领域。

在他的推动下,教学目标分类研究已成为教育教学理论研究的一个专门的领域,对指导当代教学目标设计影响深远。

布鲁姆等人认为,教学目标可分为三大领域: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技能领域。

布鲁姆提出了认知目标的分类,情感目标是由克拉斯沃尔于1964年提出来的,技能目标是由辛普森(E.H.Simpson)等于1972年提出来的。

㈠认知领域目标分类
布卢姆是以学习心理学为依据,把人的认知过程划分为六个不同阶段,依据人在这六个阶段不同的认知特点,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从而形成了认知领域学习目标的分类。

这种分类是一个层级系统,后一层学习任务的开展以前一层教学目标的实现为前提,符合由浅入深、逐步发展的认知规律,对教育教学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因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知识(knowledge)
知识就是识记,这是认知目标中最低层次的能力,包括记忆名词、事实、规则和原理等。

常用来表示这种能力的行为动词有:描述、认出、配对、界定、说明、列举、阐明等。

2.理解(comprehension)
理解是指能了解所学过的知识或概念的意义。

要想检测学习者是否产生理解有两个最基本的方法:一是要学习者用自己的话解释概念的意义;二是使用课本以外的例子说明概念的意义。

常用来表示理解能力的行为动词有:转换、估计、说明、举例、预测、摘要、归纳等。

3.运用(application)
运用是指将所学的规则、方法、步骤、原理、原则和概念,运用到新的情境的能力。

常用来表示此能力的行为动词有:预测、证明、解决、修改、表现、发现等。

4.分析(analysis)
分析是指将所学到的概念或原则,分析为各个构成的部分,或找出各部分间的相互关系。

例如,学习者能分析化合物组成的不同元素,或分析文章内容的主次。

常用来表示此种能力的行为动词有:选出、分析、判断、辨别、指出、分解等。

5.综合(synthesis)
综合是指将所学到的零散的概念或知识、原理、原则与事实等统合成新的整体。

例如,综合各项资料而获得结论就属于这种能力。

常用来表示此种能力的行为动词有:联合、设计、组织、综合、筹划、创造等。

6.评价(evaluation)
评价是指依据某项标准作价值判断的能力,是认知目标中最高层次的能力。

文学作品或艺术创作价值的批判就属于这种能力。

常用来表示此种能力的行为动词有:评价、判断、比较、支持、批判、评论等。

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对实际教育教学影响较大的是认知领域目标。

正如
L?W?“安德森、L?A?索斯尼克所说“在美国教育中,最共同的教育目标也许是获得知识或信息。

这就是说,希望在一个教育单元结束时,学生拥有的知识的数量和种类应该有所变化。

知识往往是课程中最基本的教育目标,有时甚至是唯一的教育目标。

在几乎所有的教程中,知识都是一个重要的或基本的目标。

”[14]因此,认知领域的学习就成了最重要的一种学习。

㈡情感领域目标分类
美国教育学者克拉斯沃尔于1964年出版了情感教育目标分类专著。

他认为,情感领域的教育目标主要包括态度、兴趣、理想、欣赏和适应方式等,其亚领域可分为接受、反应、
价值判断、价值的组织和价值的个性化5项。

1.接受(receiving or attending)
接受是情感目标中最低层次的学习结果。

它是指对某种现象和刺激的感知。

先有感知,才能产生注意,最后,才选择所要注意的刺激。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首先要使学生愿意接受。

常用的行为动词有:描述、指出、选择、示范。

2.反应(responding)
反应是指主动的注意,即积极地参与反应。

如果学生对某学科表示有兴趣学习,就是反应层次。

常用的行为动词有:示范、说出、表现。

3.价值判断(valuing)
价值判断是指对于接触到的事情、现象或行为感到有价值存在,因而表现积极的态度和重视其价值。

“态度”和“欣赏”都属于这个层次的行为。

常用的行为动词有:解释、判断、示范、申辩。

4.价值的组织(organization)
价值的组织是指当个人以不同的程度评价许多事物的价值时,就已开始发展自己的价值系统。

将这些不同的价值系统组织起来,且具有一致性,就是价值的组织。

学生能确定其人生观或处世哲学,就是这个层次的行为。

常用的行为动词有:解释、申辩、判断。

5.价值的个性化(characterization by a value or value complex)
价值的个性化是将价值系统内在化,成为个性的一部分,个体依其信念行事。

如一个人在工作时表现出自信的态度。

常用的行为动词有:表现、实践、示范。

㈢动作技能领域目标分类
1972年,美国教育学者辛普逊和哈罗发表了动作目标分类的专著。

其中,辛普逊的分类更能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接受。

她将技能领域目标分为7类。

1.知觉(perception)
知觉包括感官刺激、线索的选择、转换等三部分,借以了解物体、性质和关系。

常用的行为动词有:选择、检查、指出、区别、示范。

2.心向(set)
心向也就是准备状态,包括心理、身体和情绪三个方面,目的是为某一动作做准备。

常用的行为动词有:开始、执行、自愿、表现、示范。

3.引导的反应(guided response)
引导的反应是指在别人指导下所表现出的明显动作,包括模仿和尝试错误。

常用的行为动词有:表现、示范、操控等。

4.机械练习(mechanism)
机械练习是指反复练习所学的动作由熟练而养成习惯。

常用的行为动词有:表现、示范、操控等。

5.复杂的反应(complex overt response)
复杂的反应是指导个体能够表现复杂的动作和行为。

常用的行为动词有:表现、示范、操控等。

6.适应(adaption)
适应是指表现配合状态调整的能力。

常用的行为动词有:适应、修改。

7.创作(origination)
创作是指创作出新的行为方式及动作。

常用的行为动词有:创造、组合、建立、修改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