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作业选(二)

三、指出下列句子中的此类活用现象,并具体说明属于哪类活用,并翻译全句。

①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左传僖公三十年

鄙:具体为名词的使动用法。鄙:原为名词,边境。这里用为动词,使……成为边境。

翻译:越过别的国家把远方国家变为自己国家的边境,您知道这是很困难的。为什么要用灭亡郑国来增强邻国的实力呢?

②夫夫妇妇,所谓顺也。左传?昭公元年

夫、妇:名词用作动词。

翻译:丈夫要有丈夫的样子,妻子要有妻子的样子,这就是所说的和顺啊!

③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论语?先进

妻:名词用作动词,嫁给义。

翻译:南容多此诵读《白圭》句,孔子把哥哥的女儿嫁给了他。

④禹行而舜趋,是子张氏之贱儒也。荀子?非十二子

禹、舜:名词作状语,像禹一样,像舜一样。

翻译:像禹一样踮脚走路,像舜一样低着头小步快走,这是子张氏之类贱儒故作圣人之态。

⑤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国语越语上

庙:名词作状语,在庙堂上。礼:名词用作动词,礼待。

翻译:来自四方的德才之人,一定要在庙堂上举行仪式迎接他们。

⑥吾不能以春风风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吾穷必矣!说苑贵德

风、雨:名词用作动词。风,吹;雨,淋湿。

翻译:我不能用春风吹人,我不能用夏雨淋湿人,我一定到穷途末路了!

⑦秦燔书禁学,济南伏生独壁藏之。汉兴亡失,求得二十九篇,以教齐鲁之间。汉书艺文志

壁:名词作状语,在墙壁中。

翻译:秦始皇时期,燔烧诗书,禁止儒学,济南人伏生独把《尚书》藏在壁中。到了汉代时大多丢失了,只寻求到二十九篇,就用这些仅存的残篇在齐鲁大地之间教授传授。

⑧屈伸之志,详略之文,皆应之,吾以其近近而远远、亲亲而疏疏也,亦知其贵贵而贱贱、重重而轻轻也,有知其厚厚而薄薄、善善而恶恶也,有知其阳阳而阴阴、白白而黑黑也。春秋繁露楚庄王第一

近远亲疏贵贱重轻厚薄善恶阳阴白黑:形容词用作动词。

翻译:屈伸的笔法,记述文字的详略,都是相应的。我认为它就是亲近近事,疏远远事。亲近亲戚,疏远疏者。也知道它是尊重尊贵者,而轻贱卑贱者。重视重要的事情而忽视小事。又知道它是看重厚重者,而轻视轻薄者。对好人友好,而对坏人厌恶。又知道它是以阳为阳以阴为阴。以白为白,以黑为黑。

⑨逐马鸣镳,鱼跨麋角。枚乘七发

鸣: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鸣响。

鱼、麋:名词作状语,像鱼一样。

翻译:驱逐马使镳鸣响,像鱼一

样跨过象象麋鹿一样角斗。

⑩狐死首丘

,代马依风。后汉书班超传

首:名词用作动词,头朝向。

翻译:狐狸死后头朝向山丘,代地的马依傍风。

四、下列句子中哪些词属于名词用作动词?哪些词属于名词用作状语?请予以指出,同时解释它们在句中的含义。

①晋人不得志于郑,以诸侯复伐之,十二月癸亥,门其三门。

门:名词用作动词。攻下。

②陈氏之施,民歌舞之矣。后世若少惰,陈氏而不亡,则国其国矣。

歌舞:名词用作动词。唱歌跳舞以歌颂庆祝。

③二月癸未,晋悼夫人食舆人之城杞者。绛县人或年长矣,无子。而往与食。有与疑年,使之年。

食:名词用作动词。给……饭吃。

城:筑城。

年(使之年):说出年龄。

④公祭之地,地坟,与犬,犬毙;与小臣,小臣亦毙。

坟:名词用作动词。像坟堆一样隆起。

⑤群公子皆鄙,唯二姬之子在绛。

鄙:名词用作动词。出任到边境。

⑥于是使勇士某者往而杀之,勇士入其大门,则无人门焉者。

门(则无人门焉者):名词作动词:攻下。

⑦得百里之地而君之,皆能以朝诸侯有天下;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

君:名词作动词。做国君,统治。

朝:名词使动用法。使朝见。

⑧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老,驽马先之。

先:名词作动词。超过。

⑨夫足下欲兴天下之大事而成天下之大功,而以目皮相,恐失天下之能士。目:名词作动词。看。

五、指出下列句中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或其他语法现象,并翻译全句。

①楚子在公宫之北,吴人在其南。子期似王,逃王而己为王。左传?定公四年逃:使动用法。

翻译:楚昭王在公宫的北面,吴国人在他的南面。子期长得像昭王,就让昭王逃走而自己假装昭王。

②楚子使申舟聘于齐,曰:“无假道于宋。……华元曰:“过我而不假道,鄙我也。鄙我,亡也;杀其使者必伐我,伐我亦亡也。亡一也。”左传?宣公十四年

鄙:名词的意动用法。

翻译:楚庄王派申舟到齐国访问,说:“不要向宋国借路。”……华元说:“经过

我国境内却不向我们借路,这是把我国看成为他的属地。看作他的属地等于亡国。杀了他的使者必讨伐我国,讨伐我们也是亡国。就亡国来说是一样的。

③乃与公孙无地、公孙臣谋,使攻宁氏。弗克,皆死。公曰:“臣也无罪,父子死余矣!”左传?襄公二十七年

死:为动用法。

翻译:于是与公孙无地、公孙臣商议,让他们攻打宁氏。没有攻下,都死了。卫献公说:“公孙臣没有罪,他们父子都为我而死了!”

④言

夫人而不以氏姓,非夫人也,立妾之辞也,非正也。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

?夫人卒葬之,我可以不卒葬之乎?谷梁传?僖公八年

夫人(之):意动用法。

翻译:提到夫人却没有加上姓氏,说明她不是夫人,是将妾立为夫人的写法,这是不合礼制的。国君把她当作夫人,我可以不当她为夫人吗?国家按照对待夫人的礼制来安葬她,我可以不按照对待夫人的礼仪来记载她的葬礼吗?

⑤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矣。欲辟土地,朝秦、楚。笠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孟子?梁惠王上

朝:使动用法。

翻译:既然这样,那么大王的大欲可以知道了。您想要开辟土地,使秦、楚来朝见。君临中土而抚有四方。用如此的行为来求取这样的目的,犹如爬到树上找鱼。

⑥以财交者,财尽而交绝;以色交者,华落而爱渝。是以嬖女不弊席,宠臣不避(“避”通“弊”)轩。战国策?楚策一

弊、避:使动用法。

翻译:利用钱财交往,钱财用尽交往断绝;利用美色交往,美色衰退,爱情就会消失。因此宠姬不会使席子坐破就会失宠,而幸臣不会使马车用坏就会失势。⑦富之而观其无犯,贵之而观其无骄,付之而观其无转,使之而观其无隐,危之而观其无恐,事之而观其无穷。六韬?文韬

富、贵、危、事:使动用法。

翻译:使他富贵观察他不冒犯别人,使他高贵观察他不骄傲,把大事托付给他观察他没有转移,使用他观察他不隐瞒,使他处于危境观察他不恐惧,让他处事而观察他应变无穷。

⑧且遂闻汤以七十里之地王天下,文王以百里之壌而臣诸侯,岂其士卒众多哉?史记?平原君列传

王:名词作动词。臣:使动用法。

翻译:况且我听说商汤以七十里的土地称王天下,周文王凭百里大小的土地使诸侯臣服。难道是因为他们的士兵多吗?

⑨三十年,桓公病,太子兹甫让其庶兄目夷为嗣。桓公义太子意,竟不听。史记?宋微子世家

义:意动用法。

翻译:三十年,宋桓公病重,太子兹甫谦让自己的庶兄目夷继承君位。桓公虽然认为太子之意合乎道义,但最终未同意。

⑩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经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与,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弊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汉书?司马迁传

善、恶、贤、贱(第一个):形容词用作动词。

存、继:使动用法。

翻译:《春秋》一书,上能阐明三王之道,下能分辨人事的伦理纲常,辨别嫌疑,明辩是非,论定犹豫难决之事,表彰善良,贬斥丑恶,尊重贤能者,贱视不肖者,使已灭亡之国的史迹得以保存

,使断绝了的世系得以接续,弥补残缺,振兴衰废。这些都是王道中十分重要的。

六、下列句子那些属于判断句?请作

出判断并指出带点词的词性和意义。

①夫是墨子之俭,将非孔子之侈也;是孔子之孝,将非墨子之戾也。韩非子?显学

非判断句。是:动词,认为正确。

②如是而不退,则商君、白公、吴起大夫种是也。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判断句。是:代词,这种人。

③用武者灭,用文者亡,夫差、偃王是也。太平御览兵部?曹操《孙子兵法序》判断句。是:代词,这种人。

④夫战,勇气也。左传?庄公十年

判断句。也:语气词,加强肯定。

⑤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史记?项羽本纪

非判断句。为:动词,成为。

⑥主爵都尉汲黯是魏其,内史郑当时是魏其,后不敢坚对。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非判断句。是:动词,认为正确。

⑦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螺祖。史记?武帝本纪

非判断句。是:代词,这人。为:动词,就叫。

⑧夫治国者以名号为罪,徐偃王是也;以城与地为罪,虞、虢是也。韩非子?喻老

判断句。是,代词,这种人。

七、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被动句,并解释各句中加点词的词性及词义。

①秋,楚囊瓦伐吴师于豫章。左传?定公二年

非被动句。于:介词,在。

②其身死于朝,其宗灭于绛。国语?晋语八

被动句。于:介词,被。

③夫差以见禽于越。大戴?礼记?保傅

被动句。见:助动词,被。于:介词,与所引进的词语共同组成介词结构,在句中作补语。

④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沈于谄谀之臣。战国策?齐策四

被动句。于:介词,被。

⑤天地大矣,生而弗子,成而弗有,万物皆被其泽、得其利而莫知其所由始。吕

氏春秋?贵公

非被动句。被:动词作谓语,接受。

⑥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荀子?修身

被动句。于:介词,被

⑦君子之道也,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墨子?脩身

非被动句。见:动词,体现,表现。

⑧厚者为戮,薄者见疑。韩非子?说难

被动句。为:介词,被。见:助动词,被。

⑨身尊家富,父子被其泽。韩非子?奸劫弑臣

非被动句。被:动词,接受。

八、翻译下列各句,并解释其中加点词的词的用法。

①要离走,往见王子庆忌于卫。吕氏春秋?忠廉

翻译:要离逃跑,去卫国拜见王子庆忌。

见:动词作谓语,拜见。于:介词,与所引进的词语共同组成介词结构,在句中作补语。

②仆以口语遇此祸,重为乡党所笑。司马迁《报任安书》

翻译:我因为多嘴遭遇这个祸患,深深

地被乡亲耻笑。

为:介词引进动作的主动者,与所引进的词语共同组成介词结构,在句中作状语。所:助词,放于动词谓语前。“为……所……”式:表被动的句

式。

③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翻译:赵国强盛而燕国弱小,而您被赵王所宠幸,所以燕王想要和您结识。

于(赵王):表被动,与所引进的词语共同组成介词结构,在句中作补语。

于(君):介词,相当于和。

④先绝齐而后责地,则必见欺于张仪。史记?楚世家

翻译:先与齐国断绝关系,再向秦国索要土地,那么一定会被张仪欺骗。

见,助动词,表被动。于,介词,与所引进的词语共同组成介词结构,在句中作补语。见……于……表被动。

⑤身被二十余创。汉书赵充国传

翻译:身体遭受二十多处创伤。被:动词,作谓语,遭受。

⑥身死人手,为天下笑着,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贾谊《新书?过秦上》

翻译:自己死在别人手里,被天下人耻笑,原因是什么呢?不施行仁义之道,因此攻守双方的形势不同于以前了。

为:介词引进动作的主动者,与所引进的词语共同组成介词结构,在句中作状语。表被动。

⑦夏桀、殷纣之盛也,人迹所至,舟车所通,莫不为郡县,然而身死人手,而为天下笑者,有亡形也。淮南子?汜论训

翻译:夏桀、殷纣强盛的时候,凡是人的踪迹所到之处,车船所通之地,没有不成为其郡县所属的,但是所以会灭亡在他人手里而被天下人所耻笑,是以为有灭

亡的表现。

为:介词,引进动作的主动者,与所引进的词语共同组成介词结构,在句中作状语,表被动。

⑧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章无补。论衡?自纪

翻译:能被世人所用,一百篇都是没有害处的;不能被世人所用,哪怕是一章都没有好处。

为:介词引进动作的主动者,与所引进的词语共同组成介词结构,在句中作状语,表被动。

⑨岱不从,遂于战,果为所杀。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翻译:岱不听从劝告,于是和他交战,果然被杀。

为:介词引进动作的主动者,与所引进物件共同组成介词结构,在句中作状语,表被动,这里省略所引进的词语。所:助词,放于动词谓语前。“为……所……”式:表被动的句式。

⑩然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韩愈《进学解》

翻译:然而在公事上不被人信任,在私事上不被朋友所帮助。

见:助动词,与“于”构成“……见(动词谓语)于……”句式,表被动。九、指出下列句子的前置宾语并说明其类型。

①大王来何操

?史记?项羽本纪何:宾语前置。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

②以吾一日长乎尔,勿吾以也。论语?先进吾(以):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③吾谁与为邻?吾无粮。

庄子?山木谁:宾语前置。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④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梁惠王上》之: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⑤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不我击。汉书?李广传我: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⑥侨闻君子非无贿之难,立而无令名之患。侨闻为国非不能事大字小之难,无礼以定其位之患。左传?昭公十六年

无贿、无令名、不能事大字小、无理以定其位:宾语前置。在代词“之”复指的条件下前置。

⑦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何罪:宾语前置。在代词“之”复指的条件下前置。

⑧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之: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⑨今有固车良马于此,又有奴马四隅之输于此,使子择焉,子将何乘?墨子鲁问

何:宾语前置。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

⑩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将吊不暇,何贺之有?国语?晋语八

德、货、何贺:宾语前置。在代词“之”复指的条件下前置。

十、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性、作用,并翻译全句。

①自今日既盟之后,郑国而不唯有礼与彊可以庇民者是从,而敢有异志者,亦如之。左传?襄公九年

是:代词,放在前置宾语和动词之间,对宾语进行复指。

翻译:从今天结盟之后,郑国如果不听从有礼义和有实力可以庇佑人民的盟主,而胆敢产生二心的话,也同样受到惩罚。

②有众逐虎。虎负嵎,莫之敢撄。孟子?尽心下

莫:无指代词,没有人,做主语。之:代词,作宾语,前置。

翻译:有一群人追逐老虎。老虎背依山的险峻处,没有人敢逼近。

③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乃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韩非子?难一

莫:莫:无指代词,没有人,作包孕句的主语。之:代词,前置宾语。

翻译:晋平公与群臣喝酒,喝醉了,而叹息道:“没有谁的快乐能与国君比!他的话没有人敢于违抗。”

④故人苟生之为见,若者必死; 人苟利之为见,若者必害。荀子?礼论

之:代词,放在前置宾语和动词之间,对前置宾语进行复指。

翻译:所以一个人如果只看见生,像这样的人一定会死;一个人如果只看见利益,像这样的人一定会遭受损失。

⑤为事利,争货财,无辞让,果敢而振,猛贪而戾,

恈恈然惟利之见,是贾盗之勇也。荀子?荣辱

之(见):代词,放在前置宾语和动词之间,对前置宾语进行复指。

之(勇)助词“的”。

翻译:为了得到事情的利益,争抢财货,毫不辞让,动辄跳起来,凶贪而且暴戾,贪婪地只看见利益,

这是商贾盗贼的勇敢。

⑥义之所在,不顷于权,不顾其利,举国而与之不为改视,重死执义而不桡,是士君子之勇也。荀子?荣辱

之(所):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之(不):代词,作宾语。之(勇):助词,相当于“的”。

翻译:正义存在的地方,不屈服于权利,不考虑个人的利益,就是把整个国家给他也不动心,看重死节执守正义而不妥协,这就是士人君子的勇敢。

⑦无乃非盟载之言,以阙君德,而执事有不利焉,小国是惧。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是:代词,前置宾语。

恐怕这不是盟约的话,会损害贵国国君的道德,对执事您也有不利的地方,我们小国惧怕这个。

⑧是夫也,将不唯卫国之败,其必始于未亡人。乌呼!天祸卫国也夫!左传?成公十四年

之:代词,放在前置宾语和动词之间,对前置宾语进行复指。

翻译:这个人,将不仅仅使卫国败坏,他祸害人一定先从我开始。天啊!这是上天降祸给卫国啊!

《古代汉语(2)》精彩试题及问题详解

《古代汉语(2)》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下列工具书中,可查检《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著作的语句出处的是( C) A、《词诠》 B、《辞通》 C、《十三经索引》 D、《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2、汉字起源有种种传说,不属于起源传说的是( D ) A八卦说 B结绳说 C仓颉造字说D图画说 3、按照传统的“六书”体例,“益”字应属( C ) A象形 B指事 C会意 D形声 4、按照传统的“六书”体例,“眉”字应属( A ) A象形 B指事 C会意 D形声 5、下列四组字中,全是象形字的一组是( A ) A丘皿行回 B人血象舟 C 山雨目本 D果州考豆 6、下列四组形声字中,属内形外声的一组是() A超街碧冈 B风瓣闻闽 C阁围屈觉 D辩凤国裹 7、我国目前收集汉字最多的字典是() A《康熙字典》 B《汉语大字典》 C《中华字海》 D《词源》 8、下列各组字中属于古今字关系的是() A见-现征-徵解-懈 B奉-俸景-影文-纹 C益-溢然-燃干-乾 D立-位县-悬雕-凋 9、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其古今词义的发展变化属于词义扩大的是() A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B祈父,予王之爪牙。 C清宫除道,张乐设饮。 D交通王侯。

10、下列例句“问”字用其本义的是() A既而羁寓京师,久无家问。 B伯牛有疾,子问之。 C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D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二、多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个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号码分别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每小题1分,共15分) 1、下列各字属于形声字的有 ( )( )( )( )( ) A、春 B、朝 C、孟 D、鼎 E、伐 2、下列词语中,属于叠韵连绵词的是 ( )( )( )( )( ) A、炫黄 B、匍伏 C、披靡 D、辟易 E、愤懑 3、下列各句中,“就”用作本义的是 ( )( )( )( )( ) A、草创未就。 B、三窟已就。 C、是以百姓就本者寡。 D、就其深矣,方之舟之。 E、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 4、下列各句中,“是”充当前置宾语的是 ( )( )( )( )( ) A、惟兄嫂是依。 B、无乃尔是过与? C、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D、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 E、《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5、《诗词曲语辞汇释》这本工具书的性质是 ( )( )( )( ) ( ) A、考释《诗经》、《楚辞》中的特殊语辞 B、考释唐诗宋词中的特殊语辞 C、考释乐府民歌中的特殊语辞 D、考释曲中的特殊语辞 E、考释经书中韵文的特殊语辞 6、下列各组字属于古今字的是() A反——返 B芸——耘 C归——馈 D涂——途 E知——智 7、下列各组字属于异体字的是() A点——點 B泪——淚 C烟——煙 D敛——殓 E弃——棄 8、下列句子具有动词用作使动用法的是() A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B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C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D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古代汉语(郭赐良版本)考研复习资料

郭锡良古代汉语复习要点 古代汉语复习要点 一、文选部分复习要点: 1.重点篇目: 第一册:《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蝜蝂传》、《巫山、巫峡》《王子坊》、《庐山草堂记》、《传是楼记》、《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鞌之战》、《触龙说赵太后》、《孙膑》 第二册:《谏逐客书》、《报任安书》、《答李翊书》、《逍遥游》、《秋水》、《许行》、《天论》 第三册:《登大雷岸与妹书》、《哀郢》、《风赋》、《氓》、《七月》 2.复习办法: A.熟悉课文,每一句话都要会翻译,每一个字都要会解释; B.注意特殊句型,如宾语前置、被动句等; C.注意字词的特殊用法,如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等; D.注意关键词语的古义、本义、特殊意义,尤其是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意义。 二、常用词部分复习要点: 1.复习范围: 第一册: (一)古今词义不同辨析例 (二)词的本义探求例 第二册 (三)引申义分析例(上) (四)引申义分析例(下) 第三册

(五)同义词辨析例 2.复习办法: A.注意每个词的本义、古义; B.注意古今意义的不同; C.注意同义、近义词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通论部分复习要点: 复习通论部分的基本原则是,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在记住知识的要点的同时,一定要掌握书上举出的例子,回答问题的时候,尽量结合例子。 上册 (一)怎样查字典辞书: 1.字典排列方法:A.按音序排列;B.按部首和笔画排列;C.按号码排列。 2.《康熙字典》作者,成书年代,214个部首,先注音,后释义。 3.《康熙字典》的注音方法:反切法、直音法、叶(xié)音法;掌握每种注音方法的概念。认识到“叶音法”是一种不科学的注音方法,应当批判和否定。 4.《助字辨略》的作者是(),收字()个,按()分卷,依()排列。 5.《经传释词》的作者是(),收字()个,全书分()卷,按()排列。 6.《词诠》作者是(),其他虚词著作有裴学海的《》,对唐以后汉语词汇进行研究的著作有张相的《》。 (二)汉字的结构和发展 1.什么是“六书”?实际上汉字的结构只有()四种,假借是用字方法,至于转注,很难作出定论。 2.记住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对“六书”的解释,即:“一曰指事,……;二曰……。” 3.记住“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的概念和书上的古字形。

古代汉语答案

古代汉语答案 一查阅下列各字在《康熙字典》(或《辞源》修订本)中所属的部首:丹(丶部)之(丿部)亚(二部)常(巾部) 卍(十部)受(又部)严(口部)隣(邑部) 巡(巛部)希(巾部)幽(幺部)胡(肉部) 怡(心部)攻(攴部)书(曰部)民(氏部) 煎(火部)者(老部)茁(艸部)贰(贝部) 郊(邑部)望(月部)平(干部)术(行部) 按:繁体字“隣”与“邻”为异体字,都简化作“邻”。《康熙字典》“隣”字在阜部,“邻”字在邑部。《辞源》修订本不收“隣”字,只收“邻”字,在邑部。 二“行”字在《康熙字典》和《辞源》中各有几种读音?两者是否一致?“行窳”的“行”读什么音? “行”字在《康熙字典》中有5种读音,在《辞源》中有4种读音。其中xíng、xìng、háng 、hàng是一致的。《康熙字典》还引了《集韵》的一条注音“乎监切”(读音为xián)。 “行窳”的“行”读xíng。 三从《词诠》中查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在句中的意义: 1.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列子?汤问》) 曾,副词,乃、竟。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 则……则……,承接连词,表文中对举关系,就、那么。 3.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陶渊明《桃花源记》)

既,时间副词,表过去,已经。 4.或圆如箪,或方似笥。(《水经注?巫山、巫峡》) 或,无定代词,有的。 5.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水经注?巫山、巫峡》) 自,假设连词,苟、如果。常“自非”连用。 6.广袤丰杀,一称心力。(白居易《庐山草堂记》) 一,副词,皆、都。 四什么是六书?每类主要特点是什么?分别列举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字各五例。 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是古人对汉字的形体构造与使用规律所作的理论总结。 象形的主要特点是字形像它所表达的事物之形,是以简单的线条把事物的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如:目、舟、鸟、手、网。 指事的主要特点是用记号指出事物的特点。如:亦、寸、本、刃、上。 会意的主要特点是组合两个以上的形体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如:从、北、莫、休、明。 形声的主要特点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如:吐、忙、胡、破、故。 关于转注,学术界看法还不一致。一般认为,它的主要特点是字形同部,字义同源。如:考与老,呻与吟,讽与诵,空与窍,谀与谄 ,忧与愁等。它不是一种造字方法,而是一种释义条例。 假借的主要特点是有词无字,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示。如:“然”是“燃”的古字,本义是燃烧,后假借为代词“然”;“新”是“薪”的古字,本义是砍柴,后假借为新旧之“新”;“莫”是“暮”的古字,后假借为无定代词;“其”是“箕”的古字,本义是簸箕,后假借为代词;“而”本义是胡须,后假借为连词。 五什么是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了解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有什么意义?怎样辨别词的本义?

怎样学习古代汉语词汇

怎样学习古代汉语词汇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怎样学习古代汉语词汇古汉语词汇是古汉语词的总和。词是造句时能够自由运用的最小单位。人们在交往中,遣词造句,既反映着外部世界,也表现着主观世界。外部世界的变化,引起主观世界的变化,这些变化必然在语言中表现出来。“语言的词汇对于各种变化是最敏感的,它几乎处在经常变化中”,所以古今汉语在词汇上的差别极大,是学习的难点,历来为人们所重视。 古汉语词汇的学习应从两方面入手。即整体驾驭与具体掌握。 一、整体驾驭 整体驾驭古汉语词汇,就是首先要抓住古汉语词汇的特点,这对具体掌握词义有指导作用,可以使词汇的学习扎实、深入,避免初学古汉语时经常出现的以今套古的毛病。 古汉语词汇特点可以从形、音、义三方面认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单音节词占优势和一形多词、一词多形的情况。前者是古今汉语词汇的主要差异之一,后者表现了古汉语词汇形义关系的复杂性。 (一)单音节词占优势是古汉语词汇的主要特点之一,也是古今汉语词汇在词形上的主要差异。许多词,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词,在古代汉语中却是两个词。例如: ①民可以乐成,不可与虑始。(《西门豹治邺》) ②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许行》)

③东方未明,颠倒衣裳。(《诗经东方未明》) ④地方百里而可以王。(《孟子梁惠王上》) ⑤(吴普)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华佗传》) ⑥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诸葛亮《出师表》) ⑦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张中丞传后叙》) ⑧(张)巡就戮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同⑦) 上述例句中例①的“可以”是能愿动词“可”与表对象的介词“以”(和第二分句的“与”相同),整句的意思是“老百姓可以与他们一起为成功而快乐,不能和他们一起考虑事业的创始。”例②的“虽”相当于现代的“虽然”,“然”是指示代词“这样”,整句的意思是“滕君倒确实是贤明的君主,即使如此,也没有听说过道。”例③的“衣”指“上衣”,“裳”指“下衣”,即裙子。诗句的意思是“东方的天光还没有发亮,就急急忙忙起身,在黑暗中把上衣下衣穿颠倒了”。例④的“地”是“地域”,“方”是“方圆”,整句的意思是“有纵横各一百里〔的小国,行仁政〕就可以统治天下。”例⑤的“聪”指“耳聪”,即“听力好”,“明”指“眼力好”,整句的意思是“吴普九十多岁了,耳不聋,眼不花,牙齿齐整牢固。”例⑥的“卑”指“地位低下”,“鄙”指“见识浅陋”,整句的意思是“先帝(指刘备)不因为我地位低下,见识浅陋,三次屈尊到草庐来看我”。例⑦的“通”意思是“透彻”,“知”是“了解”,整句的意思是“(许远、张巡)两家的孩子才能智力低下,不能透彻地了解他们

古代汉语练习题问题详解

古代汉语(1)练习题答案 练习题一 一、论述题 1、什么叫宾语前置? 论述古汉语中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并举例分析说明。 宾语在谓语后面,这是古今汉语的一般句式。但古代汉语中在一定的条件下,宾语可以放在动词谓语或介词的前面(2分) . 主要有四种情况: (1)、疑问代词作宾语时。疑问代词可以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前置. 如《孟子·滕文公上》:“‘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奚冠,即“冠奚”,戴什么帽子的意思)。 (2)、否定句里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前,宾语前置。 如《左传·宣公元年》:“我无尔虞,尔无我诈。”(无尔虞,即“无虞尔”,不欺骗你;无我诈,即“无诈我”,别欺诈我;现在的“尔虞我诈”就是这种用法。) (3)、用助词“是”、“之”“焉”把宾语提前。即将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前,在宾语和动词或介词之间插进助词“是”、“之”、“焉”等。 如《墨子·公输》:“宋何罪之有?” (4)、介词“以”的宾语提前。 如《左传·僖公四年》:“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此道题20分,概念2分,下面四点中每点的理论部分3分,每个例子1.5分,若只举例不分析给1分) 2、什么是隶变? 论述隶变对汉字结构的影响,并举例分析说明。 隶变是指隶书对汉字形体的改变.汉字的隶变使汉字由象形的音节表意文字阶段,过渡到符号的音节表意文字阶段,彻底地改变了古汉字的象形面貌,进一步声化和符号化(2分)。最重要的标志是: 1、改曲为直(2分):把曲折婉转的线条变成了点、横、直、撇、捺、挑、钩的笔画,极摆脱了线条的束缚,整个字体方正平直,棱角鲜明,成了不象形的象形字(2分)。例子(2分) 如: “大”小篆中“横”还是一条象人双臂连在一起的弯曲的弧线,到隶书中变成平直的横.(2分) (只列出例子不分析扣1分,下同)

古代汉语课文注释

古代汉语课文注释 《山鬼》 若有人:指山鬼。 阿,山的弯曲处。 被:披。 薜荔:蔓生香草。 带:动词,系带。 女罗:即兔丝。 睇:dì斜视。 宜:合适,合宜。 子:山鬼自称。 窈窕:美好的样子。 从:z?ng, 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跟随。 文貍:有花纹的野猫。 辛夷:香木名。 结:编结。 桂旗:用桂树的树枝做旗帜。 石兰、杜衡(马蹄草):香草名。 芳馨(香):代指芳香的花草。 遗:wai:赠。 所思:指山鬼所思念的人。 篁:大的竹林。 表:特出地。 容容:云飘动的样子。 杳:yǎo,昏暗。 羌:语气词,为《楚辞》所特有。 雨:yǜ,下雨。 庄子送葬 [1] 莊子:莊周(公元前369年-前286年),戰國時期宋國蒙人,哲學家,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2] 惠子:惠施,戰國時期宋國人,曾做過梁惠王的相。 [3] 顧:回頭看。《說文·頁部》:“顧,還視也。從頁,雇聲。” [4] 郢:地名,戰國時期楚國都城,在今湖北省江陵縣。堊:白堊,一種白色的土,古代用來作塗料。《說文·土部》:“堊,白涂也。從土,亞聲。”慢:通“漫”,“漫”的本義是淹沒,引申表示遮蓋。這裏用的是其引申義。 [9] 雖然:盡管如此。 [10] 質:這裏指砍斫的對象,這種意義是從“箭靶”義引申出來的。“質”表示箭靶義如“質的張而弓矢至焉。”(《荀子·勸學》)。 [11] 夫子:指惠子。

[12] 無以爲質矣:沒有誰可以作(辯論的)對象了。 [13] 無與言之:沒有誰可一起談論(了)。 北溟有魚 [1] 北冥:這裏指北方的大海。按:《說文·冥部》:“冥,幽也。從日,從六,冖聲。”本義是幽闇,引申表示幽深、深遠。海水浩瀚而幽深,故亦稱冥。舊說“冥”通“溟”,非。《說文·水部》:“溟,小雨溟溟也。”本義是細雨濛濛,並不表示海的意思。 [2] 鯤:音kūn。 [3] 其:代詞。指代“鯤之大”。 [4] 化:變化。《說文·匕部》:“化,教行也。從匕(huà),從人,匕亦聲。”又:“匕,變也。從到(倒)人。”段玉裁注:“凡變匕,當作匕;教化當作化……。今變匕字盡作化,化行而匕廢矣。”按:據《說文》及段注,變

古代汉语试题库含答案

古代汉语试题(1) 一、名词解释:(10分)引申义、笺、读为、脱文、传 二、说明下列字的结构,并指出形声字的形符和声符。(10分) 本、裁、从、象、徒、泪、刃、堵、鼠、莫 三、单项选择题:(10分,每小题1分。请将所选择的答案填入括号内。) 1.许慎的“六书”解释中“比类合谊,以见指挥。”是对()所作的解说。 A.象形 B.指事 C.会意 D.形声 2.下列句子中,“及”用作本义的是()。 A.楚人为食,吴人及之。 B.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C.敌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D.及前王之踵武。 3.下列句子中宾语前置用“之”复指的是()。 A.我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 B.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C.语曰:“唇亡而齿寒”,其斯之谓与? D.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 4.《说文解字》分析字形的主要依据是()。 A.甲骨文 B.金文 C.小篆 D.隶书 5.先秦汉语中宾语前置规则最严格的是()。 A.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前置 B.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前置 C.宾语前置用“之”、“是”复指 D.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6.下列句子中为形容词意动用法的是()。 A.春风又绿江南岸。 B.君子之学以美其身。 C.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D.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 7.下列句子中为名词做状语表示比喻的是()。 A.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B.童子隅坐而执烛。 C.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 D.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8.近体诗一般在()使用对仗。 A首联、颈联B.颈联、颔联C.颔联、尾联D.首联、尾联 9.《孟子滕文公上》:“树艺五谷。”赵岐注:“五谷____稻黍稷麦菽也。”赵岐所使用的术语是()。A.曰B.为C.谓D.谓之 10.下列句子中“间”用作本义的是()。 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B.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 C.愿足下假臣奇兵三千,从间路绝其辎重。 D.至曰:“楚有六间,不可失也。” 四、说明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并说明它古今词义的变化是属于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还是感情色彩不同。(10分) 1、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2、数以王命,取赂而还。 3、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也,未尝君之羹。 4、饮于河渭。 5、古者人之始生,未有宫室之时,因陵丘掘穴而处焉。 五、说明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是本义还是引申义。(10分) 1、振长策而御宇内。 2、惟草木之零落兮。 3、君子引而不发。 4、臣伏读圣旨。

古汉语课文解析

古汉语课文解析

————————————————————————————————作者:————————————————————————————————日期:

郑伯克段于鄢 一、《左传》简介 《左传》是简称,它的全称是《左氏春秋》,又叫《春秋左氏传》。它是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 当时各诸侯国有让自己国家的史官记载历史的制度,如晋国的编年史名为《乘》(shèng),楚国的编年史名为《梼杌》(táo wù),鲁国的编年史名为 《春秋》。《春秋》本来是鲁国史官所记,后经孔子修订。 《春秋》过于简略,于是就有左丘明(春秋末鲁国史官)、公羊高(战国时齐人,子夏弟子)、穀梁赤(战国时鲁人,亦子夏弟子)等三家分别出来 解释《春秋》经义,作《左传》、《公羊传》、《穀梁传》,这就是后人所说的“《春秋》三传”。《左传》是“三传”中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最高的。 郑伯克段于鄢(隐公元年) 郑伯:指郑庄公。克:战胜。段:庄公的弟弟。鄢:郑地名,在今河南鄢陵县境。隐公:鲁隐公。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 二、本文阅读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初:当初,左传中追述往事时的惯用词. 申:国名,姜姓,在今河南南阳县。 共(gōng):春秋时国名,在今河南省辉县。寤(生) :睡醒;做梦.通“牾”.即逆生,难产。 惊:使动用法,“使……震惊”。名:命名,起名。 亟(qì) :屡次,多次。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及:到。制:郑国的地名。原是东虢国的领地。 岩邑:险要的城邑。虢(guó)叔:原东虢国的国君。 死焉: 死于是.焉,指示代词兼语气词.佗(tā) :同“他”。异体字。 大(tài) :后来写作”太”。古今字。京:地名,不是京都。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 祭(zhài) :古姓。城:城墙。 雉:量词,长三丈,高一丈。参国: 国都的三分之一.参,三.国,国都. 不度:不合法度。“度”名词活用为动词. 堪:能忍受。 焉:疑问代词,“哪里”。辟:后来写作“避”。古今字。 对曰:“姜氏何厭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厭:通”猒”,满足。何厭之有:有什么满足的。宾语前置。 滋蔓:滋长,蔓延。为之所:双宾结构,安排他一个住所. 毙:倒下,这里指垮台。姑:情态副词,姑且,暂且。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 既而:不久。既:会意。甲骨文字形,左边是食器的形状,右边象一人吃罢而掉转身体将要离开的样子。本义:吃罢,吃过 鄙:边境的城邑。贰:两属。 请事之:请,表敬副词,“请您允许”。事,侍奉,伺候。请(除之):请,动词,请求。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模拟题和答案

九、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大案 古代汉语试题(A) 一.填空题(每空2分,10空,共20分) 1.许慎六书“假借”的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异体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字学家辨别汉字的本义主要依靠汉字的_________。 5.我国第一部字典是东汉许慎着的_________________。 6.判断句是以___________________作谓语。 7.上古汉语判断句很少用判断词_______来表示。 8.教材第一篇文章《郑伯克段于鄢》选自《十三经》中的_______。 9.“莫”的本义是______,“莫”的今字是________。 二.解释下列词语意义并指出词性(每题1分,共20题,共20分)1.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雉: 2.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诸: 3.一之为甚,其可再乎? 其: 4.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行李: 5.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焉: 6.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克: 7.贼民之主,不忠。 贼: 8.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 殿: 9.虽然,必告不谷。 不谷: 10.晋侯问嗣焉,称解狐。 称: 11.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过: 12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 发: 13.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 顾: 14.赵诚发使尊秦昭王为帝,秦必喜,罢兵去。 诚: 15.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 息: 16.君子于其言,无所茍而已矣。 茍:

古代汉语习题及问题详解

古代汉语练习(1) 一、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10分) 1、下列关于《康熙字典》的说确的是--------------------() A全书按部首排列,共分540部。 B全书按照地支分成十集。 C采用了直音、反切和叶音三种注音方法。 D王引之《字典考证》纠正了五千多条错误。 2、注重分析虚词特殊用法的著作是------------------() A《经传释词》 B《词诠》 C《助字辨略》 D《古汉语虚词通释》 3、许慎的“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是指--() A会意 B形声 C假借 D转注 4、下列各组中完全属会意字的是----------------() A莫、休、甘、武 B炎、寒、贼、朱 C从、信、秉、亦 D友、及、伐、取 5、下列各组字中是古今字关系的是()A错措 B睹覩 C置寘 D沽酤 6、下列句中加点词使用了本义的是-------------------------() A孟尝君顾.谓谖。 B天帝使我长.百兽。 C途有饿莩而不知发.。D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7、下列句中“孰与”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A吾孰与城北徐公美。 B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C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王。 D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8、“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为之所”是双宾语句。 B“无”与“勿”是古今字。 C“何厌之有”是宾语前置句。 D两个“之”用法不同。 9、“说文四大家”中注重分析字义来源和发展的是---- -() A段玉裁 B桂馥 C王筠 D朱骏声 10、下列句中加点词与例句“童子隅坐而执烛”用法不同的是--() A其后稍蚕.食。 B舜勤于民事而野.死。 C良庖岁.更刀,割也。 D子路拱.而立。 二、填空(每题1分,共10分) 1、《说文》作者是东汉的___。这是中国_____的奠基之作。收字 _个,另有重文1163个。 2《诗词曲语辞汇释》由近人________所著,这是一部研究诗词曲中________的一部专著。 3、形声字“裁”的意符为______,声符为________。 4、文字学家辨别本义主要是凭_________,如“叔”的本义是__________。 5、“以劝事君者”中,“劝”的意义为___________。 三、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6分) 1、转注 2、偏义复词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词性、意义或用法(共20分) 1、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 2、亟.请於武公,公弗许。 3、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 4、晋不可启,寇不可翫.。 5、若舍以为东道主,行.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6、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7、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8、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

古代汉语课文翻译

《郑伯克段于鄢》翻译 从前,郑武公在申国娶了一个妻子,名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难产,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所以很厌恶他。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世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 到庄公即位的时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武姜便请求封给太叔京邑,庄公答应了,让他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 大夫祭仲说:“分封的都城如果城墙超过三百方丈长,会成为国家的祸害。先王的制度规定,国内最大的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它的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过它的九分之一。现在,京邑的城墙不合法度,不符合法制,您的利益会受到损害。”庄公说:“姜氏想要这样,我如何躲开这种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处置,别让祸根滋长蔓延,一滋长蔓延就难办了。蔓延开来的野草还很难铲除干净,何况是您那受到宠爱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己垮台,你姑且等待。” 过了不久,太叔段使原来属于郑国的西边和北边的边邑既属于郑,又归为自己,成两属之地。公子吕说:“国家不能有两个国君,现在您打算怎么办?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太叔,那么我请求去服待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不要使百姓们产生疑虑。”庄公说:“不用管他,他自己会遭到灾祸的。”太叔又把两处地方改为自己统辖的地方,一直扩展到廪延。公子吕说:“可以行动了!土地扩大了,他将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庄公说:“对君主不义,对兄长不亲,土地虽然扩大了,他最终会垮台的。” 共叔段修整了城郭,准备好了充足的粮食,修缮盔甲兵器,准备好了步兵和战车,将要偷袭郑国都。武姜准备为共叔段打开城门做内应。庄公知道了共叔段偷袭郑的日期,说:“可以出击了!”于是命令子封率领二百辆战车,去讨伐京邑。京邑的人民背叛共叔段,共叔段于是逃到鄢城。庄公又追到鄢城讨伐他。五月二十三日,共叔段逃到共国。 庄公就把武姜安置在城颍,并且发誓说:“不到黄泉(不到死后埋在地下),不再见面!”过了些时候,庄公后悔了。有个叫颍考叔的,是颍谷管理疆界的官吏,听到这件事,去把贡品献给郑庄公。庄公赐给他饭食。颍考叔在吃饭的时候,把肉留着。庄公问他为什么这样。颍考叔答道:“小人有一个母亲,我吃的东西她都吃过,只是从未吃过君王的肉羹,请让我带回去送给她吃。”庄公说:“你有个老娘可以孝敬,唉,唯独我就没有!”颍考叔说:“请问您为什么这么说?”庄公把原因告诉了他,还告诉颖考叔他后悔的心情。颍考叔答道:“您有什么忧虑的?只要掘地挖出泉水,挖个隧道,在那里见面,那谁能说不是这样(不是跟誓词相合)呢?”庄公依了他的话。庄公走进隧道去见武姜,赋诗道:“大隧之中相见啊,多么和乐相得啊!”武姜走出地道,赋诗道:“大隧之外相见啊,多么舒畅快乐啊!”于是姜氏和庄公作为母亲和儿子跟从前一样(即恢复了母子关系)

古代汉语翻译练习及答案

翻译练习答案: 1、卫懿公有臣曰弘演,远使未还。狄人攻卫,其民曰:“君之所与禄位者鹤也;所富者宫人也。召使宫人与鹤战,余焉能战?”遂溃而去。狄人追及懿公于荥泽,杀之,尽食其肉,独舍其肝。弘演至,报使于肝毕,呼天而号,尽哀而止,曰:“臣请为表。”因自刺其腹,内懿公之肝而死。齐桓公闻之曰:“卫之亡也以无道,今有臣若此,不可不存。”于是救卫于楚丘 2、古之圣王有义兵而无偃兵。夫有以噎死者,欲禁天下之食,悖;有以乘舟死者,欲禁天下之船,悖;有以用兵丧其国者,欲偃天下之兵,悖。夫兵不可偃也。譬之水火然,善用之则为福,不能用之则为祸。若用药者然,得良药则活人,得恶药则杀人。义兵之为天下良药也,亦大矣。 【译文】 古代的圣王主张正义战争而没有废止过战争

3、卞庄子好勇,养母,战而三北。交游非之,国君辱之。及母死三年,齐与鲁战,卞庄子请从,见于鲁将军曰:“初与母处,是以三北。今母死,请塞责而神有所归。”遂赴敌,获一甲首而献之,曰:“此塞一北。”又入,获一甲首而献之,曰:“此塞再北。”又入,获一甲首而献之,曰:“此塞三北。”将军曰:“毋没尔宗,宜止之,请为兄弟。”庄子曰:“三北,以养母也,是子道也。今士节小具而塞责矣。吾闻之,节士不以辱生。”遂返敌,杀十人而死。君子曰”三北已塞,又灭世断宗,于孝不终也。”

4、宋人有得玉者,献诸司城子罕,子罕不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与我者,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故宋国之长者曰:“子罕非无宝也,所宝者异也。”今以百金与搏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搏黍矣;以和氏之壁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壁与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弥精,其取弥精,其知弥确,其取弥确。子罕之所宝者至矣。

古代汉语:词汇讲稿

第二章詞彙 第一節古今漢語詞彙的異同 一、古漢語的字和詞 對於古漢語詞彙的學習,一個首要的問題是分清楚字和詞。字是用來記錄詞的。漢字雖然有音有義,但音義是有聲的語言賦予它的,它本身只是記錄語言的符號而已。脫離了漢語,漢字便失去了文字的性質。例如“日”,對於不懂漢語的人來說,絕對不會把它讀作rì,也不會跟空中的太陽聯繫起來。 但是由於上古代漢語以單音詞爲主,單音詞書寫時,一個詞就寫成一個漢字。再加上字形所反映的本義往往與詞義有關係,所以,古人一般把一個字當成一個詞,用“字”稱呼詞,用“字義”指詞義。這樣一來,造成了這樣一種錯覺,仿佛漢字是直接記錄概念的,不自覺地將字和詞混同了起來。例如《顔氏家訓·書證》: 《禮》云:“定猶豫,決嫌疑。”《離騷》曰:“心猶豫而狐疑。”先儒未有釋者。案:《尸子》曰:“五尺犬爲猶。” 《說文》:“隴西謂犬子爲猶。”吾以爲人將犬行,犬好豫在人前,待人不得,又來迎候,如此往還,至於終日,斯乃豫之所以未定也,故稱猶豫。 “猶豫”本來是一個聯綿詞,“猶”、“豫”只是記錄兩個音節。但《顔氏家訓》中過分注重字形,混同字詞,把聯綿詞“猶

豫”中的“猶”和“豫”看作兩個詞來解釋,這是不正確的。對此,清代學者黃生批評說: 猶豫猶容與也。容與者,閒適之貌;猶豫者,遲疑之情。 字本無義,以聲取之爾。俗人妄生解說,謂獸性多疑,此何異以蹲鴟爲怪鳥哉。考諸傳記,惟《文帝紀》作“猶豫未定”,《楊敞傳》(“猶與無決”)、《陳湯傳》(“將卒猶與”)、《後漢來歙伏隆傳》皆作“尤與未決”。蓋以聲狀意,初無一定之字,妄解獸名者,眼縫自未開爾。(《義府》卷下) 在古代文獻中,大多數情況下一個字記錄的就是一個詞,字和詞具有一定的對應關係。但並非所有字和詞都是一對一地對應。在不少情況下,古代漢語的字,不等同於詞。具體表現爲:同一個字形記錄不同的詞;同一個詞用不同字形記錄。這就是“同字異詞”和“同詞異字”。 (一)同字異詞 造成同一個字形記錄不同的詞的原因大致有下面幾種: 1.假借 (1)本無其字的假借。例如: 夫——夫1(成年男子)、夫2(指示代詞)、夫3(語氣詞)“夫”字本爲表示“成年男子”的這個詞造的字。例如《詩經·秦風·黃鳥》:“維此奄息,百夫之特。”(特:傑岀者)即其例。漢語中表示“指示代詞”和“語氣詞”的詞,本無其字,但人們並沒給它們造字,而借用表“成年男子”的“夫1”記錄。例如《戰國策·齊策四》:“乃歌夫長鋏歸來者也。”此爲夫2(指示代詞)。《論語·子罕》:“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此爲夫3

古代汉语练习二问题详解

练习二 一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的词哪一个是本义,哪一个不是?请说明理由(教材引文下加△处,本书改为下加点)。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左传·刿论战》)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左传·伯克段于鄢》) “鄙”在第二句中义为“边邑”,是本义。从字形看,其意符为“邑”,旧注训为“边”,字义与字形相合。在第一句中义为“浅陋”、“见识短”,为引申义。 2.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左传·齐桓公伐楚》) 备欲呼鲁肃等共.会语。(《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 “共”是“供”的古字,在第一句中义为“供给”,是本义。在第二句中用的是副词“共同”义,是引申义。 3.故不能推车而及.。(《左传·鞌之战》) 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左传·鞌之战》) 从字形看,“及”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都像一只手抓住了一个人。《说文解字》:“及,逮也。”“及”在第一句中义为“赶上”,字形与字义相合,与《说文》释义相合,是本义;在第二句中义为“到”、“至”,是引申义。 4.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史记·膑》) 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三国志·华佗传》) 《说文解字》:“疾,病也。”“疾”字在第二句中义为“病”,与字形以及《说文解字》释义相合,是本义;而在第一句中义为“快”、“急速”,是引申义。 5.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左传·庄公十年》) 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汉书·骞传》) “乡”字甲骨文像两人对食之状,上古时代同一氏族部落的人在一起共食,故其本义是在一起生活的人或地方,即今所谓“家乡、乡里”。“乡”在第一句中义为“乡里”、“同乡”,是本义;在第二句中义为“朝向”,是“向”的通假字,不是本义。 二什么叫词类活用?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有什么区别?举例说明。 在古代汉语中,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而使其具有另一类词的功能。这就叫做词类活用。例如:《公羊传·庄公十三年》:“子手剑而从之。”“手”本是名词,句中是动词“拿”的意思,还带了宾语“剑”,临时具有了动词的意义和语法特点,就是词类活用。《水经注·巫山、巫峡》:“江水又东,迳巫峡,

古代汉语课文翻译

精卫填海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音同?笑?)。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音同?音?)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山海经》 注释 1、曰:叫作 2、发鸠之山:古代传说中的山名 3、拓木:拓树,桑树的一种 4、状:形状 5、乌:乌鸦 6、文首:头上有花纹。文,同?纹?,花纹 7、其鸣自詨:它的叫声是在呼唤自己的名字 8、是:这 9、炎帝之少女:炎帝的小女儿 10、故:所以 11、湮:填塞 古今异义词 赤足:1.文中指红色的脚。 2.现代汉语中指光脚。 译文 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树林里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上羽毛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这其实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山,向东流去,注入黄河。 夸父逐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注释: ①逐走:赛跑。逐:竞争。走:跑。 ②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③欲得饮:很想能够喝水解渴。 ④河,渭:黄河,渭水。 ⑤北饮大泽:大湖。传说纵横千里,在雁门山北。 ⑥道渴而死:半路上因口渴而死去。 ⑦邓林:地名,现在在大别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邓林既?桃林?。 ⑧未至:没有赶到。 ⑨渴:他感到口渴。 ⑩弃:遗弃。 夸父逐日全文翻译 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

自考古代汉语精彩试题及问题详解

古代汉语试题及答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 1.专门解释唐宋元明清之间诗、词、曲中习用的特殊语词的词典《诗词曲语辞汇释》的作者是() A.树达 B.相 C.朱起 凤 D.符定一 2.下面几个字中的省形字是() A.项 B.狄 C. 娶 D.考 3.下面几个部首,可以表示房屋意义的是() A.宀 B.厂 C. 示 D.邑 4.下面几组汉字,全为合体字的一组是() A.奚何来 B.戒尖舟 C.出走 见 D.即休飞 5.古书中的专名“单于”、“可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Dān yú;Kě hàn B.Chán yú;K ě hàn C.Chán yú;Kè hán D.Dān yú;Kè h án 6.下面几组汉字,全为会意字的一组是() A.森相肉 B.屋前臣 C.向陟 门 D.美家库 7.下面几组字,不属于古今字关系的一组是() A.垂陲 B.难谁 C.齐 剂 D.赴讣

8.下面各句,有形容词用如意动的句子是() A.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 B.楚左项伯者,素善留侯良。 C.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D.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 9.下面各句,有名词用如使动的句子是() A.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 B.增数目项王。 C.今欲并天下……制海,子元元,臣诸侯,非兵不可。 D.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 10.下面各句,用有表示工具的名词状语的句子是() A.天下支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B.军降诸侯,诸侯吏卒乘胜,多奴虏使之。 C.惠王车裂商君以徇。 D.横历天下,廷说诸侯之王。 11.下面各句,“莫”为否定副词的一句是() A.君有急病见于面,莫多饮酒。 B.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 C.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D.中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12.下列句中的“是”字,作判断句主语的是() A.其是之谓乎? B.是皆之罪也。 C.是?元和四年也。 D.是以後世? 13.下面各句,“之”是连词且用于主谓之间的是() A.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B.今陛下能得项籍之头乎? C.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 D.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 14.下面各句,属于判断句的是()

古代汉语答案

二“行”字在《康熙字典》和《辞源》中各有几种读音?两者是否一致?“行窳”的“行”读什么音? “行”字在《康熙字典》中有5种读音,在《辞源》中有4种读音。其中xíng、xìng、háng 、hàng 是一致的。《康熙字典》还引了《集韵》的一条注音“乎监切”(读音为xián)。 “行窳”的“行”读xíng。 五什么是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了解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有什么意义?怎样辨别词的本义? 所谓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由于汉语历史久远,我们所说的本义只能是有语言文字材料所证明的本义。所谓引申义,就是从本义发展、演化出来的意义,它是造成一词多义的根本原因。 了解词的本义和引申义的重要意义是:其一,可以辨析古今词义的异同,精确地掌握词义。其二,可了解词义演变的不同情况及其规律,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其三,可详知一个词意义的古今演变情况,明白它为什么有这样的意义。其四,可以了解字形与意义、古义与今义的联系,理性地掌握词的意义。 辨析词的本义,首先要从分析字形入手。因为汉字的形体结构与意义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字形所反映出来的意义往往是其本义。这就需要了解字形演变的历史,特别要当心字体传讹的情形。其次,确定词的本义,还必须要有实际的语言资料加以证实。一般说来,一个字的字形所表现出来的意义与实际语言中作为词的意义相符合时,就是它的本义。必须把以上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才能较为准确地辨别词的本义。 六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属于六书的哪一类?根据字形判断它们在句子中是本义还是引申义? 1.北山愚公长息曰。(《列子·汤问》) 息,会意字,从自从心。“自”即“鼻”,古人认为心气必从鼻出,所以字形表示的本义是呼吸。此处是“叹息”义,为引申义。 2.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列子·汤问》) 尾,象形字,本义是尾巴。《说文解字》分析为从尸从毛(篆文毛字倒写),认为是会意字。此处是“岸、边”的意思,为引申义。 3.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陶渊明《桃花源记》) 英,形声字,从艸,央声。本义是花。这里的“落英”即落花,用的是“英”的本义。 4.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范仲淹《岳阳楼记》) 景,形声字,从日,京声。本义是日光。这里的“景明”即阳光明亮,用的是本义。 惊,形声字,繁体字“驚”从马,敬声。本义是马受惊。这里用于形容波浪,为引申义。 5.沙鸥翔集,锦鳞游泳。(范仲淹《岳阳楼记》) 集,会意字,从木从隹。本义是鸟聚集,这里说沙鸥飞落在一起,用的是本义。 锦,形声字,从帛金声。本义是丝织物上的花纹,引申出色彩艳丽义。这里用来形容鱼的色彩艳丽,用的是引申义。 6.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水经注·巫山、巫峡》) 旦,会意字,日在地平线上,本义是早晨。这里的“霜旦”即有霜的早晨,用的是本义。 7.而河间王琛最为豪首。(《洛阳伽蓝记·王子坊》) 豪,形声字,从豕,高省声,本义是豪猪。豪猪的毛长而硬,有强横、不好惹等特点,故引申出“有

关于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几个问题

关于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几个问题 【摘要】迄今为止,人们对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认识和掌握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古代汉语判断句这方面的教学。本文通过对古代汉语判断句本质特点的阐释与分析,以求达到准确把握古代汉语判断句的目的。 【关键词】判断句本质特点系词名词谓语句判断句的活用 判断句是古代汉语中特殊的句类之一,也是古代汉语中比较重要的句类之一。到目前为止,人们对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分析与研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判断句的确认标准是什么;“……者……也”句式是否是判定判断句的唯一或主要的特征;是否所有名词谓语句都是判断句;“是”字、“为”字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当作判断句的系词;“判断句的活用”说是否是正确的。关于以上几个问题学术界还存在着歧见,并没有定论,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本文通过追根溯源,比较分析学术界观点,力求排除不准确的观点,准确把握古代汉语判断句本质特点,进而准确掌握古代汉语判断句。 一、古代汉语判断句的本质特点 关于古代汉语判断句的确认问题,学者王力认为“判断句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为谓语,表示判断的”。【1】学者郭锡良补充,“判断句表示某种事物是什么东西或不是什么

东西,某种事物属于某一类或不属于某一类”。【2】学者刘忠华则坚持以形式和意义相结合的原则来判定判断句。他认为判定某个句子是判断句需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名词性质的词语作谓语,一是主语所指与谓语所指是同一事物或同一类别”。【3】我们赞同学者刘忠华的观点,他指出了判断句与非判断句的本质性的区别,即一个句子如果被判定为判断句,那么这个句子必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在形式特点这个方面,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谓语必须是名词或名词性词组,那么形容词或形容词性词组以及动词或动词性词组作谓语的句子就一定不是判断句;一是在语义关系方面,谓语必须对主语作出判断,即判定主语所指是或不是某一事物,属于某一类别或不属于某一类别。如果只着重考虑一个方面而忽略另一个方面,就很可能把非判断句也误认为是判断句,影响我们正确地判定判断句,从而影响古代汉语教育教学实践。所以,只有满足这两个条件的句子才可判定为判断句,二者不可偏废,缺一不可。 二、关于古代汉语判断句基本形式的几个问题 关于古代汉语判断句的结构形式问题,有些学者把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形式归为以下四种:【4】 1.主语+者,谓语+也 2.主语,谓语+也 3.主语+者,谓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