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下载】蒋冀骋版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常考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常考名词解释古代汉语常考名词解释包括:1. 六书:是汉代人对古文字构成规则的概括和归纳,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2. 象形:是通过描摹词所概括的客观实体来表达词义的造字法。
3. 指事:是用指示性符号来表现词所概括的客观事物或抽象概念造字法。
4. 会意:是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表意符号以表达新义的造字法。
5. 形声:是以声符表示词的读音、形符表示词义范畴的造字法。
6. 假借:是利用字的同音关系,借用别的词的书写形式以记录新词的用字法。
7. 古用今废词:是指词汇在新陈代谢中被历史抛弃了的词。
8. 古今通用词:是指在汉语史上生命力很强的、一直流传至今仍活跃在口语或书面语里的词。
9. 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的意义,是指与该词书写形式相应并有文献参证的最古的意义。
10. 词的引申义:就是由本义直接或间接引伸出来的意义。
11. 假借义:是从音同音近字的假借而产生的意义。
12. 单音词:是一个音节代表一个词,在书面语里是一个汉字记录一个词。
13. 复音词:具有两个或几个音节的词就是复音词。
14. 同义复词:由两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素构成,其意义是一个词素的意义为主,另一个词素起辅助作用。
15. 偏义复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反或相互对举的词素组合而成,其中一个词素的的意义成为该复合词的意义,另一个词素只起陪衬作用。
16. 单纯复音词:从音节上说,它属于复音,而就结构上说,它又是具有一个词素的单纯词。
17. 合成复音词:由两个或几个词素按照一定的构词方式组合而成的复音词。
这些名词解释都是古代汉语学习中常见的知识点,理解和掌握这些名词解释对于深入理解古代汉语的语言结构和表达方式非常重要。
古代汉语重点知识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韵文:指有韵的文章,有完全的韵文,也有不完全的韵文。
2.平水韵:隋朝陆法言的《切韵》分为206 韵,过于细,唐代规定相近的韵可以同用。
南宋平水刘渊,将同用的韵合并,成107 韵,后人渐为106 韵,被成为平水韵,一般叫“诗韵”。
3.平仄: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在诗和韵文中构成一种高低长短相互交替的节奏,即所谓的“声律”。
阴平、阳平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声。
古代的入声现在转入其他三声中。
4.粘5.对6.拗救:诗人对于拗句,往往用“救”,就是一个句子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则在本句或者对句的适当位置,把该用仄声的字改用平声,以便补救。
合起来叫作拗救。
7.对仗:诗歌特别是近体诗中,句法结构相同的语句相为对仗,这是正格。
另外又一种情况,只要求字面相对即词类相同,不要求句法结构相同。
对仗一般平仄相对。
同类的词相对是工对。
8.流水对:对仗中的特殊类型。
相对的两句之间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一个意思连贯下来,也就是说出句与对句不是两句话,而是一句话。
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9.借对:对仗中的特殊类型。
一个词有两种以上的意义,诗人在诗中用的是甲义,但是同时借用它的乙义或丙义,来与令一词相对。
如“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取“寻常”本为“平常”之意,但又为古代测量单位,借对数目。
填空1.押韵分为三种:①句句押韵。
②隔句押韵。
一般是奇句不押韵,偶句押韵。
如《诗经》③交韵。
奇句与奇句押韵,偶句与偶句押韵2.姚鼐《古文辞类篹》把文章分为十三类。
3.《诗经》是赋的远源,《楚辞》是赋的近源。
主要特点铺陈事物。
4.明代徐师曾《文体明辨》分赋为古赋、俳赋、律赋、文赋四种。
①汉代为古赋,又称辞赋。
一般较长,多用问答体的形式,韵文中夹杂散文,句式以四六言为主。
②六朝赋是俳赋,又叫骈赋。
篇幅短小,用韵。
骈偶、用典,实际为押韵的骈体文。
③律赋,是唐宋时代科举考试所采用的一种试体赋。
押韵严格限制,由考官命题,出八个韵字,规定八类韵脚,所以说八韵律赋。
古代汉语考试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考试名词解释古代汉语、考试名词解释1、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是古人对汉字的形体构造与使用规律所作的理论总结。
象形的主要特点是字形像它所表达的事物之形,是以简单的线条把事物的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
如:目、舟、鸟、手、网。
指事的主要特点是用记号指出事物的特点。
如:亦、寸、本、刃、上。
会意的主要特点是组合两个以上的形体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
如:从、北、莫、休、明。
形声的主要特点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
如:吐、忙、胡、破、故。
关于转注,学术界看法还不一致。
一般认为,它的主要特点是字形同部,字义同源。
如:考与老,呻与吟,讽与诵,空与窍,谀与谄,忧与愁等。
它不是一种造字方法,而是一种释义条例。
假借的主要特点是有词无字,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示。
如:“然”是“燃”的古字,本义是燃烧,后假借为代词“然”;“新”是“薪”的古字,本义是砍柴,后假借为新旧之“新”;“莫”是“暮”的古字,后假借为无定代词;“其”是“箕”的古字,本义是簸箕,后假借为代词;“而”本义是胡须,后假借为连词。
2、在古代汉语中,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而使其具有另一类词的功能。
这就叫做词类活用。
3、夏历:我国以建寅之月为岁首的历法,始于夏代,故称夏历。
从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直到清末一直沿用。
今天所谓旧历,也指夏历。
4、行中书省:简称“省”或“行省”,是始于元代的一级行政区划单位。
“行中书省”的意思是中书省的行署。
本来是临时设的,后来成为固定的行政区划。
5、二千石:汉代对郡守的通称。
因汉代郡守的俸禄为二千石,故称。
6、谥号: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死后,朝廷按照封建社会的道德标准,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个称号,称为“谥”或“谥号”。
一些有名望的学者死后,其门人或亲友往往也为其加谥号。
7闰月:阴历、一年实际上不到一个太阳年,约三年相差一个月,为解决阴阳历的矛盾,历法上需置闰,即三年闰一个月,五年闰两个月,十九年闰七个月。
蒋冀骋版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推荐下载
第一章文字隶变:从篆书演变为隶书,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古文字演变为现代文字的起点,文字研究者把这种演变称为隶变。
隶变彻底地去除了篆书中遗存的图画意味,使汉字几乎完全丧失了象形性,从而进一步声化和符号化,使原本“厥意可得而说”的汉字造字之意变得不可说解。
结束了汉字的古文字阶段,使汉字进入到更为定型的今文字阶段,主要表现在同化和分化。
同化:即小篆中的不同部件在隶书中被归并为同一形体。
分化:即小篆中同一字或同一部件在隶书中变为不同的字或不同的部件。
讹变:是由于人们误解字形或为了书写的方便而产生的字形变化。
简化:人们受到简易律的制约,要求汉字的形体简单易写的演变趋向。
主要表现在图形线条化、符号化,简省部分构件,以较少的笔画改写部分构件或整个字形。
简化是汉字发展中体现出来的主要趋向。
繁化:是人们在区别律的制约之下,认读的人希望汉字的形体彼此之间要有区别,以便辨认理解。
主要表现在增加笔画,增加构件。
古今字:又叫分别字或区别字,是指古今两个时代先后产生的记录同一个词的两种字形。
先产生的叫古字,后产生的叫今字。
比如华和花,州和洲。
通假字:古人在书写某个词的时候,放着本字不用,临时借用的字叫假借字,简称借字。
如畔和叛,蚤和早。
异体字:是指形体相异,读音、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相互替代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
如岩嚴,泪淚。
繁简字:就是同一个字笔画繁简不同的两种写法。
简化字与被简化的繁体字合称为繁简字。
如复複众眾。
俗字:指那些不见于《说文》,不能施于高文大典,不合于六书标准,民间所惯用的浅近字体。
第二章词汇常用词:主要指那些自古以来在人们日常生活中都经常用到的,跟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词,其核心就是基本词。
常用词是词汇系统的核心部分,它起着保证语言的连续性和为创造新词提供基础的重要作用。
同义复词:两个词根的意义相同或相近,可以互相说明。
如宫室、焚烧。
偏义复词:一个复合词由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语素构成,但整个复合词的意思只取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另一个语素只是作为陪衬。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1. 《列子》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X,属于诸家学派著作,是一部智慧之书,它能开启人们心智,给人以启示,给人以智慧。
《列子》是列子、列子弟子以及列子后学著作的汇编。
全书八篇,一百四十章,山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组成。
而基本上则以寓言形式来表达精微的哲理。
共有神话、寓言故事一百零二个。
如《黄帝篇》有十九个, 《周穆王篇》有十一个,《说符篇》有三十个。
这些神话、寓言故事和哲理散文, 篇篇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列子》的每篇文字,不论长短,都自成系统,各有主题,反映睿智和哲理, 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只要我们逐篇阅读,细细体会,就能获得教益。
它完全可以与古希腊的《伊索寓言》相媲美,但在意境上远远超越二者。
2. 《说苑》,西汉刘向撰。
本书是他校书时根据皇家藏书和民间图籍,按类编辑的先秦至西汉的一些历史故事和传说,并夹有作者的议论,借题发挥儒家的政治思想和道徳观念,带有一定的哲理性。
3.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一部中国东汉许慎编著的文字工具书。
《说文》全书共分540个部首,收字9, 353个,另有“重文”(即异体字)1, 163个, 说解共用133,441字,原书分为目录一篇和正文14篇。
原书现已失落,但其中大量内容被豳以后的其他书籍引用,并有北宋徐铉于雍熙三年(986年)校订完成的版本(称为“大徐本”)流传至今。
垂以后的说文研究著作多以此为蓝本, 例如清呦的段玉裁注释本。
4. 段玉裁(1735年〜1815年)清代文字训诂学家、经学家,字若牌,号懋堂,晚年乂号砚北居士,长塘湖居士,侨吴老人,江苏金坛人,龚自珍外公。
乾隆举人,历任贵州玉屏、四川巫山等县知县,引疾归,居苏州枫桥,闭门读书。
曾师事硏究文字训诂音韵之学。
著有《说文解字注》、《六书音均表》.《古文尚书撰异》、《毛诗故训传定本》、《经韵楼集》等,对我国音韵学、文字学、训诂学、校勘学诸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
5. 助字辨略:解释古籍虚词的书。
古代汉语 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一、音韵学1、发展历史:①上古音:指周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语音,以《诗经》音系为代表,明清学者称之为“古音”,并把研究这一时期语音状况的学科叫做古音学;②中古音:指隋唐宋时期的语音,以《切韵》音系为代表,明清学者称之为“今音”,并把研究这一时期语音状况的学科叫做今音学;③近古音:指元明清时期的语音,以《中原音韵》音系为代表。
④现代音:指现代的语音,以现代普通话音系(即北京音系)为代表。
2、反切:反切是一种传统的、较为科学的注音方法,也是我国古代使用得最为广泛的注音法。
反切是用两个汉字配合起来为另一个汉字注音的方法。
构成反切的两个汉字,第一个叫做反切上字,第二个叫做反切下字,被注音的字叫做被切字。
取反切上字的声母,取反切下字的韵母和声调,作为被切字的韵母和声调。
二者相拼,就拼出了被切字的音。
如“攀,普班切”、“张,照帮切”。
3、双声、叠韵:双声,即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如“参差”“仿佛”“蜘蛛”;叠韵,即两个字的韵母相同,如“苍茫”“蹉跎”“彷徨”。
古代连绵词多是由双声叠韵构成的。
反切,就是运用双声叠韵原理创造出来的注音方法。
即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双声,反切下字与被切字叠韵。
如“渴,苦曷切”,反切上字“苦”与被切字“渴”双声,反切下字“曷”与被切字“渴”叠韵。
4、字母:传统音韵学里,声母称为声,又叫做“纽”、“声纽”。
把具有双声关系的反切上字加以归纳,就可以得出反切上字的类别。
每一类反切上字代表一个声母,从同类汉字中选出一个汉字作代表,作该声母的标目字。
这类标目字就是字母。
如《广韵》,表示[t]的声母反切上字有“端”、“德”、“冬”等,从中选取“端”字作代表。
这样,[t]声母就成为“端”母了。
字母又称“母”。
唐末和尚守温首先提出三十字母。
到了宋代,音韵学者又在此基础上增补成三十六字母。
(★三十六字母:帮滂并明、非敷奉微、端透定泥、知彻澄娘、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见溪群疑、影喻晓霞、来日)5、五音、七音:是早期音韵学著作队声纽进行归纳分析时所用的术语。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古代汉语名词解释1.隶变: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古汉字演变成现代汉字的起点。
在隶变中,中国文字由小篆转变为隶书。
隶变是中国文字发展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结束了古文字的阶段。
2.异体字:指读音、意义相同,但字形不同的汉字。
3.通假字:“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4.古今字:古今字是指文献中记录同一个词项而不同时代使用了不同字符的“历时同词异字”现象。
5.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6.《尔雅》:是辞书之祖。
收集了比较丰富的古代汉语词汇。
还是中国古代的典籍——经《十三经》的一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
是研究上古同音义词的重要著作,它是我国最早的词典,作者不可考,多认为是古代小学家们逐渐集录而成的,大约开始编撰于战国中后期,至汉代形成现代所见的规模,共收录上古时期的词语4300多个。
按词语的内容归类分卷,共分19卷,如释天,释地,释言7.《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编,成书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全书共分15卷(1——14卷为本文,15卷为叙)。
是我国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本义、辨识音读的字典,也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文字训诂著作之一。
作者总结了汉字构造的“六书”理论,首创部首排检法,所收9353个汉字(另有重文1163个),依据540个部首分部排列,通过分析字形探求字的本义8.本义:指一个词的最初含义。
9.引申义: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叫引申义。
10.偏义复词:古文中,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词连起来,当作一个词使用,在特定语境中,实际只取其中一个词的意义,另一个只起作陪衬音节的作用,这类词就叫偏义复词。
11.联绵词:指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拆开的词。
12.词类活用: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
13.被动句: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文化常识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及文化常识古代汉语廣義:“五四”以前歷代漢民族使用的語言。
1.文言:以先秦口語爲基礎而形成的上古書面語以及歷代作家仿古作品中的語言。
2.古白話:以六朝以後北方話口語爲基礎進行加工而形成的書面語。
狹義:指文言文字学:研究文字形体的学科。
重点研究文字的结构,形体的变迁、发展,字形的规范化和文字改革。
训诂学训诂学是研究词义的学问。
训诂学上有形训、义训、声训之别。
音韵学也叫声韵学、历史语音学。
它是研究汉语史上语音情况和它的发展的学科。
语法学研究古汉语的语法结构规律。
词的本义反映在字形上,体现原始造字意图的字义,叫做词的本义。
本义是多义词的某一个义项。
造字本义:字形所显示的本义。
用字本义:古文献中实际使用的最早意义。
引申义在本义基础上,发展引申出来的新意义。
词义引申的结果(1)产生多义(2)产生派生词A.词义引申后,引申义距离本义太远,发生了读音变化,这就说明产生了新词,即派生词。
B.孳乳出新的字形假借义与引申义的区别:一个字如果有多个意义,其中与本义有联系的是引申义,与本义毫不相干的是假借义引申方式:直接引申(近引申);间接引申(远引申)递进式/链条式引申词义引申的规律由本义或基础义的某一特点出发,依照本民族的生活习俗、文化心理和思维方式所进行的一种联想和推演。
相似引申相似引申是指用表示这一事物的词引申去表示在形状、作用、特点等方面与之相近的另一事物。
例子:癫,引,关联引申关联引申是指用表示这一事物的词引申去表示与之在动作、处所、时间、工具、结果等方面相关的另一事物。
關聯引申還包括時空方面的引申。
例子:厉,皮,历,永比喻引申比喻引申是指用表示这一事物的词引申去表示另一被该词所比喻的事物。
例子:心腹,崩《山海经》我国最早的一部地理书,作者不可考。
成书约在战国,秦汉有增删。
记述古代传说中的山川、道里、部落、物产,保存了远古的神话人物、故事传说,对研究古代文化、历史、地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其神话故事曲折地反映出远古人民的生活和思想状态,虽叙述简单,但富浪漫色彩,对后代文学有影响。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1、直切:用同音字来注音,如“根,音跟”。
2、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称为“某某切”或“某某反”(唐前),上字取声母。
下字取韵母合声调,合称被注字的音。
如“毛”,“莫袍切”。
《康熙字典》用此法。
3、偏义复词:古代汉语中的一种复音词,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而另一个只是作为陪衬。
如“有缓急,非有益也。
”“缓急”指的是“有急”,“缓”字无意义。
4、本义:词的本来意义。
如,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
5、引申义: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即从本义发展出来的意义。
,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
引申意义是“朝着”、“对着”。
直接引申是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
间接引申是由直接引申而再引申出来的意义,与本义为间接关系。
6、假借义:如同朱骏声所说是“本无其义,依声托字”,与本义不相。
如解通邂(解逅即邂逅)。
7、六书:许慎的《说文解字》认为汉字形体的构造有六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
A、象形:把事物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构成一个字,如日、月。
B、指事: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
如上、下、本、末、亦、刃。
C、会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
常常是两个象形字的结合,如及。
D、形声: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类别,如江、沐。
意符相同的形声字意义上大都合意符所标示的事物或行为有关。
如贝与财物有关,言与言语有关,心与心理有关。
E、转注:说法不一。
F、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如“令”本为“发号”的令,后来借用为“县令”的令。
8、古今字:由于历史的发展,汉字的演变,产生乐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个或者几个意义,分担那字部分的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产生的字为今字。
241个《古代汉语》名词解释大汇总
241个《古代汉语》名词解释大汇总1.直切用同音字来注音,如“根,音跟”。
2.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称为“某某切”或“某某反”(唐前),上字取声母。
下字取韵母合声调,合称被注字的音。
如“毛”,“莫袍切”。
《康熙字典》用此法。
3.偏义复词古代汉语中的一种复音词,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而另一个只是作为陪衬。
如“有缓急,非有益也。
”“缓急”指的是“有急”,“缓”字无意义。
4.本义词的本来意义。
如,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
5.引申义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即从本义发展出来的意义。
,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
引申意义是“朝着”、“对着”。
直接引申是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
间接引申是由直接引申而再引申出来的意义,与本义为间接关系。
6.假借义如同朱骏声所说是“本无其义,依声托字”,与本义不相。
如解通邂(解逅即邂逅)。
7.六书许慎的《说文解字》认为汉字形体的构造有六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
A、象形:把事物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构成一个字,如日、月。
B、指事: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
如上、下、本、末、亦、刃。
C、会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
常常是两个象形字的结合,如及。
D、形声: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类别,如江、沐。
意符相同的形声字意义上大都合意符所标示的事物或行为有关。
如贝与财物有关,言与言语有关,心与心理有关。
E、转注:说法不一。
F、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如“令”本为“发号”的令,后来借用为“县令”的令。
8.古今字由于历史的发展,汉字的演变,产生乐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个或者几个意义,分担那字部分的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产生的字为今字。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参照南大参考书目总结,仅供参考)《康熙字典》《辞源》《辞海》《古汉语常用字典》《经藉篡诂》《经传释词》《词诠》《现代汉语词典》《诗词曲语辞汇释》《经典释文》《说文解字》《广韵》《中原音韵》《切韵》直音法反切法偏义复词本义引申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联绵词古音通假假借字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判断句被动句同义词训诂四书集注说文四家三家诗诗韵韵脚韵例双声叠韵正义传笺十三经注疏集注曰为谓之章句谓之谓言貌犹之言之为言读为读曰读若读如如字衍文脱文形训声训破读毛诗论辩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檄传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句读四六词类活用三十六字母稽古引经倒置迂回委婉夸饰平水韵黏对拗句拗救流水对借对词调名词解释。
1、直切:用同音字来注音,如“根,音跟”。
2、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称为“某某切”或“某某反”(唐前),上字取声母。
下字取韵母合声调,合称被注字的音。
如“毛”,“莫袍切”。
《康熙字典》用此法。
3、偏义复词:古代汉语中的一种复音词,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而另一个只是作为陪衬。
如“有缓急,非有益也。
”“缓急”指的是“有急”,“缓”字无意义。
4、本义:词的本来意义。
如,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
5、引申义: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即从本义发展出来的意义。
,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
引申意义是“朝着”、“对着”。
直接引申是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
间接引申是由直接引申而再引申出来的意义,与本义为间接关系。
6、假借义:如同朱骏声所说是“本无其义,依声托字”,与本义不相。
如解通邂(解逅即邂逅)。
7、六书:许慎的《说文解字》认为汉字形体的构造有六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
A、象形:把事物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构成一个字,如日、月。
B、指事: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2)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2)⼀、名词解释(古书注解)1、类型①传:解说经⽂字词句并阐明经义。
②笺:有补充与订正传的意思,⼀⽅⾯对传中简略隐晦的地⽅加以阐明,另⼀⽅⾯,把不同于传的意见提出,使可识别。
③集解:將各家的解说汇集在⼀起或者兼采诸家之说对经传进⾏通释都叫做集解。
④疏:不仅解释正⽂,⽽且还给前⼈的注解做注解。
疏即义疏,,疏通其义的意思,或稱作“义注、正义、疏义”等,简称“疏”。
⑤正义:得名于“解释经传⽽得其正义”,与“疏”名异实同。
⼀般把官修的“疏”称作“正义”。
⑥章句:即离章辨句。
除解释字词句外,还要说明句意及全章⼤意,指出全篇的题旨,分析篇章结构等2、术语如字:它表⽰在这特定的上下⽂⾥,这个字要按照它本来的读⾳读。
犹:注解术语,该术语往往⽤近义词作注,或者是⽤引申义解释本义。
相当于现代的“等于说、相当于”。
⽈、为、谓之:注解术语,主要⽤来解释词义,还可以区分同义词或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异谓:注解术语,主要⽤来解释词义,其后的话语往往⽤来说明前⾯的词语所指的范围或⽐喻、影射的事物。
貌、之貌:注解术语,⼀般⽤在动词或形容词后⾯,说明被释词是表⽰某种性质或状态的形容词。
相当于现代“……的样⼦”。
之⾔、之为⾔:注解术语,⽤读⾳相同或相近的词来作注释。
读为、读⽈:注解术语,常⽤于以本字来解释假借字。
读若、读如:注解术语,主要⽤来作注⾳,有时也可以⽤本字来说明假借字混⾔,析⾔;当作当为或作、或为:校勘术语,常⽤来说明不同版本的异⽂。
当作、当为:校勘术语,⼀般⽤来纠正古书中的误字。
衍⽂:也叫“衍、衍字”,校勘术语,指古书在传抄或刻印过程中误增加的字。
脱⽂:也叫“脱、夺字”,校勘术语,指古书在传抄或刻印过程中误脱落的⽂字。
⼆、字词解释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丑2、故有⽆相⽣,难易相成:存;成就;相⽣:互相依存3、长短相形,⾼下相倾:表现,显现;倾斜,等于说依靠4、⾳声相和,前后相随:⾳:和声;声:单⾳和:和协5、处⽆为之事:⾏……之事;顺其⾃然,⽆为⽽治6、万物作焉⽽不辞:兴起;不⼲预7、⽣⽽不有,为⽽不恃:据为私有;依靠⽽获取8、三⼗辐共⼀毂:车的辐条;车轮中⼼有圆孔的圆⽊9、埏埴以为器:以⼟和泥,揉和;黏⼟;⽤⽔和黏⼟10、凿户牖以为室:房门;窗⼦11、故有之以为利,⽆之以为⽤:实利12、天之道其犹张⼸欤:规律;把弦安在⼸上13、⾼者抑之,下者举之:把弦压低;把弦升⾼14、有馀者损之,不⾜者补之:减少15、损不⾜以奉有馀:供养16、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有德的⼈17、是以圣⼈为⽽不恃,功成⽽不处,其不欲见贤邪!:居功;表现出18、⼩国寡民:使动,使⼩,使寡19、使有什伯之器⽽不⽤⼗倍;通“百”,百倍;21、虽有甲兵,⽆所陈之陈列22、使民复结绳⽽⽤之。
241个《古代汉语》名词解释大汇总
241个《古代汉语》名词解释大汇总1.直切用同音字来注音,如“根,音跟”。
2.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称为“某某切”或“某某反”(唐前),上字取声母。
下字取韵母合声调,合称被注字的音。
如“毛”,“莫袍切”。
《康熙字典》用此法。
3.偏义复词古代汉语中的一种复音词,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而另一个只是作为陪衬。
如“有缓急,非有益也。
”“缓急”指的是“有急”,“缓”字无意义。
4.本义词的本来意义。
如,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
5.引申义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即从本义发展出来的意义。
,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
引申意义是“朝着”、“对着”。
直接引申是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
间接引申是由直接引申而再引申出来的意义,与本义为间接关系。
6.假借义如同朱骏声所说是“本无其义,依声托字”,与本义不相。
如解通邂(解逅即邂逅)。
7.六书许慎的《说文解字》认为汉字形体的构造有六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
A、象形:把事物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构成一个字,如日、月。
B、指事: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
如上、下、本、末、亦、刃。
C、会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
常常是两个象形字的结合,如及。
D、形声: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类别,如江、沐。
意符相同的形声字意义上大都合意符所标示的事物或行为有关。
如贝与财物有关,言与言语有关,心与心理有关。
E、转注:说法不一。
F、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如“令”本为“发号”的令,后来借用为“县令”的令。
8.古今字由于历史的发展,汉字的演变,产生乐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个或者几个意义,分担那字部分的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产生的字为今字。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诗三百》:即《诗经》。
《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
《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
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
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
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
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
雅诗中也有部分民歌。
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共40篇。
春秋三传:解释《春秋》的《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三部书的合称。
赋比兴:《诗经》常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
赋指的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
比即比喻或比拟。
兴即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今古文《尚书》:汉代,《尚书》始有今古文之分。
西汉文帝时晁错根据伏胜记诵所整理的28篇《尚书》,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定,称《今文尚书》。
汉武帝时,曲阜孔壁中又发现一种用战国古文字写成的本子,称《古文尚书》,它比《今文尚书》多16篇。
此书到西晋末因战乱丢失。
东晋初,豫章内史梅赜所献《古文尚书》,经唐宋明清以来学者考证,实为伪书。
诸子百家:指春秋战国时出现的代表不同阶级和阶层利益的各种学术派别。
当时,各派纷纷著书立说,招徒授学,宣扬自己的主张,互相辩难,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诸子百家主要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十家,影响较大的为儒、道、墨、法四家,尤以儒、墨为显学。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1、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称为“某某切”或“某某反”(唐前),上字取声母。
下字取韵母合声调,合称被注字的音。
如“毛”,“莫袍切”。
《康熙字典》用此法。
2、双声: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如现代汉语中“珍珠”,“微妙”在先秦是双声。
3、叠韵:两个字的韵母相同,韵头不同也可以,如现代汉语中“光芒”。
4、疏:由于时代的变迁,前人的注解已经不再容易理解,出现了一种新的注解,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成为“疏”,也叫“正义”。
《十三经注疏》中的《诗经》就是汉代毛亨传,汉代郑玄笺、唐代孔颖达等正义。
传指阐明经义,笺指补充与订正毛传的意思。
5、平水韵:隋朝陆法言的《切韵》分为206韵,过于细,唐代规定相近的韵可以同用。
南宋平水刘渊,将同用的韵合并,成107韵,后人渐为106韵,被成为平水韵,一般叫“诗韵”。
6、平仄;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在诗和韵文中构成一种高低长短相互交替的节奏,即所谓的“声律”。
阴平、阳平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声。
古代的入声现在转入其他三声中。
7、黏:上联的对句和下联的出句的平仄类型必须是同一大类的。
失黏:诗歌中不合乎黏的规则的现象。
8、对:每联的出句和对句必须是相反类型的。
也就是对句的平仄对立。
失对:诗歌中不合乎对的规则的现象。
9、孤平:诗歌中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
是律诗的大忌。
10、拗句:不依照一般的平仄的句子,即该用平声的未用平声,该用仄声的未用仄声。
拗救:诗人对于拗句,往往用“救”,就是一个句子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则在本句或者对句的适当位置,把该用仄声的字改用平声,以便补救。
合起来叫作拗救。
11、委婉,委婉曲折地把意思表达出来,外交辞令和谦词属于委婉语。
押韵分为三种:A、句句押韵。
B、隔句押韵。
一般是奇句不押韵,偶句押韵。
如《诗经》C、交韵。
奇句与奇句押韵,偶句与偶句押韵12、《诗经》押韵主要格式:隔句押韵的句尾韵;首句入韵而后隔句押韵的句尾韵。
241个《古代汉语》名词解释大汇总
241个《古代汉语》名词解释大汇总1.直切用同音字来注音,如“根,音跟”。
2.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称为“某某切”或“某某反”(唐前),上字取声母。
下字取韵母合声调,合称被注字的音。
如“毛”,“莫袍切”。
《康熙字典》用此法。
3.偏义复词古代汉语中的一种复音词,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而另一个只是作为陪衬。
如“有缓急,非有益也。
”“缓急”指的是“有急”,“缓”字无意义。
4.本义词的本来意义。
如,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
5.引申义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即从本义发展出来的意义。
,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
引申意义是“朝着”、“对着”。
直接引申是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
间接引申是由直接引申而再引申出来的意义,与本义为间接关系。
6.假借义如同朱骏声所说是“本无其义,依声托字”,与本义不相。
如解通邂(解逅即邂逅)。
7.六书许慎的《说文解字》认为汉字形体的构造有六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
A、象形:把事物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构成一个字,如日、月。
B、指事: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
如上、下、本、末、亦、刃。
C、会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
常常是两个象形字的结合,如及。
D、形声: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类别,如江、沐。
意符相同的形声字意义上大都合意符所标示的事物或行为有关。
如贝与财物有关,言与言语有关,心与心理有关。
E、转注:说法不一。
F、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如“令”本为“发号”的令,后来借用为“县令”的令。
8.古今字由于历史的发展,汉字的演变,产生乐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个或者几个意义,分担那字部分的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产生的字为今字。
古代汉语蒋冀骋笔记
古代汉语蒋冀骋笔记说起那古代汉语,蒋冀骋老师的笔记可真是一绝,简直是文言文世界里的导航仪,让咱们这些原本在古文大海里晕头转向的学生,一下子找到了北。
记得第一次翻开蒋老师的笔记,就像是打开了一本寻宝图,满满当当的都是知识的宝藏,那感觉,咋说呢,就像是吃了顿丰盛的火锅,热气腾腾,暖胃又暖心。
蒋老师的笔记,那真是讲究!不是简单地复制粘贴课文里的原话,而是加了不少蒋老师自己的私货——他的理解、他的感悟,还有他的一些独门秘籍。
这些秘籍啊,就像是武林高手的内功心法,看似简单,实则深奥,读懂了它们,感觉就像是打通了任督二脉,对古文的理解立马上了几个台阶。
笔记里头,蒋老师对每一段古文都做了详细的注解,这些注解就像是古文里的翻译官,把那些晦涩难懂、拐弯抹角的句子,翻译成了咱们都能听懂的大白话。
而且啊,蒋老师还特别擅长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解释古文中的抽象概念,比如说,讲到“举一反三”这个成语,他就能立马联想到咱们平时学习,说:“这就跟咱们做题一样,做了一道题,得能想到类似的好几道题,这才叫学会了。
”这种解释方法,既接地气,又让人印象深刻,简直是学习古文的秘密武器。
更难能可贵的是,蒋老师的笔记里,不仅仅有注解和解释,还有很多他自己的思考和心得。
他会把古文中的某个观点,和现代社会的现象联系起来,做一些深入浅出的分析。
有时候,他还能从古文里挖出一些人生哲理,比如他说:“看看这些古人的智慧,再看看咱们现在的生活,真是应了那句老话,‘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这句话,我到现在都记得清清楚楚,每次遇到难题,都会拿出来琢磨琢磨,感觉心里就踏实多了。
还有啊,蒋老师的笔记里,还藏着不少趣味小知识。
有时候,他会突然插入一段小故事,或者是某个历史人物的轶事,让人看得津津有味,欲罢不能。
这些小故事,就像是笔记里的调味剂,让原本可能枯燥无味的古文学习,变得生动有趣起来。
有时候,我还会把这些小故事讲给同学们听,大家听得哈哈大笑,同时也对古文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文字隶变:从篆书演变为隶书,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古文字演变为现代文字的起点,文字研究者把这种演变称为隶变。
隶变彻底地去除了篆书中遗存的图画意味,使汉字几乎完全丧失了象形性,从而进一步声化和符号化,使原本“厥意可得而说”的汉字造字之意变得不可说解。
结束了汉字的古文字阶段,使汉字进入到更为定型的今文字阶段,主要表现在同化和分化。
同化:即小篆中的不同部件在隶书中被归并为同一形体。
分化:即小篆中同一字或同一部件在隶书中变为不同的字或不同的部件。
讹变:是由于人们误解字形或为了书写的方便而产生的字形变化。
简化:人们受到简易律的制约,要求汉字的形体简单易写的演变趋向。
主要表现在图形线条化、符号化,简省部分构件,以较少的笔画改写部分构件或整个字形。
简化是汉字发展中体现出来的主要趋向。
繁化:是人们在区别律的制约之下,认读的人希望汉字的形体彼此之间要有区别,以便辨认理解。
主要表现在增加笔画,增加构件。
古今字:又叫分别字或区别字,是指古今两个时代先后产生的记录同一个词的两种字形。
先产生的叫古字,后产生的叫今字。
比如华和花,州和洲。
通假字:古人在书写某个词的时候,放着本字不用,临时借用的字叫假借字,简称借字。
如畔和叛,蚤和早。
异体字:是指形体相异,读音、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相互替代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
如岩嚴,泪淚。
繁简字:就是同一个字笔画繁简不同的两种写法。
简化字与被简化的繁体字合称为繁简字。
如复複众眾。
俗字:指那些不见于《说文》,不能施于高文大典,不合于六书标准,民间所惯用的浅近字体。
第二章词汇常用词:主要指那些自古以来在人们日常生活中都经常用到的,跟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词,其核心就是基本词。
常用词是词汇系统的核心部分,它起着保证语言的连续性和为创造新词提供基础的重要作用。
同义复词:两个词根的意义相同或相近,可以互相说明。
如宫室、焚烧。
偏义复词:一个复合词由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语素构成,但整个复合词的意思只取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另一个语素只是作为陪衬。
例如国家。
变义副词:是由两个具体意义不同而义类相同的词根组成。
理性意义:也称为概念意义、指称意义,它反映某一事物的本质特性,是词义的核心。
隐含意义:原本指一个词除了它的基本意义以外所具有的附加含义。
后来语言学家用它来指一个词或短语的概念意义以外的意义。
词的本义:是指一个词本来的或最初的意义。
一指的是枣子时代的词义。
二必须要有文献佐证,即这个意义必须在实际语言中被应用过,光凭字形是不够的。
1分析字形2参正文献语言。
同源词:是指一种语言内部由源词及其滋生词、或同一来源的若干个滋生词构成的词语类聚。
往往是以某一个词义特点为中心,而以语音的细微差别来表示相近或相关的几个意义。
它包含三个要素1声音相同相近2词义相同相关或相反相对3实同一词。
核义素:也称作源义素,是指彰显造词所取的理据的义素。
同义词的义同:不完全等于同源词的义同,是指不同的词之间某个一项相同,因其词义特点相同,或因其词义相关相似,而构成同义词。
可以是义项间的核义素相同,也可以是类义素相同。
美恶同词:是语词与语词语源相同而其意义却又相反或相对的理据的反映,即当语言表达的精确化要求迫使这些含有相反或相对义素的词发生分化时,分化出的表反义的词就有可能与原词构成同源词。
同源分化:是指由于语言的演变而造成的语词分化,即一个词发声音变而产生出另一个意义相同相近的新词。
同源滋衍:是指由于词义的变化或者说某个语音形式所指称的实体发生转移而造成读音相同或相近的新词。
新词的声音和意义都来源于旧词,这样就逐渐形成了音义相关的一组同源词。
孳乳:孳乳字取源字做声符。
源词派生出新词之后,往往要为这个新词造一个字。
第三章训诂训诂:训就是解释疏通,诂就是街是古代的语言,训诂连文,就是解释疏通古代的语言的意思。
朴学:汉代的训诂,注释儒家经典有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分。
注释古文经的人注重解释语言文字,考证名物制度,注释简明质朴,按照字义讲解经文,不凭空阐发经意。
这种学风,人们称之为朴学或汉学。
随文释义:不脱离文献原文来解释语义,也就是解释词语在这个具体句子中的含义,而不涉及或较少涉及脱离了这个具体语言环境的其他意义。
疏不破注:如果一部经典既有注又有疏,疏是解释注的,它不能突破注所解释的范围,这就是疏不破注。
尔雅:我国的第一部词典。
它汇集了先秦至西汉的训诂资料,共十九篇。
前三篇是解释一般词语的,后十六篇是解释各种名物的,具有小百科词典性质。
释名:是我国第一部语源学著作,开启了我国语源研究的先河。
作者是汉末刘熙。
它以探求事物命名的所以之义为宗旨,即用声训的方式来解释词义,探求语源。
说文解字:是我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说解字义、分析字形、表明音读的字典,也是一部接触的虚谷穴著作。
许慎。
它把所受9353字按汉字的形体和偏旁的结构分列540部,首创部首编排法,用六书的理论来解释文字,确立了六书的体系,以小篆为主作为分析对象,既保存了小篆的形体系统,又保存了汉代以前的古音古训,为古代文字学、汉语语源学和古音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古书异例:是指古书中一些特殊的语法修辞现象以及古人行文中的一些特殊习惯,这些特殊的语法修辞现象和行文习惯,是不能用现代汉语的语法修辞现象和行文习惯来解释的。
互文见义:上下两句或同一句子的上下两部分参互见义,互相补充。
动天地,感鬼神。
这是上下两句参互见义。
主人下马客在船,这是同一句的上下两部分参互见义。
析言:是指近义词同中有异,而强调其异的一面。
浑言:是着眼其共性的一面,而不计较其中细微的差别。
读破:包含两个意思,一是指用本字来改读古书中的假借字。
二是指改变一个字原来的读音以表示意义的转变。
声训:也就是因声求义,即用音同、音近、音转的词来解释词义的方法。
右文说:王圣美认为凡字,其类在左,其义在右。
在声训材料的基础上提出了右文说,从语言实际中抽象出理论,反过来指导实践,为声训的研究和实践开辟了新路。
但其以偏概全,局限于字的形体,是其偏颇。
境训: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训释词语。
对文求义:据文章的对偶关系,以推求词义。
例文比义:通过与经典著作词例的类比,以解索词义。
传注体:是汉代学者训解文献词句的体式。
主要包括传、注、笺、诂、故、训等。
传:是传述的意思,指传述经文的文义。
一般是先释字句,后明经义。
注:是注释的统称,取义于灌注。
意思是古代经书意义难懂,需要训解才能通晓,像水道阻塞,必灌注而后畅通。
笺:是表识的意思。
这里是注释的一种。
一般对经传简略不明的地方加以补充发挥,对不同见解加以订正。
义疏体:包括义疏、正义、疏等。
是一种既释经文又兼释注文的注解体例。
章句:侧重于按章和句串讲,分析经文大意。
脱文:指漏掉的文字。
或称夺文。
衍文:指增加的文字。
或称衍字。
讹文:指错误文字。
或称误字。
倒文:指文字次序颠倒。
对校法:就是将一部书的不同版本进行对读,发现差异和错误就标示出来。
其主旨在校异同,不校是非。
本校法:就是以本书校本书,同一部书前后互证,在本书内部找证据。
指明其后文字或记载的异同,并进一步判断其正误。
如《荀子成相》上能尊主爱下民。
理校法:是根据语言运用和逻辑关系、历史事实和情理分析而作出的校勘,没有版本的异文根据。
如,晋师三豕涉河第四章音韵音韵学:它是研究汉语声韵调的发音原理和类别,并探讨汉语各个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
等韵学:它是以图表的形式来分析汉语的发音原理、汉语的音系结构包括声韵调、摄等呼等的一门学科。
譬况法:是指在遇到可能不认识的字时,就用打比方、作比较以及描写发音情况等方式来注音的方法。
读若法:是指用音同或音近的汉字来注音的一种方法。
如冲,涌摇也。
从水,中声。
读若动。
直音法:是指用声、韵、调相同的字来注音的方法。
如单音善,父音甫。
纽四声法:是指用声韵相同的字加上声调来注音的方法。
如贯,关去。
反切法:是指用两个汉字给一个汉字注音的方法。
用来定声母的字叫反切上字,定韵母和声调的字叫反切下字。
原则是上字定声母,与被切字双声,下字定韵调,与被切字叠韵。
如毛,莫袍切。
韵:就是把凡韵腹和韵尾相同的字(声调也要相同)放在一起建立的类,这些字就组成一个韵。
韵类:指韵书中反切下字的分类。
不仅要区别声调,而且要区别介音。
韵目:就是韵书里韵的标目,也就是韵的代表字。
三十六字母:古代没有音标,归纳出声母系统后,就给每个声母用一个同声母的汉字命名,这就是字母。
因此字母就是声母的标目,即声母的代表字。
唐末和尚守温首创三十字母。
后来又有人在三十字母的基础上增加了非、敷奉微床娘六个字母,于是就成了三十六字母,大体上代表唐宋时期汉语语音的声母系统。
平水韵:宋初,广韵音系与实际语音有了很大的差别,人们为了使韵书能够贴近实际语音系统,再加上科举的实际需要,随将广韵的韵部合并,后来在此基础上发展为平水韵106韵。
入派三声:从元以后,北方话中入声消失,分化为平上去三声,这就叫“入派三声”。
其规律是:浊声母入声字分化为去声和阳平,其中全浊入声字为阳平,次浊入声字为去声,而清声母入声字分化为四声则无明显规律可循了。
古无轻唇音:是说上古没有轻唇音,中古的轻唇音,上古都读重唇。
钱大昕证明中古读轻唇的非敷奉微汉魏之前皆分别读重唇帮滂并明。
古无舌上音:是指上古没有舌上音,中古的舌上音,在上古都读舌头音。
古音娘日二纽归泥:是指上古没有舌上音娘扭和半齿音日扭。
中古的娘纽和日纽,在上古都读舌头音泥纽。
如若是日纽字,而从若得声的诺、匿都是泥纽字,可见若在上古也应该是泥纽字。
照二归精:黄侃认为照系二等字(庄出床山)归精系。
喻三归匣,喻四归定:是指中古喻母有两个来源,一部分是由上古的匣母演变而来的,这就是喻母三等字,另一部分是由上古的定母演变而来的,这就是喻母四等字。
韵脚系联法:即依据诗经、楚辞等韵文材料,把其中互相押韵的韵脚字一个个地串联起来,并归为一个韵部。
谐声偏旁系联法:上古凡是同一声符的字,一定同属一个韵部。
同声必同部离析法:把得出的韵部跟广韵对照,发现广韵中的某些韵在上古实际上是同一个韵部,而某个韵在上古则属不同的韵部。
这样又可以合并或拆分出一些韵部来。
叶音说:自南北朝起,人们把在读诗经、楚辞等先秦韵文时所遇到的不和谐的韵脚临时改为自己认为合宜的音来诵读,以求协韵,这就是叶音说。
阴声韵:是指以元音收尾或无韵尾的韵母。
如之支鱼侯宵阳声韵:是指以鼻音收尾的韵母。
如蒸耕阳东冬入声韵:是指以清塞音收尾的韵母。
如觉物月屋沃对转:是指在汉语语音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同类相配的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常常发生相互转化的现象。
前提为主要原因相同,只是失落、增加或改变韵尾。
旁转:是指在汉语语音的历史演变过程中,相邻近的同类韵部之间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相互转化的现象。
前提为彼此的主要元音相近,无韵尾或韵尾相同。
平分阴阳:指的是中古的平声以声母清浊为条件分化为阴平和阳平两个调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