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下第二次作业及答案
《古代汉语》第二学期试题与参考答案(1)

《古代汉语》试题(A卷)一、名词解释(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如字2.读为3.疏4. 孤平拗救5.词类活用二、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庄子》:“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中“其”字的词性和用法是()。
A.指示代词,定语;B.人称代词,主语;C.人称代词,定语;D.语气词,加强肯定语气。
2.下列各句中“以”字作为连词的是()。
A.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B.焉用亡郑以陪邻?C.以乱易整,不武。
D.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
3.下面句子谓语是意动用法的是()。
A.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B.豕人立而啼。
C.君为我呼入,我得兄事之。
D. 甘其食,美其服。
4.《孟子》:“欲辟土地,朝秦楚”中的“朝”是()用法。
A.意动B. 用作状语 C.使动 D.活用为一般动词5.《庄子》:“小年不及大年”中“年”指()。
A.年岁B.寿命 C.年龄 D.年成6.下列各句中属于宾语提前的是()句。
A.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
B.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皓皓乎不可尚矣。
C.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D.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7. “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A.甚矣,汝之不惠!B.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C.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
D.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8.下列各句中的“若”字用为第二人称代词的是()。
A.此非若所知也。
B.欲与大夫,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
C.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D.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9.“適”的本义是()。
A. 正妻所生的B.女子出嫁 C.恰好,恰巧 D. 到……去10. 下列各句中“于”表示“比较”的是()。
A.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
B.季氏富于周公。
C.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D.庞涓死于此树之下。
三、文言文翻译(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古代汉语下试卷及答案

古代汉语下试卷及答案1、《古代汉语》(下册)一、填空题(请将正确答案填写在括号内。
每空1分,共15分)6、从_________开始,把古韵分成十部,至__________分成十七部,王力分成________部。
7、2.《庄子》注本到清代有___________的《庄子集解》和___________的《庄子集释》。
8、3.《切韵》是隋代___________编写的,分为________韵。
在《切韵》的基础上,北宋____________编成《广韵》。
9、4.近体诗的对仗中,有两种特殊的类型:__________和__________。
10、5.三十六字母中的齿头音是指________________,舌上音是指________________。
11、 6.七言律诗平起仄收式颈联对句的平仄格式是________________。
12、7.作为格律要求,律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联必须对仗。
二、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8分)1.韵目 2.之为言 3.粘、对 4.疏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每题1分,共22分)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2.有一母见信饥,饭.信。
3.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
4.同我妇子,饁.彼南亩。
5.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
6.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7.楚之有直躬,其父窃羊而谒.之吏。
8.春日载.阳,有名仓庚。
9.七月在野,八月在宇.。
10.仆终已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则是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
11.亟.其乘屋,起始播百谷。
12.八月断壶,九月叔.苴。
13.登大坟.以远望兮,聊以舒吾忧心。
21、14. 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22、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唯陈言之务.去。
23、英俊鸟.集,秦失其鹿.。
24、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
25、 18.高帝以陈平计,天子巡狩会.诸侯。
26、 19.朋.酒斯饗,曰杀羔羊。
古代汉语教材答案(下册)

古代汉语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下册) 练习四一解释下列名词:疏:古人给古书作注解时,除了解释古书原文(经) 之外,还给前人的注作注解,这种经注兼释的注释就叫做“疏”,也叫“注疏” 、“义疏”。
读为:古人注解古书常用的以本字说明假借字的训诂术语。
其特点是,既注音又释义。
读若:古人注释字、词的术语,主要作用是注音,有时也用来说明假借字。
衍文:校勘学术语,也叫“衍字”,简称“衍”,是指古籍因传抄、刻印等误加的文字。
句读:古人读书,常在句末一个字的旁边加个点或圆圈,叫做“句”;在句中停顿处字的下面加一个点,叫做“读”。
两者合称句读。
正义:又叫做“疏”,也叫“注疏” 、“义疏”,是一种经注兼释的注释。
义疏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代出于思想统一和科举考试的需要,由官方以指定的注本为基础把经书的解说统一起来,这种新的注疏唐人称之为“正义”。
十三经注疏:宋代学者为了便于查阅,把儒家十三部经书的注和疏加上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的注音合刊成一部书,即《十三经注疏》。
这十三部经书的注疏包括:《周易正义》 (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颖达正义) 、《尚书义》 (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 、《毛诗正义》 (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正义) 、《周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仪礼注疏》 (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礼记正义》 (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 、《春秋左传正义》(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 、《春秋公羊传注疏》(汉· 何休解诂,唐· 徐彦疏) 、《春秋谷梁传注疏》(晋·范宁集解,唐·杨士勋疏) 、《论语注疏》 (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 、《孝经注疏》 (唐玄宗注,宋·邢昺疏) 、《尔雅注疏》 (晋·郭璞注,宋·邢昺疏) 、《孟子注疏》 (汉·赵岐注,宋·孙奭疏) 。
东师-古代汉语(2)19秋在线作业2满分答案1

东师-古代汉语(2)19秋在线作业2满分答案1古代汉语是中国古代的语言形式之一,其使用时间跨越了数千年。
在古代汉语中,有许多独特的语法和词汇结构,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理解。
1.“虽有轩冕之赏弗能劝”中的“劝”的意思是鼓励。
这句话出自《左传》,意为即使有天子的高位尊荣之赏,也不能劝说他。
2.从本义发展衍生出来的词义是一个词的引申义。
在古代汉语中,许多词语的意义都是由本义逐渐发展而来的。
3.融融属于复音词中的叠音词,是指由两个或更多个相同的音节组成的词语。
叠音词在古代汉语中很常见,如“叮咚”、“喳喳”等等。
4.“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中“之”字的词性是动词。
这句话出自《庄子》,意为何必要走九万里的路去南方。
5.“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中“扶摇”属于连绵词,是指由两个或更多个不同的音节组成的词语。
连绵词在古代汉语中也很常见,如“鸟语花香”、“山清水秀”等等。
6.对于同义词“耻”和“辱”的辨析,正确的表述应该是二者语法功能不同:“耻”常用作意动,“辱”带用作使动。
在古代汉语中,“耻”和“辱”都是表示羞耻或受辱的词语,但在用法上有所区别。
7.“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中的“殊”字的文中义是死。
这句话出自《左传》,意为所有的军队都要奋勇杀敌,不能失败。
8.古人给《庄子》作注的有晋代的XXX、郭象、向XXX 等五家,现存的只有XXX的注本十卷,唐代有XXX为此作疏。
《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古代学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的注解和研究。
9.古代汉语四声“平、上、去、入”中关于平仄,正确的一组是平声为平,上、去、入声为仄。
平仄是古代汉语中的一种音律,指的是诗歌、韵文等文学作品中音节的声调变化。
第一部分:单选题1.古汉语中的复音词中是由两个意义相反、相对或意义相近、相关的词素组合成的、其中一个词素有意义,而另一个词素只充当陪衬音节的是选项:偏义复词改写:古汉语中的复音词由两个意义相反、相对或意义相近、相关的词素组合成,其中一个词素有意义,而另一个词素只充当陪衬音节。
最新奥鹏东北师范大学古代汉语(2)20秋在线作业2-参考答案

【选项】:
A司马彪
B郭象
C向秀
D孟氏
【答案】:B郭象|
3.叠音词,前人把它叫做
【选项】:
A连绵词
B合成词
C重言
D单纯词
【答案】:C重言|
4.下列词语中,属于叠音词的是()
【选项】:
A犹豫
B春分
C葡萄
D灼灼
【答案】:C
5. “芝”“淡”“乐”“赐”四字分别属于上古韵部的
21.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是格律诗。
【选项】:
A错误
B正确
【答案】:A错误|
22.对转:在汉语语音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常常有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互相转变的现象,它们互变的前提是彼此的主要元音相同。
17.本义、引申义的关系是
【选项】:
A本义在一组词义中只有一个,而引申义的数量可以很多。
B引申义总是围绕着本义这个中心发展的,即引申义都是从本义发展引申来的。
C词的本义一般都是比较具体的事物或行为,引申义一般比较抽象。
D引申义有直接引申或近引申;有间接引申或远引申.
【答案】:A本义在一组词义中只有一个,而引申义的数量可以很多。|B引申义总是围绕着本义这个中心发展的,即引申义都是从本义发展引申来的。|C词的本义一般都是比较具体的事物或行为,引申义一般比较抽象。|D引申义有直接引申或近引申;有间接引申或远引申. |
B正确
【答案】:B正确|
29. “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与“奏刀騞然,莫不中音”中的“中”意义不同。
东师-《古代汉语(2)》21秋学期在线作业2-资料答案3

古代汉语(2)21秋在线作业2-0003阅读:本套试卷是东师课程辅导资料,请认真复习!!!一、单选题 (共 10 道试题,共 25 分)1.在三十六字母中,次清字母的代表汉字有【选项A.】帮非端知精心照审见影晓;【选项B.】滂敷透彻清穿溪;【选项C.】并奉定澄从邪床禅群匣;【选项D.】明微泥娘疑喻来日【解析】按照课程要求,完成本题目【标准-答案】:B2.关于五言和七言律诗的叙述,错误的一组是【选项A.】五言的以首句入韵为正轨【选项B.】七言的以首句入韵为正轨【选项C.】五言的以仄收式为正轨【选项D.】七言的以平收式为正轨【解析】按照课程要求,完成本题目【标准-答案】:A3.“朝菌不知晦朔”。
其中“朔”的意思是()【选项A.】夏历每月的最后一日【选项B.】夏历每月的十五【选项C.】夏历每月的最初一日【选项D.】夏历每月的初十【解析】按照课程要求,完成本题目【标准-答案】:C4.“之二虫又何知?”中“之”的词义是()【选项A.】去往【选项B.】这【选项C.】的【选项D.】它们【解析】按照课程要求,完成本题目【标准-答案】:B5.“于是灌夫被甲持戟,募军中壮士所善願从者数十人。
及出壁门,莫敢前。
”中“壁”的的文中义是()【选项A.】壁照【选项B.】墙壁【选项C.】院落的围墙【选项D.】军队的营垒【解析】按照课程要求,完成本题目【标准-答案】:D6.下列句子中,有连绵词的是()【选项A.】布帛寻常,庸人不释【选项B.】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选项C.】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选项D.】为之权衡以称之,则并与权衡而窃之【解析】按照课程要求,完成本题目【标准-答案】:B7.指明古籍中多出来文字的现象称为【选项A.】脱文【选项B.】敚文【选项C.】衍文【选项D.】夺文【解析】按照课程要求,完成本题目【标准-答案】:C8.五言律诗首句入韵的仄起式的首句平仄格式是【选项A.】仄仄平平仄【选项B.】平平仄仄平【选项C.】平平平仄仄【选项D.】仄仄仄平平【解析】按照课程要求,完成本题目【标准-答案】:D9.“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中“其”的词性和用法或意义是()【选项A.】语气词,表示委婉语气【选项B.】语气词,表示反诘语气【选项C.】代词,其中【选项D.】代词,它【解析】按照课程要求,完成本题目【标准-答案】:A10.义疏唐人也称为“疏”,在唐代取注解经书而得义之正,故又称()【选项A.】集解【选项B.】传注【选项C.】正义【选项D.】笺【解析】按照课程要求,完成本题目【标准-答案】:C二、多选题 (共 10 道试题,共 25 分)11.“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
(0230)《古代汉语语法学》网上作业题及答案

(0230)《古代汉语语法学》网上作业题及答案1:第一次2:第二次3:第三次4:第四次5:第五次6:第六次1:[单选题]10.夏鳞勋《也释"有以”"无以”》认为"有以”"无以”是()的变换式。
A:有所、无所B:有以之、无以之C:有以V、无以VD:有所V、无所V参考答案:B一、解释题1、唯美主义唯美主义发端于30代年的法国,而80、90年代在英国达到高潮。
法国诗人、小说家戈蒂耶是唯美主义文学的开创者。
他最早提出唯美主义纲领性的口号:“为艺术而艺术”,并创作了唯美主义重要的作品《莫班小姐》。
唯美主义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反对文学服务于政治、受制于金钱;反对文学的政治功能和用于教化,反对文学艺术的功利目的。
强调文学艺术应追求超然于现实世界的纯粹的美。
在审美价值取向上,唯美主义还表现出非现实的特征,反对文学艺术反映现实生活,而将其作为美化生活,给人以审美享受的手段。
唯美主义与象征主义往往被称为“颓废主义”。
二者都否定传统的文学艺术的审美价值观和艺术法则,努力进行艺术创新,具有烈的叛逆精神。
2、“硬汉子性格”。
“硬汉子性格”这是海明威笔下人物形象中最动人的艺术群体。
“硬汉子”的共同的特点是勇敢正真、刚毅坚强,直面人生的痛苦、不幸、失败、死亡,不向悲剧性的命运低头,在绝境中不失尊严,不放弃抗争的决心和行动,在精神上永远保持昂扬的斗志,面对严酷的现实,永不言败。
《老人与海》中的桑提亚哥老人是“硬汉子性格”的代表。
3、自然主义自然主义是19世纪中后期产生于法国的一种文学思潮,它是对现实主义文学的继承、变异和发展。
自然主义文学是在实证哲学,泰纳的文化“三要素决定论”和遗传学、生理学等自然科学成果的影响下形成的。
自然主义文学的基本特点是:向社会底层开拓题材,着力表现下层人的生活;主张用研究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文学、研究社会,按自然规律来认识社会。
自然主义作家反对现实主义典型化的创作方法和艺术概括,强调纯客观的写作态度;注重描写人物的生理本能。
古代汉语练习二答案

古代汉语练习二答案学习资料 2008-05-29 08:35 阅读85 评论0字号:大中小一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的词哪一个是本义,哪一个不是?请说明理由(教材引文下加△处,本书改为下加点)。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左传"曹刿论战》)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鄙”在第二句中义为“边邑”,是本义。
从字形看,其意符为“邑”,旧注训为“边”,字义与字形相合。
在第一句中义为“浅陋”、“见识短”,为引申义。
2.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
(《左传"齐桓公伐楚》)备欲呼鲁肃等共会语。
(《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共”是“供”的古字,在第一句中义为“供给”,是本义。
在第二句中用的是副词“共同”义,是引申义。
3.故不能推车而及。
(《左传"鞌之战》)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
(《左传"鞌之战》)从字形看,“及”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都像一只手抓住了一个人。
《说文解字》:“及,逮也。
”“及”在第一句中义为“赶上”,字形与字义相合,与《说文》释义相合,是本义;在第二句中义为“到”、“至”,是引申义。
4.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
(《史记"孙膑》)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
(《三国志"华佗传》)《说文解字》:“疾,病也。
”“疾”字在第二句中义为“病”,与字形以及《说文解字》释义相合,是本义;而在第一句中义为“快”、“急速”,是引申义。
5.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左传"庄公十年》)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
(《汉书"张骞传》)“乡”字甲骨文像两人对食之状,上古时代同一氏族部落的人在一起共食,故其本义是在一起生活的人或地方,即今所谓“家乡、乡里”。
“乡”在第一句中义为“乡里”、“同乡”,是本义;在第二句中义为“朝向”,是“向”的通假字,不是本义。
二什么叫词类活用?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有什么区别?举例说明。
在古代汉语中,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而使其具有另一类词的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下第二次作业及答案
古代汉语下第二次作业答案
你的得分: 92.0
完成日期:2012年08月06日 21点56分
说明:每道小题括号里的答案是您最高分那次所选的答案,标准答案将在本次作业结束(即2012年09月13日)后显示在题目旁边。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 4.0 分,共40.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工具书中,可查检《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著作的语句出处
的是( )
( C )
A.《词诠》
B.《辞通》
C.《十三经索引》
D.《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2.汉字起源有种种传说,不属于起源传说的是()
( D )
A.八卦说
B.结绳说
C.仓颉造字说
D.图画说
3.按照传统的“六书”体例,“益”字应属()
( C )
A.象形
B.指事
C.会意
D.形声
4.按照传统的“六书”体例,“眉”字应属()
( A )
A.象形
B.指事
C.会意
D.形声
5.下列四组字中,全是象形字的一组是()
( A )
A.丘皿行回
B.人血象舟
C.山雨目本
D.果州考豆
6.下列四组形声字中,属内形外声的一组是()
( B )
A.超街碧冈
B.风瓣闻闽
C.阁围屈觉
D.辩凤国裹
7.我国目前收集汉字最多的字典是()
( C )
A.《康熙字典》
B.《汉语大字典》
C.《中华字海》
D.《词源》
8.下列各组字中属于古今字关系的是()
( B )
A.见-现征-徵解-懈
B.奉-俸景-影文-纹
C.益-溢然-燃干-乾
D.立-位县-悬雕-凋
9.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其古今词义的发展变化属于词义扩大的是
()
A.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B.祈父,予王之爪牙
C.清宫除道,张乐设饮
D.交通王侯
10.下列例句“问”字用其本义的是()
( C )
A.既而羁寓京师,久无家问
B.伯牛有疾,子问之
C.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D.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三、判断题。
本大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 2.0 分,共60.0分。
1.凡文献中的用字,如果它所记录的词不是该字的本义或引伸义,这个字
就是异体字。
(错误)
2.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字来表示,就形成古今字,在前的叫古
字,在后的叫今字。
如“莫→暮”。
(正确)
3.古今字与假借字的关系:二者有交叉现象。
古今字立足于时代的不同和
用法的分工,假借字则立足于文献中文字所表示的意义跟它的本义是否
有关。
(正确)
4.异体字:(1)狭义的异体字指读音相同,意义相同,而形体不同的文字。
(2)广义的异体字除包括狭义异体字外,还包括文献中通用的假借字和
古今字。
(正确)
5.词义变化的类型:从古今词义的范围着眼,可以把词义的变化分为词义
的缩小、词义的扩大、词义的转移三类。
(正确)
6.“臭”古义是难闻的气味,今义是气味。
7.“焚”古义是放火烧山进行围猎,今义泛指一切焚烧。
(正确)
8.“封”古义指指封闭。
(错误)
9.词的引申义:在多义词的几个意义中,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叫引申义。
(正确)
10.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得出来的一种句型。
所谓判断句一
般是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的句子,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即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
(正确)
11.探讨词的本意借助词的书写形式。
如“诛”从言,本义是谴责。
(正确)
12.词义引申的趋势:1)从一般到个别。
如“江”从专称长江引申为泛指
河流。
2)从具体到抽象。
如“道”由道路引申为途径、方法。
(错误)
13.以本义为起点,向着同一方向递相派生出几个意义的引申脉络,叫连锁
式引申。
(正确)
14.主动句: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达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即施事者,如我读
书。
(正确)
15.语义上表主动的句子:如“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
(错误)
16.“夫”是从指示代词虚化而来的,用在句首表示提出话题、引进议论或
引出常理以转入正论的语气,不译。
又称发语词。
17.古书的基本体例:有传﹑注﹑笺﹑诂﹑解﹑章句﹑音义﹑正义﹑补注、
集注﹑集解﹑集释等。
(正确)
18.《十三经注疏》本中,《诗经》注疏包括的五家的注解。
(错误)
19.古人读书时要自己断句,用“。
”和“、”作为句子结束和句间停顿的
标记,叫做“句读”。
刻书附有句读,是从唐代开始的。
(错误)
20.近代学者严复概括归纳了三项翻译原则:“信﹑达﹑雅”。
“信”指译
文要忠实于原文的意思,要准确。
(正确)
21.语言是不断变化的,语言的三要素(语音﹑语法﹑词汇)都在变化。
与
词汇相比,语音的变化相对要快一些。
(错误)
22.联绵词:是两个音节合成的单纯词,又称联绵字。
特点是两个音节,一
个词素连缀成义而不能拆开。
拆开后各个部分没有意义。
(正确)
23.古今声调的变化:中古的声调是平上去入四类。
从元代以后,北方话中
不仅入声韵消失了,而且入声调也转入了其他的声调。
(正确)
24.律诗最终完成于唐末的沈佺期、宋之问之手。
(错误)
25.押韵:近体诗对押韵的要求非常严格。
A 位置:a 每联对句的尾字;b 第
一句可入韵可不入韵。
偶句一定要用韵。
B 特点:a 用“平水韵”的106 部为用韵标准;b 一般押平声韵;c 韵脚只能取同一韵部的字,即不能出韵;d 不能转韵。
(正确)
26.诗词创作中的对偶叫对仗。
(正确)
27.绝句:“绝”是断绝的意思,绝句即截取律诗任何相邻的两联而成。
(正确)
28.律诗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正确)
29.用“粘”“对”和用韵规则,可以从近体诗的三种平仄格式,得出以三
种不同平仄格式的律诗的三种基本格式。
(错误)
30.词是“曲子词”的简称,它的别名之一叫“长短句”。
词调是写词时所
依据的乐谱。
(正确)
@Copyright2007 四川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