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循环手术所致膈神经损伤的预后_梁鹏
体外循环心脏术后胃肠道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体外循环心脏术后胃肠道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赵志宇;宋兵
【期刊名称】《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年(卷),期】2014(0)15
【摘要】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心脏术后消化系统并发症在临床工作中很常见,包括麻痹性肠梗阻、应激性溃疡、缺血性肠炎、消化系出血、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急性肝功能不全等.对这些并发症缺乏高灵敏性及特异性的诊查方法,早期诊断困难,导致患者病死率很高.所以如何正确识别这些并发症的高危因素,对早期诊断与及时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着重探讨CPB术后胃肠道各种并发症的机制,危险因素,并对其相关诊疗策略目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总页数】6页(P2122-2127)
【关键词】体外循环;胃肠道并发症;研究进展
【作者】赵志宇;宋兵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外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7
【相关文献】
1.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胃肠道并发症的综合治疗探究 [J], 丁静丽;周建良;朱志刚;陈佳;聂彬恩;胡时栋;杨威;龚艺;徐建军
2.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术后胃肠道并发症4例原因及对策分析 [J], 徐涛;张旬
3.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中枢神经系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J], 应诗达
4.集束护理预防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胃肠道功能紊乱的效果研究 [J], 冉飘;李敏;王秀玲;朱光宇
5.心脏术后发生胃肠道并发症的影响因素及研究进展 [J], 李梦蝶; 张瑜; 杨巧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体外循环术后肺损伤的研究进展

2 2 中 性 粒 细 胞 抑 制 使 用 白 细 胞 牯 附 抑 制 剂 1 NP 16 9可减少 中性粒 细 胞牯 附分 子( D1b C 1 ) 表 C 56 C l/ D 8 的 达, 从而改善肺功能, 降低损伤 』 。单克隆抗体技术能够抑制
特定 的 炎 症 介 质 是 研 究 的 特 点 。Dr e 等 报 道 了 运 用 e r y
中图分类号 R 6 53 文 献标 识
血液灌流。 同时 缩短患 者术后机 械通 气时 间和 IU 滞 留时 C 问 C B预亢糖 皮质激素对减低 T 一1 、I一6 I_ 8 肿瘤 P I 1I , 3 、I 、 坏死 园子 ( F n 、 D—H TN ) C B等 炎症 彳 质的释 放 有显著效 卜 果 E ̄ L nP 等…研究认 为: ne ma M 内固醇可减 少 C B期 间的 P 补体激活, 抑制 内毒素激活 内皮细胞 所致 的牯附分子 表达, 肪 止内皮细胞 对 中性粒 细胞 的过多 粘附 。从 而 明显 降低 C B P
一
lI 8等 )蛋 白质 ( 原酶. 性蛋 白酶等 ) 氧 自由基、 …I 、 腔 弹 、
牯附蛋 白(C Mss] t , D 11 ) 血小板檄话 因子( A ) I A ,e ci c 1 /8 、 e n P F 及补体等 炎症介 质的释放¨l 。过度 的炎症反应 与 C B后 并 P 发症如呼吸衰竭 、 肾功能衰 竭、 血异 常及 多脏 器功能 障 碍 凝
后 的 炎症 反应 o
随着近年来体 外循环 ( P ) 术 的发展, C B技 体外 循环术后 患者肺 部并发症 的发生 半得到 很大降低, 而体 外循环 术后肺 功能 障碍的发生率仍 高达 1 %~3 %, 5 o 严重 者可导致 成人 呼 吸窘迫 综合 征 ( D ) 死 亡。A D AR S 和 R S发 生率 在 0 2 %~ .5 1 3 瘸 死率在 4 %以上, 高达 9 %。所 以, %. 0 最 16 如何避 免 体外循环术后肺损伤是近年来临床和实验研究的重点。本 文 就近年来的肺损伤发 生的机制 和治疗措施的研究作一综述。 1 C I术后肺损伤的发生机制 P] 体外循环所致的肺 损伤是 心脏外科 手术后患者 的常见并 发症, 体外循环阻 断升主 动脉、 动脉及停 呼吸机 后, 肺 肺组 织 处于缺血、 氧状恋, 缺 导致肺 表面活性 物质( u n r sr c pl ay ui — mo ' a t tP ) a , S 的合成 减少, 时肺 血管 通透性 增 加. 白渗 出, n 同 蛋 肺 水肿及 炎症介质 释放 1 , ] 抑制 了 P S的合成 及生物 学活性, 进
冷冻球囊导管消融中膈神经损伤的预防和护理

冷冻球囊导管消融中膈神经损伤的预防和护理【摘要】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是一种常见的治疗心律失常的方法,但在操作过程中膈神经受损是一种常见并且严重的并发症。
膈神经在冷冻球囊导管消融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旦受损会导致呼吸困难等严重后果。
预防膈神经损伤至关重要。
预防措施包括避免过度冷却、减少冷却时间、定位导管位置等。
护理措施则包括监测患者呼吸状况、及时发现膈神经损伤征兆、进行有效护理等。
冻球囊导管消融中膈神经损伤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只有加强预防和护理工作,才能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关键词】冷冻球囊导管消融、膈神经、损伤预防、护理措施、重要性1. 引言1.1 概述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用于治疗心律失常等心脏疾病。
在这一过程中,膈神经的损伤可能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预防和护理膈神经在冷冻球囊导管消融中的损伤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冷冻球囊导管消融的原理、膈神经在此过程中的重要性、膈神经损伤的危害、预防膈神经损伤的措施以及护理措施等方面进行详细探讨,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并强调膈神经在冷冻球囊导管消融中的重要性。
通过预防和正确的护理措施,可以有效降低膈神经损伤的风险,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结合临床实践和研究成果,本文将全面阐述冷冻球囊导管消融中膈神经损伤的预防和护理措施,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实用性的指导,保障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2. 正文2.1 冷冻球囊导管消融的原理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是一种治疗心脏疾病的介入手术方法,通过使用冷冻球囊导管来对心脏进行冷冻治疗。
该方法主要应用于治疗心律失常,如心房纤颤等。
冷冻球囊导管消融的原理主要是通过冷冻球囊导管将冷冻介质送入患者的心脏,冷却心脏组织并破坏异常的心脏电路,从而恢复心脏的正常节律。
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能够显著改善心律失常患者的生活质量。
但在进行手术时,医生和护士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确保手术过程的顺利进行。
患者自身也需要配合医生的治疗计划,遵守医嘱,提高手术成功的几率。
冷冻球囊导管消融中膈神经损伤的预防和护理

冷冻球囊导管消融中膈神经损伤的预防和护理膈神经是人体的主要肺部运动神经,其主要起到控制呼吸肌肉的作用。
在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手术中,膈神经可能会受到损伤,导致呼吸肌肉功能障碍。
预防和护理膈神经损伤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我们将探讨冷冻球囊导管消融中膈神经损伤的预防和护理措施。
为了预防膈神经损伤,首先应该在手术前进行详细的检查和评估,包括神经电生理检查和胸部CT扫描。
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膈神经的位置和功能,以便在手术过程中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
在手术过程中,医生应该尽量避免直接接触和拉伸膈神经。
他们应该使用显微镜和放大器等工具来帮助观察和操作,以减少对膈神经的干扰。
医生还应该尽量避免使用过大的冷冻球囊,以减少对周围组织的损伤。
在球囊放入食道时,应该非常小心,以免损伤膈神经。
在术后护理中,患者应该尽量减少活动,避免剧烈的咳嗽和深呼吸,以免进一步损伤呼吸肌肉。
患者应该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以帮助恢复呼吸肌肉的功能。
物理治疗师可以提供一些特定的锻炼和手法,帮助患者恢复呼吸肌肉的力量和灵活性。
在护理过程中,护士应该密切监测患者的呼吸情况和肺功能。
他们应该定期测量患者的呼吸频率,观察患者的呼吸深度和节律,以及检查患者的肺功能指标。
如果发现呼吸异常或肺功能下降,应及时通知医生,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护士还应该教育患者和家属关于呼吸肌肉的重要性和如何进行适当的呼吸训练。
冷冻球囊导管消融中膈神经损伤的预防和护理需要多学科的合作和详细评估。
通过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和护理措施,可以降低膈神经损伤的风险,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呼吸肌肉的功能。
一侧膈神经离断对呼吸功能的影响

一侧膈神经离断对呼吸功能的影响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麻醉科秦再生周围510515创伤骨科顾力强510515目的:探讨一侧膈神经离断后呼吸功能的变化,为利用同侧膈神经替代治疗根性臂丛神经损伤的安全性提供临床依据。
方法:6例因外伤致根性臂丛神经完全性损伤(左侧损伤2例,右侧损伤4例)患者,年龄27~40岁(平均34.1±5.3岁)体重50~75kg(平均59.7±9.7 kg),均为男性,术前无明显呼吸功能障碍及肺部疾病。
全麻诱导为异丙酚靶控输注(靶浓度为7µg/ml,Gasb 3500),芬太尼7µg/kg,琥珀胆碱2mg/kg,经口插双枪气管导管(37F,左侧),插管前行气管内1%地卡因喷雾表面麻醉,气管导管后将异丙酚靶浓度降为1µg/ml,待患者自主呼吸恢复,Gasb 3500显示患者靶浓度为1µg/ml时分别测定左右及两肺的潮气量(TV),分钟通气量(MV),呼吸频率(RR),呼气末二氧化碳浓度(ETCO2),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每分钟记录一次,共测5分钟取平均值。
测定完毕后加深麻醉,异丙酚靶浓度降为5~7µg/ml,吸入60%N2O,0.5~1%异氟醚维持麻醉,手术中暴露术侧膈神经后停止吸入异氟醚和N2O,将异丙酚靶浓度降为1µg/ml,20分钟后待患者自主呼吸恢复,异氟醚呼末浓度<0.3%,Gasb 3500显示患者靶浓度为1µg/ml时再次测定上述数值作对照,立即离断术侧膈神经,再次测定上述参数值。
结果:6例患者中3例术前伤侧膈神经已经受损,其余3例在膈神经离断即刻(15分钟内)伤侧潮气量与离断前同侧相比下降59.9±8.3%,与离断后对侧相比减少57.3±9.4%,总潮气量比离断前下降21.1±4.3%,ETCO2上升1.2±1.1mmHg,RR,SPO2无变化;6例患者中3例在膈神经离断(或受伤后)4个月,在本试验条件下测定发现伤侧潮气量与对侧相比减少42.4±4.3%,伤后7个月,在本试验条件下测定发现伤侧潮气量与对侧相比减少21.1±3.2%,所有患者术毕拔管清醒后未诉呼吸困难,血气分析PH值,PaCO2,PaO2均在正常范围内。
婴幼儿体外循环术后膈膨升相关因素分析

婴幼儿体外循环术后膈膨升相关因素分析董卫;冯浩;朱丽敏;张蔚;朱德明;张海波;朱宏斌【期刊名称】《中国体外循环杂志》【年(卷),期】2016(014)002【摘要】目的探讨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行体外循环手术相关因素与术后膈膨升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体外循环术后,出现膈膨升患儿.分析诊断、体外循环时间、术中体外转流温度和手术方式等与膈膨升的相关性.结果术后出现膈膨升患儿有139例(0.91%),男94例,女45例,不同转流温度对膈膨升发病率有差异(P<0.01),体外循环和主动脉阻断时间、二次开胸粘连分解以及手术方式对术后膈膨升发生率有差异(P<0.01).完全性大动脉错位及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易术后并发膈膨升.结论体外循环温度低、转流及主动脉阻断时间长,二次开胸粘连分解会增加术后膈膨升发生率.完全性大动脉错位及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纠治术易并发膈膨升,膈肌折叠治疗术后膈膨升效果良好.【总页数】4页(P100-102,90)【作者】董卫;冯浩;朱丽敏;张蔚;朱德明;张海波;朱宏斌【作者单位】200127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心胸外科;200025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200127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心胸外科;200127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心胸外科;200127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心胸外科;200127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心胸外科;200127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心胸外科【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胸腔镜下膈肌折叠术治疗婴幼儿右侧膈膨升 [J], 谢川;胡吉梦;吴晔明;潘伟华;周莹2.婴幼儿先天性膈膨升11例临床分析 [J], 曾慰;邓宏军;郑达扬;曾和平;胡名松3.婴幼儿膈疝与膈膨升47例临床及影像学检查分析 [J], 杨金翘;罗燕函;哈丽君4.胸腔镜与开胸手术治疗婴幼儿先天性膈膨升的对比研究 [J], 岳芳;王贤书;杨志国;刘叶;杨帆;陈志国;高飞飞;赵令;杜娟5.婴幼儿膈疝与膈膨升的临床和X线分析 [J],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体外循环心脏术后精神障碍研究进展及护理干预

体外循环心脏术后精神障碍研究进展及护理干预
乔丽;徐凌忠
【期刊名称】《齐鲁护理杂志》
【年(卷),期】2010(016)027
【摘要】@@ 近年来,随着体外循环(CPB)和心脏血管外科技术水平的提高,心脏手术后病死率显著下降,但高难度、复杂心脏手术的开展,尤其是高龄手术患者的增加,术后精神和神经损害却逐渐增加,总发生率为3.58%~10.82%,成为心脏手术后主要并发症之一.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发生精神障碍的概率最大,此并发症不同程度地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增加术后病死率、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干扰治疗[1~4] .精神障碍多见于术后早期,常发生在术后7 d内,第1天的发生率最高[5].现将CPB 心脏术后精神障碍的研究进展及护理干预报告如下.
【总页数】3页(P42-44)
【作者】乔丽;徐凌忠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山东,济南,250012;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
【相关文献】
1.体外循环心脏术后精神障碍原因及护理干预
2.高压氧对体外循环心脏术后精神障碍的辅助治疗作用
3.体外循环心脏术后并发精神障碍的护理体会
4.体外循环心脏术后精神障碍分析
5.体外循环心脏术后精神障碍的原因分析及护理观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膈神经或副神经与肌皮神经缝接后的疗效分析

膈神经或副神经与肌皮神经缝接后的疗效分析
鲁敏
【期刊名称】《内蒙古医学杂志》
【年(卷),期】2002(034)005
【摘要】目的:提高神经移位的治疗效果,使关节功能尽可能的恢复,对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患者选取最好的手术治疗手段。
方法: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进行膈神经与肌皮神经缝接,副神经与肌皮神经缝接。
结果:随访22例患者,膈神经移位于肌皮神经后,屈肘功能恢复的有效率为80%。
副神经移位于肌皮神经后,屈肘功能恢复的有效率为71.4%。
结论:膈神经或副神经与肌皮神经缝接的效果,前者手术简便,效果好于后者,是目前选择移位治疗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的最佳移位神经。
【总页数】2页(P438-439)
【作者】鲁敏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医院骨科,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
【相关文献】
1.改良法膈神经移位肌皮神经术的临床疗效分析 [J], 李志强;张少成;贾金鹏;马玉海
2.膈神经移位代肌皮神经的疗效分析 [J], 张建兵;阚世廉;刘巨荣;宫可同;鲁毅军
3.副神经移位膈神经与膈神经原位吻合后远端运动纤维通过率的对比研究 [J], 黄照国;贾连顺;严望军;周许辉
4.副神经移位膈神经后膈肌运动诱发电位与病理学对照研究 [J], 李赟;李婷;汤永红
5.副神经移位膈神经后膈肌运动诱发电位与病理学对照研究 [J], 周许辉;贾连顺;袁文;严望军;张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外循环手术所致膈神经损伤的预后梁 鹏 彭 芳深圳市孙逸仙心血管医院外科(518020) 【摘要】 目的 了解体外循环(CPB)手术造成膈神经损伤(PNI)的情况及后果。
方法 1076例术后病人中有73(6.78%)例出现PNI。
将完成随访者分成持续膈神经损伤(PPNI)组(A组)和功能恢复正常组(B组),对比两组术前和术中危险因素、术后效果及最终随访时生活质量。
结果 A组术前PaC O2基础水平较高(P< 0.01),术后再次气管插管、因肺部问题复诊及生活质量下降者均比B组明显增多(P均<0.05)。
结论 CPB术后部分病人出现PNI;PNI可成为PPNI。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 OPD)可能是危险因素之一。
PPNI病人术后并发症多,生活质量下降。
【关键词】 体外循环 膈神经损伤 膈神经损伤(PNI)是心外科低温体外循环(CPB)手术后的并发症。
国外资料报道PNI病人多数能在1a 内充分恢复功能[1],但最终后果如何尚不清楚。
本研究旨在了解P NI的预后情况。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1992年12月~1999年3月我院行CPB手术1076例,其中73(6.78%)例经X线检查确定导致P NI,排除1例死亡和5例失访后,67例病人被纳入研究。
将最终随访时18例有局部或全膈麻痹者分入A组(PPNI组),49例恢复正常者分入B组(功能恢复正常组)。
其中,A组男性10例、女性8例,年龄48.2±17.6岁;B组男性33例、女性16例,年龄45.1±17.3岁。
两组间有可比性。
1.2 X线检查 所有X线片都摄于吸气项,ICU监护期每天摄片≥1次,出院和随访时常规X线检查。
所有病人均安排复检。
1.3 PNI诊断标准 ①X线片示横膈较手术前升高> 3c m或出现局部升高,②胸透横膈运动幅度<1c m,③必要时作B超检查并排除其他胸腹病变。
1.4 手术情况 所有病人胸部正中切口进入心包腔,主动脉、腔静脉或右房插管建立CPB。
研究早期顺行灌注含钾冷晶体心脏停跳液,后期用顺行间或逆行灌注心脏停跳液,辅助于心包腔局部冰屑盐水心脏表面降温。
未行特殊膈神经保护措施。
1.5 术后观察 包括I CU监护期、住院期和并发症情况;最终随访时复诊次数和病人的肺部状况;通过对活动能力、呼吸道症状和工作渴望能力的调查评价病人的生活质量。
1.6 统计学处理 数据用x±s或率表示,两组均数比较用t检验,比率用χ2检验,以美国STATISTICA4.5版本软件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2.1 术前资料 两组术前危险因素比较见表1,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2.2 手术前后血气分析 见表2。
A组术前Pa CO2基础水平显著升高(P<0.05)。
表1 两组术前危险因素比较 (%) 项目A组(n=18)B组(n=49)P值高血压11330.17糖尿病6100.24嗜烟33330.94心肌梗死640.88心绞痛1180.86左室射血分数(x±s)0.52±0.090.49±0.100.36心律失常1180.94 COPD11100.78表2 两组手术前血气分析结果 (x±s)血气值(mmHg)A组(n=18)B组(n=49)P值术前PaO275.31±6.2077.56±10.180.55术后PaO△272.08±10.0774.47±11.100.76 前后变化3.23±9.53.09±9.10.08术前PaCO242.92±3.0140.69±2.640.015术后PaCO△244.62±5.7742.65±3.140.54 前后变化-1.70±5.2-1.96±3.60.95 注:△显示术后随访测得值;1mmHg=0.133kPa2.3 手术资料 转机时间:A组为126.6±59.4min,B 组为122±39.5min,P=0.12;阻断时间:A组为69.2±14.3min,B组为74.4±19.4min,P=0.27。
2.4 术后资料 见表3。
A组住院期内再次气管内插管明显增多(P<0.05)。
平均随访期32.7±9.2个月, A组28.9±10.0个月,B组34.0±8.5个月。
两组共171次复诊,A组49次复诊,B组共122次复诊,其中A 组14例和B组32例有多次复诊。
复诊中,A组病人肺部病症发生明显较多(83.0%vs53.0%,P<0.05)。
术后共29例(43.3%)病人诉生活质量下降,其中A组发生较多(44.0%vs20.0%,P<0.05)。
术后心血管病症·765·广东医学 1999年第20卷第10期DOI:10.13820/ ki.gd yx.1999.10.021(56.0%vs67.0%)及其他病症(22.0%vs35.0%)的发生差异无显著性(P>0.05)。
表3 两组术后资料和并发症情况A组(n=18)B组(n=49)P值住院天数(d)*9.4±4.88.5±3.30.77住ICU天数(d)*2.0±0.72.3±0.70.84气管内插管(>24h)33470.29气管内插管(>48h)11160.41再次气管内插管22140.04肺炎22160.66支气管哮喘33240.71伴血流动力学紊乱的心律失常11100.71生活质量下降44200.05 注:*为x±s;其余为率(%)3 讨论 本组资料显示,CPB手术后的PNI发生率为6.78%,提示我们应对其予以足够重视:①有必要研究降低术中发生P NI的方法。
②术后应积极地进行X 线、超声的胸膈检查,明确PNI是否存在,防止因轻率胸腔穿刺造成腹腔脏器损伤。
③采取措施,促进术后PNI的恢复,减少PNI转为成PPNI的概率。
心外科CPB手术造成P NI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局部的心包冰屑盐水冷冻,冷停跳液的使用,手术时间、身体低温和操作损伤,心功能衰竭和COPD的影响[2] (本文两组的上述因素基本相似)。
而CPB手术后促进PNI转化为PP NI的危险因素少见报道。
本组资料显示:术前两组COPD发生例数并无差异,但两组PaCO2的基础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即术前A组COPD更为严重。
有文献对COPD患者的研究表明:膈肌肌电图及膈神经电图明显异于正常,其改变程度与肺功能损害程度及低氧血症严重程度呈线性关系[3],说明COPD 对正常膈神经起着慢性损害作用。
本研究提示在P NI 转变为PP NI的过程中,COPD同样起着促进作用。
COPD较为严重的病人,术后PNI成为PPNI的危险性也增大。
其详细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术后近期影响:A组病人住院期内再次气管插管明显增多,可能与A组病人的P NI较严重有关[4,5]。
这种损伤导致膈肌较疲软,肺阻塞性病变也更严重,最终使得较多病人不能保持足够的通气量而需要再次插管。
术后远期影响:与B组病人相比A组病人有较多的呼吸并发症或遗留障碍发生,生活质量明显下降。
这些均提示P PNI对CPB术后远期效果有不利影响。
4 参考文献1 Markand ON,Moorth y SS,Mahomed Y,et al.Postoperative p hrenic nerve p al sy in patients wit h open heart su rgery.An n Thorac Surg,1995, 39:682 Coh en AJ,Katz M,Katz R,et al.Chron ic obs tru ctive pul mon ary d isease in p atients un dergoin g coronary b ypass su rgery.J Thorac Card iovasc Surg, 1995,109:5743 张巧俊,赵英贤,向 莉,等.91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膈肌肌电图及膈神经电图的分析.陕西医学杂志,1994,12:7214 Booth DC,Deup ree R H,Hu ltgren HN,et al.Qualit y of life after b ypas s su rgery for u nstabl e an gina.Circu lation,1997,83:875 W ilcox P,Baile E M,Hards J,et al.Phren ic n erve fu nction an d its rela-ti on ship to atelectas is after coronary artery b yp as s su rgery.Chest,1998, 93:693急性甲型肝炎合并再生障碍性贫血1例陈怀宇 祝绍俊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传染科(510010) 患者,男,35岁。
因乏力、纳差、厌油腻13d,于1996年8月入院。
起病后曾按“胃炎”给予雷尼替丁0.15g, 2次/d治疗,效差。
入院前一天出现面色黄染,查肝功能异常,门诊拟诊“肝炎”收入院。
体检:T36.6℃,P80次/ min,R16次/min,B P14/9k Pa。
皮肤、巩膜轻度黄染,未见出血点、蜘蛛痣,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肝脾肋下未触及。
实验室检查:WB C4.4×109/L,RBC4.8×1012/L,Hb145g/L,Plt175×109/L,N 0.72,L0.27,E0.01,大便OB(-),PT 30s(正常对照23s),TB44.8μmol/L,DB 22.8μmol/L,ALT819U/L,HBs Ag(-),抗-HCV(-),抗HAV-IgM(+),B超:肝胆脾未见明显异常。
诊断:急性甲型肝炎。
给予肝泰乐、肌苷、消炎利胆片、氟哌酸常规量治疗,患者病情逐渐好转。
入院第32天,患者出现鼻出血,同时发现前胸部少量出血点,复查WB C4.1×109/L,RBC3.84×1012/L,Hb117g/L,Plt40×109/L,大便OB(++),TB18.5μmol/L,DB5.8μmol/L,ALT65U/L。
经血液科会诊,并分别于三个部位三次骨髓穿刺及活检显示:见大量脂肪细胞,三系增生极低:粒系0.31,红系0.005,血小板极少见,未见巨核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