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教育史讲义5——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教育史课程讲义5——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
第一节人文主义与人文主义教育
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
文艺复兴运动是公元14世纪下半叶到17世纪中叶,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向封建主义和基督教神学体系发动的一场伟大的文化革命运动。
“文艺复兴”一词原意指人文学科的复活或复兴,被复兴的学科都是关于希腊罗马古典知识的非基督教的世俗学科。
但就本质而言,复兴古代文化只是口号,文艺复兴的实质是要利用古代文化重视反映人性和人的世俗成就的思想去对抗以神学为核心的封建文化,从而创造一种新的文化和世界观。
马克思指出,新兴资产阶级在创造阶级文化时,曾经“借用它们的名字、战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来的语言,演出世界历史的新场面”。
根据保罗·奥斯卡·克利斯特勒(Paul Oskar Kristeller)的研究,在历史上,从人文学科(studia humanitatis)和人文主义者(humanista)——它在文艺复兴后期是指从事人文学科的教师和学生——的概念发展而来的人文主义主要是指与其他学科,如神学、哲学、法学、医学、自然科学等区别开来的,基本上属于专门知识的一个流派或分支。
它包括语法、修辞、诗歌、历史和道德哲学五个学科。
因此对人文主义的最初理解应该从代表这些学科的人文主义者的职业理想、思想兴趣和文学作品来进行,它是上述意义的人文学科的伟大兴起和发展,而不能将出现在19世纪早期的人文主义这一术语中对人的价值及人的问题的强调这一现代观念的反向投射作为其主要的意义。
这实际上区分了人道主义和早期人文主义的区别。
1但尽管如此,在19世纪人文主义这一术语出现之后,这一现代意义上的强调和与人道主义的混合却是一直存在的。
资产阶级提倡的新文化一般称为人文主义文化。
人文是针对神道而言的,西欧封建文化以神为世界观核心,资产阶级新文化则提倡以“人”为中心,反对以“神”为中心,主要表现在:提倡人道,反对神道;提倡人权,肯定人的价值、地位、能力,反对绝对依赖和盲目信仰教会的教义和教规;提倡个性解放,反对压抑和禁锢;提倡现实幸福,肯定现实生活的乐趣和享受,反对禁欲主义和来世观念;提倡古希腊身心既善且美的和谐发展教育,反对把肉体视为“灵魂的监狱”;提倡学术,尊崇理性,反对愚昧无知。
这种人文主义世界观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进步的,把人们的思想从封建枷锁和神学桎梏中解放出来,扩大了人们的视野,促进了当时文化科学艺术的进步。
文艺复兴推动了教育领域的变革,许多人文主义者都不同程度地注意教育问题,从而形成了人文主义教育思想。
1[美]保罗·奥斯卡·克利斯特勒著,姚鹏、陶建平译,《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八个哲学家》,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1-5,181-198。
2这一观点部分受到了高慎英的启发,参见:高慎英,“自由教育的传统及其流变”,《玉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4期,第28-32。
人文主义教育的特点
1.在培养目标上反对封建教育扼杀儿童天性,提出培养全人的教育目标,培养社会、政治、文化、商业等方面的积极的活动家,以及具有探索精神的开创性人物。
2.在教育内容上,反对单纯的宗教教育,主张学校课程内容的拓宽和学科范围的扩大。
人文主义教育家首先恢复了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崇拜古希腊人的体格和健康生活,注意身心发展之间的联系;其次,在智育上强调“人文学科”。
古典语言、古典著作构成教育内容的核心,传统的“七艺”仍被保留,但抛去了浓厚的宗教成分。
到后期,本族语、自然科学也日益成为教育的重要内容,但不排斥宗教教育。
3.在教育方法上,反对权威和体罚,主张热爱儿童,尊重儿童个性,启发儿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允许学生独立思考,开始注意直观、实物教育。
4.反对封建等级限制,扩大受教育范围,创办多种性质的学校。
总之,人文主义教育比中世纪进了一大步,但反封建、反宗教不彻底。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基本上处于思想酝酿阶段,在教育实践上正处于试验摸索阶段。
第二节人文主义教育家论教育
维多里诺
维多里诺(Vittorino da Feltre,公元1378~1446)是著名的早期人文主义教育家。
他出生于意大利费尔特(Feltr e),18岁入帕图瓦大学学习,获博士学位,并当了一名文法教师。
1423年,应孟都亚公爵冈查加邀请,担任家庭教师,教导公爵的三个儿子。
后来,入学者日益增多,也允许孟都亚家族重要成员的子弟入学,于是发展成为一所宫廷学校,名为“快乐之家”。
维多里诺施展平日所学,把人文主义的教育理想付诸实施。
他在这所宫廷学校工作了23年,直到逝世。
维多里诺建设了欧洲最好的宫廷学校,成为欧洲大陆人文学校的范例。
他倡导自由教育,他所建立的学校是一所自然学校,学校中充满自然质朴的风气。
他十分赞赏柏拉图的教育名言,“自由人不能用强迫的或苛酷的方法施教。
”维多里诺博得了大教育家的名声,被人们誉为“仁爱之父”。
维多里诺的教育改革措施有:
1.要求学校具有自然优美的环境。
维多里诺的学校校址选择在郊外一个围绕着宫殿的公园里,四周都是草场,环境优美,校舍宽敞,布置雅洁,学生有足够的活动空间。
维多里诺将学校取名为“快乐之家”,喻意学校应当是接近自然和充满快乐的地方。
2.倡导“博雅教育”,培养全人。
维多里诺接受了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关于培养和谐发展的人的思想,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人,即“受过良好教育的完全公民”。
这种人应当是学识渊博,道德高尚,身体健康的。
为此目的,孟都亚宫廷学校实施体育、德育、智育并重的方针。
3.开设人文主义的课程,传授广泛的教学内容。
学校课程范围从初步的读写算、拉丁文、希腊文到传统的“七艺”、古代教义著作乃至骑士技艺,包括了当时可以想象到的文化教养,实现了古典文学、基督教和骑士教育理想三者的调和。
这种由多方面文化构成的课程内容后来成为欧洲古典中学智力训练的基础。
4.发展了新的教学方法体系。
维多里诺强调尊重儿童的身心特征和个性差别,反对机械背诵,提倡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他创造了一种用活动字母教读写,用游戏来教算术的方法。
主张发展/L童的个性和特长,在学习的高级阶段,如发现学生有特殊才能,教师要调整教材,促进儿童特殊才能的发展。
另外,维多里诺反对惩戒,禁止体罚。
维多里诺创办的学校是早期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教育的代表,学校基本上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
但由于时代的局限,贵族气味仍然浓厚。
伊拉斯谟
伊拉斯谟(Desiderius Erasmus,公元1467~1536)是16世纪早期著名的人文主义学者和杰出的教育理论家。
他生于荷兰的鹿特丹,是格尔特教士与一个医生女儿的私生子。
9岁以前曾进过教区学校学习,9岁开始就学于德文特教会,在著名学者海奇乌斯主持的大主教学校学习。
随后,大约在1480~1482年间,他在“平民生活兄弟会”办的学校学习,受到进步的民主精神的熏陶。
1483年,他去修道院当了修道士。
1492年任修道院神父,开始他的宗教生活。
修道院的生活环境给伊拉斯谟留下了极不愉快的印象。
他认为那是一种不符合时代精神的生活,因此,一旦允许他离开时,他就离开了。
1493年,伊拉斯谟得到主教的恩准,离开修道院去巴黎大学学习神学。
当时巴黎大学内的迂腐的学风、无聊的说教,使伊拉斯谟非常失望,他对经院哲学深恶痛绝。
1499年,他到英国访问,结识了林纳克、科利特、莫尔等英国杰出的人文主义者,他和这些人保持了终生的友谊。
尤其是与莫尔的友情在历史上传为佳话。
1510~1514年间,伊拉斯谟在剑桥大学教授希腊文和神学,并帮助好友建立圣保罗学校,为学校编写拉丁文教科书,把该校办成著名的人文主义学府。
伊拉斯谟一生撰写了大量著作,其主要教育著作有:《愚人颂》、《《论童蒙的自由教育》、《一个基督王子的教育》等。
他是文艺复兴后期欧洲有广泛影响的学者。
他的教育思想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论古典文化。
伊拉斯谟对古典文化推崇备至。
在古典文化与宗教二者的关系中,他将基督教与古典文化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他主张人文主义基督教化,基督教人文主义化。
伊拉斯谟虽然不反对宗教本身,却对教会推行的蒙昧主义深恶痛绝。
他认为人类进步的主要障碍是“愚蠢”,而促进人类进步的力量则是“启蒙”。
这种启蒙,只能凭靠对古典文化的研究。
因此,他积极提倡研究古代文化。
另一方面,他对当时已失去“启蒙”作用的学校,也进行了无情的批判。
伊拉斯谟在《愚人颂》中,揭露封建统治的腐败无能和教会的愚民行径,嘲讽天主教对教育的垄断,抨击中世纪教育的种种弊端。
他辛辣地讽刺经院学者,认为他们挂着“哲学家”的招牌,实则是一些“蠢学家”。
2.论教育的作用。
他是从以下两个方面论述教育的作用的:社会需要教育;人通过教育才成为人。
伊拉斯谟认为,教育对改善社会,促进人类的文明进步,巩固社会的和平与安定,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他说,一个国家的主要希望,在于他对青年的适当教育,若有了这样的制度,就不需要很多法律或惩罚,因为人民将自愿地遵循正义的道路。
伊拉斯谟不仅认识到社会的改善、进步需要教育,而且认为对一个人来说,同样需要通过教育才能使其成为人。
他指出,人如果不通过哲学的理性教育和对语言的学习,将是一种比畜生还要低下的造物。
3.论教育方法。
伊拉斯谟主张,儿童的教育要从早期开始,要趁儿童思想尚未形成之机,使他们的心灵充满有益的思想,因为“从来没有什么东西像在早年学习的东西那样根深蒂固”。
对儿童的教育,他主张用游戏和讲故事的方式,反对鞭打。
他要求教士关心儿童的身心发展,尊重儿童的个性特点,主张教师对待学生应当严而不厉,敬而不畏,可亲可敬。
他重视采用实物教授语言,以引起儿童的学习兴趣。
他还认为,在教育中可借助于形象化的图画,使学生感到生动有趣,引人入胜。
他还提倡采取鼓励和劝告的方法,反对采用机械背诵方法。
可以说,伊拉斯谟是教育史上继昆体良之后,把教育方法提高到重要地位而予以研究的少量的教育家之一。
伊拉斯谟以其渊博的知识和卓越的才能,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教育史上占据一席之地。
拉伯雷
拉伯雷(Francois Rabelais,公元1494~1553)是法国人文主义学者、作家、教育思想家。
他出生于法国的都兰省。
幼年接受隐修院的教育,20岁当教士。
因受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酷爱古希腊、罗马著作,遭到教会迫害而出走,游历各地。
后对医学产生兴趣,获医学硕士、博士学位。
大学毕业后,成为名医和解剖学教授,并从事文学创作活动。
16世纪30年代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553年病逝。
拉伯雷的代表作是著名讽刺小说{巨人传》,又译《高康大和庞大固埃》。
小说共分五卷,前后花了20年,直到公元1564年才全部出版。
《巨人传》通过主人公高康大接受教育的过程,深刻揭露了经院主义教育的落后,讴歌了人文主义教育的进步。
在《巨人传》中,拉伯雷借助人文主义教师对高康大的教育过程,展示了他的教育思想:1.拉伯雷理想中的培养目标,是期望通过教育把儿童培养成为博学多识、能言善写、活泼健康、信仰新教的人文主义者。
·
2.反对经院主义的空洞的学习内容,重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主张学习广泛的实用的知识。
3.教学方法上,批判不尚理解而强迫儿童呆读死记的教条主义,提倡启发诱导,激发儿童求知的兴趣。
他还重视直观教育、谈话法、参观游学的作用。
4.重视道德教育,推崇仁爱、勤劳、勇敢、正义等德行。
5.重视体育和美育。
总之,在拉伯雷的教育见解中,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教育理想,对经院主义教育进行了无情的扫荡。
他的教育思想,对后世教育学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莫尔
莫尔(Thomas More,公元1487~1535)是英国杰出的人文主义思想家、政治活动家、空想社会主义的奠基人。
他出生于伦敦大法官家庭,幼年在私立学校学习,12岁被父送到主教摩顿(JohnMorton)家中当少年侍卫。
摩顿政治上开明,对莫尔有很深影响。
1492年,莫尔进牛津大学,学习古代语言的文学。
当时,牛津大学是英国人文主义的中心,莫尔在其中深受影响。
可是,莫尔的父亲一心想把莫尔造就成为一名法学家。
迫于父命,他改学法律,后成为一名律师。
1504年,年仅26岁的莫尔当选为国会下议院的议员,开始政治生涯。
1510年,担任伦敦市副执行官,主管司法方面。
1516年出使外国,出版《乌托邦》一书。
1512年回国后担任副财政大臣,享受爵士称号。
1523年担任下议院院长。
1529年,担任英国大法官。
莫尔一生为人正直,才能出众,不畏权势,声望极高。
1534年,国王亨利八世强迫国会发布通令,宣布自己是英国教会首领。
由于莫尔拒绝承认,被判处死刑。
莫尔的世界观是矛盾的,在文艺复兴浪潮的激励下,他成为具有渊博学识和正直激进的人文主义者,但在宗教观上却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
他本人高官厚禄,是英国统治集团的头面人物,却又对资本主义剥削深为不满,发展成为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奠基者。
莫尔的理论主要体现在《乌托邦》一书中。
《乌托邦》是一部政治经济学著作,也是一部教育著作。
全书分两篇,在第一篇中,他揭露了当时英国社会的种种罪恶,并指出造成这种罪恶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因此提出了消灭私有制的主张。
这是莫尔理想社会的一条基本原则。
第二篇中,阐述了他空想社会主义的理想,在他的乌托邦岛国内,在这个理想的国度里,教育受到特别的重视。
消灭了私有财产,财产公有,国家邻导人由民主选举人人参加体力劳动,只有被选举担任公职的人除外。
政治民主,产生,劳动产品按需分配,宗教信仰自由,大家和睦相处。
1.实行公共教育制度,即普及教育。
所有儿童都要受到良好的初等教育,男女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利。
2.学校设置了广泛的学科,如读、写、算、几何、天文、地理、音乐、自然科学、本族语、当代外语等,主张采用本族语进行教学。
3.重视对儿童进行劳动教育。
在西方教育理论的发展中,莫尔是最早论述劳动教育的思想家之一。
他要求依据男女儿童的年龄和能力,传授相应的手工业与劳动技术。
在劳动教育中,注意理论与实践的并进。
4.德育占最重要地位。
莫尔认为,在一切财富中,美德占首位,学位居第二位。
主张知识应与道德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如果没有道德,那么知识就会成为罪恶的根源。
只有与道德联系在一起的知识才更珍贵。
莫尔的德育思想,超越了一般的人文主义者,他在许多方面论述了社会主义的德育观念。
如他强调,人们在追求快乐时,他们的行为应以不违反公共利益为前提,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
5.重视美育。
强调自然之美与精神之美。
在美育中,音乐占有特殊地位。
健美的身体也是美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6.宗教教育在乌托邦岛上依然存在,而且占有重要地位。
但莫尔反对残害人性的基督教,他赋予宗教以新的内涵,主张人们崇尚自然。
实际上他的至高无上的“神”就是自然。
7.教育不只限于儿童和青年时期,而是终生的。
从这一点来看,莫尔可以说是成人教育的倡导者。
莫尔的空想社会主义教育思想同其整个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一样,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第三节宗教改革
背景
欧洲宗教革命的百年风云
早期的基督教是和平,宽容,逆来顺受的,这有圣经里“别人打你左脸,你伸右脸给他
打”的言论为证。
耶稣传教时期,同样面对罗马帝国的暴政,犹太人三番五次起来反抗,而耶稣则说:“把属于上帝的给上帝,把属于罗马人的给罗马人。
”耶稣数次阻止门徒对抗罗马人,直到被罗马人钉死在十字架上。
耶稣的门徒们很好地继承了这个传统,对统治者的迫害和屠戮一直是逆来顺受。
圣彼得在被罗马人钉上十字架时是欣然赴死,而且还说:“我德卑望薄,哪里敢和耶稣一个死法,请将我头朝下钉。
”公元331年,罗马皇帝康斯坦丁宣布基督教为罗马国教,基督徒终于用逆来顺受扛过了200多年的宗教迫害。
西罗马帝国覆灭后,罗马天主教廷反而发展壮大,建立了凌驾于欧洲世俗权力之上的神权统治,欧洲大小封建领主都需要借助教皇的力量维护自己的政权。
手中有了生杀予夺的权力,罗马教廷立刻变得霸气十足,打击异己的手段毫不逊色于罗马帝国。
在绵延1000年的中世纪里,罗马教廷对思想的钳制异常严密,一般人稍有越轨就被打上异端的罪名,或遭囚禁或被烧死。
所谓绝对的权力绝对要腐败,到公元16世纪罗马教廷的腐朽统治达到及至,一场宗教革命正在酝酿当中。
1 革命军中马前卒
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于1483年出生于德国埃塞尔本,18岁进入厄尔弗特大学学习哲学,在这里路德接触到大量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本主义思想。
路德22岁获得哲学硕士学位。
学成后进入厄尔弗特的一所修道院,立志做一个牧师。
两年后路德取得了牧师资格,然后进入威腾堡(Wittenberg)大学教授神学。
这个时候发生的“免罪符”事件成为后来宗教革命的导火索。
当时的勃兰登堡选帝候阿尔伯特为了让他信赖的人能够连任红衣主教,花了大量金钱对罗马教廷上上下下行贿,结果搞得几乎要破产。
为了偿还债务,他向教皇提议,由教皇签发大量“免罪符”(Indulgence),拿到他的领地兜售,销售收入他和教皇对半分,教皇另外还能得到1万金币的酬劳。
教皇这时准备在罗马修建圣彼得大教堂,正苦于缺乏经费,于是和阿尔伯特一拍即合。
免罪符是罗马教廷为了创收搞的一项发明。
因为根据天主教教义,违反教规而犯有罪孽的人是要下地狱的,而免罪符则是一个由教皇签发,免除持有人过去所犯一切罪孽的证明。
通俗点儿说,一个坏事做绝的恶棍,花钱买一张免罪符,死后就能进天堂。
教皇于是赶制大批免罪符,派人到德国各地兜售。
本来免罪符只能免除过去的罪孽,可能到地方上促销搞过了头,变成了过去将来的罪孽都能一笔勾销,这简直是有钱人梦寐以求的好东西。
1517年夏天,一个名叫泰泽尔(John Tetzel)的修道士来到威腾堡附近的小镇布道,并推销免罪符。
路德得知后大为震怒,他在几个月深思熟虑以后,于当年10月31日在威腾堡教堂的大门上贴出他的95篇论文,打响了宗教革命的第一枪。
路德首先抨击罗马教廷凌驾世俗政权之上,教会不受世俗法律管辖,“为什么罗马的贪婪长期以来不被惩罚,以至于成为这个世间能见到的最可恶的强盗和窃贼?”他继而抨击只有罗马教皇才能解释圣经的说法,“很多基督徒都有坚定的信仰,纯净的心灵,和对圣经透彻的理解,为什么他们不能解释圣经,而要听从一个既无信仰也无见地的教皇?”
路德还抨击罗马教皇对各个教区事务的最终裁决权。
“任何一群基督徒都有权利召开会议,决定自己的事务,而不受罗马教廷的干涉。
”对各教区的牧师必须要由罗马教廷选派的规定,他反驳道:“一个教区的每个基督徒都有相同的权利被选为教士,如果有10个基督徒被流放到一个沙漠里,难道他们也得等待罗马派一个牧师给他们吗?”
路德对教会神职人员必须独身的规定也进行抨击,他认为强迫神职人员独身是非常不人道的行为,是天主教某些教士腐化堕落,心理变态的原因(这个问题到现在都还存在)。
“我认为应该给他们自决的权利,自己决定是否独身。
”路德在这方面以身作则,当威腾堡附近一个修道院的12个修女找到路德,要求离开修道院时,路德很快为她们找到了丈夫,并自己娶了其中的一个修女,从此开了新教教士结婚的先河。
路德不但是一个思想家,他也有一个相当精明的政治头脑。
他很小心地避免把矛头直接对准教皇,而是声称教皇被蒙蔽,不知道或无法控制底下的腐败现象。
他利用当时德国各诸侯普遍对罗马教廷的憎恨情绪,专门写文章号召他们,发扬日尔曼民族的自豪感,他写道,“日尔曼民族的主教和诸侯们,你们应该知道自己有责任保护你们的人民,保证他们免受那些披着羊皮的狼(指罗马教廷)的侵袭。
”
路德的思想如同一颗火种投进干枯的草原上,迅速燃起燎原之火。
德国上下从诸侯到平民如饥似渴地阅读路德的文章,到1523年,路德的文集被重复印刷了1300版,发行了30万本。
罗马教皇暴跳如雷,屡次召路德到罗马觐见,路德都以各种理由推辞,躲在萨克森选帝侯腓得烈的城堡里。
这样拖到1530年,路德和他的追随者终于创立路德教派,正式宣布脱离罗马教廷。
路德的思想是没有国界的。
受路德的影响,法国人约翰-加尔文以日内瓦为中心创立加尔文教派,和路德教派遥相呼应。
加尔文的思想和路德同出一辙,区别在于革命性更强,同罗马的决裂更彻底。
在路德和加尔文的共同努力下,基督教新教(Protestantism)终于在欧洲奠定基础,准备和天主教一争长短了。
2 一怒冲冠为红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