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院内感染的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医院感染的概念
医院感染又称院内感染(nosocomial infection,hospital infection)或医院获得性感染(hospital acquired infection),是指在医院发生的感染。
其感染范围可分为各种病人、医院工作人员、探视者。
医院感染多数在病人住院期间发病,但潜伏期较长的病也有在医院感染,于出院以后发病的,如病毒性乙型肝炎,虽在医院内受染,发病往往在出院以后。
至于在入院前在家中受感染或在社会上受感染处于潜伏期的病人,在入院后发病的,不属于院内感染。
但在实践中因其和院内感染不易区分,并且易造成新的医院感染,所以亦属于预防之列。
医院感染的类型一般分为四种:①交叉感染(exogenous infection,cross infection)即病人与病人、病人与工作人员间通过直接或间接传播引起的感染。
②自身感染(self infection)又称内源性感染(endogenous infection)指病原体来自于病人本身的感染。
因病长期使用抗生素、免疫抑制剂或激素等,病人全身抵抗力降低,即可引起自身感染。
例如术后伤口感染的葡萄球菌来自自身皮肤;链球菌来自口腔;气性坏疽及破伤风杆菌来自肠道。
另外由于长期使用抗生素等造成菌群失调症(dysbacteriosis),使一些部位的耐药菌异常增殖而发展成为一种新的感染,如致病性大肠杆菌肠炎等。
③医源性感染(iatrogenic infection)即指在诊断治疗或预防过程中由于所用器械、材料及场所的消毒不严,或由于制剂不纯而造成的感染。
④带入传染,病人入院时已处于另一种传染病的潜伏期,住院后发病,传给其他患
者。
如痢疾病人入院前已感染上腮腺炎,入院后发病,致使腮腺炎在医院内传播开来。
医院内发生的感染与其他人群密集的地方如托儿所、学校、旅馆、饭店、公共场所等发生的感染是不同的。
其特点:
1.易感人群抵抗力低,病死率高。
很多住院病人由于所患原发性疾病,或接受某些治疗造成抵抗力下降。
还有些人如老年患者和新生儿一般抵抗力自然较低,一旦发生感染很容易传播,则造成严重后果。
2.医院中病原体来源广泛、外环境污染也较严重,因此容易发生交叉感染。
3.医院中流行的菌株大多为多重耐药性,难以治疗。
医院感染是当前医院管理中一个重要问题。
近20年来发达国家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发展迅速。
我国1988年卫生部在《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管理组织的暂行办法》中要求加强预防院内感染的管理工作,并提出预防院内感染是医院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衡量医院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各医院领导及医务人员的重要职责。
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
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广义地讲,医院感染的对象包括住院病人、医院工作人员、门急诊就诊病人、探视者和病人家属等,这些人在医院的区域里获得感染性疾病均可以称为医院感染,但由于就诊病人、探视者和病人家属在医院的时间短暂,获得感染的因素多而复杂,常难以确定感染是
否来自医院,故实际上医院感染的对象主要是住院病人和医院工作人员。
自有医院以来就存在着医院感染问题,但是,从科学上来认识医院感染以及减少医院感染发生的必要性,乃是近代科学在发展过程中逐步认识,逐步深入和解决的。
医院感染的历史可概括为三个阶段:细菌学时代以前,19世纪以前,人们认为创伤后发生的化脓性感染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当时人们还没有认识到自然界中的微生物,无法采取预防对策。
比如霍姆斯于1843年发现了产褥热,当时在欧洲是人所共知的一种及其危险的疾病。
医院曾因它而被称为“死亡场所”。
细菌学时代以后,19世纪以后,人们逐步认识了微生物,英国外科医师利斯特首先阐明了细菌与感染之间的关系,并提出消毒的概念。
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空气中的微生物,并采用加热消毒等方法来减少他们的数量,从而控制感染。
不久后产生了无菌技术,以后又开始了蒸汽消毒器灭菌时代。
抗生素时代,1928年,英国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并于40年代制造成功,从此进入了抗生素时代,青霉素在预防和治疗感染上起到了特殊效果,引起了医务人员极大的反响,但同时削弱了医院对灭菌技术的重视。
直到70年代,医务人员又把注意力转向无菌技术上来,并且与抗生素应用相结合,正在有效的解决感染与医院感染问题。
疾病分类
按感染部位分类
全身各器官、各部位都可能发生医院感染,可分为呼吸系统医院感染、手术部位医院感染、泌尿系统医院感染、血液系统医院感染、皮肤软组织医院感染等等。
按病原体分类
可将医院感染分为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真菌感染、支原体感染、衣原体感染及原虫感染等,其中细菌感染最常见。
每一类感染又可根据病原体的具体名称分类,如柯萨奇病毒感染、铜绿假单孢菌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等。
按病原体来源分类
1.内源性感染:又称自身感染,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患者在医院内遭受自身固有病原体侵袭而发生的医院感染。
病原体通常为寄居在患者体内的正常菌群,通常是不致病的,但当个体的免疫功能受损、健康状况不佳或抵抗力下降时则会成为条件致病菌发生感染。
2.外源性感染:又称交叉感染,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患者在医院内遭受非自身固有的病原体侵袭而发生的感染。
病原体来自患者身体以外的个体、环境等。
包括从个体到个体的直接传播和通过物品、环境而引起的间接感染。
一、医院感染的基本概念
医院感染(nosocomial infections,hospital infections)亦称医院获得性感染(hospital acquired infections,简称HAI)。
笼统地说,它是指医学教育网原创发生在医院内的一切感染。
二、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新的诊断标准将医院感染定义为: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
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在医院感染诊断中首先应明确下列判别是医院感染或非医院感染的原则:
(一)下列情况属于医院感染
1.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规定入院48h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
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自入院时起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
2.本次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
3.在原有感染基础上出现其他部位新的感染(除外脓毒血症迁徙灶);
在原感染已知病原体基础上又分离出新的病原体(排除污染和原来的混合污染)的感染。
4.新生儿经母体产道时获得的感染。
5.由于诊疗措施激活的潜在性感染,如疱疹病毒、结核杆菌等的感染。
6.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获得的感染。
(二)下列情况不属于医院感染
1.皮肤黏膜开放性伤口只有细菌定植而无炎症表现。
2.由于创伤或非生物性因子刺激而产生的炎症表现。
3.新生儿经胎盘获得(出生后48h内发病)的感染,如单独疱疹、弓形体病、水痘等。
4.患者原有的慢性感染在医院内急性发作。
三、医院感染的分类预防与控制
医院感染按其病原体的来源可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
(一)外源性感染及其控制
外源性感染(exogenous infections),亦称交叉感染(cross infections)或可预防性感染,通常是指病原体来自病人体外,如其他病人、病原携带者,包括医院工作人员及探视者,以及医学教育网原创污染的医疗器械、血液制品、病房用物及环境等的医院感染。
近年来,有些人将引起医院感染的病原体来自他人的称为交叉感染;病原体来自医院环境的称为环境感染;病原体来自没有消毒灭菌的医疗器具、污染的血制品和药品等医疗行为所致的称为医源性感染(iatrogenic infections),统称为外源性感染。
这类感染通过现代的消毒、灭菌、隔离和屏障护理、无菌技术等措施的应用,基本上能达到有效地预防和控制。
(二)内源性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内源性感染(endogenous infections)也称自身感染(autogenous infections)或不可预防性感染。
引起这类感染的微生物来自病人体内或体表的正常菌群或条件致病菌,包括虽从其他病人或周围环境中来的,但已在该病人身上定植(colonization)的微生物。
例如,肠道、
口腔、呼吸道、阴道、尿道及皮肤等部位常构成内源性感染的微生物"贮藏库".在平时定植于这些部位医学教育网原创的正常菌群对宿主不致病,形成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生态体系。
但是,当病人健康状况不佳,抵抗力下降或免疫功能受损,以及抗生素的应用等因素,可导致菌群失调或使原有生态平衡失调,菌群移位(易位),从而引发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