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审判监督程序的特点.doc
审判监督程序

(1)申诉不能停止判决、裁定的执行,这是申诉与上诉的重要区别。 (2)申诉不能直接引起审判监督程序。
(1)受理、审查申诉一般由作出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的人民法院进行。直接向上级人民法院申诉的, 如果没有经作出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的人民法院审查处理,上级人民法院可以交该人民法院审查,并告知 申诉人;如果属于案情疑难、复杂、重大的,或者已经由作出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的人民法院审查处理后 仍坚持申诉的,上级人民法院可以直接受理、审查,下级人民法院也可以请求移送上一级人民法院审查处理。
③接受抗诉的审判机关不同
接受二审抗诉的是提出抗诉的人民检察院的上一级人民法院;而接受再审抗诉的是提出抗诉的人民检察院的 同级人民法院。
重新审判
再审和提审
(1)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对案件重新审判一律组成合议庭,合议庭必须重新组成,原合议庭的成员不得参加。
(2)审判监督程序本身没有独立的审判程序,其审判程序根据原审裁判生效的审级以及适用提审还是再审而 有别:原审裁判是第一审后生效而现在是再审的,适用第一审程序(但审判组织除外,如不得适用简易程序、合 议庭中不得有人民陪审员参加),所作出的裁判可以上诉、抗诉;原审裁判是第二审后生效而现在是提审的,适 用第二审程序,所作出的裁判是终审的判决、裁定;原审裁判是第二审后生效的,那么不管是提审还是再审,均 适用第二审程序,所作出的裁判是终审的判决、裁定。
(5)人民法院受理申诉后,应当在3个月内作出决定,至迟不得超过6个月。经审查,认为有《民事诉讼法》 第204条规定的情形之一的,由院长提请审判委员会决定重新审判;对不符合《民事诉讼法》第204条规定的申诉, 应当说服申诉人撤回申诉;对仍然坚持申诉的,应当书面通知驳回。
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的申诉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重新审判: (1)有新的证据证明原判决、裁定认定的事实确有错误的; (2)据以定罪量刑的证据不确实、不充分或者证明案件事实的主要证据之间存在矛盾的; (3)原判决、裁定适用法律确有错误的; (4)违反法律规定的诉讼程序,可能影响公正审判的。 (5)审判人员在审理该案件的时候,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
民事再审程序和审判监督程序的区别

民事再审程序和审判监督程序的区别The document was finally revised on 2021民事再审程序和审判监督程序的区别一、民事再审程序和审判监督程序之间的区别民事再审程序和审判监督程序尽管有上述的相同之处,但二者之间的差别也是非常明显的,或者说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1、民事再审程序和审判监督程序启动再审的主体不同。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引起再审程序启动的主体有四类:各级人民法院院长及审判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和上级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同级人民法院的上级人民检察院;诉讼当事人。
概括起来启动再审的主体就是三类,一是人民法院(各级人民法院院长及审判委员会依法律规定是一类,因为本院院长和本院审判委员会都具有审判监督权。
但院长只是发现并提交审判委员会会讨论,是否决定再审和作出准予或不准予再审的裁定书的是本院审判委员会,而不是院长个人,审判委员会是人民法院内部的最高审判组织,完全可以代表人民法院)。
二是人民检察院,三是当事人(现实中还有一类法律没有规定的主体,各级党政机关领导的批转,通常为:“根据某某的多次申诉,法院应酌定是否立案复查。
”一般称作交督办案件)。
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行使监督权而引起的再审程序是审判监督程序;当事人行使申请再审权而引起的再审程序是民事再审程序。
通常的做法是分为因行使监督权而引起的再审程序和因行使申请再审权而引起的再审程序两种。
启动主体的明显差异,使得法律规定也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
2、民事再审程序和审判监督程序启动再审的目的不同。
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行使监督权而引起的审判监督程序是为了纠正错误裁判,以维护司法公正和权威。
有的学者还认为,人民检察院启动再审是从“社会本位”出发,目的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弱势群体的利益。
而当事人行使申请再审权而引起的民事再审程序是为了达到诉上利益和实现民事权利和义务的重新调整和分配。
是以寻求法律上的最后救济为目的。
谈民事案件审判监督程序启动主体的缺陷(一)

谈民事案件审判监督程序启动主体的缺陷(一)审判监督程序是一种对可能或者已经发生的司法错误进行审查和补救的程序。
该程序的设立对实现司法公正有着重要意义。
人民法院通过审判监督程序,及时纠正了部分裁判不公的案件,从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司法公正。
但是,随着审判方式改革的深人,诉讼理念的变革以及诉讼制度的不断完善,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进程的不断推进,在司法实践中,不难发现审判监督程序法律规定得过于原则和粗陋,暴露出很多问题,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审判实践的需要了,在这方面,民事案件的审判监督程序反映得尤为明显。
因此,对现行民事案件审判监督程序的理论进行分析,对民事案件审判监督程序的进一步完善进行探讨,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本文拟就民事案件审判监督程序的启动主体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民事案件审判监督程序启动的途径我国民事诉讼法针对已生效的民事判决、裁定等规定了民事审判监督程序。
所谓审判监督程序,是指由有审判监督权的法定机关和人员提起或者由当事人申请,由人民法院对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再次审理所适用的程序。
民事案件审判监督程序启动的途径具有多样性。
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引起审判监督程序发生的途径有三类:首先是由当事人申请提起的再审,即当事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为认定有错误,可以向原审人民法院或者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申请符合法定条件的,人民法院应当再审。
其次是法院自己提起再审程序,即各级人民法院院长对本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确有错误,认为需要再审的,提交审委会讨论决定;最高人民法院对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上级人民法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确有错误有权提审或者指令下级人民法院再审。
第三是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引起的再审程序,即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各级人民法院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上级人民检察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应当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起抗诉: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不足、适用法律不当的;人民法院违反法定程序、可能影响案件正确判决、裁定的;法官在审理该案时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等行为的;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对同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有上述情形之一的,提请上级人民检察院抗诉。
简述审判监督程序的特点

简述审判监督程序的特点审判监督程序是指有监督权的机关或组织,或者当事人认为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确有错误,发动或申请再审,由人民法院对案件进行再审的程序。
审判监督程序的意义是通过审判监督程序,可依法纠正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错误判决、裁定,有利于保证国家法律的统一,正确实施,准确有效地惩罚犯罪分子,充分体现和贯彻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方针政策;有利于加强最高人民法院对地方各级人民法院,上级人民法院对下级人民法院以及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审判工作的监督,及时发现审判中存在的问题,改进审判工作方法和作风,提高审判人员的素质;通过审判监督程序,可以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对审判工作的监督作用。
与其他诉讼程序相比,它具有如下特点:第一,提起审判监督程序的主体必须是特定的机关和人员:本级人民法院院长、上级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享有审判监督权的人民检察院及符合再审申请条件的当事人。
第二,依审判监督程序法院审理的对象是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既包括第一审法院审理的已发生的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或者调解协议,也包括二审法院审理的已生效的判决、裁定或者调解协议。
第三,提起审判监督程序的前提条件,必须是案件的裁判在认定事实或适用法律上确有错误。
第四,适用审判监督程序的法院,可能是再审案件的原审人民法院,也可能是再审案件的上诉审法院;同时,上级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都有权进行审理,并依法重新作出裁判。
第五,审判监督程序提起时限的规定与其他程序不同,除当事人申请再审须在裁判发生法律效力后两年内提出外,无论是人民法院按审判监督程序提起再审,还是人民检察院基于审判监督权提起抗诉,都不存在时间性的限制,只要符合法定的再审条件,任何时间都可提起再审。
第六,审判监督程序审理的对象是生效的法律文书,已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或调解书具有强制性和稳定性,任何人都无权改变,当事人必须依法执行该生效的裁决。
只有当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行使监督权引起再审程序的发生或者当事人依法申请再审引起再审程序的发生,才能对该判决、裁定或调解再次进行审理并作出裁判。
民事诉讼法 第十六章 审判监督程序

YOUR SITE HERE
裁定再审的法律后果
第二百零六条 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决定再审的案
件,裁定中止原判决、裁定、调解书的执行,但 追索赡养费、扶养费、抚育费、抚恤金、医疗费 用、劳动报酬等案件,可以不中止执行。
YOUR SITE HERE
再审的审理程序
第二百零七条 人民法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再审的案件,发生法律效 力的判决、裁定是由第一审法院作出的,按照第一审程序审理,所作 的判决、裁定,当事人可以上诉;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是由第 二审法院作出的,按照第二审程序审理,所作的判决、裁定,是发生 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上级人民法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审的,按 照第二审程序审理,所作的判决、裁定是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 人民法院审理再审案件,应当另行组成合议庭。
5、作为裁判基础的刑事裁判已被其他确定判决所取消;
6、当事人发现对同一请求或同一法律关系已经作出的确定裁判在再审程序的当事人之间创设了新 的权利,并且当事人还可以利用这种新创设的权利。
7、当事人发现了新的事实和证据方法,如果过去的诉讼程序提出这些事实或证据方法的话,法院
将会作出对自己有利的判决。
申请再审的,不停止判决、裁定的执行。
《民诉法解释》第三百七十九条 当事人一方人数众多或者当事人双 方为公民的案件,当事人分别向原审人民法院和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 再审且不能协商一致的,由原审人民法院受理。
YOUR SITE HERE
立案审查与裁定再审
第二百零三条 当事人申请再审的,应当提交再审申请书等材料。人民法院应当 自收到再审申请书之日起五日内将再审申请书副本发送对方当事人。对方当事人应当 自收到再审申请书副本之日起十五日内提交书面意见;不提交书面意见的,不影响人 民法院审查。人民法院可以要求申请人和对方当事人补充有关材料,询问有关事项。 第二百零四条 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再审申请书之日起三个月内审查,符合本法 规定的,裁定再审;不符合本法规定的,裁定驳回申请。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 本院院长批准。 因当事人申请裁定再审的案件由中级人民法院以上的人民法院审理,但当事人依 照本法第一百九十九条的规定选择向基层人民法院申请再审的除外。最高人民法院、 高级人民法院裁定再审的案件,由本院再审或者交其他人民法院再审,也可以交原审 人民法院再审。
民事案件审判监督总结

民事案件审判监督总结民事案件审判监督是保障司法公正、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重要制度。
它对于纠正错误裁判、确保法律的正确适用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审判监督程序的启动通常有多种途径。
当事人申请再审是常见的方式之一。
当当事人认为已经生效的判决、裁定存在错误时,可以在法定的期限内提出再审申请。
这就要求当事人能够准确把握申请再审的条件和期限,比如要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是伪造的,原判决、裁定适用法律确有错误等。
同时,申请再审的期限一般为判决、裁定生效后的六个月内,特殊情况则可能延长。
法院自身也可以主动启动审判监督程序。
这通常是在发现已经生效的判决、裁定确有错误的情况下。
法院的这种自我监督机制,体现了司法机关对公正审判的高度重视和自我纠错的勇气。
另外,检察院的抗诉也是审判监督的重要来源之一。
检察院作为法律监督机关,对民事审判活动进行监督。
如果检察院认为民事判决、裁定存在法定的抗诉情形,如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未经质证,审判组织的组成不合法或者依法应当回避的审判人员没有回避等,就可以提出抗诉,从而引发再审程序。
在审判监督的实践中,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
首先是再审申请的审查标准不够明确和统一。
不同地区、不同法院对于再审申请的审查尺度可能存在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事人的权利保障和司法的公信力。
其次,再审程序的启动较为困难。
由于种种原因,当事人的再审申请往往难以得到支持,使得审判监督制度在实际运行中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再次,审判监督程序的效率有待提高。
一些再审案件审理周期过长,导致当事人的权益不能及时得到保障,也增加了司法成本。
为了完善民事案件审判监督制度,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一方面,应当进一步明确再审申请的审查标准,使之更加具体、明确和统一,减少审查的主观性和随意性。
另一方面,要简化再审程序的启动条件和流程,降低当事人申请再审的难度和成本,保障其合法权益。
同时,要提高审判监督程序的效率,合理配置司法资源,加快案件的审理进度。
【司考】考点之审判监督程序(星考点)

基本概念1.审判监督程序(再审程序):指法院、检察院对于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发现在认定事实或适用法律上确有错误,予以提出并由法院对该案重新审判所应遵循的步骤和方式、方法。
2.一事不再理原则(大陆法系):指对同一行为,法院作出的判决生效后,除法律另有规定外,不得对行为人再行追诉和审判。
3.禁止双重危险原则(英美法系):是指一个人不能因同一行为或同一罪名受到两次或多次审判或处罚。
重点考点详解一、审判监督程序概述(一)审判监督程序的特征1.对象是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无论是否已经执行完毕。
2.审判监督程序必须有法定的理由,即生效的判决或裁定确有错误。
3.审判监督程序提起的主体是法院和检察院。
4.重新审判案件的法院和审理程序,因提起主体和案件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二)审判监督程序与第二审程序的区别1.审理对象:申诉是已经生效的判决裁定,上诉是尚未生效的判决裁定。
2.提起的理由:申诉是因为生效的判决裁定确有错误,二审程序对上诉没有限制,对抗诉理由作了限制即一审裁判确有错误。
3.提起主体不同:最高院、上级法院、本院院长和审委会以及最高检、上级检察院都可以提起审判监督程序,二审程序只能由被告人、自诉人、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和被告人以及他们的法定代理人,经被告人同意或授权的辩护人、近亲属和与一审法院同级的检察院。
4.审理程序不同:审判监督程序根据原来是第一审案件还是第二审案件而分别依照第一审程序和第二审程序进行。
第二审程序只能按照二审进行审理。
5.审理案件的法院:审判监督程序可能是原审法院也可以是任何上级法院,二审程序只能是第一审法院的上一级法院。
6.审理的结果能否加重被告人的刑罚:除检察院抗诉的外再审一般不得加重原审被告人的刑罚,再审决定书或者抗诉书只针对部分原审被告人的,不得加重其他同案原审被告人的刑罚。
按照第二审程序审理案件,在只有被告人一方提起上诉时,不得加重被告人的刑罚。
(三)一事不再理原则和禁止双重危险原则:我国刑诉法均未确立1.一事不再理原则适用前提是法院作出生效判决,主要功能是通过防止法院对同一事实作出前后矛盾的裁判,以维护司法的威信,保证法秩序的安定性。
民事案件审判监督总结

民事案件审判监督总结民事案件审判监督是保障司法公正、维护公民合法权益的重要制度安排。
通过对已审结的民事案件进行审查和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可能存在的错误,确保法律的正确实施。
以下将对民事案件审判监督进行全面总结。
一、民事案件审判监督的概念和意义民事案件审判监督,指的是对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定、调解书,依照法定程序进行审查和监督的活动。
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维护司法公正。
审判监督机制能够对可能存在错误的裁判进行纠正,避免冤假错案的发生,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法律的权威性和公正性。
其次,保障法律的统一适用。
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法院的相似案件进行监督,确保法律在适用过程中的一致性,避免出现同案不同判的情况。
再者,增强公众对司法的信任。
当公众看到司法系统能够自我纠错,对错误裁判予以纠正,会增强对司法的信任和信心。
二、民事案件审判监督的主体和方式审判监督的主体包括人民法院自身、人民检察院以及当事人。
人民法院通过内部的审判监督程序,如再审程序,对确有错误的生效裁判主动进行纠正。
人民检察院作为法律监督机关,对民事审判活动进行监督。
对于认为确有错误的生效裁判,通过抗诉或者检察建议的方式启动再审程序。
当事人在符合法定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申请再审的方式寻求审判监督。
审判监督的方式主要有再审、抗诉、检察建议等。
再审是对已经生效的裁判重新进行审理;抗诉是检察院向法院提出要求重新审理的法律监督行为;检察建议则是检察院向法院提出改进工作的建议。
三、民事案件审判监督的启动条件启动民事案件审判监督通常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
对于法院自行启动再审,一般要求是发现原裁判确有错误。
当事人申请再审,需要符合以下情形之一: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的;原判决、裁定认定的基本事实缺乏证据证明的;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是伪造的;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未经质证的;对审理案件需要的主要证据,当事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书面申请人民法院调查收集,人民法院未调查收集的;原判决、裁定适用法律确有错误的;审判组织的组成不合法或者依法应当回避的审判人员没有回避的;无诉讼行为能力人未经法定代理人代为诉讼或者应当参加诉讼的当事人,因不能归责于本人或者其诉讼代理人的事由,未参加诉讼的;违反法律规定,剥夺当事人辩论权利的;未经传票传唤,缺席判决的;原判决、裁定遗漏或者超出诉讼请求的;据以作出原判决、裁定的法律文书被撤销或者变更的;审判人员审理该案件时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
民事诉讼审判监督程序

再审申请书应当记明下列事项:(一)再审申请人与被申请人及原审其他当事人的基本信息;(二)原审人民法院的名称,原审裁判文书案号;(三)具体的再审请求;(四)申请再审的法定情形及具体事实、理由。再审申请书应当明确申请再审的人民法院,并由再审申请人签名、捺印或者盖章。
第三百八十三条
当事人申请再审,有下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一)再审申请被驳回后再次提出申请的;(二)对再审判决、裁定提出申请的;(三)在人民检察院对当事人的申请作出不予提出再审检察建议或者抗诉决定后又提出申请的。前款第一项、第二项规定情形,人民法院应当告知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检察院申请再审检察建议或者抗诉,但因人民检察院提出再审检察建议或者抗诉而再审作出的判决、裁定除外。
第十二条
人民法院对民事、行政案件的再审申请人或申诉人超过两年提出再审申请或申诉的,不予受理。
第一百九十九条当事人申请再审
当事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认为有错误的,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当事人一方人数众多或者当事人双方为公民的案件,也可以向原审人民法院申请再审。当事人申请再审的,不停止判决、裁定的执行。
第二百条再审理由
当事人的申请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再审:(一)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的;(二)原判决、裁定认定的基本事实缺乏证据证明的;(三)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是伪造的;(四)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未经质证的;(五)对审理案件需要的主要证据,当事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书面申请人民法院调查收集,人民法院未调查收集的;(六)原判决、裁定适用法律确有错误的;(七)审判组织的组成不合法或者依法应当回避的审判人员没有回避的;(八)无诉讼行为能力人未经法定代理人代为诉讼或者应当参加诉讼的当事人,因不能归责于本人或者其诉讼代理人的事由,未参加诉讼的;(九)违反法律规定,剥夺当事人辩论权利的;(十)未经传票传唤,缺席判决的;(十一)原判决、裁定遗漏或者超出诉讼请求的;(十二)据以作出原判决、裁定的法律文书被撤销或者变更的;(十三)审判人员审理该案件时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
最高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审判监督程序若干问题的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审判监督程序若干问题的解释(2008年11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453次会议通过)法释〔2008〕14号为了保障当事人申请再审权利,规范审判监督程序,维护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2007年10月28日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结合审判实践,对审判监督程序中适用法律的若干问题作出如下解释:第一条当事人在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四条规定的期限内,以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九条所列明的再审事由,向原审人民法院的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的,上一级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
第二条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四条规定的申请再审期间不适用中止、中断和延长的规定。
第三条当事人申请再审,应当向人民法院提交再审申请书,并按照对方当事人人数提出副本。
人民法院应当审查再审申请书是否载明下列事项:(一)申请再审人与对方当事人的姓名、住所及有效联系方式等基本情况;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及有效联系方式等基本情况;(二)原审人民法院的名称,原判决、裁定、调解文书案号;(三)申请再审的法定情形及具体事实、理由;(四)具体的再审请求。
第四条当事人申请再审,应当向人民法院提交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书、裁定书、调解书,身份证明及相关证据材料。
第五条案外人对原判决、裁定、调解书确定的执行标的物主张权利,且无法提起新的诉讼解决争议的,可以在判决、裁定、调解书发生法律效力后二年内,或者自知道或应当知道利益被损害之日起三个月内,向作出原判决、裁定、调解书的人民法院的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
在执行过程中,案外人对执行标的提出书面异议的,按照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四条的规定处理。
第六条申请再审人提交的再审申请书或者其他材料不符合本解释第三条、第四条的规定,或者有人身攻击等内容,可能引起矛盾激化的,人民法院应当要求申请再审人补充或改正。
第七条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符合条件的再审申请书等材料后五日内完成向申请再审人发送受理通知书等受理登记手续,并向对方当事人发送受理通知书及再审申请书副本。
《民事诉讼法》审判监督程序解释

《民事诉讼法》审判监督程序解释第一条当事人在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四条规定的期限内,以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九条所列明的再审事由,向原审人民法院的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的,上一级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
第二条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四条规定的申请再审期间不适用中止、中断和延长的规定。
【为您推荐】阳西县律师阳新县律师玄武区律师龙华区律师曲江区律师冷水江市律师兰山区律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审判监督程序若干问题的解释为了保障当事人申请再审权利,规范审判监督程序,维护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2007年10月28日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结合审判实践,对审判监督程序中适用法律的若干问题作出如下解释:第一条当事人在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四条规定的期限内,以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九条所列明的再审事由,向原审人民法院的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的,上一级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
第二条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四条规定的申请再审期间不适用中止、中断和延长的规定。
第三条当事人申请再审,应当向人民法院提交再审申请书,并按照对方当事人人数提出副本。
人民法院应当审查再审申请书是否载明下列事项:(一)申请再审人与对方当事人的姓名、住所及有效联系方式等基本情况;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及有效联系方式等基本情况;(二)原审人民法院的名称,原判决、裁定、调解文书案号;(三)申请再审的法定情形及具体事实、理由;(四)具体的再审请求。
第四条当事人申请再审,应当向人民法院提交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书、裁定书、调解书,身份证明及相关证据材料。
第五条案外人对原判决、裁定、调解书确定的执行标的物主张权利,且无法提起新的诉讼解决争议的,可以在判决、裁定、调解书发生法律效力后二年内,或者自知道或应当知道利益被损害之日起三个月内,向作出原判决、裁定、调解书的人民法院的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
《关于民事审判监督程序严格依法适用指令再审和发回重审若干问题的规定》理解与适用

《关于民事审判监督程序严格依法适用指令再审和发回重审若干问题的规定》理解与适用文章属性•【公布机关】最高人民法院•【公布日期】2015.02.16•【分类】司法解释解读正文《关于民事审判监督程序严格依法适用指令再审和发回重审若干问题的规定》理解与适用一、问题的提出最高人民法院于2015年2月16日公布了《关于民事审判监督程序严格依法适用指令再审和发回重审若干问题的规定》(法释〔2015〕7号,以下简称《规定》)。
为便于准确理解和正确适用,对《规定》的制定背景作如下说明:(一)《规定》的起草背景2007年修订的《民事诉讼法》实施后,民事审判监督类案件的裁判结果出现了两种不好的走势:一是民事申请再审案件启动再审的方式中,指令再审比例逐年升高,从2007年的20%左右上升到2013年的60%左右,但指令再审案件审理后改判的比例却从33%下降到23%。
二是再审发回重审的比例逐年升高,从5%上升到15%以上,有的法院再审发回重审的比例甚至超过50%,但过半数发回重审案件裁判结果与原先相同或基本相同。
对此,出现了一些负面评论:当事人认为上下级法院互相推诿、裁判矛盾;下级法院认为上级法院指令再审、发回重审标准不一、质量不高;上级法院认为下级法院有错不纠。
这些负面评论,以及少量案件多次发回、反复再审的情况,对司法公信和权威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
为解决司法实践中存在的指令再审和发回重审随意性较大的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将“严格规范上级法院发回重审和指令再审的条件和次数”作为人民法院“四五”改革的一项重点任务。
《规定》是这一改革任务的阶段性成果,主要是通过严格规范民事案件指令再审和再审发回重审的标准,来解决指令再审和再审发回重审的“任性”问题,确保再审程序充分发挥依法纠错功能,及时有效维护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司法公正。
“规范指令再审和发回重审的条件和次数”的改革任务,并没区分刑事、民事、行政不同案件,对发回重审也没有区分二审、再审不同程序。
民事诉讼审判监督程序

民事诉讼审判监督程序民事诉讼审判监督程序是指对民事诉讼案件的审判活动进行监督和检查的一种程序。
它的实施旨在确保司法公正和司法权威的有效行使,以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保障社会的稳定和公正。
一、监督程序的主要内容1.受理监督申请当一方认为法院对其案件作出错误的审判决定时,可以通过申请监督程序来追究法院的错误。
监督程序的受理应符合法定条件和程序规定,包括监督申请的形式、期限和受理主体等。
2.审查监督申请法院收到监督申请后,应进行初步审查。
审查的重点在于确定该申请是否符合监督程序的受理条件,以及申请人所提供的事实和证据是否足够支持其主张。
3.决定受理与驳回经过审查后,法院应当根据监督程序的相关规定,决定受理或驳回监督申请。
如果符合法定条件,则应当受理监督申请;如果不符合或申请人未提供足够的证据,则应当驳回监督申请。
4.审查案件材料法院受理监督申请后,应当审查相关的案件材料,包括原始案件的判决书、裁定书、调解书等。
通过审查材料,法院可以进一步了解案件的具体情况,判断是否有审判错误的存在。
5.听取申请人的陈述在审查过程中,法院可以安排听证会或安排申请人到庭进行陈述,进一步了解申请人的意见和理由,有助于判断案件中是否存在审判错误。
6.调查取证如果审查过程中发现有必要进行调查取证,法院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
调查取证的目的在于查清案件事实,获得更充分的证据,有助于正确判断案件。
7.作出裁定在审查完相关材料、听取申请人的陈述和进行必要的调查取证后,法院应当根据监督程序的规定作出裁定。
裁定可以确认原审判决的正确性,也可以改变原审判决或者撤销原判,给予新的处理决定。
二、监督程序的意义和作用1.维护司法公正监督程序的实施使得当事人有权对司法行为进行监督,促使司法机关保持公正和严肃。
它是司法独立和审判权威的重要保障,有助于预防和纠正司法错误。
2.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监督程序的实施为当事人提供了一种保护和维权的途径。
当当事人觉得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或受到不公正对待时,可以通过监督程序申请重新审查案件,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浅谈对我国民事审判监督程序的认识

关பைடு நூலகம் 词
审 判监督 程序
再 审程序
审判 独立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 章编号 : 0 90 9 (0 91 —6 . 1 10 .5 22 0 )01 80
中图分 类号 : 2 . D963
一
审判 监督 程序 和再 审程序 的关系 里, 质正义 应当让位 于程 序正 义 。 实 我 国 《 事诉 讼 法》 五章 和 《 刑 第 民事诉讼 法》 第十六 章 的标题 ( 提起再审的事由过于宽泛, 二) 审判监督程序事实上成为 了 级 审级 以及 另外 在三 大 诉讼 法的相 关 的司法解释 的具 体条文 中 , 《 如 最 高人 民法 院 关于适 用 ( 中华人 民共和 国 民事 诉讼法) 审判监 督程 我 国 民事诉 讼法 中审 判监 督程序 中规定 , 当事人对 已经发 生 序若 干 问题 的解释 》 都是用 “ 等 审判 监督程序 ” 的名称 。 为纠 正 法律效 力的判决 、 定 , 为有错 误的 , 以 向上一 级人 民法 院 申 而 裁 认 可 已经 生效 的判 决、 定和调解 协议等裁 判错误而规 定的再 审程序 请再 审 , 当事人 提起 的再 审事 由就有 1 种之 多 。审判独立 原 裁 仅 3 和 审判监 督 程序 是否 一致 , 如果不 一致那 它们之 间 是什 么关系 则要求 法 官独 立审判 后所 作 出判 决、 裁定具 有终局 性的效 力, 任 呢 ?经过 总结审 判监 督程序 的不 同用法 , 我们 总结 出其有 三个层 何机 关 、 团体或 个人都 应 当服 从 已经 生效 的判决 、 定 。只有 在 裁 次 的含义 。 判 决、 定有特 别重 大 的瑕 疵, 且对 当事人 的合法权 益产 生严 裁 并
论民事诉讼中的审判监督程序——从审判实务审视审判监督程序司法解释

法制 天地 I l l
论 民事诉 讼 中的审判监 督程序
从审判实 务审视审判监 督程序司法解 释
徐 丽
( 州 市 鼓楼 区人 民法 院 , 苏 徐 州 2 10 ) 徐 江 2 0 0
摘 要: 拟对审判监督程序的基本制度加以阐述以明确最高院审判监督程序司法解释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 : 民事诉讼 ; 审判监督程序 ; 司法解释
审判监督程序也称再审程 序,是我国民事 21 .审判监督程序的特点 诉讼审判程序 中争议最大的—个程序, 现拟对其 第一 , 审判监督程序具有补救的性质 。 适用 基 本制度 加以阐述以明确最高院审判监督程序 审判 监督程序并不是审理每一个案 件所必 经的 司法解释的积极意义 。 程序 , 只是案件 讼中的一种特别程序 。 l最高院审判监督程序司法解释出台的背 第二, 审判监督程序是由特定主体提起的 。 景 提起案件再审的 , 有人 民法院提起 , 有当事人申 民事再审事由 ,被视为打开审监程序之 门 请 , 也有人民检察院抗诉。 其他任何人、 任何机关 的钥匙 。民事裁决一旦发生法律效力, 即具有强 都 无权 提 起再 审 。 制 执行力 , 不容轻易加 以变更 。 但是 , 在—些特定 第三 , 审判监督程序审理的对象是已经发 情形下 , 如果对于判决存在的重大错误 , 不加 以 生法律效力的判决、 裁定 , 再审的原因是原判决 、 纠正, 则有违正义之举 。民事再审事由就是法定 裁定确有错误。也只有 当判决 、 裁定已经发生法 的这类“ 重大错误”人 民法院经审查认为再审事 律效力 , 。 并且发 现确有错误的 , 才能通过审判监 由成立即应裁定进入再审程序。19 年颁布实 督程 序进行纠正。 91 施的民诉法关于审判监督程序的规定已被司法 2 . 2审判监督程序与上诉审程序的不 同 实践证 明存在诸多缺陷。如“ 当事人 申请再审 对 首先 , 的主体、 提起 时间不同。上诉审程序 的审查期限和审查方式规定不 明确” ,致使许多 是由当事 人提起 E 诉开始的 , 而审判监督程序 , 应及时再审的案件长期得不到审查 ;由原审法 除了因当事人根据法定理 由申请 再审外 , 民法 “ 人 院进行 审查、 纠错” 客观上导致了当事人对原审 院、人 民检察院也 可以提起和发动审判监督程 , 人民法院公正性 的质疑。 综合了实务与理论界的 序。从时间上说, 上诉程序规定上诉 人必须在法 各方建议 , 我国于 20 年 l 月将 民事诉讼法的 定期限 内提出 , 03 2 超过上诉期限 , 即丧失了上诉的 修 订 纳入 立 法 案 。 权利 , 而在审判监督程序中, 当事人也要在法定 对于哪些情形应当再审 , 一直是解决“ 再审 期 限内申请再审 , 民法院提起再审 , 民检 但人 人 难” 的重要环节。基于此 , 重新修订的民事诉 讼 察院发动再审 , 则不受时间的限制 。 法, 细化了法定再 审事 由, 被各界普遍认 为这是 其次 , 的性质、 程序 提起 的理由和审理 的程 立法修正的亮点。 民诉法列举了十三项外加一款 序不同。上诉审程序是第一审程序的继续, 上诉 的再审事 由, 在很大程度上让当事人明白了在哪 审程序是当事人提起上诉后的必经程序。 而审判 些情况下可以行使 申请再审权利 。 但是这些事 由 监督程序不具有审级的性质 , 不是第一审程序的 的表述中仍然存在不尽明确的地方。 法定事 由中 继 续 。 些关键词如 “ 新的证据 ”“ 、对审理案件需要 的 第三 , 两者发起程序的理 由不同。 当事人提 证据” ‘ 、‘ 适用法律确有错误” “ 、管辖错误 ”等 , 这 起上诉的理 由没有限制 , 而提起再审 的理由则有 些概念在司法实践把握上 ,仍然存在争议和歧 限制 , 必须有法律规定的事 由才能提起再审。
民事案件审判监督总结

民事案件审判监督总结民事案件审判监督是保障司法公正、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重要制度。
通过对民事案件审判过程和结果的监督,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保障法律的正确实施。
本文将对民事案件审判监督进行全面总结,旨在深入理解这一制度的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向。
一、民事案件审判监督的概念与类型民事案件审判监督,指的是对已经生效的民事判决、裁定和调解,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条件进行审查,以确定是否存在错误并予以纠正的法律制度。
其主要类型包括法院自身的监督、检察院的监督以及当事人的申请再审。
法院自身的监督,通常通过审判监督程序来实现。
即各级法院院长对本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调解书,发现确有错误,认为需要再审的,应当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
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调解书,发现确有错误的,有权提审或者指令下级法院再审。
检察院的监督则是通过抗诉的方式进行。
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各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上级人民检察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有法定情形之一的,应当提出抗诉。
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对同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有法定情形之一的,可以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检察建议,并报上级人民检察院备案;也可以提请上级人民检察院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抗诉。
当事人申请再审是指当事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认为有错误的,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当事人一方人数众多或者当事人双方为公民的案件,也可以向原审人民法院申请再审。
二、民事案件审判监督的程序(一)法院依职权启动再审程序法院院长发现本院生效裁判确有错误,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再审。
上级法院发现下级法院生效裁判确有错误,有权提审或指令再审。
(二)检察院抗诉启动再审程序检察院经过审查,认为生效裁判存在法定抗诉情形的,向法院提出抗诉。
法院收到抗诉书后,应当在三十日内作出再审的裁定。
(三)当事人申请再审程序当事人申请再审应当在判决、裁定发生法律效力后六个月内提出;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的;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是伪造的;据以作出原判决、裁定的法律文书被撤销或者变更的;审判人员审理该案件时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等情形的,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之日起六个月内提出。
【实用文档】论民事诉讼中的审判监督程序

论民事诉讼中的审判监督程序内容提要审判监督程序是独立于审级之外的一种重要的程序制度,它不是每一案件必经的程序。
审判监督程序又叫再审程序。
再审程序是我国民事诉讼审判程序中争议最大的一个程序,本文拟对其基本制度及缺陷加以阐述并提出一些改进思路。
首先丛审判监督程序的概念入手,给出定义,阐述了定义的三大特点:(1)审判监督程序具有补救的性质。
(2)审判监督程序是由特定主体提起的。
(3)审判监督程序审理的对象是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再审的原因是原判决、裁定确有错误。
同时从三方面区分审判监督程序与二审程序的不同之处。
其次阐述审判监督的条件、主体、审判及存在的问题:再审必须是由有审判监督权的组织和人员提起;再审必须是针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提起按照再审程序提起再审,是纠正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错误的补救程序;再审必须是针对确有错误的判决、裁定提起。
主体分别为:人民法院再审;检察院抗诉再审;当事人申请再审。
再审案件的审判:裁定原判决终止执行;按法定程序进行审理。
再审程序存在的问题:当事人申请再审难;有些案件反复再审影响了裁判的稳定性;法律规定太笼统难以操作;违背两审终审原则;审级安排不合理,原法院不应再审;未审选定,本末倒置。
最后笔者写出了一些关于再审制度的的想法:正名。
即将审判监督程序改名为再审程序;更新我国立法指导思想;严格再审事由;取消法院依职权提起再审;取消检察院抗诉再审;坚持法的安定性和程序公正原则,放弃“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思想;确立再审上诉制度。
一、审判监督程序的概念1、审判监督程序是指判决确定后,因有法定事由而提出重新审判的程序。
所以,审判监督程序是第一审程序和第二审程序之外的,不增加审级的一种救济程序,它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审判监督程序具有补救的性质。
这就是说,适用审判监督程序并不是审理第一个案件所必经的程序。
只有在发现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确有错误,需要进行再审的才能适用审判监督程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