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选修课程论文(精)
佛教与中国文化
![佛教与中国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867dca35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94.png)
佛教与中国文化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就一直与中国文化相互击撞、相互激荡,演成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波澜壮阔、错综复杂的交涉关系史。
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思想文化的面貌,产生了多方面的历史作用。
首先,佛教作为一种比中国原有宗教更加精巧圆滑的宗教,具有强烈的精神麻醉作用。
它在中国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使深受灾难的中国民众看清人生、乐于忍受,把希望寄托在虚无缥缈的未来世界,削弱了他们的斗争意志。
因而得到历代大多数统治者的支持和扶植,并成为维护封建社会制度的思想政治工具。
同时,僧侣阶层的扩大,大批寺院塔楼的兴造,以及寺院经济的发展,加重了人民群众的负担,破坏了社会经济结构,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其次,佛教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自从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不仅有许多外国僧侣来到中国传经,而且有许多中国佛教徒西行求法,对中外文化的输出与输入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佛教的思想理论的传入,尤其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渗透到了意识形态的各个领域,影响了包括哲学、科学以及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
随着译经事业的进行,焚文的切韵及外国习用的某些词汇同时传入,对中国的语言文字的发展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中国化佛教形成之后,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也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外传。
(一)佛教与哲学佛教作为解脱学,归根到底也是以哲学为理论基础的。
佛教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其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
佛教哲学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哲学,并与中国固有哲学合流,成为古代传统哲学的一部分。
佛教哲学的影响,表现在人生论上,提出人生价值是痛苦,人生本质是空的命题,并以因果报应说为支配人生的铁的法则,成为了对儒、道人生哲学的补充。
在心性论上,南北朝、尤其是隋唐时代的佛教多讲心性之学,对于人的本性、欲望、烦恼等的性质和转换问题,作了细致的阐发,极大地影响了唐以来中国哲学的方向,也是佛教对古代哲学的最大发展。
在宇宙论上,佛教不仅提出现象和本质皆空的学说,还着重阐发了以个人的意识和共同的「真心」为本体的学说,丰富了中国古代唯心主义本体论。
佛学与中国文化论文
![佛学与中国文化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e1c31771af1ffc4fff47ac10.png)
本科生课程论文论文题目:佛学与儒家生死观念的相互影响课程名称:佛学与中国文化任课教师:付优专业:戏剧影视文学班级:戏剧影视文学学号:222013308022019姓名:尹楚文2014年12月20日佛学与儒家生死观念的相互影响一、以佛教的生死轮回说来补充,充当儒家道德教化的新佐证佛教作为一种外来的宗教,能在中国生根发芽,流传千年,与其理论的深刻精致是分不开的。
严格来说,它所探讨的主要是人死后的问题,关于死后的世界的描述吸引了芸芸众生。
佛教的许多观念与儒家倡导是孑然对立的,如佛教宣称人生虚幻,鼓励人出家修行,这在倡导以孝为先,积极面对人生责任义务的儒家看来简直是大逆不道。
所以,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发展史上一直是佛家和儒家思想的争斗。
但是,佛教的很多理论,日渐深入人心,这些理论恰恰又能为儒家的很多主张提供佐证。
因此,在世俗层面,在对社会人生的理解上就存在儒佛并存混用的局面。
尤其是佛教的业报轮回观念。
(一)佛教的生死轮回理论,为个体“行善从德”提供了功利性依据佛教的生死轮回理论认为:人的生命并不是只有一次,而是有新一轮生命的继起。
但是来世并不一定是人,要在六道也即天、人、阿修罗、恶鬼、畜生、地狱中轮回。
这种轮回是无休止的。
也没有规律可循,到底在哪一道中重新轮回。
佛教认为,一个生命死后来生要生于何道,不是命定的,也不是偶然的,而是由做人是的行为决定的。
做人时多行善事,死后会生于善道,做人时多行恶事,死后会生于恶道。
要看你今生的所作所为,即佛家讲的“业”。
这种由生前行为的善恶决定下世生于何处的理论叫做“因果报应”。
轮回也是因果报应的结果。
从佛教的立场看,生命是为了受报和还愿而存在的。
过去许的愿,一定要实践承诺;过去造的业,必须要受报。
因此,生命是因为因果的事实而存在。
佛教的这一理论,是对儒家学说的补充。
儒家把人的贫富、贵贱、寿夭归结为气秉不同,与任梦在现世的作为无关。
儒家只是让人们按照人的本性去做,不计得失,而佛教从另一个角度则看到了人们造善业的功利性结果:我今天的积德行善是会给自己带来好处的,会在下一阶段的人生正落得好的去处。
选修论文(我看佛教)
![选修论文(我看佛教)](https://img.taocdn.com/s3/m/2b4f8abf1a37f111f1855b2c.png)
南京财经大学通识选修课课程论文考试(封面)201 0 ——201 1第二学期课程名称:宗教学任课教师:沈文捷学生姓名班级学号论文题目:我看佛教内容摘要: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左右的古印度,在中国传播近2000年,这被称为三大宗教之一的古老宗教在人们心中有着怎样的作用,它的历史造就了它未来的使命。
它所推崇的佛法与世界文化相统一,它的未来给我们的世界带来了和平与良好的发展。
关键词:佛教过去现在佛教的过去: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左右的古印度,创立之人名悉达多,姓乔达摩,因为他是释迦族,所以人们称他为“释迦摩尼”。
在我小时候,爷爷奶奶经常跟我讲关于佛教菩萨类的神话故事,那时的我一直以为他们是中国的古老文化的产物。
长大了才知道并非如此,它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
在公历纪元前后,由印度传入中国的,那时的中国文化水平也较高,两者相融合形成了中国佛教。
任何一个教派的发展都会伴随着经济、政治的动荡,从而引发一系列的战争。
就比如当年的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曾引发了世人对上帝的质疑,后来他遭到了宗教的迫害。
通过学习这门课,我了解到了佛教的过去的种种经历。
在当时的古印度,有一百多个种族部落,经常发生战争。
那时共有四大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随着战争的发生,一部分的刹帝利人武力水平发展逐渐壮大了起来,吠舍族的商人也以经济创造为主,两家种姓共同掀起了“沙门思潮”运动,针对当时最大的统治者婆罗门教。
这个运动中就包括了佛教。
乔达摩在小时候与常人无异,长大后看到每个人都会生老病死,便四处走动寻求解脱之道。
当时他的思想受到了大部分人的斥责,但他心志坚定,励志践行,实行苦修,黎明起床进行冥想、坐禅。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努力终于成了道。
之后他便四处传教,才有了今天的释迦摩尼与佛教。
佛教的现在:随着时代的变化、经济的不断发展、知识的探索与积累,如今的一些年轻人觉得世界上并没什么佛祖、神仙,认为纯属迷信,他们被称为“无神论者”。
佛教与传统文化
![佛教与传统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a230d88f02d276a200292e14.png)
佛教课堂学习心得首先很荣幸能上老师的《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让我有机会接触和学习到一个新的佛教概念。
我不是一个信佛的人。
当然,我说的信佛是烧香拜佛,祭祀、祈求那些,那些只是一些飘渺的东西,而在我的观念中,佛教应该是一种思想,一种智慧,是追求自身思想提高、觉悟的一种修行。
是一个影响我们的生活活动、世界观、待人处事的一种思想。
是一种文化,深刻影响我过传统思想的一种文化。
而我想了解和学习的是佛教的各种思想,了解佛教的文化,增长见识。
如果说能在这短短的几节课里能真正体会到佛教的精髓,我实在只能略知皮毛。
佛教文化博大精深,单是在国内来分,就有北传、南传和藏传。
北传、南传、藏传里面又有小的分类,分为天台宗、律宗、密宗、华严宗、唯识宗、净土宗、禅宗和三论。
佛教中最广为流传的一句话是:“南无阿弥陀佛”,那么好了,我们就从这句大家都很熟悉的句子入手,来看一看“佛”到底是何意思呢。
“南无”翻译过来是皈依,敬投的意思,“阿弥陀”是无量无边无穷的意思,那么“佛”则译为觉悟者的意思。
连起来就是我们要皈依敬投无量无边的觉悟者。
通俗一点来说,就是要像觉悟者,拥有很多智慧的觉悟者学习。
那么“佛”究竟是不是由人变成的呢?所以经典上说。
一切法由心想生,心即是佛。
佛即是心。
若是一个人的内心清静,那么他也自然是慈悲的、平等的、无私的、自在的、一个字来表达,那就是所谓的“佛”。
有的人学佛很多年, 然而却迷信了。
佛其实不是别人,你若是善良、慈悲、热爱帮助别人宽容孝顺, 仁爱, 你即是佛. 有的人整天满口佛言名理.试问有几个真正懂得真正的含义佛是来源于生活的,是在生活中感悟的.。
只要我们一心向善,在生活中磨难挫折中,只要用心体会感悟,总有一天会觉悟的,什么是佛呢,说复杂很复杂说简单很简单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在高深的境界,也是从生活中慢慢修行而达到的。
所以说只要一心向善不管是谁总有一天会快乐。
不管怎么样,我们每天都应该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和良好的情绪,没事经常笑一笑。
佛教与中国文化
![佛教与中国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9d9719ff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2d.png)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中国传统文化选修课结课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选修课结课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d2956d0ff78a6529647d5377.png)
中国传统文化课结课论文———对中国传统文化课的意见和建议姓名:学号:听过几节《中国传统文化课》后,感觉实在是受益匪浅。
当初选这门课,是为了细细聆听一下中国古老文化的声音。
在这个到处充满了积分、力学、编程的理工科大学环境里,能够静下心来听上几节传统文化课,实在有一种返璞归真,醍醐灌顶之感。
这门课,是地地道道的文化课,国学课。
建筑,文字,江湖,音乐...... 十种中国文化的典型代表在老师的演说下活灵活现地走进了我们的视野。
我们看到的,不是形貌奇异的欧式建筑,不是莎士比亚文集中的异域字符,不是金庸笔下的樯倾楫摧,而是属于我们的舞台楼榭,飘若惊龙,异样社会,高山流水......学到了许多,也感慨许多。
下面,就我本人的感受,对该课程阐述一下我个人的意见。
一、增加几节新课。
十大节课程固然不少,可要想对悠久的文化阐释得面面俱到未免有些困难。
所以我建议能否增加一些新的元素,来让我们继续扩大文化视野。
二、扩大该课程的学生限额。
这是一分难得的文化大餐,为什么不让更多的人来分享呢?据我所知,每学期想报这门课的人很多,可惜限于人数的要求都未能如其所愿。
在此,我真诚地希望能扩大学生限额,满足更多人的需求。
三、增加视频文件。
许多东西仅仅凭借想象是想不出来的。
所以,恳请老师能都多放一些纪录片的片段,不求冗长,只求精制。
以此会让同学加深印象。
这门课程实在是近乎完美,可惜已经结课了。
后悔于有几节课因其他原因未能出席,真是对财富的浪费。
我希望下次还能选上这门课程,来继续品味中国的文化之韵。
高校佛教文化论文
![高校佛教文化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6c400c28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d1.png)
高校佛教文化论文一、“佛教文化概论”选修课程开设的背景笔者对高职学生进行的课堂随机调查发现,多数学生是佛教文化的“边缘观察者”,他们虽然耳闻目睹了生活中的佛教文化现象或事件,但对佛教文化的内涵和实质等缺乏应有的、必要的认识。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学生对佛教文化缺乏正规的了解和学习途径,因此,在高职学校开设“佛教文化概论”等选修课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缺,为学生准确了解佛教文化提供了学习机会。
但由于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作为选修课而开设的课程,教学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可见,结合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高职院校选修课的实际状况,探讨“佛教文化概论”课程的教学设计,优化其教学效果是必要而又迫切的。
本文主要探讨在高职层次学生中开设“佛教文化概论”选修课的定位及教学设计,以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佛教文化并受益于佛教义理;同时,也是抛砖引玉,希望引起众多高职同行对佛教文化课程的关注和讨论。
二、高职学生对佛教文化的了解现状及途径此外,也有学生描述了自己对佛教内涵的认识,这种描述约分为三个方面:(1)佛教是正面的。
如“佛教最重要的是教人向善的信念,教人思考人生的方法,教人饱满精神的修炼”、“我认为佛教就是人们的一种信仰,能让人心平气静,微笑、自信、开朗地面对生活的挫折”等;(2)佛教是负面的。
如“佛教是烧香拜神,求福消灾的”,“佛教是敬神怕鬼的”,“遇到生活挫折而心灰意冷的人便出家做和尚”等;(3)对佛教认识是迷惑的。
如“关于佛教在人们心中,是否是拜神多自有神庇佑其实我最纠结的问题是对佛教的信仰,是否是一重唯心主义是不是一种信则有,不信则无的东西我们会经常看到有一些自称为少林寺的和尚在表演一些‘耍杂’,如喉顶樱枪、铁头功、胸口碎大石之类,是一些佛教精神文化使然,还是当中另有奥妙”从以上七种认识途径及三种认识来看,佛教文化已或多或少在学生的心灵占有一席之地,但整体上他们对佛教文化的认识还处在一种模糊的、表面的和散乱的阶段。
三、“佛教文化概论”课程的具体教学设计(一)设计的整体思路和定位(二)教学内容的设计及选取(三)教学方法的设计本质上看,教无定法,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必须善于运用教学机智,根据学生的现场接受情况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
第四课《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总结
![第四课《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aa960b2fc8d376eeafaa3173.png)
第四课《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总结本课主要讲述了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
我从以下几个方面粗略地总结法义:一:佛教与哲学。
佛教渊源于宗教和哲学特别发达的印度,具有丰富的哲学内涵。
我国古代魏晋玄学,便深受佛教般若思想的影响,隋唐哲学的内涵主要是佛学,宋明理学表面为儒家,内涵却是佛家。
清末民初,谭嗣同、康有为、梁启超、杨度等维新人士,他们的思想源于佛学。
二:佛教与文学、艺术。
佛教对中国文学和艺术创作影响也非常深远,文学及艺术作品代表着作者对世界的观察、心得及生活积累,同时也是作者思想境界的反映,精神信仰的折射。
因此,古代的很多文学作品字画都蕴涵着佛理,流动着禅意。
如果我们不了解佛教,就很难透彻这些作品的底蕴。
所以有说“不懂禅,不足以言诗歌论书画”。
三:佛教与民俗、道德。
国人的很多道德观念也深受佛教影响,如因果报应的观念。
维系社会安定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法律,一是通过道德。
宗教是道德建立的基石,宗教的戒律,是针对人性弱点而建立的。
有些传统宗教排他性较强,或与现实人生距离较大。
而佛教,则立足于现实人生并具有包容性。
更使人容易接受的是。
四:佛教与人生的幸福。
佛教认为生命是习惯的积累,幸福的根本在于良好的心态,未来能否获得幸福,关键取决于心理素质。
因为外在的一切都会变化,面对世间的风云变化,如果能时时保持一份正见,能够始终坦然淡定、宠辱不惊,何时何地都能立于不败之地,幸福感就会油然而生。
五、“空”的智慧。
佛教所说的“空”,非常人所理解的什么都没有。
佛教的“空”,是对存在的一种智慧诠释。
从佛法修行上说,“空”主要是破除“我执”。
世界是无限的,宇宙是无限的,佛法认为我们的心也是无限的。
佛教关于“空”的认识,作用就在于帮助我们打破“我执”,使有限回归无限,生命就会回归到原初的自然状态,成为一个自在的人。
心得分享:1、让我由一种重读经典的计划:如《红楼梦》、《西游记》、古诗词。
特别唐朝的诗歌。
2、佛教应该是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里面应该包含佛教:(1)曾经看过一篇文章好像是北京日报刊登的题目是《佛教的本质不是宗教而是教育》里面提到说今天中国社会人群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语是在佛学经典的翻译流通过程中,添入我国文学宝库。
佛教文化概述及其对中国的影响(五篇范例)
![佛教文化概述及其对中国的影响(五篇范例)](https://img.taocdn.com/s3/m/46ca053d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04.png)
佛教文化概述及其对中国的影响(五篇范例)第一篇:佛教文化概述及其对中国的影响佛教文化概述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在世界各国和各地区,存在着大大小小的宗教派别有成千上万种,但是,公认的世界宗教只有三种: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
在这三大世界宗教中,起源最早的是佛教,已经有2500多年的历史。
佛教在汉代时期顺利传入中国,随后发展成为了适用于我国国情,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的佛教,并对我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佛教产生的社会根源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左右的古印度,创立人名悉达多,姓乔达摩。
因为他出身于释迦族,所以后来人们尊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贤人”。
这个尊称以后非常流行,以致他的本名很少被提及了。
在公元前7世纪到前6世纪的古印度,存在着一百多个种族部落,相互之间发生连年不断的战争。
剧烈的社会动荡,使古印度的社会等级制度也发生着变化。
古印度有四大种姓,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婆罗门主要以祭祀为业,其一上层具有宗教特权,社会地位最高;刹帝利,主要以打仗为业,其上层掌握军事权利,社会地位仅次于婆罗门;吠舍,主要从事工商业活动,其上层经济实力雄厚;首陀罗,主要从事农业和服务业工作,社会地位最低,相当于奴隶。
在兼并战争中,一部分出身于刹帝利的武士崛起,上升为新兴的王族。
伴随着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一部分出身于吠舍的商业人士经济实力增强。
这两部分人要扩大自己的权利,提升自己的地位,就必然与高高在上的,极力维护婆罗门教、种姓制度的婆罗门祭祀贵族发生各种矛盾。
这些社会变化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就是代表刹帝利和吠舍利益的“沙门(出家者)思潮”兴起,并且把批判的矛头指向占统治地位的婆罗门教。
释迦牟尼所创立的佛教,当时也是属于“沙门运动”中的一支。
二、释迦牟尼创教释迦牟尼出身于刹帝利种姓,大约生活在公元前566~486年。
少年时代,他接受婆罗门教的传统教育,学习《吠陀》经典和“五明”。
29岁时,由于看到每个人都要遭受生老病死等各种痛苦,他便离家外出,寻师访友,立志探索人生的解脱之道。
佛教思想对中华文化的影响5则范文
![佛教思想对中华文化的影响5则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ed4f2b07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ed5b347.png)
佛教思想对中华文化的影响5则范文第一篇:佛教思想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佛教思想对中华文化的影响原想这个题目的范围蛮大的不好写,加上自己对佛教的了解也不是很多,但想想就算是自己对自己所认知的佛教以及个人的一些看法的一次总结吧!我个人对佛教的最初认识可能要属孩童时看的电视剧《西游记》了,在里面几乎所有的佛教“名人”都在了,那时候只觉得那些菩萨不仅神通广大而且威严无比,尤其是那如来。
但随着慢慢长大对佛教的了解也多了起来,而且发现周围很多人都与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甚至有时就把他们看做佛教教徒了。
那时候只觉得那些看似佛教教徒的人比其他的人和善而且常常很开心很满足的样子,这些都促使了我的好奇心。
随着中学时代的《中国历史》对佛教的不断加深了解,我对佛教才有了那么一个大体了解。
佛教,是世界四大宗教之一,它的始创者,并非佛教徒幻想中假定的人物,更非一般人所想像的虚无飘渺的鬼神,而是确有其人、其事,而且是有历史考证的伟大圣哲--释迦牟尼佛。
关于佛教最初传入中国的时代,中学的《中国历史》是有确确说法的,但民间确有各种不同的异说。
据一般传说,而又为学佛者所公认的,是汉明帝遣使西域求佛之说。
据史称:‘永明七年,明帝夜梦金人,飞入殿庭,且以问于群臣,太史傅毅对以:“西方有神名曰佛,陆下所梦,得无是乎。
”帝乃遣中郎将蔡愔、秦景 1博士王遵等十八人,出使西域求之。
十年,愔等于大月氏国,遇沙门迦叶摩腾,竺法兰二人,得佛像经卷载以白马,共还洛阳,帝立精舍以居之,名曰白马寺,是为此土有沙门之始,亦为此土有寺院之始。
’佛教是历史上一种文化思想革命的产品,而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文化的影向既深且巨。
如果说:儒家的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则佛学该是中国文化的心脏。
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本位文化,则佛教之输入,竟使中国本位文化第一项变质,而成为本位文化之一,这是无可否认的事贸。
所以,我们要研究中国文化,首先要研究佛学;要复兴中国文化,首先要复兴佛教,欲想使中国文化传播于世界,更非先发扬光大佛教不可。
中国传统文化大学生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大学生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1d744076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d7.png)
中国传统文化大学生论文本文通过对佛教的传入及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等进行介绍,阐述汉化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发展与演变,通过分析佛寺的建筑特点,展现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大学生论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中国传统文化大学生论文篇一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摘要:本文通过对佛教的传入及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等进行介绍,阐述汉化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发展与演变,通过分析佛寺的建筑特点,展现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关键词:汉化佛教中印文化交流一、佛教的基本概述佛教是公元前五、六世纪时,释迦摩尼在南亚次大创立的。
其基本教义是:把现实世界认为是“无常”的,即迅速变化的和虚幻的。
而现实人生则是“苦”的。
“苦”的基本原因既不是神的安排,也不在于社会环境。
而是由于个人自己造出的“惑”“业”所致。
“惑”指贪、嗔、痴等烦恼;“业”指身、口、意等活动及其造成的结果。
根据个人善恶行为,今生之因在未来成果,如此“轮回报应”、生死循环变化不已。
要摆脱“苦”就要皈依佛法,按佛教教义修持,完全克制自己的世俗欲望,最后超出生死轮回,达到最高境界“涅槃”。
它的教义富于哲理、学术,吸收其他教派教义和古代神话、传说、故事,传承发展中派系繁多,而且形成了各自经典,集结成“三藏”及“大藏经”。
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多神教系统,有“佛”、“菩萨”、“罗汉”、“诸天”、“鬼神”等一系列庞大复杂的崇拜对象。
在这一系统形成后,又用多层次的清规戒律严密的将信徒组织起来,分为“七众”,即出家五众: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
在家二众:优婆塞,优婆夷。
佛教在发展中,由于对教义和戒律的认识产生分歧,产生了许多教派。
大致地说,较原始的佛教教派,被称为小乘佛教,以自利修罗汉果为最终目的;一世纪左右兴起的大乘佛教,则以利他修菩萨形成佛为最终目的,小乘只承认释迦摩尼一人是佛,大乘则认为大千世界有无数佛。
七世纪后,大乘佛教中一部分派别与婆罗门教混合,形成密教。
中国文化史论文-佛教在中国的发展
![中国文化史论文-佛教在中国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c40f182b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712267e.png)
中国文化史论文-佛教在中国的发展第一篇:中国文化史论文-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产生于印度的佛教,由于文化传统和社会背景的不同,它在许多方面都与中国固有的思想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但佛教不仅非常懂得“入乡随俗”的重要性,在它传入中国以后,十分注意与中土原有的思想文化相适应。
人们常说,佛教自传入始,就开始了一个不断中国化的过程。
从历史上看,佛教自两汉时经西域传至中国内地后,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它只是在皇室及贵族上层中间流传,一般百姓很少接触。
到东汉末年,佛教开始在社会上有进一步的流传。
在汉代佛经的翻译中,对中国思想文化的迎合特别表现在对儒、道思想观念和名词术语的借用上,因而汉代的译经儒化和道化的倾向十分明显。
汉译佛经的老庄化倾向不仅有利于佛教思想在中土的传播,而且也加深了佛教对中国传统思想发展的影响。
魏晋玄学的形成与发展以及玄佛合流的出现,都与此深有关系。
汉代译经还十分注意对以儒家名教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传统社会伦理的迎合。
三国两晋时期,佛教在与中国固有思想文化的相互冲突与相互融合中得到了迅速的传播与发展,特别是社会的分裂与动荡不安,百姓的苦难与被拯救的渴望,为佛教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土壤,使佛教得以赶超中土原有的各种宗教信仰而与传统的儒、道并存并进,为隋唐时期与儒道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奠定了基础。
两晋时,随着魏晋玄学的盛行,佛教般若学也依附于玄学而得以大兴。
这个时期,在佛经继续译出的同时,开始出现了一批从事佛教理论研究的中国佛教学者。
随着佛教在三国两晋时的逐渐兴盛,佛道之间的矛盾日益明朗化。
佛道之争在南北朝时甚至酿成了流血事件。
而佛道之间的争论也从反面促进了双方的进一步发展。
南北朝时期是佛教与儒道关系全面展开、也是佛教在三教关系中进一步的时期。
随着佛教的日趋兴盛,佛道儒三教之争,特别是佛道之争也在这个时期突出了出来,“三武一宗”灭佛事件有两次出现在这个时期,而这两次灭佛事件都与佛道之争有密切的关系南北朝时期,由于南北社会政治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南北佛教也形成了不同的特点和学风,佛教与王权以及佛教与儒、道的关系在南方和北方的情况也有所不同。
佛教与中国文化
![佛教与中国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2cd0a2d06f1aff00bed51ec8.png)
佛教:东方文明的支柱【摘要】:佛教中国化已经日益被各位佛学家所重视,关于佛学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佛教如何传入中国,并逐渐与中国文化相融合,佛学传入后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以及我们该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的引入,以上如此种种问题都是我们值得深刻思考的。
下面我在此就做个简单的论述。
【关键词】:佛学;中国文化;儒释道;传统文化泱泱中华大国,自“伏羲画八卦”开始文明的第一步,五千多年的沉积,中国的文明博大精深,而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又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了“儒释道”三大文化思想体系,这三大文化思想体系既独立又相通,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过去两千多年前,东方文明的两颗最灿烂的明珠,相倚在亚洲的同一枚蚌壳里,一缕若明若暗的佛光从亚洲的南端照到亚洲的东部,但是两者相互照耀,究其原因,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的阻隔是一个原因,两个文明都崇尚“内视”,是另一个原因。
而这缕佛光现在知道现在也还普照在中华民族,更为中华传统文明增添更鲜艳的一道色彩。
(一).中国的文化史中国五千年多年的文化史,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秦汉以前是本位文化。
在这个阶段,中国传统文化渊源一伏羲画八卦而建立《易经》天人之际的文化为基础,是属于原始的,质朴的,科学而哲学的文化,经过夏商周演进便形成以易,礼为中心的天人思想。
2.秦汉以后,直到明清,是中印文化合流时期,也就是中国文化第一次吸收新血液而变质的时期。
这个时期,传统文化分化,周秦之际,形成诸子百家百花争鸣学术思潮,再经秦,汗前后演变,渐次形成儒道墨三家学说思想特立独出的形态。
魏晋南北朝的演变,产生隋唐儒释道三家鼎立局面【1】。
3.明清到现在是第二次变质,吸收外来文化,即是中西文化合流时期。
若再分析,即有下面的七期:从三皇到老子以前,是中国文化胚胎时期。
经老孔到秦汉是本位文化长成期,也为道学盛行期。
从两汉至两晋是儒学盛行期。
从两晋至隋朝以前是道教复兴期。
隋唐是佛学极盛期。
宋元明是佛儒混合期。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融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融](https://img.taocdn.com/s3/m/93b18e97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e19bc48.png)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融在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深厚的交融。
佛教自西域传入中国,不仅在信仰和宗教方面给予了中国人民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影响、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和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影响1. 理念交融佛教强调“空”、“无”、“缘”、“悟”,主张从痛苦中解脱,追求心灵的安宁与平和。
而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仁义礼智信”,倡导伦理道德,追求和谐与中庸。
佛教的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产生了共鸣与交融,相互借鉴,互相影响。
2. 艺术融合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与中国的绘画、雕塑、音乐等艺术形式产生了深入互动。
佛教艺术融合了中国传统绘画和雕塑的艺术风格,形成了具有独特韵味的佛教艺术风格,如洛阳大佛、敦煌壁画等都是佛教艺术的杰作,展现了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融之美。
3. 文化共通佛教弘扬慈悲、智慧和善行等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追求人伦关系、道德准则的理念相契合。
佛教的禅宗等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致性。
佛教的传入也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二、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1. 佛教传入中国佛教最早是通过丝绸之路从西域传入中国。
公元前2世纪,汉朝时期,佛教传入中国,西域与中国之间的文化交流逐渐增多。
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逐渐在中国扎根,为中国文化的融合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2. 佛教在中华文化中的融合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
佛教的经文翻译、传教活动以及修行方法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出了中国的佛教体系,如禅宗、华严宗等。
佛教的发展过程中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元素,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
三、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1. 倡导人伦关系佛教倡导众生慈悲为怀,尊重他人权利与尊严,提倡平等与和睦的人际关系。
中国佛教宗教文化的论文
![中国佛教宗教文化的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d9211301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3b.png)
中国佛教宗教文化的论文中国佛教宗教文化的论文摘要:五蕴为佛教文化中表述人、心理与环境关系较为重要的概念。
在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背景下,从限定的五蕴视角,对佛教文化景观和感知主体在其中的感知重新进行研究。
着重从心理系统的功能与作用过程,研究人在佛教文化景观中得到的信息、感受、认知,以及能动、理解的五种聚合,也对佛教文化景观进行了解读与分析。
强调佛教文化景观感知和景观的独特价值与意义。
也为其他文化景观感知提供参考。
关键词:文化景观; 感知心理; 作用力; 时间材料; 佛教; 五蕴中国佛教文化源远流长,中国佛教文化景观也是诸多物质文化遗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作为佛教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之一,佛教文化景观已经成为佛教文化、人为景观实体以及自然景观的复合体,承担了佛教文化展示、传播和发展的重要任务,对自然和社会有着特殊的影响。
通过独特的感知视角看见并看清文化景观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从而了解文化景观应有的独特功能和具有其自身特点的天然属性和文化属性,对于其他文化景观亦是如此。
一、五蕴与佛教文化景观关系概述(一)五蕴及其概念的提取与限定五蕴这一名词在佛教经典中经常可以见到。
“五蕴:色、受、想、行、识之五法,皆积集为性者,故云五蕴。
” [1]91-92下表就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将此五蕴功能做了准确清晰的阐释。
基础心理学角度简释外界刺激形成境界感受领会作用形成情感影像、联想作用形成概念反观、推理作用形成意志观察、验证作用形成认知理解心理系统外界信息摄取感受系统认知系统能动系统理解系统[FL(K2]在佛学研究中,着重阐释这五蕴中的对人的负面影响,和强调出离五蕴负面影响而达到的境界。
而以五蕴感知角度对佛教文化景观进行解读和讨论的时候,着重的是感知以及心理系统方面的功能与其作用过程。
从而达到在文化母体本身角度彻查外界景观环境与受众心理作用过程的目的。
(二)五蕴体系与佛教文化景观感知的重要性分析随着景观研究的深入,人们对环境和自然的思考的深度也逐渐加深。
佛教与中国文化论文
![佛教与中国文化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7f7ce995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e6.png)
佛教与中国文化论文第一篇:佛教与中国文化论文佛教与中国文化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中最古老的宗教。
中国文化是世界人类三大文化中光辉灿烂的一支。
佛教自公元一世纪传入中国,在长达2000年中,中国与佛教的有机结合产生了极为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其影响扩大到亚洲其他国家,促进了各国民族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近2000年来,佛教逐渐与中国的本土文化道家和儒家相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影响。
在中国社会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今天,研究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对于如何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问题,促进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具有重大意义。
佛教原产生于古印度,于东汉永平十年,即公元67年传入我国,迄今已经有1935年的历史了。
佛教在印度本土的流行约有1800年的历史。
佛教的发展大致可分三期:前六百年,为部派佛教形成时期;中六百年,为显教大乘发展时期;后六百年,为秘密佛教流行时期。
初期佛教以上座、大众两部为主,三四百年中分化为十余种部派。
其中上座部,分为南、北二传。
中期的大乘佛教,于公元二世纪中传人中国汉地,公元七世纪起又自汉地和印度传入西藏。
公元十一世纪起,印度后期逐渐盛行的秘密佛教,又大量传入西藏。
印度这后二期的佛教,又在中国形成汉语系和藏语系两大系统的佛教。
在长达两千年的历史时期中,中国传入了印度佛教三个时期的全部内容,形成了三大语系的佛教。
我们从阇那崛多、玄奘和阿底峡的传记及译经史实得知,大乘显密经论的原本中国保藏最多,其中不少重要经论,印度本土反而没有全部流行,如《华严经》、《大集经》、《大智度论》等。
中国佛教的丰富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为典籍的浩瀚,二为宗派的繁多。
在汉语系佛教中,现存译典一千四百八十二部,五千七百零二卷,除去重译本还约有四千四百卷,其中声闻乘三藏约一千四百卷,大乘经论约三千卷,全部约合梵文二百五十万颂。
另有历代汉文著述一万余卷,折合梵文七、八百万颂。
中国佛教文化论文
![中国佛教文化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44da147a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90.png)
中国佛教文化论文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佛教自汉代传入我国,历经两千余年的演变,逐渐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佛教文化。
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佛教不仅丰富了我国的文化内涵,还对民众的道德观念、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1. 佛教传入中国的初期佛教传入中国初期,主要在宫廷和士大夫阶层传播。
东汉末年,楚王刘英首开官方信佛之先河,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随后,佛教逐渐向社会各阶层扩散,尤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得到了迅速发展。
2.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佛教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吸收儒家、道家等传统文化元素,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
如佛教的因果报应观念与儒家的伦理道德相结合,使得佛教更加符合中国人的价值观。
同时,佛教的修行方法也为道教所借鉴,促进了三教合一的发展趋势。
3. 佛教宗派的兴起随着佛教在中国的深入发展,各种宗派相继兴起。
主要有禅宗、净土宗、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宗等。
这些宗派各具特色,为佛教文化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其中,禅宗和净土宗对后世影响尤为深远,成为我国佛教文化的两大主流。
二、中国佛教文化的特点1. 重视修行实践中国佛教文化强调修行实践,认为修行是达到解脱的关键。
各宗派都有独特的修行方法,如禅宗的参禅打坐、净土宗的念佛往生等。
这些修行方法旨在帮助信徒净化心灵,实现生命的升华。
2. 倡导慈悲为怀慈悲是佛教的核心价值观。
中国佛教文化倡导慈悲为怀,强调关爱众生,尊重生命。
这种精神在我国传统社会中具有重要地位,对民众的道德观念产生了积极影响。
3. 融合多元文化中国佛教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融合其他文化元素,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文化内涵。
如佛教艺术、佛教建筑、佛教音乐等,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 传承与创新并重中国佛教文化在传承过程中,既注重保持传统,又不断进行创新。
各宗派在继承前人教义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发展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佛教思想。
这使得佛教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至今仍在我国乃至世界各地发挥着重要作用。
佛教文化选修论文
![佛教文化选修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19709700eff9aef8941e0648.png)
佛教文化与行善的影响佛教的文化源于婆罗门教的生死轮回和因果报应的思想,但是它反对人依照出生种姓等级而认定命运,而是相信人人都可以通过自身的修行来达到成佛——正所谓“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
圭峰宗密禅师也说过“一切众生无不具有觉性,灵明空寂,与佛无殊”。
所以佛教比其他宗教更加注重自己的修养,比较适应于东方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所以在东方世界得到广泛的传播。
近代以来,佛教对人类文明的影响已不仅局限于古老的东方和中国,而且对西方文明的影响也日益深刻。
佛教文化具有的宽容性与开放性,不仅应当体现在尊重其它文化的合理成分上,也应当体现在容纳其它文化的合理成分,比如科技文化和其它宗教文化中的合理成分上。
佛教确实应当发展成为一种“非宗教非哲学”的价值观念体系,在人类文明今后的发展中,起到一种引领潮流的作用。
因为,正如众多有识之士所提出的,人类文明如果向穷究物质、征服自然的外向途径发展,则肯定是没有出路的,这也是当今西方文明面临诸多危机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人类文明的发展,应当是由外求转向内求,以改善人类身心素质、挖掘人类生命自身的潜能为方向,由修心、修身而实现自身生命的变革,使人类的精神面貌和社会面貌焕然一新,进而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与生存环境,并最终走向和谐。
以下就是我对佛教文化的个人理解以及看法。
我想从“行善”这个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角度来解释佛教文化的影响。
首先,从外在层次上说,“行善”指不做损人害人之事,成就别人做成好事。
而从内在层次上说,“行善”指从内心上追求真善美,从精神上进行道德约束。
而佛教是一种有关“心”的宗教。
它认为人的意念从心中生,善恶由心中发。
真象征知识与理性,而善代表道德,因此真未必善,而善也未必真。
我个人认为,善更重要些,康德说过:一个人可以没有知识,但不能没有道德,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人有道德。
一个人只有拥有真与善,他才肯能被称作美。
真善美,是人的理想追求。
佛家对行善积德的释义为:行善积德就是通过各种对治方法将内心的污染消除,使自己内在美好品德得以显现,内在的清净功业得以开发.比如说人的贪欲就是污染,有污染就会产生弊病造成无尽的痛苦,用布施这个对治方法去消除,这样我们清净性德才能得以显现,才能使人更加的快乐.具体的内容就要看自己哪方面的污染比较严重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