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应慎写慎读官场小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党员干部应慎写慎读官场小说
艺术的“真实”绝不同于生活的真实,官场小说中的官场生态和官员形象也绝不等同于现实,党员干部都会对此有真实的感受,包括曾经或正身处其中的官场小说作者们,他们绝不敢信誓旦旦地说自己所看所写所感都是真的。但为什么作为党员干部或者曾经的党员干部有人却热衷做官场小说的作者和读者呢,其原因既有历史的,又有现实的,但其影响可能更加广泛,危害可能更加恶劣。
历史地看,官员是得意的文人,文人是失意的官员。《论语》中“学而优则仕”成为千百年来入仕的一个重要标准,虽然几千年来我国官员的选拔任用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弊端和问题,但通过科举制度以及各种选拔考核制度,包括今天的公务员考试,总体上还是保证了学而优则入仕的传统。因而从某种程度上讲,入仕之人有一手好的文笔甚至能够写出流传千古的好文章一点都不令人怀疑,李白、杜甫、白居易、范仲淹、苏轼、司马光、王安石甚至陶渊明都可为此作注解。但从古至今仕途发展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每一级领导都有每一级的责任,级别越高,权力越大,面临的责任越重,风险越大,当然竞争也就越大,不能在仕途上如愿以偿的“失意文人”自然是越来越多。仕途顺利的在职者由于要务在身,无时读文或因有所顾忌而不愿作文,而普通的老百姓因为没有接触这个圈子不了解情况仅凭想象很难为文,只有 “江州司马青衫湿”的仕途“失意”者,才能既有题材,又有时间,还有感悟地去读去写。但他们所看到的、所描述的、所感受到的肯定和仕途顺利者不同。但是,无论是春风得意的成功者或者板凳已坐十年冷的失败者,反映的都是片面的,都带有各自的感情色彩与浓厚偏见。而大多数官场小说的作者读者都不是仕途的顺利者,造成他们仕途不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他们在所难免地把失败的原因归咎于客观,很少从自身出发去反省反思。他们虽然宣泄了情绪,从失败感中解脱出来,然而这种负面情绪却会形成一种错误的印象误导,与官本位的封建消极文化相呼应,甚至还有意制造夸大权力斗争和矛盾,恣意渲染人的内心的阴暗面和消极腐败的东西,以钱欲和色欲为卖点迎合低级趣味来提高点击率和发行量。
现实地看,“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是失意不平的挫折感激发了写的冲动和读的共鸣。更何况置身于精英荟萃、竞争激烈的政治生态环境中,现实的失意越多,精神补偿的需求就会越强烈,当不顺意的共鸣叠加时,那些光明的积极的正面的东西或是向上的努力这种精英政治中的主流就会被
视作非常态。相反,不平而鸣的不如意往往被放大甚至是融入感情的想象夸大,写与读之间在这种看似真实实则失真的虚拟中为了补偿情感的需要而产生一种奇妙的共鸣,而在这种看似融入艺术创作的所谓艺术的真实和现实中关系国计民生的真实的碰撞中,真实的政治生态却被艺术扭曲失真。这种情绪和一些似真似假的典型素材的融合却更容易让现实生活中的广大民众信以为真,把现实虚幻混同于真理与现实,陷入小说描述的夸大甚至虚假的情节中不能自拔。
不平则鸣是世间万物的天性,任何人做任何事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发些牢骚在所难免,一味克制而没有宣泄渠道反而会引起种种问题,于是就有了调侃、恶搞、段子等等。但是党员干部因为一时的失意就逃避现实,忘却党性,或在虚幻的官场小说阅读中寻求虚假的精神慰藉,或在现实中不分场合,没有分寸地渲染扩大直至恶意地造势为文,造成的影响非常恶劣。一方面,容易让自己变得更加易怒消极,从而扭曲改变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利益观,必然会对行动产生影响和支配,让人由语言偏激演变成行为偏激,少数人有可能由于心理失衡和吃亏补偿的心理而盲目效仿,走上腐化堕落、违法犯罪道路。另一方面,以网络为代表的全媒体渲会在震波效应中成倍放大负面影响,让群众和社会受到蒙蔽和误导,最终有可能会形成不给医生送红包做手术不放心,不给老师送红包上学不顺心,不给上级送红包工作不安心,这种人人自腐、人人自危的局面。
作为党员干部,每个人都是民众关注的焦点和社会的典范,每个人的言行都与所在组织集体的荣辱相关,都与社会导向相关,这是党性的要求,也是使命职责要求所需。要能够辩证看待个人得与失,不能因为个人的情绪或者谋私利的需要就不管不顾地去怀疑揣测组织、上级和同事,抹黑组织和集体。只有像爱惜自己的羽毛一样珍惜荣誉,始终讲党性、顾大局,讲大义、守纪律,做到得意不忘义,失意不失义,让义贯穿于生命的始终,才能让短暂的一生活得有意义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