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问题的多维视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生问题的多维视角
[摘要]民生问题是一个值得重视并亟待解决的重大而现实的问题,它有着极其复杂的现实形态。
因而,以多维视角观照民生问题,并以诸种视角的整合与融通检视和反思民生问题,已经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民生问题;经济视角;政治视角;社会——文化视角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民生问题的落实已经构成了文明进步的一种基本指标和重要的衡量尺度。
一般来说,所谓民生问题,就是有关国民生计、生存、生活与发展等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问题。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品的文献中,马克思、恩格斯在其创立的唯物史观中则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民生思想。
马克思提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
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1〕。
就这一意义说,衣、食、住等这些物质需要,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民生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民生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虽然衣食住行仍然是民生的内容,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改善,民生涉及的范围已超出原有视域。
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所指出的一样:“一有了生产,生存斗争便不再单纯围绕着生存资料进行,而是围绕着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进行”〔2〕。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民生内涵有了新的扩展,民生思想得以进一步张扬。
在当代语境中,民生范畴已经由物质生活扩展到人们基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社会生活、文化生活等重大领域,已经由满足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物质层面的东西,逐渐上升为政治形态及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等非物质需求层面的整体样态。
因而,意味着以多维视角观照民生问题,并以诸种视角的整合与融通检视和反思民生问题,已经具有某种不可回避的特殊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经济视角下的民生问题
民生问题首先是一个经济问题,直观地反映在广大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存与生活的物质层面。
现阶段我国民生问题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社会成员在经济上的分层现象日益明显,呈现出差距愈益拉大的趋势。
在现象层面上来看,教育、就业、住房、医疗、社保等问题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一部分困难群体的经济收入。
进言之,民生问题是各种稀缺资源不平等分配的结果。
资源分配的悖论——政治、经济、文化等资源人人都必需但又无法平均分配,是导致民生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
民生问题更是当前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等过程中亟需解决的民众生存与发展、济贫与致富、平等与效率等矛盾的尖锐凸显。
它事关中国改革发展进程中能否解决好人民群众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直接关系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决策能否切实贯彻落实,更关系到中国的改革发展能否进一步向前推进,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民生建设的根本途径是发展经济,只有经济发展才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高度重视民生建设。
毛泽东同志颇为有力地揭示,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使人民过上幸福生活。
在此基础上,邓小平空前深刻地提出,社会主义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
江泽民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4〕,胡锦涛进一步强调指出,中国最紧迫、最现实的任务就是集中力量发展经济,不断改善人民生活。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要求,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
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认为,不仅要通过加快经济发展来改善民生,而且要在不断改善民生的过程中,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创造必要条件。
换言之,改善民生与发展经济是辩证统一相互促进的。
人类社会的发展集中体现在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上,必须坚持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相协调。
经济发展直接影响着民众的生存生活。
但是,经济发展本身并不是发展的全部,这意味着它并不能自然地解决人的发展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曾精辟地揭示,民生问题即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
因而,就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来看,可以说,就是经济与民生的关系问题。
因为经济发展和民生问题是息息相关的,经济发展是人的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的最基本条件,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无疑是经济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的终极目标。
二、政治视角下的民生问题
民生问题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问题,更是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
民生问题直接影响决定着社会发展进步、社会主义制度存续与否与人民民主政权兴亡成败的重大政治问题。
我国古代就高度重视民生问题,并将其提升到治国理政的层面,将“民生”与“国计”并驾齐驱,“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充分表现了民生问题的重要性,也突出地强调了民生问题的政治涵义;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中极为深刻地指出,“民生”问题不仅要求物质利益的满足,而且要求政治权利的实现;在依法治国的现代社会,关怀“民生”,有必要关注和重视人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实现。
因而我们似乎没有理由不认为,“民生政治”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民生建设的重要内容。
毫无疑问,“民生政治”的践行,就是要求我们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逐渐扩大人民群众民主政治权利,进一步发展人民群众的民主政治生活。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民生问题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并进一步改善民生,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5〕。
显而易见,民生问题已经放在了党和国家工作的更高位置。
民生问题的解决,直接体现了我们党执政能力、执政水平是否到位,执政地位是否稳固的问题;更直接与现阶段我国政府的公共服务意识是否明晰、服务是否规范运作、公共服务质量是否合格有关,不仅反映出政府执政的价值追求,还反映了政府的政治意志。
因此,民生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政策操作问题,更是治国理念的体现和治国水平的检验,体现的是整个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
关注民生、重视民生、改善民生、保障民生,不断满足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宗旨和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6〕。
显然,这些简洁精辟的文字明确表明了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一面鲜明旗帜。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7〕。
回顾中国共产党80多年的历史,无疑是一部不断重视民生、改善民生的历史,就是为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奋斗的历史。
(三)社会—文化视角下的民生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民生问题不仅是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问题,而且与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息息相关。
要实现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相协调,努力改善民生,就有必要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的社会主义新制度;更为重要的是,确立以民为本、重视民生的价值原则。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经济发展仅仅只是手
段,而人的发展才是最终目的。
因而,可以断言,只有人的发展才是衡量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根本尺度,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就直接体现在民生的不断改善。
民生问题直接与社会发展、社会稳定紧密相连,是社会发展的“晴雨表”。
改善民生、解决民生问题,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
当前,只有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财富不断增加的基础上,切实解决好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坚持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向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建立健全各种保障体系,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发展需求,才能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和提高人民的幸福。
一个社会,如果连基本的民生问题都不能解决,就根本谈不上和谐。
民生离不开文化,文化是民生的需要。
衣俊卿教授认为,“在最根本的意义上,文化是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对象化,是人之历史地凝结成的稳定的生存方式和活动方式。
”〔8〕由此可见,文化是作为人类稳定的生存方式和活动方式,它包括迄今为止整个人类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社会意识、价值标准、审美情趣、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等。
进言之,文化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又是民生幸福的重要内容。
哲学家休谟说过:“一切人类努力的伟大目标在于获得幸福”。
中国共产党关注民生的终极尺度也是要让人民群众生活得快乐和幸福。
经济增长为了人民的幸福,政治善治为了人民的幸福,文化建设同样也是为了人民的幸福。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今天,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没有文化就不会有健康幸福的民生。
在一定意义上说,文化不仅是民生之需,更是民生之魂,解决民生问题必须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更加自觉地将文化建设安顿在民生的本位上。
人民大众不仅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享有者。
当前需要做的是通过大力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使文化发展的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在文化上,批判资产阶级腐朽思想文化,加强共产主义理想教育,培育共产主义新人,增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感,为实现民生和谐发展创造文化条件。
三、结语
概括而言,上述视角皆有其合理性,但是也蕴含着内在的否定性:经济视角注重强调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但是并没有意识到,这两者并不能自动保证民生问题的基本解决;政治视角尽管强调政治上层建筑的合理性、与经济基础的协调性,但是同样没有意识到,协调本身并不是目的,关键还在于能不能切实地保障民生和巩固、发展民众权益;社会-文化视角虽然体现出更大的综合性特征,但是也没有意识到,社会进步、文化发展如果能对改善民生构成直接的、现实的意义,也需要对社会的基本结构、基本过程进行以民生为导向的规约和限制。
由此可见,单一视角固然重要,但是以诸种视角的整合与融通来观照、检视和反思民生问题,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此种整合与融通是认识及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立足点。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式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9.
〔2〕马克思恩格式选集(第4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2.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4〕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482.
〔5〕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7.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3.
〔7〕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12.
〔8〕衣俊卿.作为社会历史理论的文化哲学〔J〕.哲学研究,201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