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与提升青少年文化素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与提升青少年文化素质

张守华

(山东女子学院,济南250300 )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和标志,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青少中的传播和教育,对保护民族文化遗产,丰富文化生活;传承民族文化传统,提高人文素质;发扬民族文化精髓,弘扬民族精神具有重大意义。青少年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模式与途径主要通过将民风民俗节庆礼仪教育、中国戏曲表演艺术欣赏、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与青少年素质教育相结合,并进一步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素质教育;青少年

一、青少年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意义与价值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文化的传承离不开教育。经济飞速发展,一些青少年对世界品牌、西洋节日越来越熟稔,谈论起来如数家珍,但却可能对我们民族历史悠久、传承几代的老字号或是固有的一些传统节日知之甚少。这一现象不能不提醒人们注意,如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已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璀璨的中华文化,培养具备中华民族优秀品格的青少年,是中国当代青少年素质教育必须承担的历史责任和重大使命,也是对广大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很好素材。社会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参与的程度,从根本上决定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未来命运。因此,青少年教育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最为核心和带有根本性的举措,通过一系列宣传和实践,可以在广大青少年心灵中埋下热爱祖国、热爱文化的种子,会在他们未来成长的道路上潜移默化地发挥作用,对所有文化遗产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创造性转化,提升青少年文化素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二、青少年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内涵

(一)保护民族文化遗产,丰富文化生活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岁月中,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保护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连结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无论是民歌、塑画,还是舞蹈、戏曲,都是源于古代劳动人民劳动之中或之余的自我娱乐。多数民歌的形成和发展,是在笨重的体力劳动之中,是劳动者协调动作、抒发心声、调剂精神、消除疲劳、提高效率的最好“工具”。民间舞蹈,同样是劳

动者为了取乐,重复多种劳动、狩猎的动作,模仿各种动物的姿态而逐步形成的。民间戏曲也是伴随着劳动人民对文化生活要求日益提高而产生的一种综合性的艺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保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拓展民族文化形式的发展空间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传承民族文化传统,提高人文素质

知识是素养形成和提高的基础,素养是知识内化和升华的结果。在知识海洋里汲取大量养分是青少年提高素养的必然之路,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优秀成分是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需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饱含民族学、民俗学、哲学、文学、艺术、地理学、化学、物理学、医学、天文学知识,也饱含织造、陶瓷、建筑、制茶、酿酒、煮盐、矿冶等科技知识,学习掌握这些知识技能可以帮助青少年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无形中也提升了人文素养。①

此外,我国各民族的衣着打扮、饮食习惯、节日风俗各不相同,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知识,参与和欣赏民间歌舞、民间游戏、民间竞技和杂艺等民俗活动,不仅可以增强体质,活跃生活,有助于各民族学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而且可以感知先辈业绩,陶冶道德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增加生活情趣,培育积极、健康、向上的人生观。

(三)发扬民族文化精髓,弘扬民族精神

作为一个拥有数千年从未间断文明史的文化大国,我国拥有十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活态的文化,不仅构成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渊源的基因。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业绩,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只有传承发扬自己的民族文化精髓, 炎黄子孙才能秀于世界之林。基于此,对青少年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就应侧重发掘和展现民族文化中的精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中的那些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因为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历史产物,是民族的灵魂和精髓,是一个民族先进文化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前进的不竭动力,它根植于民族文化的沃土之中,是深植于民族文化沃土中的精神之树。在当今世界,我们只有弘扬自己优秀的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才能抵制敌对势力进行文化渗透和“和平演变”的阴谋,才能使中华民族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三、青少年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模式与途径

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发展在未来将遭遇国内外双重的压力与挑战。一方面,青少年的观念、思维模式和审美追求等一直被日韩、欧美等流行文化和时尚长期驾驭,不能自拔,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传统文化缺乏全面的民族认同感。另一方面,某些学校自身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良莠不齐,有的迫于升学、就业数据指标,而忽略“非遗”素质教育;有的虽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但教学方法刻板,忽略了青少年个体的阶段性、差异化特征。此外,非物质文化遗产很难真正融入课堂和“田野”教学,无法做到与之衔接得“严丝合缝”。这些都造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工程中的青少年参与力不从心的现状。

因此,教育机构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与素质教育更紧密地结合起来,充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资源,进一步改进学生素质教育的教学思想和模式,形成一个更系统、更科学、更高效的教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模式。

(一)将民风民俗、节庆礼仪教育与青少年素质教育相结合

民风民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则之不同,称之为"俗"。礼仪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有56个民族,各民族风俗习惯、节庆礼仪也各不相同。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正恰当地反映了风俗礼仪因地而异的特点。民风民俗、节庆礼仪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传统美德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而作为其精髓的儒家伦理更是源远流长。

利用民风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要结合具体的民风民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