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教育中关于信仰教育的问题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思政教育中关于信仰教育的问题探讨
信仰教育是高校思政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应当加强信仰教育,加强信仰教育的前提就是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核心,将学生与教师作为教育主体让教学模式更加丰富多彩。
一、高校思政教育中信仰教育的现状
我国近年来,由于教育制度的不断深化改革,高校的思政教育也逐渐开始融入的新的内容,而信仰教育便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新的教学内容。
然而,由于信仰教育在高校的思政教育中仍处于初期起步的阶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以下的几点问题:
1.理论知识与信仰之间脱节
信仰教育在其本质上是一种思政教育更深层次的剖析,现阶段,我国大多数的高校在思政教学方面,总会将信仰教育和理论知识之间画上等号,使得信仰教育一直停留于教材的表面,而不能对学生的深度思维产生有利影响。
同时这种错误的理念也使得高校的思政教学由于过度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在实践方面的教育,因此,对高校学生正确价值观念体系的养成以及对学生在问题辩证能力的培养都有着一定的桎梏。
2.缺少对高校学生内在信仰的激发
信仰是基于精神层面个体对自身内在的价值需求,而在高校的思政教育中,马克思主义已然不仅仅是社会这一群体性的信仰需求,也是个体的价值需求的信仰。
但在我国,大多数的高校在思政教育方面往往仅重视在社会层面的需求,而忽视了学生个体层面的需求,在教学中知识的传递大多以社会层面的需求为导向,而忽视了学生内在信仰的激发,从而导致了个体与社会之间脱节。
3.陈旧的思政教学模式
由于时间、人数、教学资源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思政教育仅能沿用传统的打大班授课方式,因此在教学中仍存在许多的弊端。
首先,班级学生过多的学生数量使得教师无法对课堂进行有效的控制,而为了实现教学活动的完成,知识点单向传递的教育方式也桎梏了学生思维的发散;其次,大班授课这种教学模式的采用往往会给学生造成课程不重要的错觉,而过多些学生数量也使得教师无法对每个学生都有所顾及,导致教师和学生之间都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对待思政课的课堂。
二、加强高校思政教育中信仰教育对的策略
1.坚持一个中心:确保“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核心地位
目前高校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都面临着多种信仰的问题与选择,我国在思想文化领域主张以坚持党的方针政策为原则,高校应当加强巩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将其作为思政教育中的核心。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目前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希望通过教育活动明确思政教育的主要内容。
作为高等院校应当努力为国家培养新型人才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做出贡献。
高校在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同时需要注重对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教学,努力将学生塑造成为具有高素质的新时代人才全面实现高等教育的核心内涵。
高校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大学生的信仰决定了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
只有加强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才能让大学生更好的学习和成长。
让大学生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同时不会受到西方社会的影响这也是目前高校应当重视的教学问题。
让马克思主义成为思政课程的思想核心,这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推动力量也是关键所在。
2.大学生内在信仰需求的激发
在高校学生的信仰激发方面的,一旦学生拥有了较强的自我需求认知意识,那么,内在的信仰内容就往往从学生的自我需求出发而进行信仰的选择。
因此,高校的思政教育应当从马克思主义所包含的社会信仰出发,并以此为基础,通过对高校学生的自我认知需求的激发,来实现学生自我需求与社会信仰之间的有机结合。
在高校的思政教育中,思政教师课以通过问题探讨的方式,通过对问题的提出来实现对学生的引导,在发挥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使其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的同时,激发起内在的信仰需求,并通过对问题的探讨来实现其内在信仰的强化。
同时,在问题的探讨过程中,高校学生就思政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不同观点和看法之间的争论,也是有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方式,并且,通过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积极参与,也可有效实现学生和教师在课堂所占位置的互换,让学生在课堂发挥自身的主体地位,并以其自身的角度对思政内容进行不同方面的剖析,进而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内在信仰的产生。
思政教师的个人魅力对教学而言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的个人人格魅力可以感染每位学生让学生受到良好的熏陶与感染从而对思政课程有新的认知并端正学习态度。
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帮助学生成长也有益于学生学习,让学生从原先的被动式学习变为主动式学习。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思政教师应当用自己的言行来感染学生,给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让学生掌握全面的思政马克思主义信仰理论知识让学生与教师可以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三、结语
高校思政学科是大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之一,思政课程也是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的主要途径。
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希望应当认真对待思政学科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放在核心位置。
高校思政教师应当理性分析思政马克思主义信仰理论存在的不足,给思政课程做理性分析准确定位让高校大学生可以形成正确的信仰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