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概括类试题解答方法例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概括类试题解答方法例析
作者:袁夫石
来源:《语文教学之友》2009年第01期
2008年6月21日上午,在江苏高考阅卷闭幕会上,吴锦教授代表命题组与阅卷组,针对试卷所反映出来的概括题得分尤差的情况,大声疾呼:“中学生的概括能力亟需加强。
”
概括能力是许多地区高考考查的重点,概括题是历年高考的主打题型,这种题型要求考生必须对多方面的信息或对象进行辨别并加以选择,然后对筛选出的信息或对象进行重组、整合并将它们融为一体。
常见的考查内容是:①概括文章或语段的主要内容、全文主旨、作者情感;②概括人物形象(说明对象)的特点。
概括,是一种思维方法,意思是把事物的共同特点归结在一起(《现代汉语词典》)。
概括以抽象性为特征,撇开具体形象或明确的细节,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
例如,梨、桃、橘、苹果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可以吃的含水分较多的植物果实,把它们统称为“水果”。
这就叫概括。
那么如何概括呢?概括的过程,一般分三步走,即分离、抽象、归纳。
先分离,从背景(材料)中把几种有用的东西分离出来;再抽象,从上述几种有用的东西中,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抽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这个环节,区别本质特征与非本质特征是关键;最后归纳,由一系列具体的事实推导出一般原理。
2008年江苏卷的信息概括题相对集中,先请看附加题:
留存至今的古镇,是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活化石。
古镇大多有独特的建筑风貌、街巷格局和有关的民间传说。
古镇保留了旧时代的生活痕迹,徜徉在古镇老街,可以发思古之幽情。
古镇延续着的城乡商品交流,构成了中国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一环。
古镇往往是中国文化主要的传承所在,也是文人荟萃之地。
古代著名书院和藏书楼大都位于宁静又不失文化氛围的集镇,许多著名学者文人也都生长在古镇的小巷中,名人故里成了世人瞻仰的胜地。
中国民俗文化保留最多、展示最集中之地,也是介于城乡之间的集镇。
古镇上逢年过节的祭祀,庙会和迎神赛灯的游行,婚丧喜事的筵宴,都反映了民俗传统的绵延赓续。
随着人口增多和各项事业的发展,一些古镇在改造中填河扩路,建设现代化住宅小区;有的为了大造商业街,扩建名人故居,而把居民搬迁一空;有的过度开发旅游。
甚至建起了大型游乐场。
这就造成一些古镇特有的情韵不复存在。
26.从材料看,古镇一般有什么样的特点?(6分)
依据上述三步骤,先分离出有用的信息。
哪些才是有用的呢?题意要求我们给出“古镇的一般特点”,无疑能够说明古镇特点的语句就是有用的。
“古镇大多有独特的建筑风貌、街巷格局和有关的民间传说”、“古镇延续着城乡商品交流”、“古镇往往是中国文化主要的传承所在,也是文人荟萃之地”、“中国民俗文化保留最多、展示最集中之地”,这些语句都能反映古镇特点。
而段末的古镇改造和开发则不是,故其为无用信息。
第二步,抽象,“古镇的特点”并非一个总概念能够归纳得了的,它涵盖生活、经济、文化、民俗并列的四个方面。
第三步归纳整合出古镇的四个特点,即有历史建筑(独特的建筑风貌、独特的街巷格局),城乡商品交流之地(城乡商品交流中心),文人遗迹(出过许多文人学者、有文化遗存、有“书院和藏书楼”),保留了民俗(有祭祀、庙会等民俗)。
由本题看,深入细致地研读文本,把握好语段之间的关系是正确概括信息的前提。
弄清“古镇的特点”这个语段的并列关系,概括信息时才不至于遗漏。
再如,该卷古诗鉴赏题采用的是李白的怀古名篇《登金陵凤凰台》,问题之一是:“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许多考生不懂、不会概括与分析,只是单纯地翻译或描述,以致不得分。
我们仔细分析其颔联与颈联——“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可以发现,颔联的有用信息为“吴宫花草、晋代衣冠”,颈联的有用信息是“三山与一水,青天与白鹭洲”(这一步是分离),颔联着眼于古事,颈联侧重于今景(抽象);抽取其本质属性,可分别归纳为“历史遗迹”和“自然风物”(概括)。
然而,有些考生却将概括信息与提取信息混为一谈。
虽然信息提取貌似信息概括,其实两者之间有本质的区别。
信息提取,类似于筛选重要信息,所谓重要信息包括文章的基本观点,以及最能表达文章主旨和作者写作意图的语句等。
它要求考生对分散于几段中的信息进行筛选和整合,或追本溯源、探因求果、探幽析微,进行搜寻、辨别、转换、组合等。
有的可以直接到原文中抄答案(这些语句被视为关键句),有的可采用“对比”、“求同”、“求异”等方法捕捉、区分信息,甄别主要与次要信息,删除无效信息,提炼所需信息。
它仅相当于概括三步骤中的“分离”。
如实用类文本《晚清学人杨守敬》,许多考生做19题照抄18题的答案,犯的就是不懂概括为何物的毛病。
为了说明问题,笔者把两题的答案复制如下:
18.从文中看,哪几件事对杨守敬的学术生涯产生了重要影响?(6分)
(1)青年时代接触考据学,临摹《舆地图》。
(2)赴京参加会试,结识了许多名流学人。
(3)在日本搜访典籍,校勘珍本。
(4)第七次会试失败后,绝意科举,专注学问。
19.根据文章内容,请概括杨守敬取得多方面学术成就的原因。
(6分)
(1)好学精神:聪明好学,刻苦用功,博览群书。
(2)治学方法得当:既有考据学的基础,又能吸收新知识;既能吸收前人研究成果。
又不盲从。
(3)广泛交游,视野开阔:结识名流学人,游学日本,多方涉猎。
很明显,第18题为信息提取题,第19题为概括题。
前者提炼事件,后者总结原因。
后者是在前者分离基础上的抽象与归纳,如19题答案中的“好学精神”就是18题答案中(1)和(4)的共同特征,19题答案中的“广泛交游”则是由18题答案中的(2)和(3)抽取出来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