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道德经》的人生意蕴研究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道德经》的人生意蕴研究论文

老子的《道德经》大家应该都听说过,甚至很多人都读过吧,下面这篇关于《道德经》的人生意蕴研究论文带大家一起去思考一下其中的人生哲学!

中国古代伟大先哲老子的著作《道德经》虽然只有五千余字,但是其内容博大精深、精微奥妙,不仅包蕴宇宙规律、哲学、思想、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管理、伦理等诸多领域的内容,还蕴涵着丰富而精深的人生意蕴。本文从人生视角对这部经典的前八章进行解读和探析,其蕴含的认识论、功成弗居、内心安宁、有容乃大、善于守中、宁静致远、谦恭无私、处世不争等人生意蕴对当代人的人生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老子道德经人生意蕴

中国古代伟大先哲老子的著作《道德经》虽然只有五千余字,但是其内容博大精深、精微奥妙。这部经典不仅包蕴宇宙规律、哲学、思想、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管理、伦理等诸多领域的内容,而且蕴涵着丰富而精深的人生意蕴。文章从人生视角对这部经典的前八章进行解读和探析,以挖掘出对当代人的人生有所裨益的思想内容。

一、道为本源与人生认识论

老子在《道德经》第一章言道:“道可道,非常道。名

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1]意思是,可以用语言描述解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本来的常“道”;可以用言辞表达出来的“名”,就不是本来的常“名”。无名,是天地的本始;有名,是万物的母体。因此,有人时常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时常从“有”中去认识“道”的终极。这“无”、“有”两者,都来源于道而名称却不同,这都可以说是幽深玄妙的。它们玄妙而又玄妙,正是宇宙间一切奥妙的门径。老子在此提出“道”和“名”的概念,把“道”作为本章的核心。他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道”先于天地生成之前而存在;“道”在天地生成之后对万事万物仍然发挥着作用,影响着万事万物的产生、发展及消亡。这里的“道”,指的是自然运行的规律和法则,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抽象的、客观存在的。而“名”则是指对道的一种称谓和表述,它是具体的、主观而为的。由于用人类的语言和文字不能把“道”描述和形容清楚,老子进一步提出“无”和“有”这两个概念。“无”代表天地未形成前的那种混沌状态,无生出天地。“有”则代表的是一种孕育万物的状态,它是万物之生母。由此,我们可以把这里的“道”理解为一种“无”的状态和一种“有”的能力,进而生出天地万物。只有以“无”的态度认识、领会与体悟大道,达到

恬淡虚无的人生境界,才能真正体悟到大道的深邃与奥妙,也才能把握打开人生“众妙之门”的钥匙,进而才能认识、领会与体悟大道的本然。老子在这里讲的“道”和“名”,或者说“无”和“有”,均来源于同一个事物,一个是对客观存在的认识,而另一个则是客观存在。一般来说,当我们对某事物还未知时,先是被动地观察该事物的表面现象,再从表面现象逐渐认识到一定的深度,然后把这些奥妙描述出来,即是“名”,之后把这些零零碎碎的“名”组织起来进行系统的归纳,即达到“科学知识”的阶段,从而更接近于“道”。这正是老子所说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道”的高深意蕴所在。就当代人的人生而言,每个人在人生旅途中要成为一位道德高尚、有思想、有智慧、有能力的贤能之人,就要首先认识与领悟开启人生真谛的“众妙之门”。老子通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2]这两句话告诉世人,人们只能对“道”进行意会,不可言传;人们只能不断地认识、领会和体悟它。同时,他也告诉世人,概念和名称都只是事物的代号而已,如果我们欲追求变动而永恒的人生真理,就不要贪图一时的虚名,而要顺其自然地做人生诸事,遵循本然的真我,从而更加容易认识、体会和把握人生真谛。他也是在提醒我们,要时常注意人生旅途中“名”跟“实”的界限,在认识人、事、物时,要看清其本质,以预防“名不副实”现象的出现。在人生大道上,我们不能为

了一些所谓的职位、名誉、头衔、利益等丢失了与生俱来的本然的品性,行事时尔虞我诈、斤斤计较,最后会自寻烦恼,为名与利所累,更严重的后果是身败名裂。每个人都应该知道,不求名而得名,才是最高境界的“名”。我们应当将眼光放得更高、更远些,而不要被眼前一时的名与利所奴役,做本然的真我。另外,由本章老子所讲的道为天地万物(包括人类)的本源的思想,我们体认到,天地万物与人类生命的产生是多么的玄妙,宇宙天地万物(包括人类)的生命是何其的珍贵和唯一,我们自然而然就会对宇宙天地万物(包括人类)的生命产生敬畏之感,进而内省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

二、无为之道与人生功成弗居

老子在《道德经》第二章言道:“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3]意思是,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是由于丑陋已经产生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是因为有不善的存在。所以有和无相互对立而产生,难与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比较而存在,高与下互相依靠,音与声彼此谐和,前与后连接跟随。因此,圣人以顺应自然的“无为”的原则来处事,施教不用言语;就像

天地一样,任由万物自然地生长而不横加干预,滋生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培育万物而不自以为有功绩,功成名就而不居功自傲。正因为圣人不贪功,所以他的功绩才会永存。老子在此提出唯物主义的辩证法和方法论,意在告诉世人,世间的万事万物均具有相对性。就当代人的人生而言,我们做人不要妄为,做事不能强求,而要学会顺其自然,顺势而积极地为人为事,因而才能获得更多。老子通过“……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4]这几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在功成名就之后不居功自傲,其功绩就会永久长存。因为当一个人所做的事能给社会及他人带来多大的贡献,自然会有人看到,会有人记住。当我们做了对社会及他人有意义的事情时,只求内心得到安慰则可。面对人生的成与败,我们要合理、妥当地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在盛名之下,我们要善于韬光养晦,以使自己的嫉妒之门不开。当取得成功时,我们需保持谦逊的态度,不要把自己的荣宠进行炫耀,也不要对自己的成就进行张扬,而要保持淡泊宁静之心志,以使自己能够善始善终,赢得世人的钦佩。

三、圣人之治与人之内心安宁

老子在《道德经》第三章言道:“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5]意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