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关于凝血功能的几个问题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性血小板增多症等。 (2)血小板功能缺陷不能发挥正常止血作用,如先天性血小板无力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 (3)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缺乏,影响血小板的粘附和聚集,如血管性假血友病(vWD)。 (4)毛细血管壁结构和功能异常,不能发挥正常止血作用,如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等。 (5)显著的凝血因子缺乏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晚期,凝血严重不足,生理性血栓形成障碍,使止血
(优选)关于凝血功能的几个问题
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过程示意图
血液凝固大致可分三个阶段
BT,TT,CT,APTT,PT,ACT的含义
BT 出血时间 (bleeding time; bleeding-time; blooding time;BT)指在一定
条件下,人为刺破皮肤后,血液从自然流出到自然停止所需的时间。 这是反映毛细血管壁和血小板止血功能的常用测定试验。 参考值]
临床意义编辑凝血时间延长见于 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如各型血友病; 获得性(后天性)凝血因子缺乏,如重症肝病、维生素K缺乏等; 纤溶蛋白溶解活力增强:如继发性、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等; 血液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有抗因子Ⅷ或因子Ⅸ抗体、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早期肝素
治疗时等。 凝血时间缩短见于 高凝状态:如促凝物质进入血液及凝血因子的活性增高等情况; 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脑血管病变、糖尿病伴血管病变、肺梗死、
深静脉血栓形成、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和肾病综合征等。
APTT: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是内源性凝血系统的一个较为敏感的 筛选试验。
正常值 35~45s
本试验是通过体外标准时间内以接触因子激活物激活凝血因 子Ⅻ(如白陶土、鞣酸等),以部分凝血活酶(脑磷脂)替代 PF3,加入Ca2+后观察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APTT是最 常用的内源性凝血因子的过筛试验。标本凝血活酶时间较 正常对照延长10s以上为异常。
凝血酶时间(TT)是检测凝血、抗凝及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功能的一个简便试验。
临床意义编辑凝血酶时间(TT)延长见于血浆纤维蛋白原减低或结构异常;临 床应用肝素,或在肝病、肾病及系统性红斑狼疮时的肝素样抗凝物质增多; 纤溶蛋白溶解系统功能亢进。<br. 凝血酶时间缩短见于血液中有钙离子存在, 或血液呈酸性等。
Duke法:1—3min(即针刺耳垂或手指,此法敏感性和准确性较差,逐步 被淘汰)
IVY法:2--7min(较Duke法敏感,但试验条件未能标准化,重复性不好)
TBT法:2.3—9.5min(改良IVY法,是目前较理想的方法)
1.BT延长: (1)血小板数量异常影响正常的止血过程,如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原发
原理 凝血酶原时间是外源凝血系统较为敏感和最为常用的筛选试验。 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是否正常。其原理是在抗凝血中,加入足够量的 组织凝血活酶(组织因子,TF)和适量的钙离子,满足外源性凝血条 件,从加入钙离子到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即为PT。
• 临床意义编辑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见于: • 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如凝血酶原(因子Ⅱ)、因子Ⅴ、因子Ⅶ、因子Ⅹ及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缩短见于: a)于高凝状态:如促凝物质进人血液及凝血因子的活性增高等情况; b)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脑血管病变、糖尿病伴血管病变、肺梗死、深静脉血栓
形成; c)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和肾病综合征等。
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time,PT),简称PT,是指在缺乏血小板的血 浆中加入过量的组织因子(兔脑渗出液)后,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 导致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正常值为12-14秒(PT时间有争议,有不 同的定值规定,大约在11---16秒之间)。PT超过正常对照3秒以上者 有临床意义。应用正常血浆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曲线,对比患者血 浆的PT,可以求出活动度。活动度的正常值为80%-100%。
作用减弱。 2.BT缩短:主要见于较严重的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血小板和凝血因子活性增强,导致血液呈高
凝状态,止血作用增强,如妊娠高血压综合症、心肌梗死、脑血管病变及DIC高凝期等。 [要求]由于阿司匹林、口服抗凝剂、抗炎药等可引起BT延长,故试验前应遵医嘱。
TT:凝血酶时间 TT (thrombin time),是指在血浆中加入标准化的凝血酶后血液凝固的时间。 正常范围 6~18s;超过正常对照3s以上为异常
纤维蛋白原缺乏。 • 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继发性源自文库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严重肝病等; • 使用肝素,血循环中存在凝血酶原、因子Ⅴ、因子Ⅶ、因子Ⅹ及纤维蛋白原
的抗体,可以造成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 凝血酶原时间缩短见于:妇女口服避孕药、血栓栓塞性疾病及高凝状态等。 • 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time,PT)是反映肝脏合成功能、储备功能、病 • 变严重程度及预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
凝血酶时间(TT)是反映的体内抗凝物质,所以它的延长说明纤溶亢进,测定 的是加入标准化凝血酶后纤维蛋白的形成时间,所以在低(无)纤维蛋白原 症,DIC以及类肝素物质存在(如肝素治疗,SLE和肝脏疾病等)时出现延长。 TT缩短无临床意义。
CT 凝血时间(clotting time,CT)是指血液离开血管,在体外发生凝固的时间。
临床意义 异常结果: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主要反映内源性凝血是否正常。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见于:
a)血浆因子Ⅷ、因子Ⅸ和因子XI水平减低:如血友病A、血友病B及因子XI缺乏症; b)严重的凝血酶原(因子Ⅱ)、因子Ⅴ、因子Ⅹ和纤维蛋白原缺乏:肝脏疾病、阻
塞性黄疽、新生儿出血症。肠道灭菌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口服抗凝剂 及低(无)纤维蛋白血症等; c)纤维蛋白溶解活力增强:如继发性、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等; d)血液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抗凝因子Ⅷ或因子Ⅸ抗体等; e)系统性红斑狼疮及一些免疫性疾病。
它与出血时间不同,主要是测定内源性凝血途径中各种凝血因子是否 缺乏,功能是否正常,或者是否有抗凝物质增多 正常范围玻璃管法:4~12min;(诊断学第七版)
塑料管法:10~19min;
硅管法: 15~32min。
检查介绍
凝血时间指离体静脉血与体外异物表面接触后,体内内源性凝血系统被 激活,最后生成纤维蛋白而使血液凝固的这段时间。
(优选)关于凝血功能的几个问题
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过程示意图
血液凝固大致可分三个阶段
BT,TT,CT,APTT,PT,ACT的含义
BT 出血时间 (bleeding time; bleeding-time; blooding time;BT)指在一定
条件下,人为刺破皮肤后,血液从自然流出到自然停止所需的时间。 这是反映毛细血管壁和血小板止血功能的常用测定试验。 参考值]
临床意义编辑凝血时间延长见于 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如各型血友病; 获得性(后天性)凝血因子缺乏,如重症肝病、维生素K缺乏等; 纤溶蛋白溶解活力增强:如继发性、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等; 血液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有抗因子Ⅷ或因子Ⅸ抗体、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早期肝素
治疗时等。 凝血时间缩短见于 高凝状态:如促凝物质进入血液及凝血因子的活性增高等情况; 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脑血管病变、糖尿病伴血管病变、肺梗死、
深静脉血栓形成、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和肾病综合征等。
APTT: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是内源性凝血系统的一个较为敏感的 筛选试验。
正常值 35~45s
本试验是通过体外标准时间内以接触因子激活物激活凝血因 子Ⅻ(如白陶土、鞣酸等),以部分凝血活酶(脑磷脂)替代 PF3,加入Ca2+后观察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APTT是最 常用的内源性凝血因子的过筛试验。标本凝血活酶时间较 正常对照延长10s以上为异常。
凝血酶时间(TT)是检测凝血、抗凝及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功能的一个简便试验。
临床意义编辑凝血酶时间(TT)延长见于血浆纤维蛋白原减低或结构异常;临 床应用肝素,或在肝病、肾病及系统性红斑狼疮时的肝素样抗凝物质增多; 纤溶蛋白溶解系统功能亢进。<br. 凝血酶时间缩短见于血液中有钙离子存在, 或血液呈酸性等。
Duke法:1—3min(即针刺耳垂或手指,此法敏感性和准确性较差,逐步 被淘汰)
IVY法:2--7min(较Duke法敏感,但试验条件未能标准化,重复性不好)
TBT法:2.3—9.5min(改良IVY法,是目前较理想的方法)
1.BT延长: (1)血小板数量异常影响正常的止血过程,如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原发
原理 凝血酶原时间是外源凝血系统较为敏感和最为常用的筛选试验。 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是否正常。其原理是在抗凝血中,加入足够量的 组织凝血活酶(组织因子,TF)和适量的钙离子,满足外源性凝血条 件,从加入钙离子到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即为PT。
• 临床意义编辑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见于: • 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如凝血酶原(因子Ⅱ)、因子Ⅴ、因子Ⅶ、因子Ⅹ及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缩短见于: a)于高凝状态:如促凝物质进人血液及凝血因子的活性增高等情况; b)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脑血管病变、糖尿病伴血管病变、肺梗死、深静脉血栓
形成; c)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和肾病综合征等。
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time,PT),简称PT,是指在缺乏血小板的血 浆中加入过量的组织因子(兔脑渗出液)后,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 导致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正常值为12-14秒(PT时间有争议,有不 同的定值规定,大约在11---16秒之间)。PT超过正常对照3秒以上者 有临床意义。应用正常血浆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曲线,对比患者血 浆的PT,可以求出活动度。活动度的正常值为80%-100%。
作用减弱。 2.BT缩短:主要见于较严重的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血小板和凝血因子活性增强,导致血液呈高
凝状态,止血作用增强,如妊娠高血压综合症、心肌梗死、脑血管病变及DIC高凝期等。 [要求]由于阿司匹林、口服抗凝剂、抗炎药等可引起BT延长,故试验前应遵医嘱。
TT:凝血酶时间 TT (thrombin time),是指在血浆中加入标准化的凝血酶后血液凝固的时间。 正常范围 6~18s;超过正常对照3s以上为异常
纤维蛋白原缺乏。 • 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继发性源自文库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严重肝病等; • 使用肝素,血循环中存在凝血酶原、因子Ⅴ、因子Ⅶ、因子Ⅹ及纤维蛋白原
的抗体,可以造成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 凝血酶原时间缩短见于:妇女口服避孕药、血栓栓塞性疾病及高凝状态等。 • 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time,PT)是反映肝脏合成功能、储备功能、病 • 变严重程度及预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
凝血酶时间(TT)是反映的体内抗凝物质,所以它的延长说明纤溶亢进,测定 的是加入标准化凝血酶后纤维蛋白的形成时间,所以在低(无)纤维蛋白原 症,DIC以及类肝素物质存在(如肝素治疗,SLE和肝脏疾病等)时出现延长。 TT缩短无临床意义。
CT 凝血时间(clotting time,CT)是指血液离开血管,在体外发生凝固的时间。
临床意义 异常结果: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主要反映内源性凝血是否正常。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见于:
a)血浆因子Ⅷ、因子Ⅸ和因子XI水平减低:如血友病A、血友病B及因子XI缺乏症; b)严重的凝血酶原(因子Ⅱ)、因子Ⅴ、因子Ⅹ和纤维蛋白原缺乏:肝脏疾病、阻
塞性黄疽、新生儿出血症。肠道灭菌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口服抗凝剂 及低(无)纤维蛋白血症等; c)纤维蛋白溶解活力增强:如继发性、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等; d)血液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抗凝因子Ⅷ或因子Ⅸ抗体等; e)系统性红斑狼疮及一些免疫性疾病。
它与出血时间不同,主要是测定内源性凝血途径中各种凝血因子是否 缺乏,功能是否正常,或者是否有抗凝物质增多 正常范围玻璃管法:4~12min;(诊断学第七版)
塑料管法:10~19min;
硅管法: 15~32min。
检查介绍
凝血时间指离体静脉血与体外异物表面接触后,体内内源性凝血系统被 激活,最后生成纤维蛋白而使血液凝固的这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