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师生交往艺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学论文
目录
1 区别社会中的生活交往与教学中的师生交往1
2 当前教学中的师生交往存在的问题2
2.1 独裁式的交往2
2.2 垄断式的交往3
3 新课程改革下的师生关系4
3.1 “教”4
3.1.1什么时候“教”?4
3.1.2 谁来“教”?4
3.1.3 “教”什么?5
3.2 “导”5
4 教师与学生的交往的艺术6
5 结论9
教学中师生交往的艺术
摘要在新课改的浪潮下,教师如何更新教学理念,摆正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以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新课改的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互动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良好合格的互动关系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课堂教学;师生交往;交往艺术
随着新课程在全国逐步推广,广大教师如何更新教学理念,摆正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以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那么如何实现师生交往互动的有效化则成为新课程课堂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如何与学生交往,交往的艺术与策略也是广大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1 区别社会中的生活交往与教学中的师生交往
学校的课堂教学活动不应是单纯的接受被动活动,而应是师生之间相互关系、相互交往的互动活动。
交往是在主体之间进行的相互活动,它反映的不是人与物或人与自然之间的对象关系,而是人与人之间互为主体的平等关系,即主体间性。
对交往的认识,就要从交往的主体间性的涵进行认识。
主体间性是交往的基本原则,体现了交往的本质。
主体间性强调主体之间的互识与共识,即主体之间在交往过程中能够相互认识和相互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共同的理解。
在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师和学生是相对独立和相互平等的主体,教学的有效进行离不开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理解,而课堂教学最终要实现的目的就是期望理解与实际理解的统一,从而在师生之间形成共识。
因此,我们应该把课堂教学看成是一种交往形式。
课堂教学是一种特殊的交往形式,它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交往行为有着诸多的区别。
特别是新课程实施后,新的课堂教学理念使课堂教学在目标上、容上和结构上形成了新的特点。
从目标上看,课堂教学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精神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从容上看,由于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目的规定性以及学生身心发展存在着阶段性和差异性,相应地要求课堂教学的容“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不同的人在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从结构要素上看,课堂教学主要由教与学两类活动组成,这两类活动同时展开,使得课堂教学活动具有双边性、共时性、互动性以及主体的复合性。
新课程课堂教学的这些特点为课堂教学交往的顺利和有效进行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条件,一旦教师忽视这些要求和条件的创设,就不能够使学生自主地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尊重,也就不能促进学生在学习上得到主动发展、全面发展和全体发展。
2 当前教学中的师生交往存在的问题
交往是一种交往双方互为主体、相互平等的主体间关系,交往实践中,如果交往的双方不能以自由、平等、自主、全面发展的主体而存在,主体—主体关系就会在某种意义上降格为主体—客体关系或物物关系,这样交往就会被异化。
事实上,教学中的交往也就在某种程度上被异化,呈现出不真实的交往。
这些不真实的交往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
2.1 独裁式的交往
教学中的师生交往牵涉对课程的认识、社会的经历以及思维方法、情感、伦理及社会关系等诸多方面。
在这些方面,受过高等教育的教师,其知识与社会经历都使其处于一种优势地位,因此,教师自然而然会认为“自己比学生优越,不能与学生平等相待,更不能向学生敞开自己的心扉”。
在这种背景下,课堂的师生交往很容易由于教师自身的优势而改变为独裁式的交往:教师是交往的主人和
发起人,学生则是从属者和执行者;教师在教学交往中要做的就是对学生实行控制,使学生完全按自己的思路进行交往。
在课堂教学的交往中,独裁式的交往主要体现在师生之间交往地位上的不平等,更多地表现为教师是教学的主人,而学生是学习的被动者和从属者。
比如,在不少实施了新课程学校的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一堂课基本由教师一讲到底的情况,学生只是抄黑板,按教师的提问回答问题,按教师布置的习题练习,很少主动提问也不敢提问。
教师是一个至高无上的指挥官,完全按自己的意愿与思路,指挥着学生学习。
教学中的交往基本是教师分派工作,学生完成工作,然后教师判决工作的好坏。
学生不能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想法,显然是不公平的。
2.2 垄断式的交往
课堂教学中的垄断式交往其特征是交往为少数人所独享。
在学习中,学生之间的学习是存在着差异的。
正是这些学习差异的存在和教师肤浅的学生观,使得课堂教学交往呈现出垄断性。
课堂教学交往的垄断性的一个重要体现是在教学交往机会上。
在教学的师生交往中,许多教师都会因对象的不同给予不同的交往机会。
教师一般都愿意更多地同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或学生干部进行交往,而很少或不愿意和成绩较差、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交往。
他们认为,如果过多地和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交往,会干扰自己的教学,会阻碍自己的教学进度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课堂教学往的垄断性还体现在交往的言语形式上。
在课堂教学的交往过程中,学生中的优势群体垄断了教师的积极方面的言语。
而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则垄断了教师的消极言语。
教师所要找的错误回答或错误判断的言语往往由这些弱势群体给出,因而当这些学生站起来和教师进行交往时,往往是胆战心惊。
上述两种不真实的交往在课堂教学中的盛行,对学校新课程的实施会造成许多不良的后果。
往往体现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压抑,学生的主体性,即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得不到尊重,因此他们会越来越不愿意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缺乏学习的热情,其学习态度和人生态度久而久之也会呈现消极的特点,进而厌恶学习。
同时教师在教学中也失去了与学生真实交往的快乐,专业性角色大大降低,这不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健康成长。
3 新课程改革下的师生关系
3.1 “教”
正面教育,教给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播下真理的种子,是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前提。
我从这三个方面来简述我的观点。
3.1.1什么时候“教”?
初一年级这个时间段。
为什么呢?大家不妨回顾一下,初一学生的主要特点:他们刚进入初中不久,心理还保持着小学生的特点:天真、稚气未脱、对初中学习生活有着美好的憧憬。
这个时候他们会主动与老师接近,愿意与老师交流,在情感上还对老师有一定的依赖性。
他们还呈现出另外一个特点:正确的是非观还未完全形成,是非观还很淡薄,对事物容易根据自己的好恶来做出不正确的判断,而且学生在心理上有急切地想证明自己的需求。
所以,这个阶段是教育的最佳时机,最容易找到切入点,老师更有亲和力。
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最佳契机。
3.1.2 谁来“教”?
不单是老师,也不单单是班主任,而应通过家访,寻求家长的理解,与家长形成教育默契;配合学校狠抓常规教育和全面教育,关注社会热点,挖掘社会典型事例的深刻教育意义,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形成以老师家长教育为支撑点,
学校,社会教育大环境为面的点面结合的教育局面,再着重逐渐培养班级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最终形成由表及里,由外因到因,由初级到高级,由被动到主动的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长效教育机制。
3.1.3“教”什么?
教学生做人,教学生学习,教学生审美。
教学生做人:教学生如何与身边的人相处。
现在的学生,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大都个性强,任性,不易相处。
因此,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首要任务就是教学生如何为人处事,如何尊重他人,尊敬老师。
例如:初一时,班上学生普遍存在着一种倾向:班主任在时,学生还稍微自觉,班主任不在时,却是另一番景象:针对这种情况;我明确表明立场:只看班主任面的学生,是表里不一,阴奉阳违的表现,是错误的;如果真正尊重班主任必须首先尊重其他科任
老师。
一个班级,老师在时纪律好,老师不在时,却很糟糕,这样的班集体,是很不成熟的班集体;而一个真正优秀的班集体,是老师在不在场,纪律都一样好。
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有很强的自律意识,养成尊重课堂,尊重他人学习权利的良好社会公德。
教学生如何审美:初一学生, 是非观还很淡薄,片面追求外在美,比吃比穿,嘲笑长得矮,或长得胖,或长相普通的同学,盲目追星,迷失自我。
针对这些现象,利用班会课开展了一系列的教育活动,经过全班整体审美教育、辩论赛、演讲比赛三个阶段,历时一个多月,同学们达成了共识,提高了辨别能力,形成了正确的审美观。
3.2 “导”
辅导、引导学生走出成长的心理误区,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是发展新型师生关系的保障。
学生个体发展变化是多方面的,迅速的。
随着身体的发育,青春期的到来,学生情绪不稳定,心理容易失调。
性格和情感上的问题常常是心理不健康的重要标
志,使心理活动偏离正常状态。
引起学生人际关系紧,应对能力很差。
因此应该针对全班同学的心理状况,开展以“调整心态”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结合心理测试,开展心理卫生知识、心理保健方面的教育与培养,引导学生对心理问题进行剖析交流、专题讨论。
提高学生对自身心理状态的认识和心理自我疏导的能力。
总之,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双向的,互动的;需要真诚和宽容,理解和信任;需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存在的问题。
4 教师与学生的交往的艺术
如果师生间没有了沟通与交往,人心世界将是一片荒漠。
美国卡耐基指出,知识和专门技术在这些人的成功因素中只占百分之十五,而百分之八十五的成功因素取决于良好的人际关系。
教师要处理好与学生的人际关系,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增强自己的人格魅力。
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指教师在思想感情和个人性格所具有的非凡的品质和魅力。
在教育过程中,人格魅力可以让老师课堂“无声胜有声”,从而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人格魅力可以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友好的人际关系。
为此,教师要从多方面增强自己的人际吸引力:
首先,教师要努力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非常重要,教师在与学生初次见面时,应面带微笑,坦诚的向学生介绍自己,以一颗真诚的心学生,在学生心中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
教师的仪容仪表对教师增强人际魅力也起着相当大的作用。
在初次交往中,仪表显得尤为重要,构成第一印象第一要素。
由此,教师应注重自己的仪容仪表:要仪容整洁,穿着得体,朴素大方,举止文明。
不同的文化修养有着不同的气质
风度,了解自己的性格,培养造就自己独特的风度、气质,是增加吸引力的一种手段。
教师应有积极的工作态度。
真正把教育当作是自己的全部,无私的献身教育事业。
这样的敬业精神会感化学生的心灵,从心深处尊敬老师。
教师的人际魅力还体现在渊博的知识、灵动的智慧上。
知识是水,魅力是舟,魅力需要知识的承载方能显出迷人的风采。
教师不仅要加强对专业领域知识的研究,还要拓宽非专业领域的知识面。
知识在教师这个职业里面代表了为人师表的前提条件,也代表了绝对的力量和自信。
让教学大纲和教材成为教师最基本的知识,应使教科书成为教师科学知识海洋中的一滴水。
这样,不仅能使学生获得某种自然、社会和思维领域的规律性知识,而且还可以给学生以人文方面的启迪和美的享受, 教师的影响就能更多地渗透到学生生活的一切领域。
学生从老师身上看到智慧的光芒,敬佩他们的老师,并且学习他们老师追求知识的精神,这有利于建立友好的师生关系。
讲究教学的艺术是增强人际魅力的重要手段。
任何一个受学生欢迎的优秀教师,无不是熟悉教学规律和原则,教学得法,善于熟练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讲究教学艺术的。
为此,教师要学习新的教学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要生动、活泼,语言表达得当,诙谐幽默, 在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
要不断征求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意见,以便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适应学生的要求,做到教与学的真正结合。
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提高教学活动的吸引了力,这是优化师生情感关系的重要策略。
教师要掌握交往之道。
学校许许多多的冲突,其根源在于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
教师在和学生的交往中,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
师生应该是思想上互相交
流,心灵相通的同志和朋友。
师生关系是一种互相教育、互相感染、教学相长的关系。
首先,教师要热爱并给学生以充分的理解。
其次,要学会倾听。
倾听是理解的前提。
教师还要讲究管理方法,做到以理服人。
做到这些,教师的人际魅力就在不经意间攀升了。
教师要关心爱护学生,与学生彼此尊重。
教师不仅仅是在教学中向学生传授知识,完成教学任务,还必须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建立起深厚的师生感情,要对学生的思想、学习、身体、生活等各方面给予关心和照顾。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理解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宽容学生的错误与过失,与学生平等相处,这样学生才愿意并主动与教师交流,师生间才就能建立起一种互相信任、和谐共处的良好关系,学生才能在师生融洽的氛围熏中健康地成长与成才。
教师应富有亲和力,有爱心。
教师要平易近人,放下教师的架子,走到学生中间去,在课后以一种朋友的姿态与学生交流。
教师如果有很强的亲和力,可以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可以获得学生的宽容和理解,可以赢得学生的心。
增强人际吸引力,教师还要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要做到一视,同时,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
教师作学生的工作要多沟通,工作方法要因人而异,多寻找学生的闪光点。
不能偏爱学习好的,歧视学习成绩差的,要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教师要掌握人际交往的语言艺术。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在师生人际关系中,更要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语言的沟通作用。
教师在与学生沟通时,要正确运用语言,表达清楚、生动、准确、有感染力。
对于学生的进步和
优点,要及时且适度的给与鼓励与赞美;对于学生的不足,要委婉的提出,既要避免伤及自尊,又要让其有所意识,并萌发改进的想法。
教师要完善个性品质,要有良好的性格特征。
教师理想的性格有利于创造和维持一种舒适而有活力的学习气氛,影响学生对教师及其所授课的态度以及对学校的态度。
教师要培养自己善良、宽容大度、有爱心、有责任感,幽默感、热情、自信乐观等学生喜爱的性格,这会大大增加个人人际魅力。
要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事情,它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教育工程,除要讲究技巧外,还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确实是一门巧妙的艺术,一门深奥的学问。
5 结论
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教育领域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反映。
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有效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完成教育任务的必要条件,它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自身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新课改下的新型师生关系为“尊师爱生、平等、教学相长、心理相容”。
尊师爱生就是学生应当尊重老师,老师应当热爱学生,这是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也是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的感情基础;平等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指教师的教育应建立在、平等、友善的基础上,以说理疏导、循循善诱的方法,促使学生学业的进步和思想水平的提高;教学相长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
它包括教可以促进学、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学生可以超过老师。
总而言之,教学中的师生交往是一门艺术,我们还需要更深入地探索其中的奥妙。
在本文的写作过程中得到了侯敏老师的精心指导,在此表示衷心的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Z].2001.
[2]于灵灵.哈贝马斯传[M].:人民,1998.179.
[3]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三联书店,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