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卡夫卡《变形记》创作上对现实主义的突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卡夫卡《变形记》创作上对现实主义的突破

摘要:现代派作家卡夫卡的《(变形记》通过一个旅行推销员变成甲虫的荒诞故事,深刻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及社会人自我的丧,它在艺术构架、人物形象、创作手法三个方面实现了对传统现实主义创作的突破。

关键词:现实主义;突破;艺术构架;人物形象;创作手法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奠基人之一、奥地利小说家弗兰茨·卡夫卡(Franz Kafka)最著名的中篇小说《变形记》长久以来被历代研究者认为是一部揭露异化现象的重要代表作,也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经典之作。这部小说在创作手法上,通过荒诞变形的艺术构架的设置,特殊人物形象的塑造,别具一格的创作手法的运用,对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实现了重大突破。

一、艺术构架的设置

《变形记》采用虚实结合的艺术构架,完全打破了现实主义客观真实再现现实的创作理念。现实主义作家主张文学要像镜子那样如实的反映社会现实,不违背生活常理和生活规则,通过客观真实的生活画面来反映现实生活的本质,由此来探索社会罪恶的根源,抨击社会的弊端,解剖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卡夫卡在《变形记》中用神话象征的模式表现了真实却又荒诞的世界。“真实”是因为作者用平静的语言描写了主人公变形前的具体生活细节和变形后的心理状态,使读者感到他始终处于一个真实的人的世界。

小说构架上的荒诞性可以说是对现实主义总体特征的第一个突

破点。其荒诞是因为故事的整体框架是借助于一个神话象征模式构建起来的,这个故事框架——人变成虫的逻辑结构本身是非真实的,它只是用来寄寓人在哲理意义上的生存状态,而不是对外部生活的真实摹仿,人变成虫不过是人类精神世界的象征,而非实指的客观外在世界。“一天早晨,格里高尔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圳”,这实在让人目瞪口呆,人怎么会变成虫?而这种创作在现实主义的作品中是无论如何不会出现的。

然而,在这样一种人变虫的逻辑结构本身非真实的大前提下,作者又别出心裁地融入了真实的细节描写。作品中的种种细节描写,无一不为作品本身增加了讽刺和象征的特色。作者描写甲虫的行动和行为是符合甲虫习性的;写甲虫的思想感情也符合格里高尔本人的言行和思维逻辑;写周围人态度的前后变化也是符合社会人的,它细腻、真实,在这一点上,它甚至可以媲美任何一部现实主义小说。《变形记》深入探索被异化的主体的内心世界和感受,而这些感受的普遍性和真实性诱导读者进入主人公的虫体世界,在阅读的同时,深刻体会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内心真实而非环境真实,实则是一个内实外虚的典型,在这种环境下,我们可以理解主人公的痛苦,也能体会他的家人的焦虑。

这种以虚为纲,融合真实的创作手法,在现实主义创作史上颇为少见。现实主义作家偶尔也有描写理想,也会虚构夸张和想象,但他们的创作不会脱离生活的基础,不会违背生活的真实性,由此一来,在现实主义创作还是文学主流的文学背景下,卡夫卡首创的在真实现

代社会中人变成虫,确实是对现实主义的一大突破,让人不能不为他的目光敏锐和思想深邃所折服,为他的艺术构思及大胆创新而惊叹。

二、人物形象的塑造

现实主义作家会按照实际生活的样子,通过情节和场面塑造人物形象,而更多的现实主义大师更是着力于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现实主义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都有真实性、具体性、概括性的特点。而卡夫卡却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造型一人虫合为一体却是人本身与人性分裂的形象,主人公格里高尔的变形,诉说了现代人自我价值与个性丧失的悲剧。

格里高尔作为公司里的一名旅行推销员任人摆布,没有自主能力变成虫身,这说明他对外界以及自身的一切都不能自主。在他变成虫后,他的人类的思维却没有丧失,他的整个心灵世界始终保持人的特性。他背着虫的外壳,脑子里跟人一样,担心老板的申斥和有可能对父母的责怪及羞辱,他也担心双亲与妹妹的生活状况,就是这样,在他快死的时候,他仍“怀着温柔和爱意想着自己的一家人”,最终,他帮助别人——他的家人一“消灭”了自己。所以说,自始至终,这个拥有甲虫身体的“人”至死都没有从内心深处把自己当成一只甲虫。在他的意识里,他认为自己就是这个家庭的经济支柱。可是现实的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巨大的社会及生活压力,人和人之间的隔膜就即使是血缘关系也无法消除,人的孤独、人自己内心的隔膜也在逐渐增加,人和人之间的隔膜和由隔膜造成的孤独,这是人与人之间相互视为异类的异化状态。格里高尔的可悲之处在于他的存在仅仅是为了给

家人提供衣食温饱,在作者笔下,正是这种为每天的面包所感到的忧虑改变并毁坏了一个人的性格,生活就是如此,现代人的个性已淹没在群体中,在这个世界上他们并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

格里高尔在拥有人类思维的同时,却渐渐有了甲虫的生理特征和生活习性。声音的改变是继身体改变后的又一变化。接着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也一步步具备了甲虫的生活习性。他讨厌曾经喜欢的食物,开始强烈喜欢“陈乳酪、腐烂的蔬菜、上面蒙着已经变稠硬结的白酱油的陈肉”。他还养成了在墙壁和天花板上纵横交错地爬来爬去的习惯,喜欢倒挂在天花板上,而且会在他爬过的地方留下黏液。可见,除了人性之外,他给人的感觉就是一只地地道道的甲虫,然而,即使虫的形体限制了他的自由,人心却赋予他人的感情和思维。虫身人心的矛盾同时也寓示着与环境的分裂、与社会的分裂。现代人的尴尬处境正如一只甲虫四脚朝天,对于大环境而无能为力,而人身的丧失悲剧性暗示了人自我价值的丧失。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面目示人,在深感心灵的孤独与寂寞的同时,也为自我人格分裂而悲哀。读者不就看到了这些人身上有一层甲虫似的外壳吗?格里高尔如此一个被异化、分裂后的主体,如此一个自我价值与个性丧失、心灵孤独与寂寞的“人”,不但在阅读过程中给我们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同时在我们的心灵上创造了让我们会永远思考的主题。

三、创作手法的运用

在《变》中,作者一反传统的写景状物安排故事的写作手法,大

量采用意识流手法,引出人物内心独白、回忆、联想以及幻想来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意在言外的象征揭示小说主题。以上这些以在心理上的主观性和内倾性对现实主义小说的心理描写就是一个突破。

从格里高尔发现自己变成甲虫后就开始了大段内心独白。他想自己在外长年累月到处奔波的辛苦工作,想自己冷酷的老板,想自己当天的火车及由于自己未能按时工作将会造成的严重后果一尽管他五年来没有害过一场病——及给父母带来的麻烦……这些都是格里高尔意识的活动,意识主导思维一步步向前发展,让读者从开始的诧异好奇逐渐进入故事,仿佛自己也是其中一分子,直到最后满怀辛酸眼睁睁地看着他就那么死去。

文章通过格里高尔的感官给读者介绍周围环境。“格里高尔的眼睛接着又向窗外望去,天空很阴暗一可以听到雨点敲打在窗槛上的声音”,这样一来,不但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大环境,更预示了故事的结局,也让人明白这个“变异”从一开始就发生在阴雨天里,而它的结局及人物的命运也将会像这阴暗的天空一样让人窒息,更暗示了现代人的整体生存环境。他的目光所触也让读者看到了在他变形后周围人的反应“现在他可以看到那个人(秘书主任)了,他站得最靠近门口,一只手遮在张大的嘴上,慢慢地往后退去,仿佛有什么无形的强大压力在驱逐他似的”,而这一切,都是通过格里高尔的眼睛看出去,这些现实已不是纯粹的客观自在现实,而是在主人公主观心理层面上的折射,由此导致主人公心理活动的随意性即意识的流动。

再者,作者在文中为格里高尔设置了大段的回忆和联想,时而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