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

教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
教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

教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是教学活动的媒介和载体,也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在传统的教材观的影响下,很多老师把教材当作圣经,所有的教学活动完全按照教材的编排,不敢越雷池一步,把用教材教语言变成了教教材,在教学设计时把没有充分考虑所教学生的基础,学习需要,教师的能动性,创造性。这样的教学只能是越教越死,教学效果也不会如老师所愿。

在新的可改理念下,教师要树立“用教材去教”的思想,合理而有效地去使用教材。教材是语言知识,语法知识及话题的载体,但教材提供的语言材料不是唯一的,也未必是适合每一个地区,每一个学生群体的。这就要求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对象,在把握课标,理解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更具自己学生的学习实际,对教材的内容,顺序的进行取舍,添加有助于教学目标实现,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要的材料。教材是死的,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对教材的不完美之处进行有效的取舍和删减,使之为我所用。

因此,教师必须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取舍和调整,体现自己的教学智慧,提高教学效率。

我认为要想提高教师使用教材的智慧,首先得改变教师的理念,课程改革要以先进的理念作指导,树立新的教材观,正确认识教材和教师的功能,提高教师的认识水平。然后是深化教学改革,优化教学过程,才能做到提高使用教材的智慧,驾驭课程教材的能力,通过抓好对新课程教材的理解、使用和评价三个重要环节,大多数教师较好地掌握了课程教材。如对新大纲、课标,一要做到正确理解新大纲、课标各部分的内容、特点和要求;二要对新大纲、课标的重点内容用“三个层次”(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去理解和把握,进而会运用新大纲、课标的要求和精神理解教材、适当的取舍和调整,指导教学,明确本学科的教学改革方向。通过对新教材的学习、研究和实践,要做到深刻理解教材,正确分析教材和科学处理教材,使之转化为适宜的教学内容。其次,了解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材施教,使教学将由“关注学生学习结果”,转向“关注学生活动”,关注学生的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合作讨论,通过合作交流,让学生自主发展,张扬个性,提高能力。第三,利用教材各种信息,充分利用教材丰富的应用情境,处理好例题、习题、同步的关系,减轻学生负担,摆正课改与考试的关系,走出几个课改误区,抓住机会,不断学习,改变观念,提升自我,从而提高自身驾驭教材的能力和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首先要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确立合理、准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立是成功开展英语教学的先决条件。新课标要求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以学生的需要为主导,在分析学生实际水平和需求的基础上,进行教材分析,以此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取舍和调整,从而满足学生的需求,扩充其知识,提高其语言运用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分析教材、分析新课标、分析学生来实现教学目标的确立。

教师在确立教学目标过程中,也可以通过wh-question来思考自己制定的目标。

总之,合理、准确地制订教学目标是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它会帮助你挖掘教材编写的意图,有利于教师深入分析和把握教材内容,从而,达到合理、有效地使用教材。

第一,不断研究和应用新课标;

第二,不断研究和总结教材的使用情况;

第三,不断学习和借鉴他人的经验进而反思自己的行为;

第四,不断改进自己使用教材的缺点和不足;

第五,不断对教材进行取舍,删减和引进,进而完善教材的使用;

只有灵活地和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了,并最终达到用好教材这个载体,达到综合运用语言的目的了,我们才能说合理有效的运用了教材。

新教材注重交流与实际运用能力的考验,但是在真正实施的过程中,学生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难复习,内容散,整合知识的能力差,以致在考试中失利。考试制度的改革跟不上教材的改革,势必会存在学习的知识和方式难以满足考试的要求,因此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懂得取舍和整合,使学生所学的知识系统化。

我们可以通过观摩课例,在思考中获得自己的感知和体会,合理使用教材的依据、内容和方法。树立正确的教材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找到教材中适合学生的知识点进行教学,按照新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学生作为主体,对教材进行取舍,调整不合理的地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备好学生,备好教材。对教材进行取舍和调整,我觉得是必要的

看了两节观摩课,的确收益匪浅,授课教师精彩的表现源自于对课标和教材深入研究和反思。切实有效的对教材进行整合是有效进行教学的重要途径之一。

大家对如何整合教材都很有独到的见解,但真正在教学中坚持合理运用,不是一句话的事,需我们付出很多努力,如:要吃透教材,研究好课标,了解学生实际情况,了解小学高中教材衔接等,但工夫总不会负有心人的.

紧张而有序的学习就要结束了,除了惊叹“Time flies!”之外,更多的是留给我们收获和思考,思考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思考今后的教学工作如何结合专家的引领付诸于实践中……新思考留给我们更多的“新”思考和“新”收获!愿我们今后通过这样的学习能够收获多多,互相促进,共同进步!

核心课程建设方案

核心课程建设方案 课程名称:港口电气设备 姓名:万金华 部门:电气工程系 2012 年10 月2日

一、课程建设思路及目标 《港口电气设备》是港口电气工程技术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在前期的课程建设中,相关教师倾注了大量心血,已建成省级精品课程。但随着科技的发展,港口电气控制技术也是日新月异,同时由于生源的数量及素质的变化,教学方式也亟待变革,本课程的建设需要向纵深推进。 当前依据工作过程与岗位需求,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工学结合”紧密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训练体系是课程建设的大方向。为了适应社会需求,特别是满足港口特色行业的需要,本课程建设以培养港口电气设备安装、调试、维护、应用和管理岗位的职业综合能力为主线,构建港口电气技术专业“任务驱动,实境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采取引进、培养并举的措施,建设一支专业理论功底扎实、有较强实践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的高素质“双师”结构教师队伍,适应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建设集实验实训、社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于一体的多功能实训基地,密切与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开发等领域的合作,推进课程教学改革,按照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方式改革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形成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在未来的3~5年内,将本课程建设成为在全国港口行业内有影响力的特色课程。 二、课程建设内容 1、建立新课程标准 根据港口电气专业技术人才的专业培养要求,原有的课程标准已不符要求,准备组织本课程教学团队教师深入相关企业调研,同时也邀请行业专家,了解行业技术现状,并根据岗位工作任务,制定新的课程标准,调整当前课程内容设置及教材的选用。新课程标准要求融入职业岗位所需要的关键能力,进行课程综合化及教学模式改革,对课程内容作纵向和横向的整合,以突出职业综合知识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整合的基础上形成综合化工学结合课程,并按照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方式改革教学内容,形成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 2、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一个重点,现有的教材内容陈旧、单一,和当前的港口的电气控制技术严重脱节,为此教材建设已刻不容缓。新教材编写已经立项,相关编写工作正在进行中,新教材在原有基础上除了保留低压电器及电机基本控制电路,大幅压缩港机设备中“继电器-接触器”这一淘汰控制技术,增加PLC-变频控制技术,并补充多种港机电控系统原理的内容。

课程资源建设方案

XXXXXX学校课程资源建设方案

目录

一、课程资源建设的背景 (一)课程资源建设需求分析 在国家倡导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下,各个地区的职业学校都需要针本校特色开发出属于自己的特色课程资源。职业教育重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在特色课程资源的开发上必须注重资源的应用性和实用性。应以人才培养对接用人需求、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教材对接技能为切入点,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将课程资源建设作为本校金融事务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企业、行业合作,依据专业岗位能力要求,开发工学结合的理实一体化特色课程资源,实现我校的内涵发展。 (二)课程资源建设的特点 课程资源的建设要本着“实践为主,理论为辅”的理念,体现工学结合和生产性实训的特色。考虑学校课程设置的特色,将生产第一线的工作任务,经过加工设计,转换成为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学习资料,形成包含课程标准、多媒体电子书、学习工作页、电子课件、教学视频制作、教学动画、电子教案、习题库、案例库等课程教学资源库,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加强学生自主学习,打破传统“老师讲、学生听”的上课模式,完善本专业课程体系、充实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 二、课程资源建设内容 (一)互联网金融方向核心课教材开发 1.教材开发需求分析 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化以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包括互联网金融、小微金融、民间金融等各类新兴金融机构越来越多的进入到人们的视野,而与之相对应的是金融市场对于新兴金融岗位需求的大量增加,包括金融产品设计、金融软件开发、金融网站设计、风控运营、等诸多新兴金融岗位的出现,让现代金融人才的培养开始有别传统金融人才。因此,在金融课程的设置上应当更多的与现今行业热门岗位和需求相匹配,让学生所学课程是企业岗位要求所切实需要的。结合行业岗位和岗位能力的切实要求,充分将传统金融与新兴金融的核心课程融入到金融学科的课程设置当中,让所设金融课程符合现今金融行业和市场发展的需要,为此开展《XXXXXX》、《XXXXXX》、《XXXXXX》、《XXXXXX》共4门课程的教材开发工作。 2.教材开发的特点 (1)在开发教材上体现“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特色,立足点放在学校现有的校企合作项目班,根据学校和企业制定的教学实施计划和课程概要、课程大纲等,结合学校现有的教学设施和设备,按照合作企业岗位的实际工作任务、工作程序或工作项目进行编写。

专业核心课课程标准格式

附件一:专业通识课、专业核心课程(含职业拓展课) 《××××》课程标准写作指南 适用专业修读学期第×学期制订时间 课程代码课程学时课程学分 课程类型课程性质课程类别 对应职业资格证或内容 合作开发企业 执笔人合作者审核人 注:1.课程类型(单一选项):A类(纯理论课)/ B类(理论+实践)/ C类(纯实践课) 2.课程性质(单一选项):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 3.课程类别(单一选项):专业通识课/专业核心课程(含职业拓展课) 4.合作者:须是行业企业人员 一、课程定位 明确本课程的性质及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及作用;明确本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在内容上的逻辑关系及相互作用;依据实际工作岗位中的需要,阐述设置该课程的主要目的;预期应达到的学习效果。 如:本课程是XXX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必修课程。通过……方式,采取……方法,培养学生……能力、……能力、……能力。 建议该部分用一段整体性的文字描述,也可以附以结构图或表格的方式加以直观展现。 二、课程设计思路 在描述中应体现最新的高职课程开发的理念和课程开发的基础,以及开发这门课程的意义,特别是本课程的创新点要突出表述,如: “本课程根据……需要,在广泛调研和……的基础上,采用……课程开发模式(如:典型工作任务项目化或工作过程系统化),遵循……的职业教育理念,确定本课程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让学生通过……和……,在真实或仿真……的学习情境中学习并掌握……,培养学生……。本课程的创新点在于……”。 (这里的语言和课程定位与课程目标不要重复,尽可能采用概括性的语言) 三、课程学习目标 完成本课程学习后能够获得的能力、经验及知识。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主要围绕课程所要实现的目标,采用概括的语言来表述“能运用…,完成…”,且这些能力是可测量和可展示的。具体应从下述3个方面展开表述:

足球校本课程教材

足球兴趣小组活动教材(试用) 横县中学 2014年春季学期

基础知识 一、足球运动的起源与发展 足球运动是一项古老的体育活动,源远流长。经历了古代足球游戏和现代足球运动两大历史阶段。 中国古代把脚踢球叫“蹴鞠”。在我国两千多年以前的文字记载中,当时的足球就叫“蹴鞠”,蹴就是踢的意思,鞠就是球。当时的球是用皮子做的,里面装有毛发之类的东西,用来进行踢球游戏。蹴鞠活动在我国经历了汉、唐、宋、元、明、清多个朝代。 在西方,公元10世纪以后,法国、意大利、英国等一些国家有了足球游戏。到15世纪末有了“足球”之称,后逐渐发展成现代的足球运动。1863年10月26日,英国的11个足球俱乐部在伦敦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足球运动组织——英国足球协会,并统一了足球规则, 人们称这一天为现代足球的诞生日。从1900年的第2届奥运会开始,足球被列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但它不允许职业运动员参加。1904年5月21日,国际足联在巴黎成立。1930年起,每4年举办一次世界足球锦标赛(又称世界杯足球赛),比赛取消了对职业运动员的限制。现代足球运动是世界上开展得最广泛、影响最大的运动项目,有人称它为“世界第一运动”、“运动之王”,深受人们喜爱。 二、足球运动的特点 足球运动是以脚支配球为主,两个队在同一场地内进行攻守的体育运动项目。 它是世界 上最受人们喜爱、开展最广泛、影响最大的体育运动项目,足球运动的主要特点是: (一)参加比赛的人数多、集体性强 足球比赛由两队共22人参加,每队有11名队员。场上的11人思想统一,行动要一致,攻则全动,守则全防,整体参战的意识要强。只有形成整体的攻守,才能取得比赛的主动权及良好的比赛结果。 (二)争夺激烈,对抗性强 足球运动是一项竞争激烈的对抗性项目,比赛中双方为争夺控制权,达到将球攻进对方球门,而又不让球进入本方球门的目的,展开短兵相接的争斗,尤其是在两个罚球区附近时间、空间的争夺更是异常凶猛,扣人心弦。一场高水平的比赛,双方因争夺和冲撞倒地次数多达200次以上,可见对抗之激烈。 (三)比赛场地大、时间长、运动负荷大、技战术复杂、难度大 足球比赛中,运动员要在近8000平方米的场上奔跑90分钟,跑动距离少则6000米,多则10000米以上,而且还要伴随完成上百个有球和无球的技术动作,因而运动员的能量消耗是很大的。足球运动在技术上种类繁多、战术上变幻莫测,比赛中运用技、战术时要受对方直接的干扰、限制和抵抗。技、战术是依临场中具体情况而灵活机动地加以运用和发挥。 (四) 趣味浓厚,容易开展 除正规比赛外,场地和球门可大可小,参加比赛的人数可多可少,足球竞赛规则比较简练,器材设备要求也不高,而且不受季节和气候变化影响。因而是全民健身中一项十分易于开展的群众性的体育运动项目。 足 球 蹴 鞠

MBA核心课程介绍

MBA核心课程介绍 MBA Core Courses Description 一、数据模型与决策 本课程包括统计学和运筹学两部分的教学内容。本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为进行经营管理问题的研究和实践提供统计学和运筹学的方法;为其他有关专业课程提供数据分析方面的基础;提高学生处理数字信息的能力;以统计学和运筹学的独特思维方式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开拓思路。 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的学科,研究如何搜集、整理与分析统计资料以及进行统计推断的理论与方法。运筹学是依照给定目标和条件从众多方案中选择最优方案的科学决策方法。 This course includes fundamental concepts of both statistics and decision theory. Statistics enables students to collect, process and analyze data. Decision theory concerns a collection of concepts and techniques for evaluating complex decision alternatives. This course provides an introduction to generic modeling techniques that can be employed to address this complexity. Topics studied include linear programming, decision analysis, mathematical programming, inventory theory, forecasting, and Markov decision processes. 本课程选用教材或教学参考书: 1、"Statistics for Business and Economics",Anderson, D Sweeeney, T.Williams,McGraw-Hill; 2、《管理运筹学》,韩大卫,第3版,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3、《数据、模型与决策-运用电子表格建模与案例研究》,(美)弗雷德里克.S.希利尔, 4、马克.S.希利尔,杰拉尔德.S.利伯曼,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5、《商务统计导论(CD-ROM)98》,2003年1月,Ronald M. Weiers,第4版.英, 北京大学出版社。 6、商务与经济统计,戴维.R.安德森,机械工业出版社。 二、管理经济学 管理经济学是一门应用经济学,它以微观经济学为理论基础,借助于决策科学和管理科学的各种方法和工具,指导企业决策者高效率地配置稀缺资源,制定和实施能使企业目标得以实现的经营决策。 管理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可分为经济理论、优化方法和管理决策三部分。管理经济学强调将这些基本理论运用于企业决策,包括需求分析、产量与价格决策、定价决策、投资决策、内部组织设计、业绩评估与激励机制设计等。为了将基本的微观经济理论运用于企业决策,管理经济学还涉及到决策方法和工具,包括优化方法、统计方法以及预测方法,企业的科学决策和目标优化只有借助于这些具体的方法和具体的工具才能实现。 This course studies the role of economic issues in the managerial decision-making process. It covers the concept of microeconomics and provides key analytical tools. Theoretical concepts are consistently motivated by real-world situational scenaries, and are explained within the context of real-world business applications. 本课程选用教材或教学参考书: 1、"Managerial Economics and Organizational Architecture",James A.Brickley, Clifford W.Smith,Jr., Jeroldd L.Zimmerman, William E.Simon, Second Edition, Prentice Hall; 2、"Managerial Economics, Applications,Strategy,and Tactics", James R.McGuigan, R.Charles

(完整版)新课程与教学改革主要内容

新课程与教学改革主要内容 第一章新课程改革与教学理念重建 第一节新课程与教学改革 一、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与特点 (一)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是新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具体目标主要指以下五个转变: 1.课程内容的转变 2.课程结构的转变 3.课程实施方式的转变 4.课程评价的转变 5.课程管理的转变 (三)新课程改革的特点 1.由“专制”走向民主 2.由封闭走向开放 3.由专家走向教师 4.由立足结果走向立足过程 二、新课程对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一)确立全新的教学理念 (二)建立民主的教学关系 (三)改革教学与学习方式 (四)重建教学管理与评价制度 第二节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理念的重建 一、新课程背景下教学与课程的关系 在新课程改革中,课程不再是仅仅由教材、教学大纲或教学计划等文字资料组成的了,而是由这些文字资料和教师与学生对课程的体验和感悟共同组成的,并且教师与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将占课程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因此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构建与提升的过程”。因此,在新课程中,教学与课程的关系是一种动态的、生成性的、互相促进、相互作用的关系。 二、新课程背景下教与学的关系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方案

旅游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方案 1、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用现代旅游业发展和适应现代农业、农村现代化及沿海都市型农业农村发展需要,具备较高的现代管理理论素养和系统扎实的旅游管理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具有人文素质、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能在各类旅游相关企事业单位以及教育和研究机构等从事旅游业经营、管理、策划、咨询、服务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2、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构架 课程名称课程英文名称学时学 分开设学期 旅游学概论Introduction to Tourism Science 54 3.0二 导游实务tour guide practice 36 2.0二旅游市场营销学Tourism Marketin g 36 2.0三 旅游经济学Tourism Economics36 2.0三旅游商务英语Tourism Business English 72 4.0五旅行社经营管理Travel agency 54 3.0五

3、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思路 以“宽口径、厚基础、强技能、高素质”为人才培养目标,以学生为本、以素质教育为主线,以建立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体系、内容为重点,以加强实践实训教学、改革教学模式为手段,以建立科学规范的教学评价为尺度,以产学研一体化合作为切入点,加强特色专业课程建设,全面推进各核心课程的持续均衡发展。 4、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措施 4.1 教师队伍建设 通过“引进与培养相结合”,以胜任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为基点,不断引进和培养高水平师资队伍。引进人才既看学历、职称,更注重实际学术水平、研究成果和职业道德,形成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密切结合的有效机制。 management 休闲农业 Leisure Agriculture 36 2.0 五 会展经济 Economics of MICE Industry 54 3.0 六 旅游地理学 Tourism Geograph y 36 2.0 六 旅游资源开发与规 划 Tourism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Planning 54 3.0 七

专业核心课程标准

专业核心课程标准 机械常识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 机械常识 【适用专业】 中等职业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 1、前言 1. 1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第一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项目式课程。它的任务是:使学生具备从事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工作所需的机械操作(主要是钳工)的基本技能,具有识读零件图和一般装配图的技能,掌握相应的理论机械知识;具有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意识;达到“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人员”职业资格五级标准中的相关模块要求,为学生学习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其它工种课程,提高全面素质,增强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打基础。 1. 2设计思路 1、以实践为导向,课程综合化,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由实践整合理论。 2、以学生发展为本,推行研究性学习。 3、以就业为导向,通过社会调研,邀请行业专家对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进行工作分析,从而确定从事该专业的中级工应具有的各种综合能力及相应专项技能,并将各项专项技能和综合能力划归相关工种,按工种组织课程。 4、本课程按机械操作初级工涉及的职业活动所涵盖的专项技能和综合能力,组成一系列典型的工作项目、课题。 5、课程项目化、课题化,各项目、课题以目前企业机械操作(主要是钳工)的实际为基础,兼顾企业发展需求,按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结合职业资格鉴定初级工标准的相关要求,确定课程内容和要求,着力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能力。 本门课程的建议学时数为72学时。 2、课程目标 通过任务引领项目教学,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职业观念,树立安全意识,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科学的工作方法;逐步推行研究性学习,调动学生学技术、学理论的积极性。 2.1能力结构目标 1、会执行与职业相关的保证工作安全的规章制度; 2、会使用、维护与保养常用机械操作的工具、量具与设备; 3、具有划线、锉削、锯割、钻孔、锪孔、铰孔、攻丝、套丝、锉配、錾削的基本技能; 4、会编制简单零件钳工加工工艺; 5、会识读常见零件图及一般装配图; 6、会装配、维修简单机械; 7、具有研究性学习的初步能力。 2.2知识结构目标 1、掌握机械制图中的投影基础、图样画法、标准件和常用件及其规定画法、零件图、装配图等 基础知识; 2、掌握机械机构、部件、联接、传动等机械基础知识和简单机械原理;

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理论与开发徐国庆

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理论与开发 华东师范大学职成所徐国庆博士 一、当前职教课程改革的迫切性 中职汽车维修专业教学案例

反思:1、学生为什么不愿意学“汽车构造与维修”;2、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什么这么糟糕 当前我国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的主要问题:1、学问化;2、缺乏统一的逻辑学科课程仅仅是现象问题。现有课程的本质问题是“学问化”,即在“实践是理论的延伸和应用”这个观念的指导下,把实践仅仅看作为理论线性演绎的结果,把实践看作为理论的附属品。正确的关系应当是理论服务于实践。 为什么不能先为实践储备足够的知识? (1)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 一种书生是天生成的才具,能对于书本子上的学问有趣味。其余大多数的人,只知道五官接触的、能够实做的事体才有趣味,书本子上的趣味是没有的——杜威 只有当一个人已有的知识无法解决他所面临的问题时,真正的学习才会发生——建构主义 (2)职业知识的工作结构表征方式 因此本次课程改革的重心并非要否定知识,否定理论(当然需要根据新的原则对理论做出取舍),而是要突出实践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关键不是实践课时的多与少),用工作任务来引领理论,使理论从属于实践。 要突出工作实践(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仅仅对理论知识的深浅进行调整是不够的,而是必须对原有课程进行结构性改革。 二、从教学论到课程论 (一)何为课程 西方:课程即跑道。 中国:功课(内容)及其进程(组织) 课程的特征:方向性、过程性

(二)课程论兴起的原因:1、课程是制度化教育的产物,是教学过程规范化、系统化的需要。2、近代课程理论发展的结果。 对学科课程理论的突破使人们意识到,仅仅对课程内容做些删减,或对编排顺序做些调整是不够的,还不能充分体现人们对教育的新设想。改革还必须触及一个上位问题,即按照何种逻辑来设置课程。 (四)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课程是方案,教学是实施。 老师应当教“课程”,而不是教“教材”。 教育行政部门应当管“课程”,而不是仅仅是管“教材” 三、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内涵 项目可理解为一件产品的设计与制做,一个故障的排除,一项服务的提供等。 以通过对工作体系的系统化分析所获得的工作项目为单位设置课程,并组织课程内容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

课程资源建设方案

课程资源建设方案

XXXXXX学校 课程资源建设方案

文档仅供参考 目录 一、课程资源建设的背景............................................... 错误!未定义书签。(一)课程资源建设需求分析 ................................... 错误!未定义书签。(二)课程资源建设的特点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课程资源建设内容................................................... 错误!未定义书签。(一)互联网金融方向核心课教材开发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教材开发需求分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教材开发的特点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实施规划与流程 .................................................. 错误!未定义书签。(二)校企合作开发课程资源包................................ 错误!未定义书签。 1.课程资源包开发要求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课程资源包开发分工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课程建设保障措施................................................... 错误!未定义书签。(一)统一认识,加强领导 ....................................... 错误!未定义书签。(二)落实经费,资源互补,加强合作 .................... 错误!未定义书签。

项目化课程教学大纲(模版)Ver0.9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代码: 2.课程名称:《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 3.课程类别:通识教育平台 4.授课对象:本科非英语专业 5.开课单位:西京学院各院系 6.教学时间安排:第一、二、三学期 7.先修课程:本课程的教学建立在高中英语基础之上 8.后续课程:专门用途英语课程 9.学时安排: 二、课程教学目标及教学任务 (一)教学目标 (二)创新应用型人才能力体系(参照人才培养方案的指标体系) 指标。 (三)教学任务 列出本课程要完成的具体任务,如实习报告、程序设计、项目案例、作品等。 简要说明对实验报告的要求,明确程序设计、项目案例或作品预期达到的效果和要求。 三、各单元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单元项目一项目名称 关联项目:

项目内容: 实施方法: 课内学时: 实践场所: 任务一:××× 1.任务描述 2.任务分析 3.知识链接知识点内容(包含掌握程度) 4.任务实施基于所学知识完成任务,实施步骤或过程 任务二:××× 1.任务描述 2.任务分析 3.知识链接知识点内容(包含掌握程度) 4.任务实施基于所学知识完成任务,实施步骤或过程 项目成果: 考核方式: 单元项目二项目名称 …… 说明: 1.“关联项目”:指关联于其他的单元项目、课程项目、课程群项目或学科竞赛、校企合作、创新创业等; 2.“项目内容”:填写案例、项目或设计制作的简要介绍; 3.“实施方法”:为实现项目设计达到的能力要求所采用的实践教学方法,如实验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探究式学习、自主式学习、合作式学习、社会实践等; 4.“实践场所”:包括课堂、课下、网络环境、实验室、图书馆、校内实训基地、企业校外实训基地等。

优质专业核心课程认定标准20141120(1)

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项目建设 会计电算化专业 优质核心课程认证标准

会计电算化专业 优质核心课程认证标准 一、优质核心课程认定的总体要求 (一)优质核心课程认定的范围 会计电算化专业作为贵州财政学校的重点专业,在课程体系改革过程中,需确定2门课程进行整体教学设计改革。 (二)优质核心课程的任务安排 每门课程必须指定专门的课程负责人,承担课程建设任务的教研室需组织进行集体研讨,并由课程负责人对课程的开发,教学设计,课程实施,效果反馈,教材和课程开发建设的全过程负责。 (三)优质核心课程的运用 优质核心课程教学设计在专业所有任课班级的教学中运用,课程负责人引领课程建设任务,但需与其他教师共享研讨结果。 优质核心课程总体目标要求,教学内容,能力训练项目及考核方式应统一,并在任课教师集体研讨的基础上进行实施,在此基础上,任课教师可考虑学生实际情况等因素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 二、优质核心课程认定标准 (四)课程设置遵循中职教育规律 围绕“知识、能力、素质”要素,形成了一个结构严谨并有机衔接的课程体系(模块),以确保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五)课程选择依据 优质核心课程设置应依据对在校学生、毕业生、企业的调研结果,优质核心课程所培养的知识与能力须与企业所需的核心岗位知识与能力相匹配。 (六)课程目标和专业培养目标明确 满足课程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态度目标等,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专业+能力”,培养

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技能型人才。 (七)教材体系设计合理 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各部分课程知识的内在联系设计。 (八)教材内容设计完善 按照项目教学法进行设计,按照知识结构将教材设为几大模块,每一模块由项目和任务组成,完整展示整个知识体系内容。 (九)教学手段、方式创新 将项目教学、案例教学、任务驱动、课堂讨论与传统教学方法结合起来;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校内外实训条件完备。 (十)实践性教学建设完备 1.教学过程结合校内的会计实训室进行实践操作; 2.教学模块项目建设,完善课堂教学中各环节的教学实践; 3.校企互联,让理论联系实际。 (十一)校企共同参与课程教学的探索与研究 加强校企合作,优质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方式应与企业的工作内容与方式接轨,企业参与优质核心课程校本教材编写,聘请兼职教师授课,教学过程中加强校内实训、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邀请企业共同参与,共同制定与实施教学计划。 (十二)师资队伍建设 担任优质核心课程的教师既能从事理论教学工作,又能承担实践教学的工作。相关教师应定期进行企业顶岗实践,了解并从事一定的实务工作。 (十三)评价多元,由结果性评价发展为结果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 自我评价、指导教师评价、企业评价三方评价为一体的多元评价体系,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 三、附则: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实施。

什么是课程资源

什么是课程资源?课程资源也称教学资源,就是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或者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和教学目标的各种冈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与教学的直接因素来源。本事所要探讨的是广义的课程资源,即课程实施所需要的资源。目前已经出现多种对课程资源进行划分的方式。 一种是将课程资源直截了当地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有形资源包括教材、教具、仪器设备等有形的物质资源;无形资源的范围更广,可以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家长的支持态度和能力等。 一种是将课程资源划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什性资源两大类。素材性课程资源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力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日标等方面的因素;条件性资源包括直接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如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等因素。 一种是将课程资源划分为校内资源、校外资源利网络化资源。校内资源,主要包括本校教师、学生、学校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动植物标本、矿物标本、教学挂图、模型、录像片、投影片、幻灯片、电影片、录音带、VCD、电脑软件、教科书、参考书、练习册,以及其他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等;校外资源,主要指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家长、校外学科专家、上级教研部门、大学设施、研究机构、有关政府部门、其他学校的设施、学术团体、野外、工厂、农村、商场、企业、公司、科技活动中心、少年宫、社区组织、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广泛的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网络化资源主要指多媒体化、网络化、交互化的以网络技术为载体开发的校内外资源。 关于什么是课程的问题。我们可以获得两点认识:第一,课程是教学内容和进程的总和。第二,“课程”和“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两种称谓,可以并行不悖,互相补充,结合起来。具体说,可以用课程一词来概括;同时要分别地对它的总规划、具体规划进行研究,并贯彻试、计、程的意思。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交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当代主要的课程类型有: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三大类型。 (1)学科课程 学科课程也称分科课程,是一种主张以学科为中心来编定的课程。主张课程要分科设置,分别从相应科学领域中选取知识,根据教育教学需要分科编排课程,进行教学。20世纪60年代以来关于学科课程的理论主要有:即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Bruner,J.S.)的结构主义课程论、德国教育学家瓦根舍因(Wagenschein,M.)的范例方式课程论、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Bahkob,J.B.)的发展主义课程论。 ①布鲁纳的结构主义课程论。基本观点:首先,主张课程内容以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为中心,学科的基本结构是由科学知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所构成的。其次,在课程设计上,主张根据儿童智力发展阶段的特点安排学科的基本结构。最后,提倡发提现法学习。布鲁纳很多思想体现了很强的时代精神,对当前学校教育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不足:如片面强调内容的学术性,致使教学内容过于抽象;将学生定位太高,好像要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这门学科的专家;同时在处理知识、技能和智力的关系上也不很成功。但布鲁纳的思想对今天我们的课程研究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②瓦根舍因的范例方式课程论。强调课程的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主张应教给学生

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在信息技术发展的今天,单纯的教材内容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因此,教材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与现实、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处理教材,重组教材内容。经过重组的教材由于具有开放性和弹性,给老师留有开发和选择的空间,也能给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余地,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为此,教师要增强课程意识,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使教学资源更加丰富多彩。现结合教学谈几点自己的做法。 一、充分开发和利用教材资源。 教材是主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新教材已充分显示其优越性,它已不仅仅局限于学科知识,更有利于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以新教材的编写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遵循了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从学生的兴趣与经验出发,以多样、有趣、富有探索性的教材展示了教育的内容,因此,在教学中要立足教材,要充分开发和利用教材资源。 例如,我在教学四边形这一课时,充分的利用主题图,这幅图是学校操场示意图,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场景,学生感到非常亲切、非常有趣,学生从熟悉的主题图中找出许多关于“图形”的信息。如:长方形的篮球场、通道、窗户;正方形的地砖;平行四边形的推拉门、楼梯护栏等。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丰富其对图形特别是四边形的感性认识,并从整体上感知自己生活中的几何图形。 又如,我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充分地利用教材主题图“游乐园”中的素材,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分数,学生发现几分之一的分数有很多,如:把一个西瓜平均切成八块,一块西瓜就是这个西瓜的八分之一。将喂鸽子的食盒平均分成三个格子,每个格子就是这个食盒的三分之一……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新知起到了很好的巩固作用,充分地发挥了教材的作用。 二、运用生活素材,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 教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在教学中,我善于运用生活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学好数学。例如,在教学万以内数的读法时,我了解到许多学生早已会读很多万以内的数了,只是个别中间或末尾有零的数在读时有点困难,因此,再上课的前一天,布置调查作业,请学生收集日常生活中他们见到过的万以内的数,学生从报纸、杂志、超市广告等材料中发现了许多万以内的数。如:电脑每台4805元,洗衣机2800元,全校有学生1280名。在课堂上,首先让每个学生把他们所找到的数在四人小组内交流,然后每组选择两个最喜欢的数写在卡片上后贴在黑板上,接着请学生将黑板上的数进行分类,学生很快分出了四类:没有零的数;中间有零的数;末尾有零的数及中间末尾都有零的数。没有零的数大家都会读了,每个学生自己读一读,而中间或末尾有零的数的读法,通过生生互教、生生互学的形式总结读法,而本节课的重点则是解决中间、末尾有零的数的读法。掌握了数的读法后,在练习中又设了让学生读一读珠穆郎玛峰的高度,人民大会堂的座位数,非洲象的重量,学校图书馆的藏书数,这样的设计,将教材中枯燥,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学生亲临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皆数学,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应用数学的能力。 三、学生的知识经验是学习数学的重要资源。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

世界中医学专业核心课程教材门类表

世界中医学专业核心课程教材门类表 世界中医学专业核心课程由10门13本教材组成,即: 1.《中医基础理论》 2.《中医诊断学》 3.《中药学》 4.《方剂学》 5.《中医内科学》 6.《中医妇科学》 7.《中医儿科学》 8.《针灸学》 9.《推拿学》 10.《经典医籍选读·内经分册》 11.《经典医籍选读·伤寒论分册》 12.《经典医籍选读·金匮要略分册》 13.《经典医籍选读·温病学分册》

Appendix 2 Recommendation (Self-recommendation) for chief editor, associate editor, and editorial staff of Textbooks for World Core Courses of Chinese Medicine Specialty 拟参编教材名称:Name of the textbook you are intended to write: 拟申请:主编()副主编()编委() Apply for: chief editor()associate editor()editorial staff()1.基本情况Basic Information 姓名Name性别Sex年龄Age 健康状况State of Health 毕业学校Graduate from所在国家Country you live in 工作单位Working unit职务Position 学历Degree 学位 Diploma 职称 Professional rank 邮编Postal Code地址Address 办公电话Tel(Office)手机Cell phone 传真Fax邮箱E-mail 2.简历Resume 教学/临床专业Specialty in teaching/clinic 教学/临床年限Years of teaching/clinic 教学/临床成绩 Achievements in teaching/clinic 在专业相关学术组织任职情况Working in relevant academic organizations 担任职务 Post 学术组织名称Academic organization 3.参编教材情况Experience in the compilation of textbooks 书名/教材Name of the book/textbook 职责 Responsible for 出版时间Time of publishing 出版单位/使用范围Publishing house/Appliaction 注:如申报主编,可根据《世界中医学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大纲》编写某一章节,或提出编写思路。此表复印有效。如内容较多,可附另页。 Notes: If you apply for chief editor, please attach the thoughts and outline of the textbook in accordance with Teaching Syllabus for World Core Courses of Chinese Medicine Specialty you are going to be engaged in. This form can be duplicated. Pages can be added when necessary. 世界中医学专业核心课程教材编写指导委员会审核意见: Opinions from Instruction Committee of Compilation and Translation of Textbooks for World Core Courses of Chinese Medicine Specialty (1)推荐为:主编()副主编()编者()Recommended as: chief editor ( ) associate editor ( ) editorial staff ( ) 签名:(单位盖章) Signature Seal of the Working Unit 年月日 Date:

《环境与资源法》课程教学大纲.doc

《环境资源法原理与实务》课程教学大纲 一、《环境资源法原理与实务》课程说明 (一)课程代码:02231205 (二)课程英文名称:Environment resources law principle and practice (三)开课对象:法律事务专业学生的专业选修课 (四)课程性质:环境资源法是法学的一门新兴的边缘性学科,也是法学的二级学科。它不仅涉及国内法、国际法以及法理学、行政法、民法、经济法和刑法等法学学科,而且还涉及环境科学、环境社会学、环境经济学和环境伦理学等其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学科。环境与资源法同时主要还是一门具有特定内容的独立的法学学科。它具有如下特点:第一,它是一门理论上具有综合性和探索性的课程,学习本课程,既要具备充实的法学基本理论知识,又要具备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第二,它也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随着环境问题的不断加剧和对人类行为的不断反思,传统的思维方式和经济发展模式正在悄然发生改变,环境法学可以直接服务于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并对我国环境与资源方针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对我国参与国际环境合作以及对有关环境与资源纠纷的处理等具有直接的运用价值。 (五)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较为全面地掌握环境与资源法的基本内容、环境与资源法的基本体系;使学生掌握环境与资源法中独特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分析环境与资源法案例、将所学的环境与资源法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 (六)教学内容: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几个部分:一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理,包括环境问题、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概念、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基本制度和环境标准。二是有关污染防治法的基本内容,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海洋污染和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的主要内容。三是有关自然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内容,包括土地、水、矿产资源、森林、草原、野生动植物等,以及有关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城乡、农业环境的保护。四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法律责任;五是有关国际环境法的基本内容。 (七)学时数、学分数及学时数具体分配 学时数:32学时 学分数:2学分 学时数具体分配 序号教学内容讲授实验/实践合计 1绪论2 2 2环境资源法概述2 4 3环境资源法的历史发展2 6 4环境资源法的基本原则410 5环境资源基本法律制度414 6环境污染防治法418 7自然资源保护法422 224 8生态环境和特殊区域环境 保护法 9环境资源行政责任226 10环境资源民事责任228 11环境资源刑事责任2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