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思想史(全)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思想史》全套课件 PPT

《中国古代思想史》全套课件 PPT


建国前主要体现在唯心史观占主导地位。 建国后主要体现~要为政治运动服务等。 (“十七年”及“文革”一切都要为政治服 务; 改变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

第一讲
7、学研中国古代思想史的作用
①、启迪思想智慧、开阔解放思想、提高精神 境界。 ②、通过具体地分析历史上相关思想意识,总 结和汲取其中的历史经验教训,培养锻炼 逻辑思维,逐步提高观察、认识、分析、 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④、思想史→中国思想史→中国古代思想史 可以依据不同标准进行分门别类的再划分: 如按范围区域分(中外);按社会性质分(五种 形态);按时代分(古中近现当);按对象内容分 (宗教、哲学、政治、经济、伦理、法律、教育、军 事、科学、艺术、史学……。 ⑤、学习以综合为主,侧重哲学、伦理、政治,适宜 兼顾其他。
第一讲
第一讲:序言、原始思想观念的形成及变化
中国古代思想史研究的对象、方法 原始思想观念的形成与变化 思考题 参考书目 网络资源链接
一.
二.
三. 四. 五.
第一讲
一 、中国古代思想史研究的对象、方法
1. 2. 3. 4. 5. 6. 7. 8. 9.
中国古代思想史的研究对象。 思想和思想史。 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学科范畴及其内部的再划分。 中国古代思想史与中国古代哲学史的区别。 学研中国古代思想史的指导思想、目的、方法。 以往在学研中国古代思想史中形成的主要失误。 学研中国古代思想史的作用。 中国古代思想史的主要特点。 中国古代思想的主要精华。
第一讲
3、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学科范畴及内部的再划分 ①、中国思想史的概念。 ②、中国古代思想史的概念及时限。 ③、所属学科范畴:历史学 (中国古代思想史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个 重 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如从广义文化的角度看, 它是属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神文化)

中国思想史课件

中国思想史课件

讨论
第二章 孔子的伦理思想
• 伦理思想:人相处时共同遵守的道德规 范。 • 孔子伦理思想的总纲:仁。 • 统治者当“敬德保民”,“其身正,不 令而行”,孔子主张将政治与伦理道德 密切结合,这样才会治理好国家。
一、孝悌
• 是维护宗法制度的必要的德目。 • 二者之中,孝更重要,孝要:合礼;敬; 色难。 • 孝不但是强制,更应该是纯真无伪的情 感的流露,因此,孝有二重性。
采《 和用十 宋三三 代国经 邢魏注 昺人疏 的何》 《晏中 论的的 语《《 正论论 义语语 》集注 。解疏 》》
清中 代华 刘书 宝局 楠《 《诸 论子 语集 正成 义》 》之
清 代 刘 宝 楠 之 《 论 语 正 义 》
今 人 杨 后 伯中 附 《峻 华 论之 书 语《 局 字 出 典论 版 》语 译 注 》
第三、 仁在政治实践中的不同层 次
• 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因此要求从 政的士、君子应行仁的三个层次是: 1、修己以敬(修身)。 • 2、修己以安人(齐家)。 • 3、修己以安百姓(治国、平天下)。
第二节 仁为核心礼为形式的仁礼 观
• 仁与礼的关系:互相制约、互相辅助, 从而达到一种有等级但又不过分对立, 有仁爱但又有区别,也就是等级与仁爱 的对立统一,人民生活安定富裕的理想 状态。
第二、 仁在个人修养上的不同层 次
• 1、士: •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 也。 •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 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 • •
2、君子: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不忧不惧。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 3、圣人(人当追求的理想目标): • 圣人一指帝王,如尧、舜、禹。 • 二指道德、智力、功绩的完人。

中国思想史课件(全)

中国思想史课件(全)

3
影响世界的思想
探索中国思想对世界的影响,如佛教、儒家思想的传播和接受。了解中国思想如 何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步。
先秦诸子思想
1 孔子的儒家思想
研究儒家思想的核心原则:仁、礼、忠诚、道德,以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 老子和道家思想
探索道家思想中的道、无为、自然的哲学观念,以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3 墨子、名家和法家思想
明清思想
理学与儒学的复兴
探索明清时期理学和儒学 的复兴,以及它们在思想 界的影响力。
西方科学和哲学的传入
研究西方科学和哲学对中 国思想圈的冲击和影响, 以及中国与西方的交流与 互动。
中国现代思想的形成
了解中国现代思想的形成 背景,中国知识分子的思 想解放和近代思想的发展。
现代思想
现代中国哲学家的思想
中国思想史课件(全)
探索中国思想史的悠久和丰富历史,从先秦诸子的思想到现代思想的发展。 了解各个时期的思想家和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中国思想史概述
1
中华文明的起源
回溯中华文明的根源,研究中国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了解古代中国的哲学思维方 式。
2
传统价值观念
探索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对中国人的影响,如孝道、仁爱、忠诚等。了解这些价值 观的根源和演变。源自道家思想道家的哲学观念
探索道家的核心思想,包括追求自然、无为而治、达到无我等观念。
道家修炼和内观
研究道家修炼和内观的方式,了解道家如何追求身心灵的和谐与平衡。
道家在艺术和文学中的影响
了解道家对中国艺术和文学的影响,如诗歌、绘画和音乐。
墨家、名家、法家思想
1
墨子的兼爱思想
探索墨子强调的兼爱观念,明确反对战争和暴力,倡导人们之间的和平与共处。

中国思想史(全)PPT课件

中国思想史(全)PPT课件
13
第一章 弘扬主体精神的儒家
第一节 先秦儒家人情化的伦理亲情
一、泛爱众而亲仁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 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 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 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
14
4.从人我关系来看,忠恕是为仁之道 。
16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 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7
孔子的仁学思想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强调突出政治。 第二,植根血缘基础。 “亲亲有术”、“爱有差等” 第三,着眼伦理本位。 第四,发挥主体能力。 第五,侧重抑制个体。
6
伦理道德是存之于人心。 孔子曰:“为仁由己”;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知其性
者则知天”; 程朱曰:“性即理”; 陆王曰:“心即理”; 禅宗曰想对人关注重于对神的关注,因此伦 理、政治思想相对发达。
2、中国思想重经学形式
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的理 学、心学,清代朴学,其间的创造发展、变 化是很明显的。
⑴、从形式和静止方面言,思想史指人类 社会思想意识的系统化的历史 。
⑵、从内容和动态方面言,思想史又表现 为社会思潮、观念演变的大流。
3
2、中国思想史研究的范围
以伦理思想、政治思想、哲学思想为主。
二、中国思想史的特点
三个特点:重伦理、政治思想,重辩证思维 和“天人合一”思维模式。
4
1.这三个特点皆牵涉到价值世界和现实世界 的关系。
参考书目
张岂之主编:《中国思想史》,西北大学出 版社1989年版。
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一至五卷), 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中国思想史PPT课件

中国思想史PPT课件
汇报人:XXX 汇报日期:20XX年10月10日
9
2020年10月2日
7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2020年10月2日
8
演讲完毕,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reading! In order to facilitate learning and use, the content of this document can be modified, adjusted and printed at will after downloading. Welcome to download!
2020年10月2日
1
中国思想史
A History of Chinese Thoughts
主讲人:
人类思想繁荣必备条件
社会具有基本的物质生活水平 社会要有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
政府不干预社会的意识形态
2020年10鸣 两汉经学 魏晋隋唐 宋明理学 近代思想
2020年10月2日
3
诸子百家争鸣时期
学派不出两流
• 重政治(儒、法) • 重民生(墨、道)
2020年10月2日
4
两汉经学
汉武帝独尊儒术 (孔孟法家阴阳家)
2020年10月2日
5
魏晋隋唐
儒教失去作用,玄学佛学兴起
• 三玄——老子、庄子、易 • 佛教新宗派——禅宗
2020年10月2日
6
宋明理学
把道、佛引入儒学 产生新儒学——理学

中国古代思想史. ppt

中国古代思想史.  ppt

-
9
▪ 蔡尚思《中国思想史研究法》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 ▪ 常乃德《中国思想小史》(1938) ▪ 钱穆的《中国思想史》(1952) ▪ 杨荣国的《简明中国思想史》 ▪ 韦政通的《中国思想史》(1979年) ▪ 何兆武的《中国思想发展史》、 ▪ 褚柏思的《中国思想史话》, ▪ 张岂之的《中国思想史》等等。 ▪ 其中部头最大,影响最大的是侯外庐主编的《中国思想通
-
11
作者:侯外庐,赵纪彬,
杜国庠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1957
-
12
▪ 这部中国思想通史是综合了哲学思想、逻辑思想和社会思 想在一起编著的,全书共分五卷。第一、二、三、五卷是 就解放前写的中国思想通史和中国近代思想学说史的一部 分增订修改而成;第四卷是一九五九年才编写的。
▪ 第一卷属于古代,上自殷代,下至战国;
5. 学研中国古代思想史的指导思想、目的、方法。
6. 以往在学研中国古代思想史中形成的主要失误。
7. 学研中国古代思想史的作用。
8. 中国古代思想史的主要特点。
9. 中国古代思想的主要精华。
-
7
▪ 关于思想史的对象及范围等问题,早在20世纪30 年代,老一辈学者就已探讨过。
▪ 例如:蔡尚思先生在《中国思想研究法》一书中 认为,思想史就是社会科学史,即与人类社会密 切相关之学科的历史,包括政治、经济、法律、 教育思想等等;
▪ 第三讲:春秋战国思想特点概述
▪ 第四讲:先秦儒家思想概要
▪ 第五讲:先秦道家思想概要
▪ 第六讲:墨子思想及其分化发展概要
▪ 第七讲:先秦法家思想概要
▪ 第八讲:名辩思想、阴阳思想及其他思想概要
▪ 第九讲:两汉思想史发展变化略要

中国思想史课件

中国思想史课件
跨文化交流与全球视野
03
培养新生代研究力量
重视培养新生代学者和研究力量,为中国思想史的深入研究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01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思想史需要与现代科技、文化和社会发展相结合,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
02
跨学科研究与国际合作
加强跨学科研究和国际学术交流合作,推动中国思想史研究的国际化发展。
中国思想史课件(全)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ERA
目录
CONTENTS
中国思想史简介中国传统思想中国近现代思想中国当代思想中国思想史的影响与启示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ERA
中国思想史简介
定义
中国思想史是研究中国历史上各种思想观念、思潮、学派及其演变、发展的学科。它涵盖了中国古代、近代、现代各个时期的思想观念、文化传统和价值取向。
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流派,强调自然法则和无为而治,主张顺应自然、追求自由和独立。
总结词
道家思想起源于春秋时期,由老子创立,后经庄子等人的发展,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道家思想认为世界万物都遵循同一个法则,即道。这个道是自然规律的体现,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道家思想主张无为而治,认为人们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不强行干预。此外,道家思想还强调自由和独立,认为人们应该摆脱世俗的束缚,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宁静。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ERA
中国当代思想
总结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指导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行动指南。
总结词: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的融合是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现代文明成果,推动文化创新和发展。详细描述: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括哲学、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的成果,这些成果对于现代社会仍有重要意义。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需要于弘扬中华文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详细描述:通过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可以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增强文化自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中国思想史》课件

《中国思想史》课件
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感和自豪感
课件内容
课件结构:包括目录、引言、正文、结论等部分 课件主题:《中国思想史》课程的核心内容 课件特色:采用多媒体手段,结合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 课件目标:帮助学生了解中国思想史的发展脉络和主要思想流派
03
课件大纲
THEME TEMPLATE
课件目录
课件封面
重要概念解释 重要人物介绍 重要事件回顾 重要文献选读
参考文献列表
《中国思想史》教材 相关论文 古籍文献 学术期刊
感谢观看
THEME TEMPLATE
墨子及其墨家思想: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主张“兼爱非攻”,强调人与 人之间的平等与互助。
韩非子及其法家思想:韩非子是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主张“法治、集权”, 强调以法律为工具治理国家。
中国近代思想家及其思想
梁启超及其思想:梁启超是中国 近代思想家、政治家、史学家和 文学家,他主张变法维新,推动 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中国现代思想家及其思想
胡适与实用主义
鲁迅与批判现实 主义
梁漱溟与新儒家 思想
冯友兰与中国哲 学史研究
05
课件总结
THEME TEMPLATE
课件亮点总结
内容丰富:涵盖 了《中国思想史》 的主要知识点和 重要思想
结构清晰:按照 时间顺序和思想 流派进行分类, 易于理解和记忆
图表辅助:采用 了大量的图表和 图片,直观易懂 ,便于学生理解
课件内容:涵盖了中国思想史的 主要时期和重要思想家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课件结构:包括引言、正文、结 论等部分
课件特点:注重思想史的内在逻 辑和历史背景的介绍

中国社会思想史53页PPT

中国社会思想史53页PPT

第六章儒学反思的谶纬化 “谶”“纬”之风 谶纬政治的现实需求 儒学谶纬化的理论动力 儒学的谶纬化 儒学谶纬化的终结
第七章儒学反思的抽象化(形而上学化)
玄学的浸润与儒学反思概念的抽象化
佛学的风薰与儒学反思方式的纯化
P3
理学的兴起与儒学反思的体系化构造
第一讲儒学社会的概念
相关概念的质疑 一个新的视角 中国社会的历史演进
中国
社会
思想史
The history of Chinese Social thoughts
W W W . E - S H I P .C O M
主要章节内容
绪论:儒学精神的三个命题及其合理化路径
儒学社会及其主导精神
儒学反思的三个命题
儒学反思的内在规定性
儒学精神的合理化路径
第一章儒学反思的场域
远古社会中的“巫文化”
部分西方研究者运用的概念 资本主义的情结
P7
相关概念的质疑之二:“传统社会”的概念质疑
“传统” “传统社会”
P8
一个新的视角:儒学社会
西周—春秋战国 —汉武革命—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
前儒学社会 儒学社会…… 儒学社会的解构…………后 儒学社会
P9
儒学社会
一种理想的社会类型
P11
儒学精神
儒学的基本精神或基本理念是指,在前儒学社会以及儒学 社会发展过程中贯穿于整个儒学发展过程的、不变的基本 要素。
儒学精神是精义儒学、经典儒学以及解释儒学的最大公约 数。
如果不仅就其理论形态而言,而且考虑到儒学在实际生活 中的意义,那么儒学精神可以进一步被表述为三个相互联 系的命题或要素:
P4
相关概念的质疑之一:封建社会的概念

中国社会思想史PPT课件

中国社会思想史PPT课件

2021/3/7
CHENLI
19
先秦史概述:战国
» (前476-221):战国七雄,各国变法,中央集权初步形成,封 建统治发展
2021/3/7
CHENLI
20
先秦社会的特征
半农业社会 非封闭社会 非专制社会 非礼治社会 多阶层社会 变动社会
2021/3/7
CHENLI
21
先秦社会思想的特征
中国社会思想史
2021/3/7
CHENLI
1
第一讲:绪论
• 教学计划安排及几点要求 • 学习中国社会思想史的意义 • 参考书 • 什么是社会思想史 • 中国社会思想史 • 研究方法和学习方法
2021/3/7
CHENLI
2
教学计划安排及几点要求
• 教学计划 • 几点要求
2021/3/7
CHENLI
思想史分类:思想史研究人类的思维历程,而人的思想是社会现实在 人头脑中的反映,所以又相应地可分成经济思想史,政治思想史,文 化思想史,社会思想史以及哲学史,思想史是思想家思想的历史。
社会思想史:是人类群体生活在思想家头脑中的反映、折射。社会学 产生之前思想家曾经思考、论述过的与当代社会学有关的问题都是社 会思想史的内容。
✓ 战国(475-221),秦(221-206),西汉(206-8),新(825),东汉(25-220);
✓ 三国(220-280),西晋(280-316),东晋(317-419),南朝 (420-589),北朝(386-581);
✓ 隋(581-618),唐(618-907),五代十国(907-960); ✓ 辽(907-1125),北宋(960-1126),南宋(1127-1279),西
夏(1032-1227),金(1115-1234),元(1271-1368); ✓ 明(1368-1644),清(1614-1911); ✓ 中华民国(1912-194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思想史
1
整体概述
概况一
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 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
概况二
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 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
概况三
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 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
2
课时安排
绪论 第一章 弘扬主体精神的儒家 第二章 心不逐于物的道家 第三章 法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 第四章 佛教的流传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
“以力服人”是“霸道”,“以德服 人”是“王道”;前者是可鄙的,后 者是高尚的。“尊王贱霸”
25
孟子反对功利主义,重义轻利,劝导 统治者“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 矣”。
董仲舒将其发展为“正其谊不谋其利, 明其道不计其功” 。
26
孟子仁政说的基础是性善论。“孟子道性善, 言必称尧舜。”
“四端”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 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 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 有四体也。”
13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七世纪至十九世纪 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复旦大学出版 社2001年版。
徐复观:《两汉思想史》,华东师大出版, 2001年 汤用彤:《隋唐佛教史稿》,中华书局, 1982年 侯外庐等:《宋明理学史》,人民出版社, 1984年 陈来:《古代宗教与伦理》,三联出版社, 1996年
19Βιβλιοθήκη 孔子仁学结构的弱点和长处:
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 实用理性
20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 之乐而乐”;
张载:“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民胞物与)
文天祥:“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王夫之:“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 天乞活埋”。
21
二、以德王天下
1.从政治作用来看,仁是礼的精神支柱,仁 礼一体。
2.从修养的主体来看,恭、宽、信、敏、惠 五种品德,是实现仁的具体要求。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 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16
3.从宗法血缘关系来看,孝悌是为仁 之本。
“尊尊” 、“亲亲” ;“入则孝, 出则悌”; “孝慈则忠” ;
23
孟子“制民之产”的主张,与其民为 邦本的思想密切联系。“民为贵,社 稷为轻,君为轻” ;
孟子:“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 政事”;“保民而王”,“得乎丘民 而为天子” 。
24
孟子仁政学说的另一重要内容,是 “王霸”、“义利”之辩。
指责兼并战争是“争城以战,杀人盈 城;争地以战,杀人盈野”;
孟子 :仁政说
仁政学说的首要之点是“制民之产”。 他主张:“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 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 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 故民之从之也轻。”
22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 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 十者可以食肉矣。百商亩之田,勿夺 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 之教,甲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 载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 不饥不寒。”
5
1.这三个特点皆牵涉到价值世界和现实世界 的关系。
西方:人格化的上帝是至善至美的化身,天国 是理想世界,人是最后归宿地。
宗教神学发达,教会地位崇高,尘世的政治、 伦理思想衰落不振。
西方古代的科学、技术、伦理、政治思想与宗
教神学是矛盾、对立的。矛盾、对立的核心原因
是上帝和人谁为中心。
6
中国思想:理想世界和现实世界 交织一起——“天人合一”观点, 而此合一中人又处于中心地位。 中国古代思想自始至终都重人事, 政治是人事的集中表现,故重政
9
三、学习中国思想史的作用
首先可获这方面的知识; 其次,可提高思想境界和理论思维水平; 其三,培养民族记忆能力,获取解决个人、
民族生存发展所需的智慧与能力;其四,有 助于我们认同中国的思想文化。
10
四、如何学习中国思想史
要从点、线、面入手。从面上观其变, 线见其常,点中见常变结合。
11
4.从人我关系来看,忠恕是为仁之道。
17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 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8
孔子的仁学思想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强调突出政治。 第二,植根血缘基础。 “亲亲有术”、“爱有差等” 第三,着眼伦理本位。 第四,发挥主体能力。 第五,侧重抑制个体。

3
绪论
一、中国思想史的对象与范围
1、中国思想史研究的对象
⑴、从形式和静止方面言,思想史指人类 社会思想意识的系统化的历史 。
⑵、从内容和动态方面言,思想史又表现 为社会思潮、观念演变的大流。
4
2、中国思想史研究的范围
以伦理思想、政治思想、哲学思想为主。
二、中国思想史的特点
三个特点:重伦理、政治思想,重辩证思维 和“天人合一”思维模式。
7
伦理道德是存之于人心。 孔子曰:“为仁由己”;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知其性
者则知天”; 程朱曰:“性即理”; 陆王曰:“心即理”; 禅宗曰:“灵山只在我心头”。
8
中国思想对人关注重于对神的关注,因此伦 理、政治思想相对发达。
2、中国思想重经学形式
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的理 学、心学,清代朴学,其间的创造发展、变 化是很明显的。
14
第一章 弘扬主体精神的儒家
第一节 先秦儒家人情化的伦理亲情
一、泛爱众而亲仁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 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 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 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 矣。”(《论语·颜渊》)
15
参考书目
张岂之主编:《中国思想史》,西北大学出 版社1989年版。
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一至五卷), 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一至六卷), 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秦汉、 魏晋南北朝、隋唐),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2
刘泽华:《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南开大 学出版社1992年版。
白纲:《中国政治制度通史》(1—10卷), 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上、中、下),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牟宗三:《中国哲学特质》,上海古籍出版 社1997年版。
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上、中、下), 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