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陶瓷艺术的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瓷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也是中国文物的重要组

成部分,瓷器鉴定当然也是文物鉴定的重要组成部分。宋代是中国古代陶瓷发展的重要时期,

陶瓷工艺在唐、五代“南青北白”的基础,在当时商品流通、城乡庶民生活及官廷御用的合力推动下,其产量与质量都超越前代。

在花色品种和纹饰图案上,宋代陶瓷也有所改进和创新,形成自由奔放、雅俗共赏的时代风格。宋代的陶瓷生产遍及各地,南北皆有名窑,其中的定窑、汝窑、官窑、哥窑、均窑为北宋时“五大官窑”是专供皇家用品的窑场,规模较大,聚集了许多能工巧匠。并与活跃的民窑相辉映,开创了宋代陶瓷“南北各异” 、“官民有别”的多元格局。

宋代陶瓷的艺术成就以烧造定窑的白釉印花、耀州窑的青釉刻花盒划花、磁州窑的白釉釉下黑彩盒白釉釉上划花、清泉窑的粉青釉和梅子青釉为标志,而黒釉的兔毫、油滴、剪纸镂花等新兴品种与装饰手法的出现,也代表着此一时期陶瓷工艺的巨大进步。

定窑属宋代民窑,窑址分布于今河北曲阳县一带,唐属定州,故名定窑。创烧于唐代,鼎盛时期在北宋,至元代停止。定窑产品繁多,白瓷为主,兼烧酱釉,黑釉和绿釉。其瓷质精良和纹饰秀美,曾被选入宫廷,定窑是一个比较庞大的瓷窑体系。北宋早、中期为装匣钵仰烧,器底部可见支钉痕迹或砂粒;北宋以后广泛使用覆烧法,口沿不施釉,俗称“芒口”,往往镶

一圈金、银或铜为饰。白瓷装饰有刻花、划花、印花、剔花等多种手法,图案常见花果禽鸟。印花装饰始于北宋中期,纹饰线条清晰明朗,反映了当时比较高超的刻摸与脱模技术。另外,

定窑瓷釉层较薄,釉面光润,也使刻花、印花线条极为清爽悦目,形成它独特的美术风格。

钧窑是宋代著名窑址之一,可分为官钧窑和民钧窑。钧窑在今河南禹县一带,宋代称钧州,宋初于此设窑,故名。官钧窑是宋徽宗年间继汝窑之后建立的第二座官窑。钧瓷烧成工艺不同于其它,为二次烧成,其第一次为素烧,然后施加釉彩,再进行第二次窑烧。钧窑瓷釉利用铁、铜呈色不同的特点,烧出蓝中带红,紫斑或天青、月白等色,具有乳浊不透明的感觉。宋钧窑常见的釉色有玫瑰紫、海棠红、梅子青等等。钧瓷的器形主要有花盆、盘、炉尊、洗、碗等等,金、元时期的河北、山西等地方多有仿烧。钧瓷在宋代也被称为“花瓷”,它的釉面

特征是常出现不规则流动状的细线,被称为“蚯蚓走泥纹”,加之钧釉在烧制造过程中变化无

常,不为人工所控,所以后人难以仿制,有“钧瓷无

双之说。唐代的花釉突破了一件作品一种釉色的传统规律,但这种

花釉仅仅局限于黑釉器物,到了宋代,复色釉的技艺得到了很大发展。钧窑瓷器就其瓷釉的基调来说,仍然属于青瓷系统,它的天青、灰蓝、月白诸色只是浓淡不一、色度差异而已。钧窑瓷器上所出现的红紫色相是由于在釉中加入了铜,才能出现美丽的效果。

汝窑一向被人们列为宋代五大名窑之首,汝窑原为民窑,产品风格近似陕西铜川耀州窑,北宋晚期开始为宫廷烧造高档瓷器。所以,长期以来,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汝窑泛指古汝州所辖地区所烧造的青瓷系列产品的统称;另一种说汝瓷是指专门御用的那一部分官窑器物。宋

徽宗执政时期,汝窑是其烧造史的全盛时期,其产品胎质细腻,灰中泛黄,俗称“香灰黄” 汝瓷釉面有细微的开片,釉下有稀疏气泡;汝窑青瓷釉色淡青高雅,造型讲究,不以纹饰为重。宋徽宗赵佶信奉道教,道学崇尚自然含蓄,淡泊质朴的审美观。这一时期的汝窑瓷器正是这种审美情趣的反映,反映出道家清逸、无为的思想境界,成为宋时代上流社会的时尚

哥窑,这里所说的哥窑是指传世的哥窑瓷。其胎色有黑、深灰、浅灰及土黄多种,其釉均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以灰青为主。常见器物有炉、瓶、碗、盘、洗等,均质地优良,做工精细,全为宫廷用瓷的式样,与民窑瓷器大相径庭。

传世哥窑瓷器不见于宋墓出土,其窑址也未发现,故研究者普遍认为传世哥窑属于宋代官办瓷窑。长期以来,人们主要是根据文献记载和传世实物对其进行研究。南宋人叶寘的《坦斋笔衡》明确指出南宋官办瓷窑有两个:一是郊坛下官窑,其窑址已在杭州乌龟山被发现;另一个是修内司官窑,其窑址至今未发现。有学者根据刊于明洪武二十年的曹昭的《格古要论》中对修内司官窑特征的记载,认为传世哥窑即宋代修内司官窑。在新石器时代的早期,我们勤劳智慧的先民们,已经开始掌握制作陶器的技术和使用陶器。继而到商代烧制出真正的瓷器。中国的陶瓷不断发展,从陶到瓷,然后陶和瓷并行发展,在历史上曾经取得辉煌的成就,创造了大量优秀的陶瓷作品。及至宋代,出现了古代陶瓷工艺的高度发展和繁荣,陶瓷生产遍及全国,南北各地均有名窑。宋代的陶瓷以其鲜明的造型特征和工艺特点著称于世界,在世界陶瓷艺术发展的历史上,获得一致的赞誉和高度的评价。在这一时期,宋代的陶瓷在艺术上、技术上都有了飞跃的进步,以青瓷、白瓷为主,但也发展了釉下彩绘瓷及各色窑变的彩釉陶。其造型简约淡雅、釉色纯净,

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由此可知,要研究我国宋代陶瓷的造型美学,就需要从传统文化和审美意识方面去做总体分析,这将有助于理解和掌握宋代陶瓷造型最本质的形式特征,在其基础上,总结规律和方法,把由“造物”而产生的“造型” ,提高到文化艺术创造的高度来认识。据笔者研究,宋代陶瓷造型的形式特征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平淡清真的造型韵律宋代向以“郁郁乎文哉”而著称,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最发达的时期之一。上自皇帝本人、官僚巨室,下至各级官吏和地主乡绅,构成一个比唐代远为庞大、也更有文化教养的阶层。由于南北两大主流至此而发展到较成熟的阶段,以至相互融合而更为臻进。继唐代制瓷工艺极为长足的发展,工艺技术尤为丰富和精湛;官窑和民窑相互激荡,各地瓷业相互竞争;自大江以北形成定窑、钧窑、磁州窑和南方的龙泉青瓷系、景德镇青白瓷系等六大瓷窑体系。它们在工艺、造型、釉色和装饰上,既各具风格特征,又在地域分布上表现为交错关联,并相互地仿效,使中国瓷业呈现为“百花齐放”的精神面貌和艺术境界。这种社会现象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宋代都市经济的活跃而使陶瓷业有了新的发展。尤其是北宋定都卞京后,中原地区成为政治文化中心,为陶瓷工艺的发展奠定了优越的社会条件。在这一时期,官府中所设手工艺管理机构(如宋代的少府监、文思院中所设众多的作坊)更为庞大,并有了细致的分工,所制工艺作品,大多不惜工本,异常精美;由于城市的繁荣,陶瓷工艺开始向商品化平民化方向推广和发展。

同时,宋代的统治阶层崇奉道教,在全国大力扶持和推行道教。道学“静为依归” ,崇尚自然、含蓄、平淡、质朴的审美观。青色的幽玄、静寂,正适宜这个时期的审美情趣。一般而言,统治社会的意识往往会影响社会统治阶级的意识。因此,在理学盛行的宋代,人们追求的是美学上的质朴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而反对矫揉造作的装饰雕琢,并把这一切提高到某种透彻的哲学高度。因而,宋瓷讲究的是细洁静润,色调单纯,趣味高雅,表现对神、趣、韵、味的追求和彼此的呼应相协调,并相互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