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宗教文化比较》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西宗教文化差异
宗教是人类历史上一种古老而又普遍的文化现象,在人类的文明中都占有一席之地。宗教作为思想体系,和哲学一样,都处于人类文化的核心,代表着人类文化的深层结构。虽然宗教从本质上讲都源于人类在精神上对超自然的神灵的崇拜与信仰和在灵魂上对现世生存
状态的超脱,但是中西宗教文化却存在巨大差异。有人把中国文化称为儒家文化或儒教文化,把西方文化称为基督教文化,那么宗教因为在不同文化中而表现出的差异主要有哪些呢?
一、中西宗教起源差异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它既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恒的,它有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对于宗教的起源和形成,中西方古代宗教的形成有两大来源,一是源于自然崇拜,二是源于祖先崇拜。可以说是“在自然神和英雄神升腾并两相混合的同时,各自独立性也在逐渐形成。自然神和英雄神的混合及向上界升腾形成至上神”。
在西方的古代世界,祖宗崇拜从来也没有形成很强的信仰力量,似乎在很早就让位给神灵崇拜。古代埃及人崇拜太阳神,连法老也要借助于它的光华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在军人及百姓中灌输自己是太阳神之子的教义,以增强皇帝的威严。庙中的祭祀也乘机大肆吹捧,称法老为“统治着太阳”、“大神”,借以让人们对其加以崇拜。从表面看来,这种崇拜似乎与我国古代称“皇帝”为“天子”有点不谋而合,但其内涵是不同的。中国称皇帝为天子,主要是因为他是全国最大的宗主,而法老则是神的化身,包含着较多的神灵崇拜。到了古希腊,古罗马,他们都信奉多神教,认为大自然和社会本身都有神各司其职,各个城邦都有自己的保护神。到了罗马帝国晚期,皇帝承认了基督教的合法地位,多神的信仰逐步被信奉上帝一人的新型宗教所代替。
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则比较复杂。东汉之际,印度佛教传入中国;汉代末年,神仙道教也土生土长起来;唐代之后,伊斯兰教逐步传入中土,明代晚期基督教也姗姗来迟。而中国文化在唐代以后有一个明显的走势是儒、释、道的“三教合流”,合流后的中国文化以儒家传统的人伦价值观念和人生理想为核心,杂糅了佛教重心性修炼的思维和实践方式,辅之以道教永生信念的诱惑与恐吓手段,在宗教信仰方面形成了一套奇特的多元化和泛神化的天人体系。在这个神谱中,历史人物被神灵化的诸神占有着首要和主导地位。由此看来,儒家思想一直牢牢控制着中国古代社会的精神需要和价值需求,加之儒家是以原始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孝悌为基础,以强调尊卑有序,上下有等的人际关系为中心的人本主义思想。所以儒家的最终目标在于人,在于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对超出于人际关系之外的鬼神则“敬而远之”,实在无法避免,则用“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加以搪塞,所以人们一直崇拜的是与自己有着原始血缘关系的先祖和有功于宗族的先人。
二、中西宗教神人关系差异
宗教是人对神的信仰,所以神人关系是宗教的重要内容之一。西方天人相离的世界观认为,世界由彼此相互分离的“个体人”和“个体事”结合而成。也正是基于这种彼此相互分离的观念,西方文化中才能产生诸如柏拉图的脱离于任何经验物质世界的纯精神的“理念”。上帝的观念也是如此。基督教认为上帝和人的关系是外在的,上帝利用外在于自己的物质将世界“创造”而成,但同时上帝和人又是很紧密的关系。这种外在的关系使上帝便获得了一种超越性和独立性。首先,西方人相信有彼岸世界的存在。在此岸世界生存的人,都是有限的和有罪的,只有在彼岸世界的生活才是永恒的和完美的。其次,他们认为人不可能左右上帝的意志,上帝是高不可攀的。基督教的祷告、忏悔等宗教活动,多是为了净化自己的心灵,
以求来世的拯救,而非出于功利的目的。这便形成了基督教客观的神人精神。
而在中国宗教中,神与人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关系。人可以通过自身修养,即可成佛、成仙、成圣。中国佛教认为众生无须长期修习,一旦突然觉悟到自身的清净本性,就可以顿然成佛,所谓“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是佛。”道教长生不死,得道成仙也主要依赖于人的自我修炼。在儒家思想中,“天”的概念则发生了转变。荀子日:“故天地生君子,君子理天地。君子者,天地之参也”。孟子日:“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在这里,儒家将天道和人道合一,认为君子需依靠自己的人格践行天的意志,成为天命的担当者。因此,“天”不再是宇宙自然力量的体现,而成为了与现实人伦相结合的人的理念。“天道”与“人道”实质上就是同一的。
中国宗教的多神论与西方宗教的一神论的分别是中西宗教精神的重要不同之处。多神论体现了中国宗教中“天人合一”的精神.而一神论则强调了基督教“天人相分”的精神。这两种精神的分别给两种宗教的带来深远影响。
三、神人关系下理性宗教与功利宗教之分
西方基督教文化具有理性主义的特点。对于“上帝”,基督教总要力图做出一种合乎逻辑的,理性的解释。首先,基督教上帝的观念得益于古希腊哲学家对世界本体的哲学的理性的思考。其次,基督教诞生的几个世纪里围绕上帝“三位一体”及理性与信仰的关系等问题,展开了长期的讨论。基督教正是通过上帝是什么这个问题进行不断的论证,使上帝成为一个理性的存在。
而在中国,人们对待宗教的态度往往是功利主义的。人们只注重人与神的关系,而非神本身的性质。一方面,我们应当敬畏神灵,祈求神灵保佑。另一方面,神灵应当对人们的善恶给予赏罚,这是神的职能所在。中国人烧香拜佛、祭祀祈祷,多不是出于对宗教的信仰,而是出于祈福求财等功利的目的。
西方基督教与中国各宗教之间的差异,从根本上讲是天人相离与天人合一两种不同的世界观而决定的。
四、中西宗教建筑风格和目的性的差异
风格:在基督教看来,彼岸世界才是人类的天堂和幸福的归宿,人在尘世的存在是有限的和有罪性的,人们应该为天堂而不是为现世的幸福而努力,不要留恋和贪求世俗欲望的满足和现实人生的幸福。所以,与之相应的,其建筑,尤其是哥特式教堂,表现出了一种超越的永恒的指向天国的期盼的宗教内涵。在中国,佛教和道教都对现实人生持强烈的关注和对自然生命的执着追求感兴趣。禅宗认为人人都有佛性,只要直指人心,就能见性成佛,同时认为自然的一切都是我心幻化,没有我心,主体意识和客观存在便不能存在。因而,其建筑没有过分地陷入神学的激动和接受超人性的迷狂,而是要求一种精神的宁静和平安。中国自古就有的“舍宅为寺”的传统,因而中国的寺庙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与世俗建筑颇多的共性。可以说,我国的佛寺建筑实际就是世俗住宅的扩大或宫殿的缩小。
目的:在西方传统城市中,宗教往往成为联络市民精神生活的纽带,城市中的主要建筑多半是供奉着神的神庙和教堂,从古希腊的神庙到中世纪的哥特式教堂,一直延续了两干多年。在中国古代城市中,主体性的建筑一般为宫殿、官署,佛教的佛寺和道教的道观始终处于城市里坊的规划范围之内,寺庙始终没有突破里坊的限制,而成为一个独立的城市规划因素。原因在于中国古代城市是各级封建权力的中心,并且其生活是以处理人与人关系中突出的血缘关系、重视人伦道德、注重现实生活为内容,而缺乏超越的宗教意识。这就使得宗教建筑无论在建筑规模和等级上都处于陪衬地位。加之寄情山水、崇尚自然的风气对中国人的宗教生活有着极大的影响,中国寺庙建筑群也从城市慢慢淡出而移向山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