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教学论文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惠东县大岭中心学校许宝玉

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进行的一场深刻的,全面系统的变革。当前形势下,实现语文素质化教育首要的就是敢于创新教学。新世纪的教育是全面创新的教育,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所谓创新就是在原有基础上给予革新,或是创出前所不曾出现过的。创新教学需要渗透到各科教学中。语文学科也毫不例外,并且只有对本学科不断创新,不断注入活水,它才有发展前途,才有存在的必要。语文教学法进行的是母语教学,是一门基础性的、工具性的学科教学。

因此,把创新教育如何巧妙、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并为语文学科教学服务就显得至关重要,同时语文教学也离不开创新,它可以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在新形势下,面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如何加强素质教育,又如何去创新,应是作为教师的我们思考的深层次的问题。

1997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朱棣文曾说:“中国学生学习很刻苦,书本知识成绩很好,但动手能力差,创新精神不足。”他认为“创新精神最重要”。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有一些个人的体会。

一、教学中教师必须具有创新精神。

什么是创新精神呢?其实,创新精神是人们能动性的一种特殊表现,以不循常态、独辟蹊径为标志,这种不满足于既有状态而着力开拓的思维方式,就是创造性。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通过指导具体的创新活动(如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渗透在创造过程中,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创新活动中具备的这种能力也就是创新能力。

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教师首先要更新教学观念,学生的创新意识

来自教师的教育与引导。教育要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必须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重点,以变适应发展为创造性发展。因此,党中央、国务院在1999年6月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认真总结了我国教育改革全面发展的经验,强调素质教育应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2000年新修订的语文教学大纲的“教学目标”中也增加了语文教学应“努力开拓学生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质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康人格。”因此,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便成为教育的重要任务。今天的语文教师不应是固守语文学科狭隘领域的专业人士,而应是知识丰富、视野开阔、思维活跃、能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充满独创和灵气的复合型教师。科研意识的强化,正是学者型、科研型语文教师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体现。民主型教师和活跃民主的教学气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

创新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永恒追求,也是新的历史时期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巨大挑战。在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教学成败的关键,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语文教学只有不断的创新、同时符合教育教学发展的规律,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才能保证教育与时俱进、永葆青春。

二、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意识是创新精神的主体,是创造能力的心理基础,安于现状,满足于既有的成绩,将会阻碍创造力的发展。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意识支配行动。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使学生牢固树立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在教学中,不囿于教师的定论,敢于大胆质疑。要使学生明确,并非只有发现人类未发现的新事物和新规律才叫创新。一个人只要通过独立思考而产生的思想、做法,虽然对他人而言是已知的,但对学生本人却是全新的,这就是创新。为此,需不断激励学生,不断激发他们的创新兴趣,增强创新意识。使创新成为他们的自觉行动。

语文课要优化教学过程,必须改变单向灌输,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因为这种教学模式没有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的活动中,他们只是一个被动的受体,这样的方法不但严重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压制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开发,而且助长了学生的学习依赖性,阻碍了学生的素质的提高。由于没有注入创新因素而导致:教师说得头头是道,而学生却“雾里看花”。临考总搞题海大战:时间+汗水、日光+灯光,这样就几乎抹杀了学生们所有的创新能力,极大地限制了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因此这种传统的教法必须改进,在改进过程中我觉得要考虑这几个问题:第一,怎么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于漪语)兴趣对求知对创新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第二,如何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习惯的形成,是学生主动掌握知识的先决条件,掌握一定的知识又是创新的先决条件,可见这一点也是很重要的。第三,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有了兴趣和习惯还远远不够,要有坚强的毅力和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才能激发创新的潜意识。第四,在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上改进教学方法,要大胆走出课文、走出课本,让课内长骨、课外长肉,让潜在的创新意识大展宏图。

传统的教学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绝对正统的课本教育,知识传授仅限于课本,即就课论课,所有习题答案都以教师为准,课堂上教师一人主宰,提问成了教师的专职,回答成了学生的必须义务。这样时时处处都控制学生思维,总拘泥于固定的框架,那这样的教育还从何谈创新呢?因此应转变观念,建立一种“大语文”观,让单一的课本知识传授变成多样化的传授,让一言堂变成群言堂,鼓励学生多动脑、多疑、多发现;在阅读与写作方面要大胆尝试、探索,出新成果;要让学生完成从“学答”到“学问”的转变;要在语文教学中创造性地进行审美教育与德育教育。

在教学中,教师要把课堂建成“群言堂”,要鼓励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逐渐使学生依靠自身力量去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现在的学生已经习惯教师代劳一切,尤其是理解性的题目,总怕与老师答案不完全一致,不说,总怕错,

不说,久而久之成了教师一人说。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直线下降。他们总期盼别的同学来发言,然后都举双手赞成,所以答案总是唯一的,。其实语文教学中有些题目就有不同的答案。拿分段来说吧,面对一篇文章总得先分清层次脉络,然后才理解赏析。一篇文章也是一个多面体,不同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会划出不同层次,只要有道理、合乎逻辑就要给予及时肯定,不要在他们发言的第一次就扼杀他们的创新能力。并且阅读一篇课文,你不拘泥于一种成型的看法,而多思考多琢磨,经常从多角度来划分层次,能使学生的思维严密、全面、深刻、灵活。推而广之,看一切事物、事件、分析人物也就都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提炼、研究,以激起自己的创新意识。

三、教学中使学生有扎实的知识基础。

扎实的知识基础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基石,创新能力决不可能凭空产生,不能忽视科学知识的学习,如果一个学生连最起码的知识都不会,怎么可能谈创新呢?对于语文学科来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应当使学生具备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这方面是创新的基础,否则,创新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小学语文课素质化教育的主渠道仍然是课堂教学,在教学中,渗透分创新教学,运用“读、议、讲、练”的教学方法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读”是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知识的基础,教师要指导学生读,提高读的质量,结合实际,把握好重难点,提出“读”的提纲,同时要精读,读懂,掌握基础知识;“议”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方式,也是学生互相学习,自我教育的过程,教师要把握好主题,明确议题,开拓思维,适时引导,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有效地培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讲”是教师对关键问题的点拨,教师对重点知识给予精讲,及时对学生纠编,解疑;“练”是知识巩固、培养能力的重要环节,对教学及时反馈,及时补缺,使学生基础知识得到巩固,形成知识树。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的过程中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双向过程。在这种过程中,学生是主体。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姆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