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尼.莫里森《宠儿》主题与写作手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托尼.莫里森《宠儿》主题与写作手法浅析

摘要《宠儿》是美国当代著名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经典力作。本文深入剖析了《宠儿》的写作主题——惨无人道的奴隶制给黑人带来的肉体、精神、情感上的迫害,以及作者应用于其中的精湛的写作手法——象征意义、魔幻现实主义和对《圣经》的影射等。关键词:《宠儿》主题写作手法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一《宠儿》简介

托尼·莫里森小说《宠儿》所选取的场景是辛辛那提城郊的蓝石路124号凶宅,现在时是1873年,蓄奴制已废除了10年。1855年,美丽而高傲的女黑奴塞丝只身从肯塔基州的“甜蜜之家”农庄逃亡至此,投奔婆婆贝比·萨格斯。28天之后,奴隶主“学校老师”带人追来,塞丝锯断了年仅1岁左右的女儿的喉咙,下葬时为她取名“宠儿”。尽管逃亡和杀女已是18年前的往事,但往事的梦魇一刻也不曾停止过对塞丝的纠缠,小说起首即开宗明义地写道,124号“充斥着一个婴儿的怨毒”。但到了1873年,“塞丝和女儿丹芙成了它仅存的受害者”。“宠儿”的冤魂多年来一直在家中肆虐,导致了塞丝的两个儿子的离家出走,加速了婆婆贝比·萨格斯的精神崩溃和死亡,使小女儿丹芙养成了孤僻、幽闭的性格。这一天,前“甜蜜之家”农庄的最后一个男性黑奴保罗·d的来访,打破了塞丝与世隔绝的生活的表面上的平静:他在房子里乱砸一气,赶走了小鬼魂,取代了它的位置,并向塞丝许诺“一种生活”;随后“宠儿”

以20岁少女的肉身还魂,进入这个家庭讨还爱债。为占有塞丝全部的爱,她甚至不惜引诱保罗·d,以将他赶出家门。然而一个鬼魂对爱的追索是永难餍足的,塞丝终于走到了精神崩溃的边缘。最后,是成长起来的丹芙和黑人民众一起帮助她摆脱了宠儿,开始面对新生活。

二《宠儿》写作主题分析

1 奴隶制对黑人个性的摧毁

《宠儿》揭示了奴隶制对黑人肉体、情感、精神上的摧残,这是一种让黑人即使获得自由后都无法彻底摆脱的摧残。奴隶制最可怕的负面影响就在于它让黑人丧失了自我意识,小说中有几处显示了黑人自我意识的丧失。例如,保罗·d在他无法分辨出他所听到的喊叫声是自己还是别人发出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失去了自我意识。黑人们被告诉他们是劣等人种,可以被真正的“人”当作商品用钱来交易,因此,保罗·d对他自己能否有机会成为真正的“人”感到非常不自信,他经常怀疑自己作为人的价值。塞丝也被看成是一个劣等人。当她听到“学校老师”在课堂上给学生讲她的动物性特征时,她也好像丧失了自我意识,开始对自我充满了厌恶和怨恨。因此,她觉得自己最优秀的部分就是自己的孩子们。然而,她的孩子们也都具有反复无常、不稳定的人格特点:丹芙将自己的人格和宠儿的人格混合起来;而宠儿则觉得她自己事实上开始了肉体上的分裂。同时,奴隶制也局限了贝比·萨格斯的自我概念,通过击垮她的家庭,剥夺了她成为真正的妻子、姐妹、女儿和慈爱的母亲的

权利。由于他们无法相信自我的存在,贝比·萨格斯和保罗·d都很消沉和疲惫。贝比·萨格斯苦在精神上,而保罗·d却苦在情感上。然而,作为一个黑人奴隶,保罗·d学会了用自我推翻策略来保护自己免受情感之苦。他把一切情感都封存在他心中的“烟灰缸”里,他明白一点:一个人不应该对任何事情爱得太深。而黑尔等黑人却都精神崩溃了,他们承受着完全丧失自我的痛苦。塞丝害怕有一天自己也会疯掉,在她杀死女儿的一刹那,她觉得自己确实疯了。但她的杀婴行为却让读者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了奴隶制对黑人的压

迫和摧残。在奴隶制下,一个母亲对孩子最好的爱的表达方式就是杀死他们,以免让他们受奴隶制的折磨和摧残。

2 奴隶制下扭曲的母爱

母爱是人的天性,它产生于一种强烈的感情,它不受那种爱恨交织的矛盾心理和愤怒所左右,愿为孩子付出所有的一切。而《宠儿》中的女主人公塞丝因自幼受到奴隶制的摧残,心理逐渐扭曲。塞丝从小就没有被当作人来看待,她曾于无意间听到“学校老师”教学生如何了解她的动物特征,这给塞丝的黑人自我观念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使她被自我异化现象所困扰,充满了自我厌恶的情绪。因此,她把最美好的希望寄托在了孩子的身上。但当时的社会背景让她无法将孩子那纯真无邪的身心继续下去,未来发展是她无法把握的,她害怕孩子们也会像她一样,慢慢被社会所侵蚀、所遗弃。塞丝非常地爱她的孩子,没有孩子,她就活不下去;但她受尽了奴隶制的折磨,她不愿让自己的孩子再次承受自己作为奴隶所曾经受

到过的肉体、感情和精神上的创伤。白人对黑人的奴役、杀戮、残害和玷污,塞丝和另一些黑人挺过来了,但她永远无法允许这些再次发生在她最爱的孩子们的身上。孩子对她而言,是最宝贵的。白人尽可以玷污她,却别想玷污她的孩子。为了保护孩子不受白人的欺负,黑人母亲们可谓费劲了心思,但她们的力量太小,往往保护不了孩子,灾难常常降临到孩子们头上。这给黑人母亲们的身体和心理都带来了无尽的痛苦。为了让儿女不再受到奴隶制的残害,塞丝同丈夫黑尔冒险帮助孩子们从“甜蜜之家”逃了出来;当奴隶主发现奴隶逃跑之后,竟活活将黑尔打死。塞丝经常梦见孩子们被蹂躏的样子,她认为最稳妥的办法就是把女儿送到上帝那里,那样,就再也没人能够伤害她们,也没人能把她们列在动物一类了。因此,她的弑女行为虽然残忍,却完全是出于母爱,是出于对孩子的庇护,是在当时社会条件下无奈的抉择。社会环境扭曲了黑人母亲的母爱,它逼迫黑人母亲用独特的方式来拯救孩子们。

3 黑人的个性解放

塞丝及其他黑人在奴隶制的压迫下遭受了种种惨无人道的迫害,从而导致了他们扭曲的性格和病态的心理。在小说中,宠儿激发了其他人物的成长和个性解放:首先,宠儿的出现使她的妈妈塞丝从过去的回忆中解脱出来,重塑了自我形象,重获了独立人格,成为了真正的自由人;其次,宠儿间接地影响了她的妹妹丹芙。刚开始丹芙非常依赖宠儿,她觉得宠儿一旦离开她,她就会失去自我。然而,随着宠儿越来越恶毒,她难易琢磨和自我的行为让丹芙觉察到

宠儿代表过去的危险性。最终,宠儿对塞丝的无限占有欲迫使丹芙离开了124号,从社会中寻求出路。丹芙离开124号标志着她开始走进社会,追求独立和自我;最后,宠儿在小说的结尾消失了,但她却从来也没有真正地离开,她的衣服、她的故事被这个镇子遗忘了,可是她却在小说中保留了下来。宠儿是毁灭性的痛苦的过去的化身,但她也预示着更加光明的未来,她给124号的黑人甚至是全社区的黑人一个机会,让他们去面对一直压抑着他们的过去的经历,最终使他们走出了自己的心理阴影,重新找到了自己独立完整的人格,从而获得个性的真正解放。

三《宠儿》写作手法分析

1 象征意义

象征是文学创作当中最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段。它借助于具体的形象来表示抽象的事物及意义。作者在《宠儿》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和隐喻,使它们成为贯穿小说的语言道具和故事发展的主要线索和脉络。

(1)红色的象征意义

红色在《宠儿》中反复出现,但红色物体代表的意义却不同。丹芙的红色天鹅绒是希望和光明未来的象征,而保罗·d 的“红心”却代表着感情和情绪。一般来说,红色象征着活力和人类存在的本能。而《宠儿》中的活力总是与死亡为伍,因此,红色是生和死、存在和离开的象征。例如,在狂欢节上摆放的红玫瑰用来预示狂欢节的到来,同时也宣告了塞丝、丹芙、保罗·d将一起开始新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