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格非90年代长篇小说的思想意蕴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 1990 年开始, 格非推出了与前期创作风格明显不同的 《敌人》 雨季的感觉》 相遇》 镶嵌》 、 《 、 《 、 《 等小说, 尝试着小说技 法上的新探索。“在手法上, 格非逐渐摆脱了往日 ‘叙事人’ 的支配, 变得更注重事件, 注重结构的清晰、 完整和故事的可 读性。更重要的是, 人物形象的塑造作为叙事的中心问题回 到写作, 本文的历史——现实维度得以建构” 。如果说, 《敌 人》 已经让人感受到一股生活的气息, 《相遇》 《去罕达 那么 和 之路》 已走出了形式主义的迷宫。这些小说或穿越历史的轮 回、 或直面当代生存现实, 通过描绘人物的处境, 行动及其精 神面貌, 关注人的生存境遇, 冷峻而思辨地揭示生存迷津。 确 实, 正常的写作应当是及物的、 当下的, 充满现实情怀, 关注人 的生存的。当那些形式的伪装退到幕后, 存在的声音就开始 尖锐地响起来。本文以格非在 90 年代创作的三部长篇小说 为例, 探讨此期他的创作的思想意蕴。 发表于 1990 年的 《敌人》 是格非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虽 然它还带着格非实验期小说的诸多痕迹, 例如空白叙事的运 用, 文本解读的多样性等, 但我们也能明显看到格非创作出现 变化的新态势。谈到 《敌人》 的创作初衷, 格非说: 它试图表 “ 达的核心是一种恐惧, 恐惧是无法被忘记的, 从某种意义上 说, 它即是历史, 又是现实。 对仇敌的恐惧, ” 作为一种存在的 阴影扭曲了赵少忠正常的心理世界, 内心永远处于一种不安 宁的状态中。 文本处处散发着恐惧的气息, 赵龙、 赵虎、 柳柳、 梅梅都处在无端的恐惧中, 这种恐惧无所不在, 又无法逃避。 小说隐喻着恐惧的破坏力量, 当人处于这种状态中, 人与世界 之间就会分裂, 个体既失去了一切可以依附的东西, 又被异己 的力量所包围。 “从 90 年度的 《敌人》 92 年度的 到 《边缘》 格非几乎不着 , 痕迹地完成了对既往艺术范式的全面突围, 他不仅以清晰的 时空结构和透明的情节线索消解了以往神秘晦涩的艺术倾 向, 而且还在对文本游戏色彩的抛弃过程中实现了风格由混 沌向澄明的升华, 并由此表现出了对 ‘迷宫’ 式写作姿态的真 正遗弃!” 《边缘》 以一个老者弥留之际的灵魂坦露为线索叙 述故事, 描述他在时间边缘中的生命感受。小说始终弥漫着 伤感的宿命情绪。在经历了生与死、 高尚与卑鄙、 残酷与罪 恶、 荒诞与真实、 忠诚与背叛、 耻辱与亵渎等一幕幕人生悲剧 之后, 在与死神的长期对峙之后, “我” 获得了一种宁静, 一种 对于人生苦难的超越。 “边缘” 无疑是一种人生状态的描述, 是对以 “我” 为代表的小说众多人物生命状态和生命方式的极 好概括。它代表了人类的一种不幸的命运和灾难处境, 一种 以痛苦和受难为特征的存在方式。 在小说故事的背后我们更 多读到的还是作家对于人类命运的沉思与关怀, 以及作家形 而上地观照人类生存困境的沉思目光。 格非这两部历史题材的小说所追求的, 是一种人性化的
2008 年第
11 期
安徽文学
23
文 学 评 论
论格非 90 年代长篇小说的思想意蕴
◎向仕艳
(河南大学文学院 河南・开封 475001)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回到生存的此岸, 从极端的文本形式的实验转向对生存迷津的探索, 实现了 摘 要 90 年代的格非创作开始倾向于现实, 文学创作的转型。从格非此期的长篇小说创作中, 我们可以发现他开始了对人类生存迷津的探索。 关键词 格非 生存 探索
历史, 这种历史可以使我们触摸到人类生存中某些真实的情 态。穿过虚构化的故事外壳, 我们可以发现在故事中对人类 生存现实的隐喻, 恐惧与逃离、 灾难与罪恶、 爱情与仇恨、 宿命 与救赎, 都是格非以历史想象化、 虚构化方式寄寓的对人性悲 剧的隐喻。 格非推出了 《欲望的旗帜》 等一系列与此前 1995 年左右, 风格迥异的关注当下城市生活的作品。 如果说写作是作家与 现实关系的一种隐喻, 从编织 “迷宫世界” 走向剥落城市现实 的外衣, 可见格非走向了对文化转型时期的应对与思考。 《欲 望的旗帜》 以上个世纪 90 年代的一所大学为背景, 写了一次 全国性的学术会议。从小说一开始, 这次会议就因哲学系元 老贾兰坡教授的自杀而被延搁, 接着又因会议赞助商邹元标 的被捕、 哲学系博士宋子矜精神病的发作而弄得一团糟。贾 兰坡作为德高望重的大教授, 却在桌子底下踩女学生的脚, 并 有婚外恋; 在电影院里可以摸着情人的腿, 然后又为电影里奏 响的贝多芬交响曲而泪流满面; 曾山的整个生活充满了挣扎 和不真实感, 他有着理性而冷静的一面, 有着自己的信念和原 则。他试图用理性支撑起人格和行动, 抓住荒谬生活背后的 本质和意义, 却总是令人沮丧地陷入无所适从和自我怀疑中。 这就是当下的存在处境。张末、 曾山、 子矜、 贾兰坡等都深处 其中, 无法靠自身的理性脱离自身的限制。 生活的困顿、 情感 的颓废、 交流的不可能、 安慰者的缺席……所有的人物都毫无 例外地从各自的某个被瓦解了的中心出发, 陷入宿命般的空 虚之中。 格非自己这样解释这部小说:这部小说外表的讽喻 “ 特征也许掩盖了我写作时的真正动机, 事实上, 它只是一把刻 度尺。我想用它来测量一下废墟的规模, 看看它溃败到了什 么程度, 或者说, 我们为了与之对抗而建筑的种种壁垒, 比如 说爱情, 是否能够进行有效的防御。 小说最后描写曾山在这 ” 个城市里 “不知道自己应该往哪儿去” 只是被内心的一个危 , 险的意念驱使着要一直走下去, 却又觉得自己“只是一粒尘 沙, 风把他吹向哪里, 他就落在哪里” 。而张末在车站前徘徊 不已, 不知何去何从, 觉得自己就像一张皱巴巴的车票, 生活 所留给她的全部馈赠, 始终不过是自惭形秽。小说借助学术 会议的召开, 展现出一个个充满矛盾的撕裂的灵魂, 他们各自 在欲望的深渊中挣扎、 纠缠、 折腾。从贾兰坡的死, 到子矜的 疯, 再到曾山和张末的茫然无措, 欲望的旗帜》 《 刻绘出 20 世 纪 90 年代现代性转型期的精神图景。 从 《敌人》 边缘》 《欲望的旗帜》 、 《 和 这三部作品中, 我们可 以看到 90 年代的格非在进行着艰苦而严肃的探索。同样是 关注个体的生存难题, 但它们不再像早先那样只是一种叙事 层上的策略和游戏、 叙事者瞬间感觉下的神秘的分泌物, 而是 被内化近人的精神领域, 赋予了人性内涵, 成为破译现实生存 迷津的路径, 引导人们对个体生存进行更深层面的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