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暴力事件舆论主体行为分析——以群体行为为视角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暴力事件舆论主体行为分析——以群体行为为视角

发布人:圣才学习网发布日期:2010-07-06 10:40 共人浏览[大] [中] [小] 网络暴力事件是一种群体行为,网络作为一种新媒介,具有许多传统媒介不具备的功能和优势,网络虚拟社区的存在使得人们很容易结成一种新的社会群体关系。网络群体的关系通常是虚拟的、短暂的、缺乏约束与承诺的。这样形成的群体,在匿名状态下处于虚拟空间,常常会因彼此的暗示、情绪上的感染而陷入到一种非理性状态,从而走向暴力。近年来的很多网络暴力事件都与网络中这种群体行为的特点密切相关。

群体极化倾向

美国当代法哲学家凯斯•桑斯坦在《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一书中正式提出了“群体极化”概念并进行了界定,他在书中说:“群体极化的定义极其简单: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议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①新的舆论媒介——网络下聚集的群体,是由分化而类聚的,表现出去群内同质、群际异质的特性。这样极易导致群体认同的现象。②在网络中,网民经过分化组合,就会形成某个网络论坛中聚集着具有某些相同特质的人群,他们彼此具有很强的认同感。比如在“魔兽”论坛中,多是一些大学生、公司白领等爱好游戏的年轻网民。具有相同特质的网民聚集在一起,经过短暂的“商议”,就容易“达成共识”,形成群体极化倾向。

集体无意识

网络上的集体无意识更多的是一种缺乏理性思考的盲从,从网络暴力事件形成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共同的心理机制下,群体成员的语言和行动容易相互感染,在特定氛围中忘记自我,不计后果,最终导致走向暴力,出现以暴制暴的局面。当网络上出现某件事情触动了大众神经的时候,大多数网民都秉持一颗善良的心,出于正义感而对当事者进行道德审判。当人们原始的本能受到挑战时,人们往往会奋起反击。比如“史上最毒后妈事件”中,当网民看到小女孩遍体鳞伤、口吐鲜血的照片时,网民的善良和正义感被激发出来,出于为小女孩抱不平和对残忍行为的义愤,网民们开始口诛笔伐后妈。当网民在为小女孩伸张正义的时候,并没有人去考虑自己的行为是否适当,言行是否合情合理合法。而当事件水落石出时,网民们才发现这是一起杜撰的事件。而当初,网民们谁也没有去想过自己的行为会给“后妈”造成什么样的伤害。

沉默的螺旋

有学者认为,“沉默的螺旋”理论假说是针对传统媒体传播模式下提出来的,该理论假说在网络媒体传播环境下已经失效。提出此种观点的学者依据是,在“沉默的螺旋”理论假说中,个人选择“沉默”是因为惧怕孤立,而在网络的匿名环境下,个人不再“沉默”,可以大胆地表达意见;网络中,个人的话语权极大地加强,不会选择“从众”。其实,只要稍作分析就会发现,“沉默的螺旋”理论假说在网络环境下依然起作用,有时候甚至更明显。网络舆论主要是通过论坛和新闻跟帖两种手段实现的。网民所以能形成声势浩大的舆论声势,主要是通过论坛讨论、跟帖、转帖等手段。在网络舆论形成的过程中,“从众心理”依然存在,“少数”、“劣势”意见也会屈服于“多数”、“优势”意见,要么在强大群体压力下保持“沉默”,要么倒向支持“多数”意见。在网络舆论中,少数者依然害怕被孤立,依然希望被认同。“铜须门”事件中,有人试图对事件进行稍微详细的分析,或者试图探究事件复杂性,但很快就遭到“伪善”、“冷漠”、“伪君子”之类的攻击。

网民狂欢心理

“网络暴力”的很多因素都可以用狂欢心理来解释。很多网络暴力事件在道德审判的外衣下,恶意攻击事件当事人,甚至出现恶搞当事者的现象,有了娱乐化的倾向,公然脱离了维护道德的外衣。这一点在“很黄很暴力”事件中尤其明显,小女孩的个人详细情况被公布出来,网友的恶意很快汇聚成狂欢式的语言暴力:准色情漫画、打油诗、恶搞帖,甚至有人直接写出了令人发指的诅咒文字。一幅以小女孩形象恶搞的漫画在猫扑也极为盛行。漫画里一个露着肩膀哭丧着脸的小女孩,前方放着有CCTV标志的话筒,右边台词用很大的字体写着“很黄很暴力”,同时下方写出同样字幕,模拟小女孩接受采访时的情景。甚至还有网友根据“很黄很暴力”做出想象中弹出在小女孩面前的网页图。对于小女孩的恶搞,其中有的夹杂了

色情因素,依然还有很多人参与,更有甚者,发起了恶搞小女孩大赛。事件的参与者更多是寻求集体的娱乐和展示自我的恶搞本领。

注释:

①【美】凯斯•桑斯坦著,黄维明译:《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②郭光华:《论网络舆论主体的“群体极化”倾向》,《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6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