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次金融危机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次金融危机分析
• 2 1720年南海泡沫
• 3 1837年恐慌
• 4 1907年银行危机
• 5 1929年大崩溃
• 6 1987年黑色星期一
•7 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
•8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
•9 2008年9月美国次贷风暴
•10 2009年的次贷危机
•11 1929-1939年美国大萧条时期
•12 20世纪90年代北欧三国银行危机
•13 1990-2003年日本银行危机
•14 历次危机处理方式比较
•15 1907年经济危机
•16 1929年危机
•17 1973年“石油危机”
•18 上世纪80年代债务危机
•19 1987年金融地震
•20 日本经济泡沫
•21 亚洲四小龙告急
•22 历次金融危机概览
•23 危机发生前的典型特点
1637年郁金香狂热
在17世纪的荷兰,郁金香是一种十分危险的东西。

1637年的早些时候,当郁金香仍旧在地里生长的时候,价格差不多上涨了几百甚至几千倍。

一棵郁金香可能是二十个熟练工人一个月的收入总和。

现在大伙儿都承认,这是现代金融史上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投机泡沫。

而该事件也引起了人们的争议——在一个市场差不多明显失灵的交换体系下,政府到底应该承担起如何样的角色?
1720年南海泡沫
1720年倒闭的南海公司给整个伦敦金融业都带来了庞大的阴影。

17世纪,英国经济兴盛。

然而人们的资金闲置丶储蓄膨胀,当时股票的发行量极少,拥有股票依旧一种特权。

为此南海公司觅得赚取暴利的商机,即与政府交易以换取经营特权,因为公众对股价看好,促进当时债券向股票的转换,进而反作用于股价的上升。

1720年,为了刺激股票发行,南海公司同意投资者分期付款购买新股的方式。

投资十分积极,股票供不应求导致了价格狂飚到1000英镑以上。

公司的真实业绩严峻与人们预期背离。

后来因为国会通过了《反金融诈骗和投机法》,内幕人士与政府官员大举抛售,南海公司股价一落千丈,南海泡沫破灭。

1837年恐慌
1837年,美国的经济恐慌引起了银行业的收缩,由于缺乏足够的贵金属,银行无力兑付发行的货币,不得不一再推迟。

这场恐慌带来的经济萧条一直连续到1843年。

恐慌的缘故是多方面的:贵金属由联邦政府向州银行的转移,分散了储备,阻碍了集中治理;英国银行方面的压力;储备分散所导致的稳固美国经济机制的缺失等等。

1907年银行危机
1907年10月,美国银行危机爆发,纽约一半左右的银行贷款都被高利息回报的信托投资公司作为抵押投在高风险的股市和债券上,整个金融市场陷入极度投机状态。

第一是新闻舆论导向开始大量显现宣传新金融理念的文章。

当时有一篇保罗的文章,题目是“我们银行系统的缺点和需要”,从此保罗成为美国倡导中央银行制度的首席吹鼓手。

此后不久,雅各布·希夫在纽约商会宣称:“除非我们拥有一个足以操纵信用资源的中央银行,否则我们将经历一场前所未有而且阻碍深远的金融危机。


1929年大崩溃
华尔街有史以来形势最为严肃的时刻。

1922—1929年,美国空前的繁荣和巨额酬劳让许多美国人卷入到华尔街狂热的投机活动中,股票市场急剧升温,最终导致股灾,引发了美国乃至全球的金融危机。

1987年黑色星期一
1987年,因为不断恶化的经济预期和中东局势的不断紧张,造就了华尔街的大崩溃。

这便是“黑色星期一”。

标准普尔指数下跌了20%,许多的人陷入了痛楚。

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
1994—1995年,墨西哥发生了一场比索汇率狂跌、股票价格暴泻的金融危机。

不仅导致拉美股市的暴跌,也让欧洲股市指数、远东指数及世界股市指数显现不同程度的下跌。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
1997年7月,泰国宣布舍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从而引发了一场遍及东南亚的金融风暴。

香港恒生指数大跌,韩国也爆发金融风暴,日本一系列银行和证券公司相继破产。

东南亚金融风暴演变为亚洲金融危机。

2008年9月美国次贷风暴
雷曼兄弟破产、美林银行贱卖、摩根斯坦利寻求合并,美国次贷风暴掀起的浪潮一波高过一波,美国金融体系摇摇欲坠,世界经济面临庞大压力。

2009年的次贷危机
现在已演变成一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然而,“华尔街没有新事物”,综观20世纪以来全球范围内发生的几次重大金融危机,1929年美国大萧条、1990年日本银行危机、北欧银行危机……均可见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子。

让我们不妨以史为鉴,通过以往几次金融危机的演变过程来为本次金融危机拨云撩雾
1929-1939年美国大萧条时期
背景: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始于美国。

当时随着经济通胀,市场融资炒作风气盛行,资金在房市和股市流窜。

随着美联储升息至5%,美股于1929年10月29日崩盘,道琼斯指数单日重挫23%(俗称黑色星期二)。

促使经济恶化的是美国于1930年6月17日通过法案,对3000多项进口商品课以60%的高关税,全球采取关税壁垒报复,国际贸易完全停滞。

到了1932年,全球贸易总值只剩下不到1929年的一半。

1929-1932年间,道琼斯指数下跌超过80%,修正期间长达2年8个月。

1933年,共有约5000家商业银行倒闭,另外超过6000家银行以专门股方式向RFC借钱,部分保险公司和信贷机构也通过那个机制解困。

一次大战留下的债务与赔款,迫使欧洲向美国举债,欧美经济连动性提高。

随美国经济崩盘,银行转向欧洲抽回银根,促使欧洲各国也进入萧条。

政府介入:1933年3月,罗斯福总统就任后通过《紧急银行法》,要紧有两大措施,其一,于1933年3月设立房主贷款公司。

作为政府代理机构,其要紧任务在于提供房主
房屋贷款,幸免因缴不出房贷而被迫丧失房屋所有权。

此机构提供贷款的方式有两种:一是直截了当提供贷款给有房贷压力的住户。

在1933年到1936年间总共向100万个家庭,提供了为期30年的固定利率房贷;二是以折价20%方式向贷款机构购买房贷,透过发行债券和贷款机构交换账上的不良贷款,再以更优待的方式将贷款再度贷放出去。

其二,于1932年1月设立金融重建公司。

初期由财政部提供5亿美元当作资本,并承诺透过发债或是向财政部借款的方式,取得解困资金。

1933年3月随着国会通过《紧急银行法》,给予RFC 通过购买问题金融公司的优先股的方式提供资金。

RFC要紧针对体质较佳的银行进行收购,同时只对在RFC设立往常就已存在的公司解困。

政策结果:在《紧急银行法》通过及罗斯福总统宣布抢救金融体系、爱护房屋市场正常运作下,美股S&P500指数6个月上涨66%。

20世纪90年代北欧三国银行危机
背景:上世纪80年代初期北欧银行业的贷款比重及利息设定等都受到连串限制。

至1985年金融改革取消金融机构贷款限额管制,市场变得更为开放,但也同时造成银行间为了竞争市场占有率,而导致承做过多高风险的贷款。

1985-1989年,北欧三国(芬兰、瑞典、挪威)房价和股市表现都呈倍数成长,投机风气盛行,5年内瑞典房市上涨50%,股市则上涨超过200%。

房市股市荣景加速泡沫形成,也使私人部门借贷情形更变本加厉,加速民间消费和资本投资的快速成长。

后来政府为了对抗经济过热,1987-1992年间连续升息,导致经济显现衰退及资产价格(专门是商用不动产)剧烈下跌,严峻阻碍金融体系稳固及民间消费行为。

政府介入:1991年开始,北欧三国政府连续采取不同方式挽救市场。

以瑞典为例,1992年底国会通过援救金融体系,并于1993年5月成立银行协助局提供协助和治理工作,要紧解决措施有推行信用担保;成立专门资产治理公司;成立中央清算机构;制定实施存款保险制度。

政策结果:瑞典政府宣布于1992年9月推出广泛的信用担保措施,并于12月由国会通过140亿美元重建基金并接管Nordbanken后,银行类股上涨109%,1年后总计上涨409%。

瑞典政府相关的支出总计为92亿美元,约占当时整体GDP3.6%。

1990-2003年日本银行危机
背景:20世纪90年代的日本银行危机背景和美国目前的情形十分相像,差不多上在宽松货币政策及金融监管机制下,助长了房市(当时是商用不动产市场)的泡沫。

日本股市在1989年10月达到历史高点,其后一路下挫,至1992年8月共下跌了60%,而在商用房地产部份,则是由1991年高点连续跌了15年,直到2006年才回稳,修正幅度达70%。

在这段修正期间,相伴着资产价格连续下跌,货币供给和银行贷款的减少,以及
银行不良债权的快速攀升,导致1998-1999年银行接连倒闭、2000年初知名企业如Sogo 等倒闭。

引发经济全面衰退,这些迹象和当前美国市场有许多的雷同。

政府介入:自1992年起,日本连续推动多项公共措施或是提供资金打算,但成效有限。

1993年1月,由162家民间银行成立的共同不良债权收买机构,提出不良债权的揭露和呆账冲销指导原则,同时为出资金融机构的债权人提供担保,但亦成效不彰。

1998年10月,推出《金融再生法》,拨出约5200亿美元,且直截了当将资金挹注在问题金融公司,规模为历代金融危机之最。

日本政府再处理问题金融公司的要紧方式有三:一是政府透过入股方式进行临时性的融资;二是由政府指定机关予以清算;三是问题银行将营运权交给政府资助的过渡性银行处理。

另外,日本于1999年4月成立全国性的整理回收机构,除了接管住宅金融专门公司(Jusen)和破产银行的不良债权外,也向正常银行以时价收购不良债权,以尽速复原金融机能。

政策结果:在长达10年的危机中,政府直到1998年10月才立法并成立专门机构,将资金直截了当注入到问题金融机构中,但其救援的成效较先前宽松货币政策,或是刺激财政方案来得直截了当。

市场关于救援打算的反应相当正面,日本银行类股在救援打算公布后三个月内上涨20%,一年后上涨88%。

历次危机处理方式比较
几次危机的共同点,差不多上廉价的资金成本加上金融法规的开放,导致投资风气大盛,刺激股市和房地产价格飙涨。

而这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更可说是在过度的财务包装和杠杆运作下,承做高复杂度和低透亮性的衍生性金融商品,造成评判困难,可说是此次金融危机较之前复杂的缘故。

目前市场普遍的共识,在于建立一套完整、全面、有效规范金融机构的措施。

专门在衍生性金融商品部分,如何建立一套透亮公平的评判系统,或是通过在交易所的方式进行挂牌交易,应是以后可能的进展方向。

由前几次危机事件能够观看到,当金融危机无法通过市场机制来解决时,由政府出面主导的解决措施,如政策性的挹注市场资金、成立专门资产治理公司取得并保护资产价格,或发起银行资本再造方案等,是最后的解药。

另外,当政府处理的态度越明确,或是应变速度越快时,越能缩小市场震荡的阵痛期,同时社会成本的负担也会愈小。

目前美国的挽救措施与过往几次危机的处理有相似之处,如美联储透过代理银行JPMorganChase收购BearStearns(北欧、日本体会);以入股AIG方式提供贷款(日本体会);或是放宽银行拆借的担保品的范畴(北欧体会);另外,近期可能直截了当收购问题银行的贷款或不良债权,以复原市场信心和流淌性。

然而,风险总是与机遇并存。

从前几次金融危机来看,金融股在政府出面提出大规模挽救方案后,平均而言在3个月后上涨27%、6个月后上涨55%、一年后上涨148%。

因而,现
时期投资者不妨在关注危机解决过程的同时,关注股市专门是金融股的投资机遇。

而正确看待历史上阻碍庞大的几次金融危机事件,能够使我们至少对差不多发生的事件及产生的阻碍有相对客观的比较和了解。

通过观看,我们发觉发生在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危机往往都有相似的背景和共同的联动效应,这使历史上数次金融危机表现极为一致。

有人将经济中的泡沫现象生动地比喻成是银行家在鱼池里养鱼。

当银行家向鱼池里放水就像是在放松银根,向经济体大量注入货币,各行各业的人就开始在金钱的诱惑下日夜苦干,努力制造财宝。

当银行家看到收成的时机成熟,就会突然收紧银根,开始从鱼塘中抽水,这时鱼塘中的多数鱼儿就只有失望的等着被捕捉的命运。

1907年经济危机
1907年3月,美国爆发了交易所危机。

缘故是当时兴起的信托投资公司享有许多银行不能经营的业务,政府监管过于宽松,导致信托投资公司过度吸纳社会资金并投资于高风险的行业和股市。

危机爆发时,整个金融市场陷入极度投机状态。

后来流言四起,一些信托公司遭到恶意挤兑。

由于现金短缺,无法向排队等待取钱的储户支付本金和利息,1907至1908年,美国破产的信贷机构超过了300个,共负债3.56亿美元,还有2.74万家工商企业登记破产,共负债4.2亿美元。

1907年的危机中,美国工业生产下降的百分比要高于在此往常的任何一次危机,失业人数最多时估量为500万-600万人,这是往常各次危机中未曾有过的。

危机波及世界许多国家,德、英、法尽力向自己的殖民地倾销商品。

如此一系列危机加剧了英德、法德之间的矛盾,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危机中孕育。

1929年危机
1929年10月24日,纽约股票交易所的股票价格突然从高峰暴跌,那些平常被认为可靠的大公司股票价格一路向下翻着跟斗,29日股票惨跌到一个新低,一天之内被抛售1638万股,缺失比协约国所欠美国的战债还大5倍。

而此前的美国金融市场同样充斥着疯狂的投机热情,股市暴涨,居民所有积蓄都用来投资。

突然美联储提高交易利率,同时提高银行利率,投机商的资金从股市疯狂出逃,导致了上一幕中的暴跌。

农业资本家为坚持高价,确保利润,除缩小耕地面积、实行减产外,还把大量农产品、畜产品加以销毁。

原材料价格回落,劳工过剩,工资减少,400万人失业。

3年时刻共有8812家银行倒闭。

1973年“石油危机”
1973年,爆发了第四次中东战争,阿拉伯国家运用石油武器来对支持以色列的国家(美国)实行石油禁运,削减石油产量。

结果是石油价格从最初的暴涨70%到后来的疯涨400%,
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

油价上涨的直截了当受益方是美国,因为美国向沙特提供诱人的条件使得沙特保证了对美国的石油供应,同时使得美元成为购买石油的结算货币单位,由此来操纵石油市场。

到了1978年,伊朗发生政治局势的变换,造成了石油生产的不稳固,生产一度从每天600多万桶降到了70万桶。

如此,第二次石油危机也显现了。

石油危机的显现,大大阻碍了西方国家的经济,专门是日本。

第一次石油危机,就赶忙使日本显现了严峻的经济萧条,导致了外汇的大量外流。

上世纪80年代债务危机
这次危机的潜在缘故依旧1973年的石油危机。

当时的拉美国家和东南亚的专门多国家在高油价下通货膨胀严峻,国内过度贷款现象普遍。

这时,美国又顺势大幅提高利率,使得这些不得不依靠进口石油的国家成为待宰的羔羊,大量资金被高油价吞噬。

到了1981年,危机第一从墨西哥开始,其到期的公共债务本息达到268.3亿美元,墨西哥无力支付本息,要求国外银行准许延期支付,然而遭到拒绝。

政府不得不在1982年夏宣布无限期关闭兑汇市场,暂停偿付外债等措施,从此爆发了债务危机。

其后,巴西、阿根廷、秘鲁等国家也相继告急。

1987年金融地震
1987年10月19日,美国的道·琼斯工业股票下跌了508点,跌幅为22.6%。

全国缺失5000亿美元。

这一天被称为“黑色星期一”。

10月20日,伦敦股票市场下跌249点,缺失达11%,约为500亿英镑。

香港股票停止交易。

巴黎股票市场下跌9.7%,东京股票市场下跌14.9%。

造成美国股票市场发生剧烈振荡的直截了当缘故是金融投机,导致了股票市场的不稳固,美国连年显现的巨额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是引发这次股票暴跌的罪魁祸首。

在1987年暴跌往常,美国连续5次提高利率,投资股票的利润相对较低,导致了相当一部分资金持有人的投资方向发生了变化。

这也是后来间接导致日本经济泡沫的导火索。

日本经济泡沫
在1987年金融地震时,迫于美国的压力,日本银行下调利率,使得东京市场的资金大量流向美国市场。

随后日本银行系统显现流淌性泛滥,大量廉价资本涌向股市和房地产,东京的股票年增长率达到40%,房地产甚至超过90%,一个庞大的金融泡沫产生。

同时由于日元升值导致出口下降让专门大一部分企业从银行贷款炒股来减少缺失。

1989年底,日本股市达到历史巅峰,现在大肆做空的“日经指数认沽权证”在海外热卖,日本股市终于崩溃,
涉及到银行业和保险业,最终让当时风靡全球的制造业功亏一篑,此后日本经济陷入了长达十几年的衰退,房地产连续14年下跌。

亚洲四小龙告急
1997年7月,大量热钱涌入泰国,受到人民币和日元贬值的挤压和强势美元的冲击,泰国中央银行宣布提高利率,泰铢对美元的汇率赶忙大幅下跌,而由泰铢贬值为序幕的金融风暴迅速席卷东南亚各国,并触发了韩国的金融危机。

日本、香港等金融市场和全球股市猛烈动荡,中国经济也承担了庞大的压力。

从表面上看,亚洲金融危机的直截了当导火索是国际金融投机商的兴风作浪。

实际上,导致这场金融危机的深层缘故则是这些国家的经济结构性失调;金融调控不力;经常项目赤字过高;过分依靠外国游资等众多缘故。

亚洲金融危机连续两年多,是战后世界规模最大、阻碍最深的金融危机。

它使一些国家经济一度衰退,世界经济增长放慢,1998年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将只达1997年的将近一半。

东南亚金融危机造成的区域性通货紧缩,以及对全球经济的负面阻碍,在相当一段时刻内都难以解除。

时至今日,尽管一些国家的经济开始步出低谷。

然而,这些国家的经济复苏之路仍将是曲折的。

世纪以来,中国经济连续保持着高增长、低通胀的良性进展态势,经济增长速度近四年连续超过10%,经济体系也未发生明显的通货膨胀。

经济观看报发表王自力文章指出,社会各界对潜在的风险和危机认识不足,然而世界经济史上的历次经济金融危机的教训告诉我们,危机往往发生在繁荣的顶峰时期,幷瞬时对经济金融体系造成庞大打击。

历次金融危机概览
文章介绍,所谓金融危机,是指起源于一国或一地区及至整个国际金融市场或金融系统的动荡超出金融监管部门的操纵能力,造成金融制度纷乱,要紧表现为所有或绝大部分金融指标在短期内急剧的超周期变化,其结果是金融市场不能有效地提供资金向最佳投资机会转移的渠道,从而对整个经济造成严峻破坏。

金融危机往往与金融风险不断累积但幷未集中爆发的金融脆弱性紧密联系,二者通常被统称为金融不稳固。

近三十年来,世界范畴内先后发生了1982-1983年的拉美债务危机、1990年代开始的日本经济衰退、1992-1993年欧洲货币体系危机、1994-1995年墨西哥金融危机以及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等几次涉及范畴较广、阻碍较大的金融危机。

除此以外,阻碍相对较小的金融动荡在巴西、阿根廷、俄罗斯等国也一直没有停止。

从历次金融危机发生的表现形式看,能够将金融危机划分为四大类:货币危机、银行危机、资本市场危机和混合型危机。

通常,货币危机是指对某种货币购买力或汇兑价值的投机性冲击导致货币币值的急剧下降,而当局为爱护本币币值的行为又迅速地耗尽外汇储备。

如1992-1993年欧洲货币体系
危机确实是典型的货币危机。

银行危机是指实际或潜在的银行运行障碍或违约导致银行中止其负债的内部转换,储户对银行丧失信心从而发生挤提,银行最终破产倒闭或需要政府提供大量援助。

90年代中期的日本和东南亚危机中的各个国家就曾发生大批金融机构的经营逆境和破产倒闭。

资本市场危机要紧是指股票市场危机,表现为大量抛售股票,造成股票指数的急剧下跌,如90年代日本的经济衰退确实是从股票危机开始。

实际中的金融危机越来越表现为多种危机的混合形式,难以严格区分为哪一类,幷且在不同类型之间不断演变。

典型的混合型危机如日本的经济衰退和东南亚金融危机,差不多上货币危机、资本市场危机和银行危机互相交错在一起。

危机发生前的典型特点
文章指出,对各国危机前后经济金融运行的现实情形进行深入分析,发觉历次危机发生前的一些典型特点,能为我们提供重要的借鉴和参考。

(一)经济连续多年高增长
以危机前的东南亚各国为例,泰国、韩国和菲律宾三国国民经济在1997年往常,已连续15年保持6%-8%的增长,其中1990-1995年,泰国GDP的平均增长率高达9.04%。

同样的情形也在日本发生,经历第一次石油危机以后,日本经济终止了长达10年之久的高速增长,转为低速增长。

即便如此,在90年代发生危机前的15年间,日本经济的平均增长速度仍保持在4%左右。

其中,1987-1990年日本GDP实际增长率分别高达4.9%、6.0%、4.5%和5.1%,远远超过预期,这些情形在其历史上差不多上极为少见的。

在墨西哥,80年代末至1994年危机前,由于付诸实施一系列改革取得成果,墨西哥同样经历了较长的经济繁荣期,包括经济连续高增长、通胀率稳步下降、财政赤字消逝等等。

考究这些国家的情形能够发觉,正是在这些国家连续繁荣的吸引下,才发生了以下一系列现象,使得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不断累积。

(二)外部资金大量流入
经济的连续高增长以及相应的政策因素吸引了外部资金的大量流入。

然而,外部资金是一把“双刃剑”,在为一国经济进展融资、进一步推动经济连续高速增长的同时,也使这些国家更容易受到反向资本流淌的阻碍,专门是在外部资金以流淌性极强的短期债务和热钱为主的情形下更是如此。

危机前的泰国,为吸引外资推动经济增长,也为了实现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宏伟打算,迅速实施了一系列吸引外资和推进金融自由化的措施,鼓舞从国外以低成本借入美元,导致资金大量流入。

1991-1996年,泰国等亚洲要紧资本输入国年平均资本流入390亿美元,其中1996年达到770亿美元,1997年上半年仍有310亿,而到下半年差不多变成资本流出540亿美元。

墨西哥以及拉美其他国家在80年代和90年代两次危机前,都经历了大量外资流入的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