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1929 年世界经济大危机的反思
历史上的经济危机及其教训
历史上的经济危机及其教训一、引言经济危机是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议题,其带来的影响和破坏,往往需要数十年甚至上百年时间才能逐渐消退。
历史上,人类经历了多次严重的经济危机,包括南海泡沫、1929年经济大萧条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等。
本文将着重分析这些危机的原因、影响以及教训。
二、南海泡沫南海泡沫的主要发生时间是1720年,它是全球范围内第一次发生的大规模股票投机泡沫。
南海泡沫的起因是英国政府设立的南海公司,该公司获得经营南美洲贸易特权,并且获得了对三家债务公司的股权。
由于南海公司业绩良好,其股票价格不断上涨,随之引发了大量的投机炒作。
最终,在股票价格达到顶峰后,投机者纷纷抛售,导致了股票市场的崩盘和经济恐慌。
从南海泡沫的教训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1.政府不应强制推行股票市场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该保持大量的审慎,不要轻易推行股票市场,避免投机者在没有明确的监管下扰乱市场。
2. 股市应该建立安全保障机制在股市情况下,人们的资金很容易遭受损失。
政府应该建立起安全保障机制,许多国家的国家福利金就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的。
3.不要过度泡沫目标当经济走势良好时,我们获得高利润的机会可能很多,但是我们应该认清金融市场的繁荣和泡沫之间的区别,以免陷入投机者的圈套。
三、1929年经济大萧条1929年经济大萧条是人类社会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一次经济危机,它将全球经济推向了崩溃的边缘。
大萧条的主要起因是美国股市的狂热投机和卖空操作。
由于各种国际因素的相互作用,这场危机很快扩散到了全球范围,引发了世界经济的连锁反应和生产资料的失业问题。
大萧条对全球经济和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从1929年经济大萧条的教训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1. 保护生产资料,保障就业者利益经济的稳定发展取决于工业品的生产和销售,而生产的前提则是保证就业机会。
因此,政府应该保护生产资料,保障就业者的利益。
2. 金融市场需要完善的监管政府有责任确保国内的金融市场牢靠且规范运作。
1929年法国的经济危机及其影响
战爆发。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重建资本主义金融体系,英国最终丧失金融霸权地位,更深刻的原因在于其丧失了经济和军事的优势,为再次大发战争横财的美国所取代。
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是美国金融霸权确立的标志,虚弱的英国被迫接受现实。
美国的金融霸权对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复杂而深远的。
5布雷顿森林协议6重新确立金本位制,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35美元=1盎司黄金的官价),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
美国黄金储备在1945年约占资本主义世界黄金储备总量的59%,1948年占7415%。
美元成为黄金等价物,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国际清算的支付手段和主要储备货币,形成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
不过,后来随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和金融力量对比的变化,世界贸易规模的急剧扩大,特别是60年代美国深陷越南战争,财政赤字巨大,国际收入情况恶化,出现了一次次的/美元危机0。
各国纷纷抛售美元,抢购黄金,使美国黄金储备急剧减少。
1968年3月14日一天,伦敦黄金市场成交量达到350~400吨的破纪录数字,美国再也无能力按每盎司35美元官价供应黄金,市场金价自由浮动,但各国中央银行仍按官价结算,从此黄金开始了双价制阶段。
但双价制只维持了三年,原因是美国国际收支状况仍不断恶化,美元不稳。
西方各国不满美国自私自利和不顾美元危机拒不贬值,强行维持固定汇率,于是,欧洲一些国家就以手中美元挤兑美国黄金。
1971年8月15日美国宣布停止对外国政府或中央银行以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实际上就是无耻的赖账。
1973年3月美元大贬值,再次引发危机。
西欧和日本外汇市场关闭17天,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
究其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先是乘机将本国的资本贪婪转化为金融霸权,然后是开动印钞机,大量发行美元钞票,形成/美元泡泡0,而泡沫破灭,又无耻赖账。
金融霸权是需要多种实力支撑的,特别是实体经济和军事方面的巨大优势。
今天的美国依然保持了高科技化的实体经济的巨大优势,保持了最强大的军事优势。
高一历史必修217课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优秀教学案例及反思
(二)过程与方法
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包括:
1.图片展示:通过展示危机时期的历史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危机的严重性;
2.文献分析:引导学生阅读相关文献,深入了解危机的背景和影响;
3.小组讨论:设置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在讨论中提出不同观点,培养合作精神;
1.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如学习态度、合作精神等;
2.组织学生对课堂内容进行评价,了解他们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3.鼓励学生提出建议和意见,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
4.教师给出评价和反馈,鼓励学生的优点,指出不足之处,帮助他们提高。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本节课以一段生动的历史短片导入,展示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恶劣环境。短片内容包括:
1.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危机爆发的根源是什么?”、“危机对当时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等;
2.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等方式,自主寻找答案;
3.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4.教师总结问题,给出权威答案,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三)小组合作
本节课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包括:
1.划分学习小组,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讨论和实践活动;
2.设计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如分析某一国家的危机应对政策,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3.鼓励小组成员相互尊重、包容,培养良好的团队氛围;
4.组织小组汇报,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锻炼表达能力和思维敏捷性。
(四)反思与评价
本节课通过反思与评价,让学生总结经验,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具体包括:
两次世界大危机的启示
两次世界大危机的启示作者:张承惠来源:《中国经济报告》2013年第04期1929年和2008年两次大型国际金融危机在给全球经济带来破坏性冲击的同时,也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我们从中可以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使得中国未来发展战略和战术的选择尽可能少犯错误。
两次大危机的根源均是经济失衡追根寻源,两次大危机都是经济失衡造成的。
这种失衡既表现在国际商品和资本流动的失衡,又表现为金融与实体经济发展背离的失衡和社会财富增长与社会阶层分离加剧的失衡。
历史证明,经济失衡状态是不可能长期持续的,市场或迟或早要对这种失衡进行调整。
如果政府通过强力干预来推迟这种调整,最终结果只能是以大危机这种破坏性极大的纠错机制实现再平衡。
对于我国来说,过去几十年依靠资金、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的粗放投入实现的高增长,不仅带来了高排放、高污染和低效率的负面作用,而且形成了主要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国外需求的增长方式(吴敬琏,2008)。
同时在粗放的增长模式下,中国经济结构的矛盾和问题日益突出。
除了投资与消费的比例不协调外,过多依赖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大企业不够强和中小企业发展困难、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等问题不断加剧。
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表明,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过度透支的消费模式已经不可持续。
如果我们继续采用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过剩的产能将无法被外部吸收,经济结构失衡的问题将进一步恶化。
因此,无论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角度,还是从防范中国自身潜在风险的角度来看,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转型,都是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
需要下大决心和大力气,打破几十年来形成的思维模式和固化的利益格局障碍,切实推动转变。
长期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引发风险上世纪20年代,美联储实行持续的扩张性货币政策,过低的利率导致信贷规模膨胀,金融交易的杠杆率大幅提升。
进入21世纪以后,为应对纳斯达克股市泡沫破灭和9.11恐怖袭击对经济的打击,美联储再度推行持续低利率政策和信贷扩张。
浅析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和启示
浅析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和启示作者:刘曦来源:《知识文库》2016年第10期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是美国甚至世界历史上不可忽视的经济灾难。
这场危机的发生不是偶然现象,是经济运作过程中诸多被隐藏的问题忽然集中爆发而导致的必然后果。
柯立芝繁荣是少数人的繁荣,这一时期的财富分配是严重不均衡的。
1920年因瘦经济危机影响,国民收入下降到578.84亿美元,但到1929年国民收入总值上升到828.1亿美元。
然而迅速上升的财富只是在少数人手中,占人口1%的最大资本家占有财富达59%,占人口总数12%的小资本家占有财富达33%。
这样我们不难算出,在这1%和12%之外87%的普通人,知占有可怜的8%的财富。
财富占有多少的巨大差异,反映出的是当时美国社会财富分配严重的不公平。
大量的财富虽然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但是这一小步分人的购买力是有限的,庞大的财产不可能都用来消费,然而占人口大多数的普通百姓,虽然看上去是庞大的消费群体,但由于财富有限,也不能使他们的购买里的到百分之百的发挥,繁荣的景象无法带来更加繁荣的消费刺激。
一、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影响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其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主要可以分为对美国和对世界的影响两个方面。
就美国而言,首先金融业出现了信任危机。
银行的破产使得人们的财产一夜间化为乌有,人们无节制的崇尚分期付款和信贷消费的体系,在这一时期权全线崩溃。
货币的接连贬值,也使人们对货币失去了信任。
再者工农业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大量企业倒闭。
国民收入因失业人口的增加而大幅下降,购买力下跌,进一步加剧生产过剩。
下降的生活水平,以及不断拉大的贫富差距,使得美国社会的阶级矛盾不断加剧,社会稳定与和谐遭到威胁,法西斯主义也在矛盾重重的美国有所抬头。
对外贸易和资本输出急剧下降。
到了20世纪20年代,世界贸易结算方式,尤其是美国对欧洲的贸易逆差不断增长。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也是一场罕见的经济灾难。
1929年世界经济大危机与希特勒的上台
生品交易体系的过度投机性,及其监管失控与崩盘所致,是新自由主义经济放任政策误导的结果。
但其根本原因则要从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中去寻找,它与上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一样,依然是马克思所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
日本在这次危机之前一直奉行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上世纪90年代泡沫破灭之后,一直持续着/结构改革0与景气对策二者交替重复的状态,小泉内阁时期的/结构改革0把一切问题交给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0,但并没有培育出新的增长领域。
其金融政策是/结构改革0与通货膨胀目标相结合的产物,这就更强化了一味依赖出口的经济特征,一旦全球性经济危机袭来其危险程度可想而知。
世界发展到今天,上世纪大危机时代依靠武力转嫁危机的国际背景和条件已不复存在,西方传统强国的竞争力进一步增强,新兴市场国家的廉价商品对日本海外市场的威胁也日益加剧。
面对这种新形势,日本朝野不仅要果断地放弃新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更要勇敢的反思资本主义的制度弊病,只有这样,才能使日本暂时摆脱危机、走出萧条。
1929年世界经济大危机与希特勒的上台景德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所副研究员)目前,在美国金融危机的沉重冲击下,世界经济正面临着1929年大萧条以来最为严峻的挑战。
在德国,1929年世界经济大危机导致了魏玛共和国的覆灭以及希特勒的上台,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的爆发;人类因此蒙受了一场空前的浩劫。
回顾这段德国历史,铭记其中的深刻教训,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魏玛共和国是德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国,诞生于德国一战战败触发的1918年11月革命,因次年在文化古城魏玛举行的立宪会议及其宪法而得名。
一般来说,魏玛共和国的历史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成立与巩固阶段(1919)1923)、相对稳定阶段(1924)1928)、危机与覆灭阶段(1929)1933)。
在成立与巩固阶段,共和国的生存岌岌可危。
在国内,极端政党的武装暴动接连不断;在外交方面,战胜国大兵压境,强迫德国接受割地赔款的5凡尔赛和约6。
理解世界经济大萧条的原因与后果
理解世界经济大萧条的原因与后果大萧条是指1929年至1939年间全球范围内经济危机的时期,给世界各国带来了严重的经济衰退和社会动荡。
这场经济危机起源于美国,但波及了整个世界。
本文将详细探讨大萧条的原因以及对全球经济的后果。
一、引子:美国股市崩盘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1929年10月24日,美国纽约股市发生了历史性的崩盘,这一事件被称为“黑色星期四”。
股市崩盘引发了全球性的经济衰退,成为大萧条爆发的导火索。
让我们来看看大萧条爆发的原因。
二、原因一:经济过热和金融泡沫1920年代的美国经济出现了长时间的繁荣,人们纷纷投资于股票市场和不动产。
然而,这种繁荣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松散的信贷政策和过度乐观的心态上的。
银行放贷宽松,大量资金投入股票市场,形成了巨大的金融泡沫。
一旦泡沫破灭,带来的影响将是灾难性的。
三、原因二:贸易壁垒和关税政策在大萧条前夕,许多国家采取了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实施高关税和贸易壁垒,试图保护本国产业和就业机会。
然而,这种政策导致了全球贸易的急剧下降,给全球经济带来了严重冲击。
美国的《斯毛特-震撼法案》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大幅提高了各类商品的进口关税,加剧了全球的经济疲软。
四、原因三:金本位制度的崩溃大萧条爆发前,世界范围内绝大多数国家采取了金本位制度,即货币和金本位相挂钩。
然而,由于各国大规模印制货币以应对经济危机,导致通货膨胀日益严重,金本位制度崩溃了。
这进一步削弱了经济复苏的可能性,加剧了大萧条的持续时间。
五、原因四:逐步收紧的货币政策为了抑制通货膨胀,许多国家纷纷收紧了货币政策,提高了利率。
然而,这种做法导致了信用紧缩,企业难以获得融资,投资和消费需求进一步下降。
这进一步加深了经济衰退的程度和范围。
六、后果一:经济危机蔓延和世界贸易下滑大萧条导致了全球经济的普遍下滑,各国纷纷陷入经济衰退。
失业率飙升,社会动荡和贫困问题日益严重。
全球贸易锐减,各国间保护主义情绪上升,加剧了经济的下滑。
高中历史必修二的经济危机分析
高中历史必修二的经济危机分析在高中历史必修二的学习中,经济危机是一个重要且复杂的课题。
经济危机不仅对当时的社会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也对后世的经济发展和政策制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经济危机的爆发往往有着多种原因相互交织。
首先,生产与消费的失衡是一个关键因素。
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资本家为了追求利润,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导致商品供给远远超过了社会的有效需求。
这就使得大量商品积压,企业资金无法回笼,生产陷入困境。
其次,盲目投资和过度借贷也是引发经济危机的重要原因。
在经济繁荣时期,投资者往往过于乐观,盲目将资金投入到各种项目中,而忽视了市场的实际需求和风险。
同时,银行为了获取高额利息,大量发放贷款,进一步刺激了投资的膨胀。
当经济形势发生逆转时,许多企业和投资者无法按时偿还债务,银行面临大量坏账,金融体系陷入混乱。
再者,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始终是经济危机的根源。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归私人所有,生产活动由各个资本家自主决策。
这种分散的生产方式难以与社会化的大生产相适应,容易导致生产的无序和资源的浪费。
经济危机带来的影响是全方位且极其严重的。
在经济方面,企业大量倒闭,工人失业,生产急剧下降,国际贸易萎缩,整个经济陷入衰退。
社会层面上,失业人口增多,民众生活水平大幅下降,贫困、饥饿和社会动荡成为普遍现象。
同时,经济危机也引发了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质疑和反思,推动了社会改革和经济理论的发展。
以 1929 年至 1933 年的世界经济大危机为例,这场危机始于美国,迅速蔓延至全球。
美国股市崩盘,银行倒闭,工业生产下降了近一半,失业人数高达数百万。
在欧洲,许多国家的经济也遭受重创,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国际关系紧张。
这场危机不仅对当时的经济造成了巨大破坏,也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了隐患。
为了应对经济危机,各国采取了不同的措施。
美国实施了罗斯福新政,通过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推行一系列改革政策,如整顿金融、调整工业、实行社会救济等,逐渐走出了危机。
美国30年代经济危机的历史反思
美国30年代经济危机的历史反思2009-03-29韩毅高瑞扫校点击: 565美国30年代经济危机的历史反思对1929年世界经济大危机的反思[编者按]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经济危机已经波及世界的许多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在西方发达国家,对主要经济部门以至民生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在我国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已经感觉到这场危机对金融业和某些涉外行业的巨大冲击。
无疑,这场危机正在扩展之中,它正在向着更广阔的宽度和更深刻的层次推进。
那么,这场危机会延续多久?还会对哪些经济部门产生影响?它究竟会把每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各项指标跌到何等的深谷?对个人的生活会造成怎样的影响?继而,它又会对各国的社会和政治生活造成怎样的冲击?使世界体系和国际关系的格局发生哪些变动?世界各国会采取什么样的经济对策?等等,这都是我们当前十分关注的问题。
针对目前的局势,我们约请了几位相关领域的专家来反思1929年的经济大危机,希望能够从那场危机中获得一些经验和启发,作为观察今天这场危机的基础。
这几位专家从那场危机发生的原因、对世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所导致的连锁反应、从金融业的危机到对经济各个部门的影响、对世界经济发展指标打击的力度等方面进行了回顾;对危机对各国当时的社会和政治生活以及整个世界格局的影响也进行了分析。
此外,学者们还对资本主义各国由此对经济政策所做的巨大调整和世界上著名的新经济理论的产生进行了描述。
总之,他们给我们勾画了由那场危机引发的整个世界历史的变动和由此所引发的灾难与社会进步。
美国30年代经济危机的历史反思韩毅(辽宁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史学理论研究》2009年第1期1929—1933年,美国经历了资本主义世界有史以来最为严重、最为深刻的一次经济危机。
这次大危机使美国的经济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沉重打击,对其经济、政治和社会等各个方面也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在世界各国又面临着一次新的日趋严重的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今天,重新审视美国30年代的经济危机,对相关问题进行历史的反思,对于我们正确地应对当前的金融风暴和经济危机,定会大有裨益。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②经济危机的打击是根本原因
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比较晚,原有的经济基础比较 薄弱。其向帝国主义阶段的过渡,也主要是政府大力推动 的结果。同时,日本发展经济有着先天缺陷:国内市场狭 小,资源极度贫乏,因而严重依赖海外的原材料市场和商 品市场,进出口贸易是其生命线。因此,当危机爆发后, 世界各国纷纷提高关税,使货币贬值,大打贸易战,对日 本的打击就比任何一个国家都要严重。经济危机沉重打击 了日本经济。资本家为转嫁危机 ,大量裁减工人,并降低 在业工人工资,这又使阶级矛盾日趋尖锐,进而引发政治 危机 。统治阶级惶恐不安,亟需建立强权政治。
2.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魏玛政府 无力解决
1929--1933 危机
统治阶级 要建立独裁政府
民族主义 社会主义
勾结
讨好军队
欺骗
人民
国会第一大党 1933.1.上台组阁
3.德国法西斯政权的内外政策
欧
政治 国会纵火案
种族灭绝政策
国民经济军事化 法西斯说教
经济 文化
洲 战
一党专政
争
德国
策
法西斯专政
源 地
②经济危机的打击是根本原因
德国在一战中战败,经济几乎完全崩溃。只是依靠美英 对它的贷款和援助,才使经济在20年代得到逐步的恢复和发 展。正因为接受了美国的大量贷款,从美国爆发的经济危机 几乎立刻就波及到了德国。危机使社会矛盾激化,工农运动 此起彼伏,垄断资产阶级感到利用旧的资产阶级议会政治已 经无力继续维持自己的统治,于是逐渐倾向于建立一个独裁 的强权政府,这就为纳粹党人夺取政权创造了条件。
工农运动 1929-1933
矛盾激化
危机
军部 法西斯
2.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货币学解读及基本结论
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货币学解读及基本结论摘要: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不是自然因素也不是战争因素,而是错误的货币政策。
当经济发展需要加大货币发行量时,美国政府因受黄金储备的限制反而减少货币发行,从而引发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通货紧缩。
这说明运用货币手段调控经济极端重要,建立正确的货币理论极端重要,“货币天然是黄金”的理论是错误理论。
关键词:经济危机成因黄金货币论错误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空前的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突出的表现为生产过剩,大量的商品卖不出去,商品价格急剧下跌。
据史书记载,美国“1929~1933年间,工业品价格平均下跌25%,而农产品价格则下跌了50%多。
”“1932年,世界市场的橡胶价格比1925年到1929年的平均价格下降93%,糖下降74%,黄麻下降62%”。
商品卖不出去,导致生产萎缩:“危机使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下降了44%,1932年的工业生产与1929年相比,美国为53%,德国为59%,日本(1931年)为66%,意大利为66%,法国为69%,英国为82%。
危机使资本主义各国的生产倒退了几十年。
”“美国工业总产值比1929年减少了46%,煤产量减少44%,生铁产量减少79%,钢产量减少76%。
事情已经过去七十多年了,有许许多多的人对这次危机的产生原因和克服办法作了种种的探索和说明,人们形成了基本共识:这次危机既不是自然因素造成的,也不是战争因素造成的,是纯粹的经济因素造成的,是政府错误的货币政策造成的,它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著名经济学人、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陈彩虹在《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一文中说:“在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经济大衰退时期,美国的经济危机相当严重,获得过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就认为,这是宏观管理方面,主要是由于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没有增加货币发行,它必须负有最重大的责任。
危机开始后,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不但没有增加货币供应,反而有所减少,使得大量商品卖不出去,企业倒闭,市场萧条,银行短期休业。
特级教师徐珍华:世界经济危机的反思
特级教师徐珍华:世界经济危机的反思马国川:不久前博鳌亚洲论坛发布的报告显示,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全球经济出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首次负增长,但世界经济复苏强劲的步伐远超预期。
我们是否可以说,2008年年底爆发的经济危机已经结束?厉以宁:断言本轮经济危机已经结束,仍然为时尚早,因为美国和其他主要发达经济体恢复的强度和可持续性仍不确定。
但是可以断言的是,本轮经济危机最困难的阶段已经过去了。
马国川:这场由美国开始并把西欧国家席卷在内的严重经济危机,使经济学家感到震惊。
为什么这次由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来势这样迅猛?影响面这么大?为什么经济平稳发展了这么多年一下子会受到这样严重的冲击?为什么政府事前未能察觉并采取措施制止?总之,究竟是哪一个环节出了差错?还是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出现了问题?人们争议颇多,有些人甚至认为是资本主义制度出了问题。
厉以宁:我不同意这种观点,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资本主义制度的演进。
资本主义制度自从确立以来,体制也在不断变化。
在西方国家确立资本主义制度以后,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展,不断遇到新的问题,也不断产生新的矛盾和新的社会冲突,为此不断进行制度调整以解决问题。
资本主义的制度调整一开始是带有自发性的,主要来自民间。
例如,企业制度的完善、市场信用体系的建立、社会公益事业的开展等制度调整,都是民间自发调整在先,最终仍由政府予以肯定,由议会制定法律。
全民普选制度的实现和各党通过公开竞选方式组成政府,以及选民对政府官员行为的监督等制度调整也是如此。
这些制度调整在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初期已陆续实现了。
然而,对资本主义制度调整起着更大推动作用的事件,则是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和持续。
马国川:在当时严重的经济危机冲击下,失业人数激增,社会动荡加剧,社会上要求政府对社会和经济承担更多责任的呼声大为高涨。
厉以宁:从那时开始,国家开始对经济进行干预。
当时还有一个背景,就是在经历了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之后,自由市场经济的作用到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前夕已经达到了顶点,越过这个顶点,完全自由市场经济的作用受到普遍的质疑。
29年经济大萧条的真正原因
29年经济大萧条(Great Depression)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之一,也是世界范围内的经济衰退事件。
引发这场危机的原因复杂,涉及多个方面的因素。
下面将对一些主要的原因进行阐述。
第一个原因是股市过度繁荣。
20世纪20年代初,美国经济经历了一段高速增长,股市也随之繁荣。
人们认为股市是一个无限增长的地方,不断地涌入投资。
人们购买股票的热情迅速蔓延,使得股票价格迅速上升,许多人开始大规模借贷买股票,投机炒作盛行。
然而,这种炒作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投机和借贷资金,而非真实的产业增长。
最终,股市在1929年10月24日(“黑色星期四”)和10月29日(“黑色星期五”)发生崩盘,导致投资者巨额损失。
第二个原因是信贷过度扩张。
20世纪20年代,银行业务蓬勃发展,银行间的贷款活动也迅速扩展。
很多银行为了支持投资者的股票交易,放宽了贷款的标准。
然而,这种信贷扩张并未与实际经济增长相匹配。
对贷款人的监管不足导致了许多不良贷款的出现,当经济形势恶化时,许多借款人无法偿还借款,银行面临巨大的违约风险,一些重要的银行不得不关闭。
第三个原因是农业问题。
20世纪20年代,美国农业生产力的迅速提高导致了农民过度生产大量农产品,尤其是麦类和棉花。
然而,由于全球经济放缓以及国内消费需求疲软,农产品的价格持续下跌。
这使得农民的收入大幅下降,许多农场破产。
农业衰退进一步削弱了经济的复苏和消费需求。
第四个原因是贸易保护主义。
为了保护国内产业,美国通过了一系列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如斯穆特-霍利关税法。
这些政策导致了国际贸易的停滞,世界上其他国家也采取了类似的保护主义措施。
贸易停滞导致了全球产业链的断裂,许多国家的经济也受到了严重冲击。
第五个原因是金融系统的崩溃。
经济危机导致了大量借款人违约和银行破产。
银行系统陷入困境,无法为实体经济提供足够的信贷。
这进一步削弱了企业的生产能力和雇佣机会,导致失业率急剧上升。
失业问题进一步加剧了经济困境,陷入恶性循环。
浅析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和启示
浅析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和启示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是美国甚至世界历史上不可忽视的经济灾难。
这场危机的发生不是偶然现象,是经济运作过程中诸多被隐藏的问题忽然集中爆发而导致的必然后果。
柯立芝繁荣是少数人的繁荣,这一时期的财富分配是严重不均衡的。
1920年因瘦经济危机影响,国民收入下降到578.84亿美元,但到1929年国民收入总值上升到828.1亿美元。
然而迅速上升的财富只是在少数人手中,占人口1%的最大资本家占有财富达59%,占人口总数12%的小资本家占有财富达33%。
这样我们不难算出,在这1%和12%之外87%的普通人,知占有可怜的8%的财富。
财富占有多少的巨大差异,反映出的是当时美国社会财富分配严重的不公平。
大量的财富虽然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但是这一小步分人的购买力是有限的,庞大的财产不可能都用来消费,然而占人口大多数的普通百姓,虽然看上去是庞大的消费群体,但由于财富有限,也不能使他们的购买里的到百分之百的发挥,繁荣的景象无法带来更加繁荣的消费刺激。
一、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影响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其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主要可以分为对美国和对世界的影响两个方面。
就美国而言,首先金融业出现了信任危机。
银行的破产使得人们的财产一夜间化为乌有,人们无节制的崇尚分期付款和信贷消费的体系,在这一时期权全线崩溃。
货币的接连贬值,也使人们对货币失去了信任。
再者工农业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大量企业倒闭。
国民收入因失业人口的增加而大幅下降,购买力下跌,进一步加剧生产过剩。
下降的生活水平,以及不断拉大的贫富差距,使得美国社会的阶级矛盾不断加剧,社会稳定与和谐遭到威胁,法西斯主义也在矛盾重重的美国有所抬头。
对外贸易和资本输出急剧下降。
到了20世纪20年代,世界贸易结算方式,尤其是美国对欧洲的贸易逆差不断增长。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也是一场罕见的经济灾难。
由美国起始,迅速掀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甚至是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大危机。
美国大萧条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与反思
美国大萧条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与反思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全球范围内爆发了一场严重的经济危机,即美国大萧条。
这场经济危机对全球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很多反思。
本文将探讨美国大萧条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以及人们从中所得到的反思。
一、美国大萧条的起因美国大萧条起因于1929年10月的华尔街股市崩盘,这次崩盘导致了全球经济体系的崩溃。
经济学家普遍认为,造成大萧条的主要原因包括股市过度繁荣、农业危机以及金融政策失误等。
当时,美国的经济过热,股市估值超高,许多投资者纷纷抛售股票,最终引发了股市的崩盘。
随后,农业危机的爆发进一步加剧了经济的衰退。
失业率激增,银行倒闭,企业倒闭,导致经济活动陷入停滞。
二、美国大萧条对全球经济的影响1. 全球贸易的大幅下滑美国大萧条使全球贸易大幅下滑。
当时,美国是全球经济的中心,其经济衰退直接导致了全球贸易的大幅减少。
购买力下降,需求下降,各国的出口贸易受到了严重的压缩,许多国家面临着严重的经济衰退。
2. 金融体系的崩溃与调整美国大萧条也引发了全球金融体系的崩溃与调整。
随着美国银行倒闭,全球金融市场陷入混乱,各国纷纷采取措施来应对金融危机。
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等多边金融机构,以维护全球金融秩序。
此外,各国纷纷采取保护主义政策,以保护本国产业免受外部冲击。
3. 社会问题的加剧与政策改革美国大萧条导致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如失业率飙升、民众的生活困境等。
这促使各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改革,包括加大对就业的扶持、增加社会救济和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等,以应对经济衰退所带来的社会压力。
三、对美国大萧条的反思1. 警惕金融市场的风险美国大萧条表明了金融市场的风险并引起了人们的反思。
许多国家在这次危机后加强了金融监管,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控制金融风险的积累,以避免类似的经济危机再次发生。
2. 推动全球经济合作与治理美国大萧条促使各国加强了经济合作与治理。
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机构,加强了全球经济体系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解析
A
三、德国法西斯专政
1、背景: 2、建立: 1)1932年,纳粹党成为国会第一 大党 2)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 3、内外政策: 4、影响:
德国法西斯专政的背景
1、客观: 1)经济危机的打击 2)德国资产阶级的要求 2、主观: 纳粹党的大肆活动,扩张势力 1)得到中下层民众的支持 2)讨好军队,与统治阶级勾结
D
4、20世纪20-3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克服经济危 机措施的相似之处是: A.加紧扩军备战 B.实行极权主义 C.加强国家干预 D.坚持自由放任
C
5. 美国总统罗斯福说:“作为一个国家,我们 拒绝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 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 主秩序的新应用”。文中“旧民主秩序的新应 用”是指: A.美国政府加紧在国际市场上的争夺 B.美国进一步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加强掠夺 C.美国政府仍然奉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D.美国政府对国家经济全面加强干预
罗斯福新政的背景
1、美国遭受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 2、人民对胡佛政府不满,要求改革 3、罗斯福以“新政”为竞选口号,1933年 入主白宫
思考:
罗斯福新政在金融、工业、农业方面各 有哪些举措?如何鼓励出口?如何解决工人 失业问题?
新政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也不能从 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但它在多方面 产生了积极影响: 它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 ①直接影响: 对美国社会的严重破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 的恢复,巩固了资本主义的统治。 ②间接影响: 由于经济的恢复,使社会矛盾相对 缓和,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人们对美国国家制 度的信心,从而遏制了由于经济危机造成的法 西斯势力,使美国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
D
6. 罗斯福新政的内容中最能充分体现其特点 的是 A.金融方面的改革 B.农业政策的调整 C.“工业复兴法” D.“以工代赈”
由1929年经济大恐慌及亚洲金融危机所引发的思考
第 7 期 ( 总第 163 期 )
2001 年
由 1929 年经济大恐慌及亚洲金融危机所引发的思考
吉林工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孙群英 刘 克 吉林工学院高教研究所 占 弋
一、 1929 年经济大恐慌
西方国家的经济是在繁荣与萧条的经济周期波动中 发展的。 1929 年 10 月危机 开始的经 济衰落 , 无论 从 广度 , 深度与时间方面都被公认为空前的大萧 条。这次 大萧条从 1929 年 10 月下旬开始到 1933 年才基本告一 段落。在这次萧条中 , 所有的经济部门都遭受到严重 的打击。其种 种表征为 工商普 遍衰退 , 物价暴 跌 , 市 场 呆滞 , 工业生产大幅度下降 , 失业人数巨增 , 股票暴 跌 , 进 出口贸 易缩减 。 1929 年 10 月 24 日 , 纽约 证券交 易 所内股票行市突然从高峰中下跌 , 一天之内股票被抛售 了 16, 388, 700 股 , 被抛出的股票达到 1280 万美 元。自 从纽约证券市场崩溃 , 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 济陷入混乱状态 , 1931 年 5 月 11 日 , 奥地利 最大的维 也纳信 用 银行宣布破产 , 同年 7 月 3 日 , 德国达姆斯达特银行又告倒闭 , 由此引发了金融危机 , 德、 奥两国人民对银 行失 去了信心 , 都尽快将自己的马克兑换成英镑或 美元 , 金融风暴自此传遍欧、 美各国 , 导致资本抽逃 , 银行纷纷倒 闭 , 各国中央银行的黄金迅速流失 , 早已恢复的金本位制度被迫重新放弃 , 各自实行通货贬值。 1、 1929 年前的背景 ( 1) 农业生产过剩 。1914 年的战争极大的增加了对 粮食和原料的需求 , 但它却把重要的供应来源 , 尤其是 小麦和糖的供应从与世界市场的联系中排除了。随着和平 的恢复 , 原来生产 地区的供给 逐渐再度 出现了 , 而 新的生产者并未从该领域退出。其结果是造成存货的积 累 , 价格 下跌的压 力和农 民的不满。 因此在 20 年 代 末 , 重要的农产品和木材 , 铜以及硝盐一类原料的生产过剩对 世界的不稳 定性起了 作用并且提 出了需要 花费 多少年来纠正的结构性不均衡的问题。 ( 2) 工业生产过剩 。过度扩张的工业中的过剩资源无处可去。 ( 3) 一战后重建起来的国际经济是在极大的困难下运转的 。虽然沉重的战争债务已通过国际贷款 募集到 了并使其与国际收支相平衡 , 但它对增强债务 国支付这些贷款本息的能力却没有起什么作用。工业布局的重 大变动要求老牌国家作出强有力的反应 , 可是 调整的步伐却相当的缓慢。美国日益增长的优势迫使它走上领 导的位置 , 而它的孤立主义传统却使它对这方面 的准备 极不充 分。从 1929 年开 始 , 旧 的困难 尚未解 决 , 新 的 困难又接连发生了。在新旧困难的夹击下 , 均衡并不稳 定的国际经济体系终于崩溃了。 2、 起因与蔓延 。 1929 年 , 美国以其活动带动整个经 济活动的投资的主要领域已经达到饱和了。农业产品 的过剩加深 , 汽车工业 , 建筑业的生产能力远超过了销售能力。供给严重的大于需求。同时 , 人民的收入和就 业水平却严重的下降。经济活动的收缩是迅速的。除了仅有的几次转瞬即逝的间歇外 , 投资 , 工业生产 , 就业 和国民收入在灾难深重的三年中一直暴跌不止。庞大的美国经济的崩溃很快对其他国家产生了剧 烈的影响。 由于收入减少 , 进口支出也相应的下降。不仅完全终 止了长期贷 款 , 而 且反将资本 输入国内。美 国人均在 国 外花费或投资的美元金额从 1927 年到 1929 年期 间的 74 美元左右下降至 1932 年和 1933 年的 24 美元。 3、 金本位制度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 , 一些西欧国家先后实行金 本位制度, 这种金本位制度具有 统一性和 国际性 , 因而形成了第一个统一的国际货币体系, 而 1925 年国际金融市场的规 模日益壮大。 1925 年以后 , 英国 , 美国和法国等都实行了金汇兑本位制度。德国实行了金汇兑本位制, 国际货币体制发展到了不稳定的阶段。在 金汇兑本位制度中 , 银行券并不能自由的兑换成黄金 , 超量发行的可能性必然存在, 货币对内价值就不可能保持 稳定 , 同时 , 货币对内价值不稳定也会影响对外汇价的稳定性。金汇兑本位制度是更加不稳定的货币制度, 本国 的货币依附于联合国的货币, 联合国的经济发展状况 , 金融政策等都会对该国产生影响。同时 , 由于社会生产力 进步发展以后, 以黄金直接执行计价、 购买和支付等职能 , 就会使生产发展需要与黄金储备之间发生矛盾。所以 在金本位制度下, 也不能仅用金币流通 , 需用银行券代替金币的职能。但是纸币发行 过多就会贬值 , 信誉 受损 , 人们就会抛出纸币挤兑黄金 , 当黄金的储备无法满足兑换的要求 , 金本位制度就无法维持。
浅析美国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及首先在美国爆发的原因
浅析美国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及首先在美国爆发的原因摘要:1929年10月下旬, 以美国纽约股票市场大崩盘为标志, 爆发了一场资本主义世界规模的生产过剩危机。
这是一场史无前例的经济和政治大危机,它很快向欧洲、北美、日本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蔓延,并波及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 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这次危机前后持续4年,使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损失价值2 500亿美元, 比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物质损失还多800亿美元, 成为到目前为止资本主义世界最为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
关键词:美国1929-1933年经济危机首先爆发原因一,1929-1933年经济危机前的美国社会1920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首次经济危机。
危机过后,美国经济在股票、债券等“经济泡沫”的影响下迅速增长,创造了资本主义经济史上的奇迹。
从1923年直到1929年秋天,每年的生产率增长幅度达4%。
与此同时,整个美国社会的价值观念都在发生变化。
虽然清教徒传统的价值观念仍在农村中流行,但在城市中的主导道德观念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发财致富成了人们最大的梦想,投机活动备受青睐,有组织的犯罪活动以及享乐之风盛行。
相当一部分人终日沉醉于物质享乐之中,而精神生活则体现出浮躁和粗鄙,以至于许多美国历史学家把这时的美国称为精神上的“饥饿时代”或“疯狂的20年代”。
在整个大危机期间, 引起了金融货币、信用和财政的全面危机。
1929年10月开始的经济大危机首先是从股市崩盘引起的。
1929年10月24日“黑色的星期四”这一天,纽约股票市场抛出1300万股,超出正常标准的100万股以下,开盘第一个小时内,股市就猛烈下跌。
花旗银行、大通银行和其他两家银行大老板在摩根公司大厦密谈,策划组织一个 2.4亿美元的买进集团来抑制抛售股票的恐慌。
而胡佛总统则发表文告:“美国主要工商业以及商品的生产个销售,形势很好,欣欣向荣。
”但是,灾难性的市场崩溃形式已经不可阻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30年代经济危机的历史反思2009-03-29韩毅高瑞扫校点击: 565美国30年代经济危机的历史反思对1929年世界经济大危机的反思[编者按]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经济危机已经波及世界的许多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在西方发达国家,对主要经济部门以至民生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在我国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已经感觉到这场危机对金融业和某些涉外行业的巨大冲击。
无疑,这场危机正在扩展之中,它正在向着更广阔的宽度和更深刻的层次推进。
那么,这场危机会延续多久?还会对哪些经济部门产生影响?它究竟会把每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各项指标跌到何等的深谷?对个人的生活会造成怎样的影响?继而,它又会对各国的社会和政治生活造成怎样的冲击?使世界体系和国际关系的格局发生哪些变动?世界各国会采取什么样的经济对策?等等,这都是我们当前十分关注的问题。
针对目前的局势,我们约请了几位相关领域的专家来反思1929年的经济大危机,希望能够从那场危机中获得一些经验和启发,作为观察今天这场危机的基础。
这几位专家从那场危机发生的原因、对世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所导致的连锁反应、从金融业的危机到对经济各个部门的影响、对世界经济发展指标打击的力度等方面进行了回顾;对危机对各国当时的社会和政治生活以及整个世界格局的影响也进行了分析。
此外,学者们还对资本主义各国由此对经济政策所做的巨大调整和世界上著名的新经济理论的产生进行了描述。
总之,他们给我们勾画了由那场危机引发的整个世界历史的变动和由此所引发的灾难与社会进步。
美国30年代经济危机的历史反思韩毅(辽宁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史学理论研究》2009年第1期1929—1933年,美国经历了资本主义世界有史以来最为严重、最为深刻的一次经济危机。
这次大危机使美国的经济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沉重打击,对其经济、政治和社会等各个方面也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在世界各国又面临着一次新的日趋严重的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今天,重新审视美国30年代的经济危机,对相关问题进行历史的反思,对于我们正确地应对当前的金融风暴和经济危机,定会大有裨益。
一、大危机的根源关于美国30年代大危机出现的原因,国内外学者曾有过各种各样的解释。
总结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其一,资本主义制度根源说。
这种观点是以马克思的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理论为基础。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的相对过剩,这是由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所决定的。
因此,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只有消灭资本主义制度,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基于这样一种理论和认识,国内的多数学者认为,美国30年代大危机就是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矛盾的不断加深和资本主义经济的不稳定性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①大危机前,美国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尖锐化,具体表现为20年代工业生产能力的不断扩张与产品市场日益缩小之间的矛盾。
一方面,美国工业生产在20年代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繁荣高涨。
这次生产的高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内外市场对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狂热需求。
在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生产扩张的相互促进之下,美国的工业生产被逐步推向了高峰,形成了高涨和繁荣的局面。
另一方面,从2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就已出现了商品市场逐渐缩小的状况和趋势:始于战后初期的国内固定资产的大量更新临近尾声,市场对机器设备的需求开始日益减少;房屋住宅建筑在1926年以后也基本上饱和,建筑业开始逐年下降;居民消费达到顶点,耐用消费品已供大于求。
同时,在整个20年代中,一些传统的工业部门出现衰落,农业始终处于慢性危机之中,使得一部分工人和全部农民的生活水平相对低下,购买力不足,更进一步减小了国内市场的容量。
此外,从20年代中叶起,欧洲资本主义各国的工业生产都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美国的国际市场日益缩小且竞争日益激烈。
20年代工业生产能力的不断扩张与产品市场日益缩小之间的矛盾不断深化的结果,最终导致了30年代经济危机的爆发。
其二,有效需求不足说。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是这种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
凯恩斯也承认经济危机就是生产的大量过剩,但他认为其根源并不在于资本主义制度,而是源于有效需求不足。
凯恩斯认为在一国经济中,决定产出和就业水平的主要是有效需求,即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处于均衡状态时的总需求。
总需求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支出需求和国外(净出口)需求四个部分构成。
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流动偏好这三个基本心理规律的作用,使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呈下降趋势,造成了社会总需求往往低于社会总供给,即有效需求不足,从而导致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据此,凯恩斯提出了解决经济危机的具体办法: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扩大政府支出,增加有效需求,使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达到均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参见郭吴新:《30年代大危机:历史回顾与思考》,《世界经济》1999年第5期。
樊亢、宋则行主编:《外国经济史(近代现代)》第三册,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49页;宋则行、樊亢主编:《世界经济史》中卷,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21页。
西方一些学者根据凯恩斯的理论,对美国大危机时期社会总需求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变化情况进行了考察。
事实表明,在大危机时期除了政府支出外,构成总需求的消费支出、投资支出和净出口都有明显的下降。
1929—1933年,美国的消费支出从772亿美元下降到458亿美元;同期美国国内私人总投资从162亿美元下降到14亿美元;1928—1936年,美国的净出口从10亿美元缩减到3300万美元。
①虽然对这些数字的解释并不完全一致,但经验事实在总体上支持了凯恩斯的观点。
在理论上赞同总需求不足论的学者大有人在。
例如,以研究经济周期而著称的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就认为,20世纪20年代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使劳动生产率迅速增长,但劳动者工资率的上升却慢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
其结果,生产商品的能力大大超过了购买力,“消费不足”带来了“生产过剩”的必然后果。
②麻省理工学院的彼得·特明教授指出:“1929年,消费的下降特别大。
……总需求的下降传遍整个经济。
并且当1930年秋天过去而经济仍未复苏时……工商界失去了信心,导致私人投资减少,经济继续下滑。
”③其三,货币政策失误说。
货币主义的代表人物米尔顿·弗里德曼认为,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实际上是一种货币现象,资本主义经济之所以会发生周期性波动,主要是由于中央银行不规则地变动货币政策而造成的。
1963年,弗里德曼和施瓦茨出版了《1867—1960年美国货币史》一书。
该书用了整整1/6的篇幅专门讨论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
经过翔实而周密的论证,弗里德曼和施瓦茨提出,美国30年代经济大危机的出现,是由美国中央银行——联邦储备委员会实施了错误的货币政策造成的。
他们认为,30年代的大萧条在一开始只是一次普通的周期性经济收缩,同以往的经济萧条没什么本质的区别。
当危机之初一些银行出现倒闭,极有可能引发连锁反应之时,美联储本应及时干预,恢复公众的信心。
但是,美联储错误地估计了形势,对股市投机产生了过分的担忧,从而采取了错误的货币紧缩政策。
结果,货币供给的增长率从1927—1928年的3.8%,下降到1928—1929年的0.4%。
美联储这一政策的突然变化,对已经开始的经济衰退无异于雪上加霜,使一次本来并不严重而且完全可能延缓的经济衰退,演变成了一场空前严重的大危机。
④杰拉尔德·冈德森在他1976年出版的《美国经济史新编》一书中,对30年代大危机中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失误进行了具体的分析:第一,实行高利率,抑制了投资。
1928—1933年,美联储一直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
这种紧缩银根的政策对抑制股票的“过分投机”并没有产生什么直接效果,却使私人投资大幅度减少。
第二,美联储没有采取措施制止银行破产,使货币供应量减少。
从1929年到1933年,由于相当多的银行倒闭或停业,美国货币供应减少了1/3。
货币供应的减少以及随之而来的金融体系的瓦解,是30年代大萧条深层原因之所在。
第三,美联储在美国1931年9月宣布放弃金本位制后,把贴现率从1.5%提到3.5%,收紧了对银行的放款,进一步削弱了银行的清偿能力。
⑤其四,证券投机过热说。
________________①杰里米·阿塔克、彼得·帕塞尔:《新美国经济史》下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80、585、586页。
②杰里米·阿塔克、彼得·帕塞尔:《新美国经济史》下册,第581页。
③杰里米·阿塔克、彼得·帕塞尔:《新美国经济史》下册,第584页。
④米尔顿·弗里德曼、安娜·施瓦茨:《1867—1960年美国货币史》,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63年英文版。
⑤杰拉尔德·冈德森:《美国经济史新编》,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参见关绍纪:《从经济政策的角度阐释美国30年代大萧条的原因》,《山东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还有不少学者认为,20年代美国证券市场出现的投机狂热是导致30年代大危机的直接原因。
20年代的经济繁荣使少数资本家和垄断公司手中积累了巨额货币财富,“出现了大富豪及其家族把积累的收入越来越多地作为投资的趋势”①;对经济繁荣的乐观估计,使美国社会各阶层,包括下层的工人和农民,纷纷加入了投机者的行列;而共和党在1928年总统竞选中的获胜,则对这股投机热潮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上述因素的推动下,从20年代后半期开始,美国出现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投机狂潮。
20年代初期,美国股票成交额每年平均为3亿股,1926年上升到5亿股,1928年超过9亿股,1929年达到11亿股。
②同时,投机狂热也促使股票价格飞速上涨。
到1929年初,证券市场的投机狂热已经失去了控制。
仅在这一年的头6个月中,美国公司有价证券的发行额就达46.99亿美元,比1926年全年的发行额(43.57亿美元)还要高。
纽约股票价格指数也从1929年1月的l93,上升到1929年9月的216。
然而,到1929年夏季,证券投机狂热的不断升温和股票价格的飞速上涨,已经使美国的金融结构失去平衡。
到10月23日,终于出现了狂抛的热潮。
1929年10月24日,是证券交易史上著名的“黑色星期四”。
这天,纽约证券交易所里出现了历史上空前的抛售浪潮,有1300万股股票转手,股票价格直线下跌,其下降速度之快,连股票行情自动收录器都无法报价了。
一场史无前例的大危机来临了。
上述各家学派对美国30年代经济危机原因的不同解释,都是从他们各自不同的角度强调了某一方面的因素。
二、大危机的表现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是美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