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高考历史(通史版)练习:第一部分专题五第3课时能力提升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学年精品历史备考资料
1.(2018·安徽师大附中模拟)李贽主张“因材”“并育”,“各从所好,各骋所长”。李贽的这些言论()
A.重视人的主观意志力量B.主张发展人的个性
C.否定了“天理”的存在D.抨击了道学的虚伪
解析:选B。李贽主张“因材”“并育”“各从所好,各骋所长”体现其主张发展人的个性,故选B项。理学重视人的主观意志力量,而李贽批判理学,故A项错误;C项与材料“因材”“并育”“各从所好,各骋所长”无关,故错误;抨击了道学的虚伪,与材料“因材”“并育”“各从所好,各骋所长”不符,故D项错误。
2.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指出历史上的赋税制度有“三害”:“有积累莫返之害,有所税非所出之害,有田土无等第之害。”他的观点以及所反映的历史现象被现代学者总结
为“黄宗羲定律”。这一“定律”反映的古代赋税制度的弊端在于() A.沿用旧制,鲜有改革B.赋役沉重,百姓困苦
C.单一赋种,没有差等D.统一征缴,耗时费力
解析:选B。据材料“有积累莫返之害,有所税非所出之害,有田土无等第之害”可知赋役沉重,百姓困苦,故选B项。材料并未涉及沿用旧制,鲜有改革,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单一赋种,没有差等,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统一征缴,耗时费力,故D项错误。
3.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有亡国,有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
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对材料理解正确
的是()
A.“国”指整个中华民族B.“天下”指当时国人所知世界
C.近代民族意识开始形成D.仍具有盲目自大的心态
解析:选D。据题干材料“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顾炎武将整个民族生活的地区
冠以“天下”的概念,反映了他的思想中具有一定的盲目自大的心态,故选D项。
4.(2018·南充模拟)“经世致用”是中国儒学的优良传统之一,而爱国“经世”又是明
清实学思潮处于高潮时期的主要特征。一批杰出的思想家,以天下为己任,反对封建专制的腐败统治,竭力主张进行改革,反对和批判宋明理学的空疏教条学风,要求学用一致、经世济民。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经世致用思潮已成为社会主流
B.经世致用思潮否定了儒学思想
C.对理学批判符合统治者的需要
D.爱国“经世”思想得到继承发扬
解析:选D。题干“‘经世致用’是中国儒学的优良传统之一,而爱国‘经世’又是明清实学思潮处于高潮时期的主要特征。一批杰出的思想家,以天下为己任”说明爱国“经世”思想得到继承发扬,故选D项。
5.(2018·郴州模拟)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这主要是
因为()
A.理学思想从知识精英扩展到普通大众
B.陆王心学回答了对终极问题的追问
C.心学主张“心即理也”“致良知”
D.王阳明是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
解析:选A。程朱理学只能在知识精英中传播,而心学可以适用于任何人,强化了对大众的约束规范,故选A项。
6.(2018·新乡模拟)明清小说中出现了大量的道德化人物形象,如《三国演义》中刘备
的“仁”、诸葛亮的“忠”和关羽的“义”,《水浒传》中武松等人的“忠”“义”。此类小说() A.缺乏反封建礼教的精神B.旨在宣扬宋明理学思想
C.折射了当时社会价值观D.抑制了民主思想的传播
解析:选C。A项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理学强调对封建制度的遵守和服从以及
对自身的修养,而明清小说里的“仁”“忠”“义”还有很多是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义”,故B项错误;一定时期的文学总是反映一定时期的社会价值观,故C项正确;这些小说的
内容亦有反封建的内容,与民主思想不矛盾,故D项错误。
7.黄宗羲继承了早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意为“众多”)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孟子·尽心下》材料二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夫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材料三(黄宗羲的)理念,比孟子之说代表二种合乎民主的思考,近代民主政治所努力的,就是要把这个理念变成事实,使人民成为国家的真正主人。……梨洲的民本思想,已为
中国走向民主的历史,创造了新的条件,只是在十七世纪还不能开花结果。
——韦政通《中国思想史》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孟子、黄宗羲的基本主张,并指出二者相同点。
(2)据材料二,指出黄宗羲评价古今君主优劣的标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黄宗羲思想
产生的经济根源。
(3)据材料三,指出黄宗羲思想的进步性。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在十七世纪还不能
开花结果”的原因。
解析(1)从材料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材料二“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归纳二者基本主张及相同点。(2)第一小问标准,从材料二信息归纳;第二小问经济根源,结合黄宗羲思想产生的背景是明清时期,运用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史
实归纳。(3)第一小问进步性,从材料三信息归纳黄宗羲的思想特点及影响;第二小问原因,结合17世纪中国明清时期的时代背景,从政治、经济、思想等领域总结其“在十七世纪还不能开花结果”的原因。
答案(1)主张:民贵君轻;天下为主君为客。
相同:以民为本。
(2)标准:是否以天下为主。
根源:商品经济发展。
(3)进步:带有民主色彩,为中国走向民主的历史创造了条件。
原因:封建君主专制加强;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程朱理学的束缚。
(建议用时:45分钟)
一、选择题
1.(2018·全国高考新课标猜题卷)李贽认为:“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
心可见;若无私,则无心矣。”对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李贽()
A.肯定人的私欲的正当性B.强调私欲是唯一的人性
C.颠覆程朱理学的人欲观D.批判了大公无私的思想
解析:选A。据题干及所学可知,李贽认为“人必有私,而后其心可见;若无私,则无心矣”,即是肯定人的私欲的正当性,故选A项。
2.清代学者戴震认为:“天理者,节其欲而不穷人欲也。……圣人之道,使天下无不
达之情,求遂其欲而天下治。后儒不知情之至于纤微无憾,是谓理,而其所无理者,同于酷
吏之所谓法。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材料()
A.否认了“天理”的存在B.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色彩
C.认为“理”“欲”相统一D.体现了早期民主启蒙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