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作品评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视新闻作品评析

[摘要]:我国电视新闻的飞速发展有目共睹,从最初的设备极其不完善到今天我们能够独立、及时、有效、广泛地播报全球新闻,其发展已经深深

影响到百姓生活的点点滴滴。现在,网络化、平民化的电视新闻,正逐步

与世界接轨,与时代进步相呼应。[1]以下笔者将对两则电视新闻消息进行评价和分析,由于才疏学浅,还望包涵。

[关键字]:电视新闻;评析;比较

“李克强探望残疾孤儿”评析

首先,这是一则长短适中的告知性新闻,主要是围绕了国家总理李克强前往八一

儿童医院探望医院内残疾孤儿的详细报道。在新闻播放的开头,该视频使用的是非同期声的解说词,也就是说该视频是在拍摄结束后经过后期的录音加工处理才得以播放。从一开始的解说词:“在六一国际儿童节即将到来之际,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

理李克强,今天来到八一儿童医院,看望在这里就医的残疾孤儿,并向全国少年儿童祝贺节日。”简单的几句解说词,清晰明了地交代了此次新闻的主角和原因,没有冗长的

反复介绍,给人一种爽快的节奏。将整个新闻重点瞬间呈现在观众眼前,容易理解。

在解说词过后,就开始进入新闻的重点,这时候画面中突然冒出一个条导语,写着“李克强在“六一”前夕看望残疾孤儿时强调把社会关爱和制度保障作为送给孩子的节日礼物”,个人认为这个导语的出现恰到好处,因为它正好把接下来要播放的新闻片段

重点提前通过文字叙述呈现给观众,好让观众能够即时地明白片段接下来即将要讲什么,防止因为片段播放速度和播音员语速过快而忽略了主要内容到底讲的是什么。而此时镜头的重点放在总理李克强身上,然后固定他跟医院医生的对话场景。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此刻播音员说到李克强跟医生们谈话的时候,镜头依旧停留在李克强身上,对于另一个重点人物——医生,却始终见不到身影他们的身影。

然后镜头一放就把重点投放在残疾孤儿身上,画面中的孩子手拿玩具枪,一脸微笑的样子,对于眼前众多人围在自己身边毫不在意,目光一直停留在手中的玩具枪,这时候的镜头画面是刚好正对着孩子,很自然地把孩子天真无邪的一面呈现给观众。随后又跳到一位坐在病床上专心画画的小女孩,这时候的镜头画面是从侧面方向拍摄,而不是再次利用之前的正面拍摄。至于为什么拍摄人员会这样安排,肯定有他们的原因,这里个人猜测他们这么做的原因有三个,其一是拍摄位置不允许,透过侧面的画面可以看到女孩前方就是病床床头,床头是靠着墙壁的,一般来说这种位置根本不利于拍摄人员进

行拍摄工作,即使勉强进行正面拍摄,拍出来的画面效果也未必有侧面那么好。其二是采用侧面拍摄将有利于整个画面的开阔性,假如从正面拍摄,拍到的可能只有小女孩,而小女孩旁边的义工很容易被忽视。其三是如果一直重复使用相同的角度拍摄画面,很容易使观众对画面感到视觉疲倦,尤其是电视新闻对画面的要求特别高,因此在画面处理上肯定要小心谨慎,出于各种的考虑,拍摄人员最终采用侧面拍摄来防止观众对画面产生沉闷感。

从这个片子来说,整体上的处理还是相当不错的,不管是画面上的展现还是解说员的解说词,都充分的把整个片子的重点展现得淋漓尽致。不过做得不好的地方也很明显,从片子的开头直到结束,片中一直都采取后期添加录音的方式播放,缺少了对片子本身现场的声音,也就是同期声。观众看着画面听着解说词,但是对片中在场声音如何?大家的声音到底是怎样?在场的心情如何?观众无法透过画面知道,简单来说就是观众的代入感不强,即使再仔细的看几次还是不能感受到当时在场人士的心情到底如何。假如能够适当地添加现场同期声,比如大家见到总理而纷纷向前欢迎、欢呼声,就能够把当时的现场气氛完美地呈现给观众。

“险!“熊孩子”掉进沥青罐”评析

这是一则短消息新闻,从标题来看,显而易见这是一则突发性新闻。在电视主播开始播报事件的原由,标题就紧跟着出现,这时候标题的出现也是很好的给观众说明了这一则新闻消息的主题是什么。然后主播透过简单的三言两语给观众说明事件的情况后,案发画面就开始出现。

画面一开始现场还是相当混乱的,从画面可以看出现场聚集了不少围观的群众以及消防人员。然后镜头画面一转来到一个沥青罐下方,透过手电筒可以看清楚沥青罐内的情况,就现场情况看来,掉进沥青罐内的两个小孩首次出现。小孩由于被沥青粘得死死的,完全动弹不得,为了方便拯救,消防人员冒险进入沥青罐内进行拯救。这里做得比较好的是画面完整地把整个拯救过程展现给观众,虽然现场的同期声还是不见踪影,都是由解说员一边解说,但是跟前一段片子不同的是,这一段新闻即使缺少同期声,观众也很容易代入其中,仅仅是看着这些惊心动魄的画面,观众也肯定一边看着,一边替掉落沥青罐的小孩感到紧张。紧接着消防人员在孩子们身边利用绳索给他们固定身体,镜头突然给了两个受困孩子一个大特写,画面中两个孩子一动不动,只是稍微眨眨眼睛,就现场情况看来,当时的救援过程也肯定进行了一段漫长的时间。给孩子特写的一刻,其实要的就是呈现给观众孩子很辛苦,从他们身体动也不能动,一脸无奈,呈现给观众的也是跟小孩同样的感受,看着很无奈。后来画面中突然传来观众期待已久的同期声,消防人员对孩子们的一句鼓励的话“他自己能使劲的话,让他自己使劲。使劲!使劲”同在现场的另一位消防人员这时候递给前线拯救的消防员一瓶水并说道“你把这个冰水给他喂一下,降一下温”这句话不但表现出这名消防员对现场情况的冷静分析,而且也表现出他们对被困孩子的关心。观众对于这位消防员的第一感觉肯定是特别暖心,也很好地鼓励了孩子奋力脱出的精神。

镜头再一次把重点拉回到被困孩子和前线消防员的对话当中,消防员一边鼓励孩子一边实施救援“不要动哦,好勇敢,马上就出来了”在跟消防员的沟通对话中,孩子的目光一直盯着这名消防员,嘴边还露出希望的笑容。看到这个画面特别让人感到欣慰和励志,虽然片段中小孩一直没有说话,但从他充满希望的目光来看,表示对眼前的消防员还是比较有信心的,孩子的目光再一次牵动着观众的心,也预示着片段即将进入拯救

高潮。然后画面一转又重新把新闻重点放在消防人员的拯救工作上,画面重点虽然不断的在改变,但无时无刻都一直牵动着观众的心,让人有种想要一直看下去的意欲。之后消防人员用木板固定在孩子的头部四周,以防施救过程中受到伤害,在这种紧要关头,消防员就是在跟时间作斗争,从这个举措来看,说明消防人员心里关心的不仅是救援,还有孩子的安危。后来,随着一次又一次的尝试,第一个孩子总算是成功的脱离沥青罐,伴随着现场的还有孩子获救后的大哭一场,孩子的哭声凄惨悲凉,尽管在场的消防员不断安慰他“不要哭,小朋友,马上就出来了”可是最终孩子还是忍不住眼睛的泪水,顿时现场充斥着孩子的哭声。透过这个画面,相信也触动了不少观众的内心感受,随着第一个孩子的成功救出,也振奋了人心。

但是救援并未结束,因为还有另外一个孩子还身处危险之中。镜头一转马上回到沥青罐内的被困孩子,此时透过画面可以清楚看到这名孩子已经相当疲累,就在消防人员给他喂水的时候,小眼睛已经开始下垂,开始瞌睡。又一次把现场情况拉到另一个高潮,情节的出乎意料,精彩程度不亚于电视剧,也因为这种无法预测的情节的发生,让在场的人员开始着急起来,这镜头也让观众捏一把汗,使观众的注意力开始围绕着孩子和时间。在最后的最后,孩子终于平安获救,这里出现小孩自己攀爬楼梯出来的画面,个人猜测拍摄人员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第一时间报道孩子平安获救,而且透过这个画面好让之前的悬念呼之欲出,由于事前的发展太突然,拍摄记者并没有准确的拍摄方案,但是最终拍摄记者还是在短时间内设计好整个拍摄方案,从这里也反映出记者应该具备临场的应变能力。

从整个片子的处理,片子制作没有冗长苦闷的画面出现,一直都是紧凑的,紧张情节一环接一环,这么做的好处是吸引眼球,整个片子都是围绕着消防员和孩子为新闻重点,但美中不足的是片段中多次转移画面重点,重点不断在孩子和消防员身上切换,但是消防员的正面却一直没有出现,事后也没有对消防员进行采访就草草结束。对于观众想知道的一些事情也没有进行解答,比如说遇到这种情况要如何处理?沥青遇冷后会怎样?

比较

详细比较两则新闻消息后,发现两则消息都存在相同和不同的地方。首先是第一个片子,它采用的是全程非同期声的报道方式,解说员一直跟着画面的转变同时进行解说;然后第二个片子则是采用半同期声半非同期声的报道方式进行解说;两个片子在报道层面上都差不多,只是题材上第二个片子相对会比较吸引。从拍摄情节的铺排上,第一个片子一直强调着主要人物李克强,虽然偶然镜头会对准几个残疾儿童,但是大部分时间焦点还是集中在李克强身上。然而第二个片子目标人物不定,主要是消防员和被困孩子间的切换,但是丝毫不影响片子的关联性和可看性,反而透过两个不同的对象互相呼应,达到更好的吸引效果。综上所述,两个片子都各有优劣,从个人的喜爱程度来看,本人是喜欢第二个片子,因为就当时的现场环境出现太多不确定性因素,这些因素都影响着片子的最终取向,同时也是对新闻记者和拍摄人员的一个应急大考验,在这里记者和拍摄人员拿捏得恰到好处,将整个新闻事实紧凑地呈现到观众眼前。

参考文献

[1]刘欣,《我国电视新闻的发展分析》,北京,中国传媒科技杂志社,《中国传媒科技》第12期,20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