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游记散文.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讲游记散文
适用学科语文适用年级新初三适用区域通用课时时长(分钟)120分钟知识点游记览祖国山河
一、知识梳理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天然的地理条件和杰出的人文素质造就了多彩而壮丽的山河美景。但是,
作为学生的我们,在亲临其境之前,最科学最便利的欣赏方式便是通过古往今来名家文士的笔墨去触摸祖
国山河。
1.游记及特点
游记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文学体裁,它的内容非常广泛,举凡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社会生活,无不可以成为游记的题材;它的写法比较自由,风格多姿多彩,既能增长读者的知识,广大其见闻,
也能给他们带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共鸣。难怪作家徐迟要说:“游记,这实在是一种了不起的文学体裁。”但是,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游记的数量并不多。过去许多版本的初中语文教材并没有安排游记单元,甚至
可以算得上是游记的课文也寥寥可数,且多为文言文:《小石潭记》《满井游记》是游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虽也写景,却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游记;《三峡》《与朱元思书》等虽然对柳宗元、袁宏道道
的游记写作影响很大,但本身毕竟还属于游记的“早期形态”。
2.课文游记简要复习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安排游记单元,是一个颇具新意的设计。我们需要通过阅读来了解游记这一文体。
像初二时,我们所学游记中景物各有特点,或雄浑壮美(《壶口瀑布》),或奇绝险远(《在长江源头各
拉丹冬》),或威严瑰奇(《登勃朗峰》),或纯净自然(《一滴水经过丽江》)。写法更是各具特色。《壶口瀑布》视角独特,表现黄河壶口瀑布的奇景,既有整体观照,也有细节刻画,描写景物,表达情感,写法比较典型。《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写作者“游览”冰塔林的经历,生动地表现出作者置身于这些难
得一见的景物之中的身体感觉和心理感受,语言并不华丽,却很能打动读者。《登勃朗峰》先以散文笔法
写登山过程中所见的勃朗峰景色,后以小说笔法写匪夷所思的“登山”过程,相辅相成,独具异趣。《一
滴水经过丽江》可以算是游记中的“异类”,不写人的“游览”而写水的“经历”,用一滴水从融化成形
到汇入大江的过程,串起了丽江的景物与建筑、人文与地理历史与现实,感情饱满而含蓄,颇耐咀嚼。
从另一方面来看,上学期我们学习的这几篇游记又有相通之处。它们都表现了作者的情感自不待言,
更重要的是它们都传达出作者对人生、生命的某种感悟与思考。在游赏的过程中感悟人生,是游记的一种
传统。《与朱元思书》中的“望峰息心”“窥谷忘反”,《小石潭记》中的“似与游者相乐”“悄怆幽邃”,《满井游记》中的“悠然自得”“皆有喜气”,都是如此。《壶口瀑布》以水之势喻人之情,从黄河的特
点联想到人的个性品质;《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写作者在生命极限(或曰生命边缘)处见到的景物,生
命、死亡、瞬间、历史、感受、思绪交织在一起,带给读者一种难以言传的触动;《一滴水经过丽江》更
是以一滴水的前世今生作为文章的线索,描写丽江的景物与人,写活了丽江的生命和生命的丽江;《登勃
朗峰》看起来只是从“按部就班”的游赏写到“逸出常轨轨”的狂奔,似乎不过是写景叙事而已,但文中
所写的车王“醉驾”狂奔、后发先至的“功劳”,与人生中的某些不期而遇、无心插柳,不也多有相似之
处吗
将这样几篇游记组合在一起,有助于展示游记自由多样的特点,打破语文教学中对游记的一些刻板印
象。例如,我们长期把游记的写法固化为“按照游踪描写景物”。从学生学写游记的角度来看,这样的认
识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它基本符合大部分游记的特点,但是在阅读教学中,这一认识多少显得有些简单化。
从我们所学的游记课文中,有些游记具体游踪并不明显,或空间变动并不很大(如《壶口瀑布》);有些
作品不仅仅描写景物,甚至很大一部分的篇幅都不写景物(如《登勃朗峰》),这些都不妨碍它们成为优
秀的游记一些学者的研究表明,在当代游记作品中,“社会相”已经可以与“自然相”等量齐观了。
另外,我们在写景散文和游记的教学中经常强调“融情于景”“写景抒情”,这当然是正确的,但是
如果仅仅强调这一点,无疑是矮化了游记这一文体。游记有着悠久的文学传统,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优
秀的游记往往不仅是文学文本,也是文化文本。游记产生的基础是人与自然审美关系的建立,这也是衡量
一篇文章是否为游记的一个常用标准。然而,游记的内涵又不局限于此,而是以此为中心向哲学、历史、
道德、科学、民俗、社会生活等各个方向拓展,以其多样化的文学形式展现民族文化的精神。因此,需要
打开游记教学的空间,不能一直在“情景结合”的层面上徘徊。
《壶口瀑布》与古人“山水比德”的思想息息相通,也透露出作者对所写景物文化内涵的深刻体认;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传达了敬畏自然、珍视自然的意识;《登勃朗峰》透露出美国式的好奇心和幽默
感,体现出一种虽有些粗粝却随性豪放的人生姿态;《一滴水经过丽江》内容丰富,时而追述过去,时而
谛视当下,赞美淳朴的、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活。
二、方法指引
1.要突出游记的基本要素,把握游记文体的基本特点。
游记在内容上至少应该包括三个要素:第一,所至,即作者的游踪;第二,所见,即作者在游程中目
睹的风貌,包括山水景物、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历史掌故、现实生活等;第三,所感,即作者由所见所
闻而引发的所思所想。从结构上来说,所至是骨骼,所见是血肉,所感是灵魂。无骨不立,无肉不丰,无魂
不活,三者缺一不可,构成一个完整的格局。
在这里,有两个方面的问题需要引起注意。第一,对对“游踪”的理解不宜过于狭隘。游踪不一定都是作者“位置变换”的行踪或路线,在很多游记中,游踪是经过作者集中提炼、剪接、调度的,具有很强的主体性特点,并非完全是客观实录。第二,虽然对景物描写的欣赏在游记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但游记阅读的难点往往是把握作者的“所感”特别是要理解作者何以在观“此景”时有“此感”。虽然教材给出的阅读教学重点集中在“欣赏景物描写”上,但在学习中,引导学生理解“所感”是必要也是比较重要的环节。
2.以多种方式突破课文阅读的难点。
总体来看,游记文章的整体理解难度不大,其阅读难点主要是一些重要的句子和特殊的体验。游记的特点决定了这些难以理解的句子往往与作者独特的人生体验和瞬间的心灵感触触有关,因此语文教学中常用的知人论世等突破难点的方法,在处理本单元课文的难点时未必能奏效。因此,需要根据课文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细读难点,深化认识。例如,《壶口瀑布》中一些议论性的句子,学生需要思考作者的议论与景物特点之间的关系,以理性的思考、细致的分析解决理解上的难点。又如,《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所写的景物非常人所能见,其中的一些句子表达的是非常独特的感受,这就需要展开想象,尽量贴近作者的心灵,与其“共情”,慢慢理解作者写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写。
3.重视品味作品的语言。
游记文章的语言都很有特色,如《壶口瀑布》的语言既宏阔又不失细腻,既有画面感又有动态,既畅达自然又经过精心打磨;《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语言似不刻意经营,又颇为工巧,有着与景物相称的庄严感;《登勃朗峰》的语言亦庄亦谐,妙趣横生,译笔也颇有特点;《一滴水经过丽江》的语言细致优美,在精细的描写之中带有深长的咏叹,富有诗意。比起七年级的写景散文,初二初三游记课文的语言特点,更复杂,常常是多重风格融于一文,不那么好“定位”,因此,必须纠正学生可能存在的“贴标签”的不良阅读习惯,培养学生细读文章的能力,并在写作时适当模仿课文的语言。
4.适当进行贯串整个语文的比较阅读。
这里说的比较阅读并非要一味“求异”,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简单“求同”,而是要通过比较进一步理解游记的特征,如前文已经提到的生命感悟与文化内涵,以进一步深化对游记的认识,同时也学会如何把看起来不过是写景的文章读出厚度,读出味道来。比较游记课文在内容、写法等方面的不同之处,让学生初步了解游记类型多样、写法自由的特点。
5.指导学生广泛阅读中外游记作品。
既可以阅读朱自清、巴金、郁达夫、沈从文、萧乾、徐迟、孙犁、汪曾祺、王充间、梁衡、余秋雨等中国现当代作家的游记,也不妨读一读夏多布里昂、惠特曼、泰戈尔、夏目漱石、史蒂文森等外国作家的游记,还可以阅读邹韬奋、徐铸成、范长江、锺敬文、葛剑雄等记者、学者的游记。广泛的阅读开阔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