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食品中的危害及其控制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 环境污染
• 大气污染 • 土壤污染 • 水体污染(无机有毒物,有机有毒物,病原体) • 工业“三废”污染 • 放射性污染
2.2 食品添加剂
• 分类:防腐剂,漂白剂,抗氧化剂,呈味剂 ,着色剂,增香剂22大类;
• 安全用量 (GB2760) • 正确使用: 1. 不使用我国和进口国禁止使用的添加剂 2. 要求供应商提供证书 3. 按标准使用 4. 产品标识中注明含量,注意人群 5. 对供应商实施考察
2.5 硝酸盐、亚硝酸盐
• 功用:增色、增味、防腐 • 危害表现:致癌;婴儿正铁血红蛋白症;
婴儿先天畸形; • 控制措施:合理使用氮肥;多食VC,VE及
新鲜水果,少吃腌制品;
亚硝胺、苯并[a]芘的污染
• 亚硝胺的来源:内源性合成,蔬菜腌制 亚硝胺的毒性:损害肝脏,致癌,致突变; 亚硝胺的预防:Vc, VE阻断;控制加工方式等;
2.原料自身携带
3.人员携带或不讲卫生 4.生熟不分
• 控制措施:
1.消毒原料
2.规范屠宰
3.严格执行规程
4.适当隔离
3.5 食品中昆虫引起的危害
• 主要种类 1.蚊蝇类 2.螨虫类 3.蟑螂 • 防治措施:灭“四害”
3.6 常见天然毒素的危害
天然毒素的分类: 植物性天然毒素:豆类,马铃薯,黄花菜, 银杏,棉籽 动物性天然毒素:河豚毒素,组胺, 贝类毒素 蘑菇毒素
• 苯并[a]芘的来源:工业废水,烟尘 苯并[a]芘的毒性:致癌; 预防措施:治理工业“三废”;改进食品加工方法 ;
2.6 食品容器、包装材料
• 塑料制品:PE,PP,PVC,PVDC等; • 搪瓷,陶瓷,玻璃,金属等; • 纸,纸板; • 橡胶。
3. 生物性危害
• 概念:指生物(尤其是微生物)本身及其 代谢过程、代谢产物对食品原料、加工过
• 寄生虫是需要有寄主才能生存的生物,一般 生活在寄主体表或其体内;
• 蔬菜瓜果:蛔虫,姜片虫 • 肉品,鱼类:囊虫、旋毛虫,绦虫,吸虫等 • 海产品:单线虫;线虫;二叶槽绦虫
3.4 病毒的危害
• 主要食源性病毒:口蹄疫病毒,甲肝病毒 ,疯牛病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等
• 食品受病毒污染的途径
1wk.baidu.com环境污染
• 种类: 玻璃,塑料,金属,沙砾等 1.原材料引入,植物收获,动物饲养,水产捕捞时 2.加工过程混入异物 3.加工处理不当 • 控制方法: 1.建立供货体系;使用金属探测,去磁,人工分选等; 2.经常检查设备;使用金属探测; 3.对职工加强教育和培训
2. 化学性危害
• 环境污染 • 使用添加剂不当 • 农药残留 • 兽药残留 • 硝酸盐、亚硝酸盐、亚硝胺、苯并[a]芘 • 容器、包装材料 • 其他:如消毒剂,清洁剂,润滑油等
食品细菌性污染指标
• 细菌总数(菌落总数) • 大肠杆菌 • 致病菌: 沙门菌属 志贺菌属 金黄色葡萄球菌 链球菌 副溶血弧菌
变形性杆菌 致病性大肠杆菌 蜡状芽孢杆菌 肉毒梭菌
细菌性危害的防治措施
• 把好原料关; • 控制加工过程; • 加强对从业人员卫生管理; • 控制致病菌的生长,繁殖及毒素产生;
程及产品的污染;
• 种类:
1.细菌性危害;
2.真菌性危害;
3.寄生虫病;
4.病毒;
5.昆虫;
6.天然毒素。
3.1 食品中的细菌性危害
• 食物中毒中占的比例最大,一般表现为腹 痛、腹泻等肠胃炎症状;
• 危害类型: 感染型食物中毒; 毒素型食物中毒;
细菌性危害的来源及后果
• 来源: 1. 原料污染; 2. 产、储、运、销过程中的污染; 3. 从业人员的污染; 4. 烹调加工过程中的污染 • 危害:食物中毒
第三章
食品中的危害 及其控制措施
一、食品中的危害
一、食品中的危害——食源性危害 二、食品污染的危害后果 • 影响食品的感官性状; • 引起急性或慢性中毒; • 慢性危害(图); • 致畸,致突变,致癌;
二、食品中危害的种类及其预防措施
食品中的危害分类
物理性危害
化学性危害
生物性危害
占80—90%
1. 物理性危害
(营养,温度,水活度,渗透压, PH值,气体等)
3.2 食品中的真菌性危害
• 主要产毒真菌:曲真菌属,青真菌属,镰刀菌属等 • 真菌毒素:以黄曲霉毒素为代表 • 预防及控制: 1.选用抗菌品种; 2.农作物收获时及时晒干、脱粒; 3.粮食储存时注意防潮,防霉; 4.加强检测,卫生用食;
3.3 寄生虫危害
2.3 农药残留
• 危害表现:致畸、致癌、致突变 ;耐药性;菌群失调;激素;
• 污染途径:直接污染,间接污染 ,富积作用,储运交叉污染;
• 控制措施:加强管理,防止滥用 ,科学用药,推广新药等。
2.4 兽药残留
• 使用目的:治疗,预防疾病,控制寄生虫,促进繁殖 • 兽药残留原因 1.使用禁用药物 2.未按使用的说明使用药物 3.未按最后用药期用药 4.误把不能作为药用的普通化学药品当作兽药使用 • 危害表现:同农药类似 • 控制措施:合理使用,加强监督检测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