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娟——小儿推拿的古代文献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推拿的古代文献研究
一、概述
小儿推拿疗法,古名“按摩”,源远而流长,在远古时代,它就是我国劳动人民和疾病作斗争的一种武器,是祖国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传统推拿疗法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专以手法对小儿疾病进行治疗的方法,主要是凭借医者双手,用不同于成人的手法在小儿体表一定部位或特定穴位上施加一定的手法,通过手法刺激小儿机体自身的调节作用,达到扶正祛邪,调整脏腑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防病治病的目的。

小儿推拿疗法操作简单、无副作用、无痛苦、适应症广、疗效确切,患儿易于接受。

因此,中医临床应用相当普遍。

小儿推拿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众多的理论、手法和穴位,专著不断出现。

流传于世的为数不多的推拿著作,几乎都是明清时期的小儿推拿专著。

小儿推拿的适应症广泛,可涉及小儿内、外、五官、神经等科的有关病症,如腹泻、呕吐、厌食、消化不良、便秘、咳嗽、哮喘、感冒、发热、小儿痹症、近视、鼻炎、斜颈等等。

二、推拿简史
由于小儿推拿是推拿疗法的一个分支,因此,它的发展实际上是顺应着推拿疗法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

(一)秦汉以前
推拿疗法古称“按摩”、“按跷”、“折枝” 等,它的发展最早可追溯到有文字记载的殷代。

当时甲骨文中记载的推拿内容,要比针灸、药物和酒类治病的记载,更为详细而确切。

按摩是殷商时期人门主要的治病和保健手段。

可以说,殷商时期是手法治疗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春秋战国时期,《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上古之时,医有俞跗,治病不以汤液醴酒,蹻石桥引,案杌毒熨……”。

《孟子》梁惠王篇赵注“为长者折枝”即按摩手节之意。

《周礼注疏》载:“扁鹊治赵太子暴疾尸厥之病,使子明饮汤,子仪脉神,子游按摩”。

《韩诗外传》也载:“扁鹊砭针砺石,子游按摩”,另外,《庄子》、《老子》、《荀子》、《墨子》等也有关于按摩的记载。

(二)秦汉时期
在秦、汉、三国时期,名医华佗发展了导引按摩的方法,创造了“五禽戏”。

《华佗别传》记载:“有人苦头眩,头不得举,……佗使濡布拭身体……以膏摩立愈”。

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说:“若人能养慎……即导引吐纳针灸按摩……”,《说文》解释:“按者两手相切摩也”。

成书于先秦两汉时期的《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基础理论,较完整地阐述了中医推拿的理论体系,为按摩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从文献学角度标志着按摩学术理论体系初步形成。

这一时期还出现了我国第一部按摩专著《皇帝岐伯按摩十卷》(已佚),反映了这一时期按摩已广泛应用于医疗及保健。

(三)魏晋时期
这一时期,宗教和养生方面经常把导引按摩作为健身寿世的主要方法之一。

葛洪所
著的《肘后备急方》中有用手指掐虎口治嗓子痛、推拿治疗突然昏厥病人使之苏醒的记载。

另外,鉴于旧的按、摩、推、拿手法过简,不敷应用,增加了搓、抖、缠、捻等方法。

(四)隋唐时期
隋唐年代是按摩疗法兴旺发展的时代,据隋《百官志》记载:“太医院有主药二人……按摩博士二人”。

隋太医巢元方在《诸病源候总论》里,其它治法不录,唯每卷之末,详记导引按摩的方法。

这一时期,不仅设有按摩博士的职位,唐代按摩术更为发展,并成为独立的一科,设于“太医署”内,为四科之一,足见当时对按摩术的重视。

《唐六典》中,记载按摩可除“八疾”,即风、寒、暑、湿、饥、饱、劳、逸。

按摩的同时配合自我导引,强调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期达到却病延年的目的。

孙思邈在他的《千金要方》中对膏摩法治疗小儿疾病做了较系统的论述。

另外,还记载了“老子按摩法”和“天竺国按摩法”。

按摩疗法从唐代开始和国外有交流,这一时期的文献,还记录了大量的保健按摩的方法,丰富了保健学的内容。

(五)宋金元时期
按摩术发展到宋金元时期,以远不及隋唐时期兴盛,太医局中未设专科,但该医术仍然被广泛应用,有关的论述并不少见。

《圣济总录》卷四“治法门”中,对按摩做了具体论述,如谓:“可按可摩,适所用也。

……世之论按摩,不知析而治之,乃合导引而解之。

夫不知析而治之,固已疏矣,又合以导引,益见其不思也。

大抵按摩法,每以开达抑遏为义,开达则雍蔽者以之发散,抑遏则慓悍者有所归宿”。

分析了按摩手法的作用,对按摩治疗疾病的认识有了更进一步的提高。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张从正,在其所著的《儒门事亲》中,把按摩法纳入汗、吐、下三法中汗法一类,认为按摩具有解表疏散外邪的作用,这时对按摩作用的认识已由温通闭塞发展到按摩具有解表发汗的作用。

这一时期还非常重视自我按摩,如《寿亲养老新书》记述了“擦涌泉穴法”、“擦肾俞穴法”、“摩腹法”等自我按摩法,在《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中尚载有很多膏摩方。

(六)明清时期
明代按摩术重新得到了重视,在“太医院”中列十三科之一,再度独立设科。

明代也是小儿推拿发展历史中的兴旺发达时期,形成了小儿推拿的独特体系,出现了不少小儿推拿著作,如现存最早的小儿推拿著作四明陈氏所编的《小儿按摩经》于1601年问世,并被收集在杨继洲所编的《针炙大成》之内,陈氏提出了小儿病多在肝脾两脏的观点,认为“夫小儿之疾,并无七情所干,不再肝经,则在脾经;不在脾经,则在肝经,其疾多在肝、脾两脏,此要诀也”。

认为按摩治疗小儿疾病是“以手代针之神术也,亦分补泻”,对后世小儿按摩学术的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其后明太医龚云林撰写了《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并单行成册,该书崇钱乙思想,不仅论述了小儿推拿理论及具体操作,并载有儿科方脉,是一部儿科推拿专著,曹炳章先生曾把此书誉为“推拿最善之本”,正是该书使按摩又有推拿之称。

同时期周于蕃的《小儿推拿秘诀》,把前人的手法成就结合作者的经验编写而成,广为后世引用。

清代推拿虽未独立设科,但推拿学的发展仍然比较兴盛,小儿推拿临床应用更为广泛,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小儿推拿专著。

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有熊应雄所著的《小儿推拿广义》,骆如龙所著的《幼科推拿秘书》,张振鋆的《厘正按摩要术》,钱攘村所著的《小儿推拿直录》,周松龄的《小儿推拿辑要》,陈复正编撰的《幼幼集成》,夏禹铸的《幼科铁镜》,其它著作如《推拿易知》、《推拿决微》、《增图考释推拿法》等大多是以明清时期的小儿推拿著作为蓝本编写而成,流传较广。

总之,明清时期的小儿推拿著作,不仅在整个推拿疗法文献中占据主要地位,在当时的儿科著作中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是小儿推拿的兴盛时期。

(七)近代及现代发展概况
解放前,国民党政府提出了“国医在科学上无根据”,一律不许执业的荒谬论断,中医学遭受到严重的摧残,推拿更是频于湮没。

但是,由于推拿确实是行之有效,可以说是效、验、廉聚于一身的治疗方法,因此,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在民间还是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如:在一指禅推拿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形成了滚法推拿流派;在练功和武术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形成了平推法推拿或称内功推拿流派。

这一时期的推拿文献非常少,现在能检索到的只有不足十篇文章,多数是论述按摩术的来源,著作也寥寥无几。

解放后,在党的中医政策指引下,中医推拿也得到了发展,1956年在上海开设推拿训练班,1958年成立推拿专科门诊部,同年又开设了推拿专科学校。

这段时间,有少数学者对推拿的历史和文献进行了发掘和整理,其代表人物是江静波,对宋代以后的按摩资料及明代有关小儿的推拿文献进行了整理。

文革期间,许多省市的推拿科门诊被撤销,并关闭了当时全国唯一的推拿学校。

由于客观上的需要,1974年上海中医学院在全国第一个成立了针、推、伤专业。

1985年10月,中国传统医学手法研究会在北京成立。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中医推拿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而小儿推拿的发展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越来越得到了广大老百姓的认可。

自八十年代开始,国内各大中医院校相继开设了针灸、推拿系。

自九十年代,出版了大量推拿著作及论文。

经检索近50余年来出版的推拿按摩著作600余部,其中小儿推拿按摩专著40余部。

经清华同方中文期刊数据库及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检索系统检索1994~2004近10年来有关小儿推拿按摩方面的文章,其中,小儿推拿方面的文章共700余篇,小儿按摩方面的文章近200篇,合计约900余篇。

三、小儿推拿古代文献研究
(一)甲骨文有关文献研究殷代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当时甲骨文中记载手法的代称和基本的手法名为“拊”。

甲骨卜辞中还有应用按摩治疗腹疾和骨痛的记载。

另外,甲骨卜辞中,有关于按摩者的记述,如“甲申卜:争贞:尹氏(氐)付(拊)子”,这里的“尹”字本为官名,亦可做医人解,《说文》谓:“尹,治也”,本意是为人治病,后引申为治理,复转为治理者。

这句话的意思是:甲申日,名叫“争”的贞人卜问:是否让尹给子按摩?彭坚认为甲骨文中有几段文字,记录了三个专职按摩师的名字,并认为汉代史籍中反复出现的一位古代名医俞拊,很有可能就是卜辞中记载的武
丁时期的宫廷按摩医生——拊。

(二)简帛中的有关文献记载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大批帛书和竹木简,其中包括大批医药帛书,如《五十二病方》、《导引图》、《养生方》、《杂病方》、《天下至道谈》等,记载了不少按摩、导引、吐纳等内容,说明我国早在公元前3世纪按摩法就颇为盛行和普及,并且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五十二病方》中涉及的按摩手法,有安(按)、靡(摩)、摹、蚤挈、中指蚤、括(刮)、捏、操、揗(循)、捚等十余种,使用的按摩器具有木椎、铁椎、钱匕、羽毛等。

其中,以钱匕抚摩法治疗小儿瘛(惊风),这可以说是按摩治疗小儿疾病的最早记载。

《五十二病方》反映了我国西汉以前按摩的发展情况。

这一时期人们对于实践中的有效案例已经注意开始总结记录,但尚未形成一定的理论,这方面的工作直至《黄帝内经》时才开始进行。

这一时期可以说是推拿疗法的萌芽时期。

(三)《黄帝内经》奠定了推拿学的基础《黄帝内经》中共有29篇,40余条涉及到推拿。

1.按摩一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
共有三处出现,如《素问·血气形志篇论》曰:“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醴药”。

《灵枢·九针》曰:“形数惊恐,筋脉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醴药。

是谓形”。

《素问·调经论》云:“按摩勿释,……移气于不足,神气乃复得”。

2.说明按摩的发源地
《素问·异法方宜论》:“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生万物也众,其民杂食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跷。

”说明了推拿疗法的发源地。

3.说明推拿治病的机理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慓悍者,按而收之,血虚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

”《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痛止”。

“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脉泣,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

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则热气至。

热气至则痛止矣”等,说明推拿治病的机理。

4.记述了推拿的手法、适应症、禁忌症。

对推拿手法的介绍,《素问·离合真邪论》篇云:“……必先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弹而努之,抓而下之,通而取之……”。

《素问·病论》篇云:“所谓得而细者,其中手如针也,摩之切之”等等。

介绍适应症的有,《灵枢·刺节真邪》篇云:“大热遍身,狂而妄见、妄闻、妄言,视足阳明及大络取之,虚者补之,血而实者泻之,因其偃卧,居其头前,以两手四指挟按颈动脉,久持之,卷而切推,下至缺盆中,而复至如前,热去得止,此所谓推而散之者也”,“有所结……以手按之揉”。

《内经》认为推拿也有禁忌,如《素问·金匮真言论》云:“……故冬不按跷春不鼽衄”,认为冬季最好不进行按摩等扰动阳气的活动,以免变生他证。

《素问·举痛论》中说:“寒气客于经脉之中,与灵气相薄则脉满,满则痛而不可按也。

” 《素问·调经论》中也说:“风雨之伤人也……血
气与邪并客于分腠之间,其脉坚大,故曰实。

实者外坚充满,不可按之,按之则痛。

”这些说明古人对推拿宜忌的认识,对后世推拿临床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5.记载了按摩工具
《内经》中还描述了有关按摩工具,在《灵枢·九针十二原》中所描述的九针,有员针和鍉针“……二曰员针,长一寸六分;三曰鍉针,长三寸半……员针者,针如卵形,揩摩分间,不得伤肌肉,以泻分气。

鍉针者,锋如黍粟之锐,主按脉勿陷,泻其气。

”从员针和鍉针的形状和用途看,应属于按摩工具。

“员针”后人称为“圆头针”,该针长1寸6分,针身圆柱形,针尖呈卵圆,用于按摩穴位,治疗筋肉痹痛。

《灵枢·热病》中论述其适应症:“病在分肉间,取以员针于病所”。

鍉针头如黍粟形,近人称之为“推针”,该针长3寸5分,针体粗大,头如黍粟,圆而微尖。

按压经脉,不能深入,为按压穴位用具,也是按摩工具之一。

《灵枢·热病》论述其适应症:“热气……颞颥,目挈脉痛,善衄,厥热病者……”。

按摩工具的运用,扩大了治疗范围,提高了临床疗效。

6.指出针推应配合应用
《内经》中提出推拿与针刺结合应用,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综合治疗方法。

如《素问·针解篇》中说:“邪胜则虚之者,出针勿按,徐而疾则实者,徐出针而疾按之;疾而徐则虚者,疾出针而徐按之。

”手法与针刺并用,祛邪扶正,相得益彰。

再如《灵枢·终始篇》也说:“补须一方实,深取之,稀按其穴,以极出其邪气;一方虚,浅刺之,以养其脉,疾按其穴,无使邪气得入”,介绍了手法与针刺结合的补泻之法。

现在临床治疗中针推结合应用依然非常广泛。

7.提出了对手法的具体检测方法《内经》对从事按摩的人员有其具体的标准和要求。

如《灵枢·官能》提出:“爪苦手毒,为善伤者,可使按积抑痹。

”测试的方法是:“手毒者,可使试按龟,置龟于器下的按具上,五十日的死矣;手甘者,复过如故也。

”可见,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按摩医师,没有深厚的功底和长期的训练是很难达到的。

综上所述,《黄帝内经》奠定了推拿学的基础,对推拿学术理论体系的形成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对后世中医学乃至推拿学的发展,无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汉以后及明清以前主要推拿文献
这一时期,产生了一些新的推拿手法,用于治疗小儿疾病及预防保健,如捏脊疗法、膏摩法等等。

治疗的范围也所扩大,如用手法治疗小儿急腹症等。

丰富了小儿推拿疗法的治疗手段、治病范围。

可见,这一阶段是小儿推拿理论体系形成的前期阶段。

1、《肘后备急方》对按摩疗法的贡献
《肘后备急方》(以下简称《肘后方》)是晋·葛洪所撰,经梁·陶弘景及金·杨用道增补的古医方书,书中记载了许多用于急症治疗的按摩法,为我国推拿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1)介绍了多种按摩疗法
《肘后方》记载的按摩法较前更为丰富,它包括抓法、拍法、抄举法、抓腹法、掷背法、掐法、点法、捣法等。

《肘后方·救卒中恶死方》云:“令爪其病人中,取醒”。

在救“卒死尸蹶”、“卒中五尸”等昏迷不醒的病人时,葛洪都使用了这种掐人中的方
法,有的还配合“爪其心下一寸”。

又如《肘后方·治卒心痛方》云:“闭气忍之数十度,并以手大指按心下宛宛中,取愈。

”《肘后方·治卒腹痛方》云:“令卧,枕高一尺许,拄膝,使腹皮踧,气入胸,令人抓其脐上三寸便愈”。

《肘后方》卷六载有:“……软帛拭之,以白蜜涂面,以手拍,使蜜尽,手指不粘为尽。

”这是用于颜面保健的手法。

《肘后备急方》首次介绍了治疗小儿肠扭转的手法:“使病人伏卧,一人跨上,两手抄举其腹,令病人自纵重,轻举抄之,令去床三尺许,便放之,如此二七度止”。

这种治疗卒腹痛的方法,与现在治疗小儿肠扭转的颠簸方法极为相似。

这种方法,既丰富了推拿方法,也为临床治疗小儿肠扭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治疗手法。

(2)最早记述捏脊疗法
《肘后方·治卒腹痛方》中云:“拈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从龟尾至顶,乃止,未愈更为之”。

葛洪发明的这种捏脊疗法,对后世临床治疗小儿和成人各种杂症以及保健防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治疗方法。

(3)首次记载了下颌关节脱位复位法
葛洪在《肘后方》中,介绍了下颌关节脱位复位的方法:“令人两手牵其颐已,暂推之,急出大指,或咋伤也”。

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颞颌关节脱位口腔内复位手法,目前仍然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4)详细记载膏摩法葛洪十分重视膏摩的运用,是第一位系统论述膏摩,使膏摩证、法、方、药齐备的医家。

《肘后方·卷八》记载了葛洪治百病常备的丸、散、膏方和药物,其中膏摩药方共有8首,用于治疗临床多种病证,为后世膏摩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2、《千金要方》中有关按摩的文献记载
唐代著名医药家孙思邈在他的《千金要方》中应用药物制成膏剂与手法相结合的膏摩法,运用膏摩法治疗小儿“中客忤”、“项强欲死”,“鼻塞不通涕出”、“夜啼”、“腹胀满”、“不能乳食”等疾病十几种,扩大了膏摩治疗疾病的范围,对膏摩治疗小儿疾病有了较系统的论述。

该书还记载:“小儿虽无病,早起常以膏摩囟上及手足心,甚辟寒风。

”这是首次将膏摩用于小儿保健推拿的医学文献记载。

3、明清时期小儿推拿的形成与兴盛时期
小儿推拿疗法发展到明代,不仅理论水平不断提高,临床经验也不断完善和丰富,推拿手法、治病范围逐渐增多,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医家及著作,如儿科世医万全所著的《育婴家秘》、《幼科发挥》,即有以手法治疗儿科疾病的记载,这一时期还出现了我国现存最早的小儿推拿专题文献《秘传看惊掐筋口授手法论》、现存最早的推拿专著《小儿按摩经》,以及著名的小儿推拿专著《小儿推拿秘旨》、《小儿推拿秘诀》等。

可见明代是小儿推拿理论体系的形成时期。

清代小儿推拿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出版了著名的《小儿推拿广义》、《厘正按摩要术》等小儿推拿专著,清代小儿推拿的理、法、方、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是小儿推拿的丰富和发展阶段。

(1)《秘传看惊掐筋口授手法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小儿推拿专题文献
“秘传看惊掐筋口授手法论”见于《补要袖珍小儿方论》第十卷,明·徐用宣撰,庄应琪、祝大年补要,成书年代江静波认为是1405年,并且提出该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小儿推拿专题文献。

其内容反映了元以前小儿推拿的成就,并首次论述了小儿推拿特定穴的定位、操作和主治;记载的“大手法”有“龙入虎口”、“苍龙摆尾”两种。

主治的病证以小儿惊风为主,采用的手法主要是擦法、掐、揉等几种。

卢亚丽认为“看惊掐筋”可能是小儿推拿的早期称谓。

(2)《小儿按摩经》是现存最早的推拿专著
转载于明代杨继洲《针灸大成》的《小儿按摩经》是现存最早的推拿专著,在推拿学史中占有很重要的学术地位。

但是,《小儿按摩经》的书名、作者和成书年代等问题至今仍有颇多分歧。

目前,依旧沿用《针灸大成》所载的四明陈氏,四明陈氏为何人到现在仍然是一个谜。

至于该书的成书年代,有的沿用《针灸大成》的梓行时间,即1601年,有学者认为成书年代应在1405~1601之间。

该书的学术思想源于《补要袖珍小儿方论》,在此书的基础上增加了精宁、威灵、二扇门、二人上马等特定穴,并将复式手法由2种增加到28种,治疗病种由21种增加到36种,书中对小儿疾病的诊断、穴位、手法、预后等基本采用歌诀的形式,这种编写体例多为后世医家所采纳。

该书还指出了小儿推拿治病当视“病之虚实,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治疗原则。

(3)《小儿推拿秘旨》为“推拿最善之本”。

明代龚廷贤所著,刊于万历三十二年(1604),该书又名《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小儿推拿活婴全书》、《小儿推拿方脉全书》,是明代重要的小儿推拿专书。

该书内容除一部分取材于宋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大多为作者个人的经验总结。

全书分两卷,卷一包括总论、蒸变论、惊风论、诸疳论等,以推拿治法为主。

卷二主要为药物疗法,论述小儿常见病的药物治疗。

书中常以歌诀的形式叙述穴位功效及推拿治法,易懂易记,便于掌握。

书中讲述了“十二手法诀”,介绍了十二大手法的名称、操作、功效、适应症等。

曹炳章先生曾赞该书为“推拿最善之本”。

(4)《小儿推拿秘诀》
明代周于蕃著,该书初刻于万历乙巳年(1605年)是专门论述小儿推拿的专著。

该书又名《推拿仙书》,是明代第二部推拿学著作。

介绍了手上推法九则的名称、功用与操作。

特点是简明扼要地讲述了“身中十二拿法”的穴位与功效。

(5)《小儿推拿广义》清代现存最早的一部小儿推拿疗法专著。

清·熊应雄编,刊刻于1676年,骆竞洪认为该书可能是清代现存最早的一部小儿推拿疗法专著。

该书分为三两卷,上卷总论推拿的作用,小儿疾病的诊断,推拿的穴位及手法;中卷记述了小儿常见疾病及杂症的推拿法、坏症的诊断等;下卷记录了十六大类治疗小儿疾病的药方。

该书所论的大手法与它书略有不同,如黄蜂入洞的推拿位置在前臂屈侧等等。

(6)幼科推拿秘书
清•骆如龙著,卷一赋歌论诀秘旨,为小儿病证诊察。

卷二穴象手法,其中穴道十则,
图像十四,分论手法特征及作用,推拿敷料的选择等。

卷三推拿手法(单式42种,复式13种)。

卷四为病证分类。

卷五为药方。

本书推拿体系最完整,以分阴阳法为“起式”,而终以复式手法为“总收法”。

(7)幼科推拿
清•夏禹铸撰,凡例以推拿代药为主旨,“使人晓得用推拿便是用药味。

药味既不可误投,推拿又何可乱用?”书中删汰效果不佳之手法,简要实用。

(8)针灸逢源
清•李学川撰,以指代针为本书推拿法特色,部分内容与《幼科铁镜》相似,而多有发挥,如“取印堂治一切惊风不语,颊车治牙关紧”。

(9)保赤推拿法
清•夏云集撰,开篇有头面、手足部穴道总图,次述单、复式推拿法86种,每一法下注明操作、功用、适应症。

简便实用。

(10)《厘正按摩要术》
清•张振鋆著,在《小儿推拿秘诀》一书的基础上增补了新的内容,全书共分四卷,卷一辨证;卷二立法;卷三取穴;卷四列证。

书中介绍了小儿按摩八法、儿科推拿的取穴手法图,还介绍了胸腹按诊法,这是其他医书所少见的。

该书论述全面,兼有发挥,流传甚广。

另外,有关小儿推拿的著作还有:《推拿辑要》、《幼科推摩》、《孩儿药》、《妇婴至宝》、《推拿玄秘》、《保婴要术》、《鬻婴提要说》等,内容多与它书相似或无发挥,故略。

5、小儿推拿主要学术观点的传承
明清时期的小儿推拿著作,大多是以龚廷贤所著的《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和周于蕃所著的《小儿推拿秘诀》为蓝本编写而成的。

其中以龚氏所著为蓝本扩充而成的主要有:《小儿推拿广义》、《幼科推拿秘书》、《推拿辑要》、《推拿易知》等;以周氏所著为蓝本扩充的著作主要是:《秘传推拿秘诀》、《厘正按摩要诀》等。

四、存在问题
临床应用这一疗法存在的问题还比较多。

(一)小儿推拿特定穴
对于特定穴的产生、作用、一穴多位、或一穴多名、定位意见不同一等问题缺乏详细研究。

(二)小儿推拿的手法
尤其是复合手法存在着操作手法及名称繁多、运用不规范等问题。

(三)小儿推拿的临床应用
儿科俗称“哑科”,儿科疾病诊断,望诊最为重要,而小儿推拿临床,望指纹是诊断的一个重要手段,古籍中非常重视小儿的指纹诊断,但现代小儿推拿临床该诊断方法,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小儿推拿穴位的配伍、推拿手法的补泻等问题缺乏系统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