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本质内涵是网聚能力,作用机理是信息主导,核心战法是体系破击,生成模式是无缝链接,实现途径是程序重组,集成标准是两个倍增,总体思路是作战模块+战略战役要素。人的作用、人民战争的作用,将在信息化条件下得到更广泛、更充分、更有效的发挥。
“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是我军首创的基本概念。
这一概念的思想理论贡献,可以概括为“一个定位、两个强调”。即:把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定义为信息化条件下战斗力的基本形态;强调其涵义核心是运用信息系统,把各种作战力量、作战单元、作战要素融合集成为整体作战能力;强调把提高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作为我军信息化建设的着眼点和军事斗争准备的根本着力点,从研究信息化军队、信息化战争的一般规律入手,最终落脚到指导我军现代化建设和打赢的特殊规律上来。
这段话里有七层意思,简约地表明了我们对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是什么”和“怎么办”的初步思考。
本质内涵是“网聚能力”
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说白了,就是通过信息网络凝聚而成的新质战斗力,我们称其为“网聚能力”。具体地说,是以军事信息系统为基础,依靠网络的“无疆界、零距离、即时性”特性,通过数据的广泛融合和信息的快速流动,把各类作战资源和能力实时有效地汇聚起来,形成具有倍增效应的整体作战能力。它给现代战争带来的最大变化是:无网不成军,无战不经网。
美军“网络中心战”理论,看重和体现的正是这样一种网聚能力,因而实至名归地成为美军转型战略的基石。
深入研究美军《2010年联合构想》和《2020年联合构想》可以发现,在这两个联合转型文件当中,最核心的内容其实只有两句话:一是要在2010年前获得信息优势;二是要在2020年前获得决策优势。有了这两个优势,美军才有可能获得未来联合作战的行动优势和战场胜势。
信息技术和信息网络的发展一日千里,使全社会的互联互通互操作和多网融合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我们已经看到军队和地方各种各样的“N网一体”,互联网与物联网的结合无疑也会成就全球大势,并将创造出资源优化配置下无与伦比的新的生产方式和增长方式,包括新的战斗力增长方式。
网聚能力如此关键、如此重要,同时也在无限延伸扩张中表现出前所未有的脆弱!以至于,西方第一个使用“信息战”概念的美国人托马斯·罗纳说,战胜敌人的最好办法,就是攻击对方的信息系统。
没有几年,“网络帝国”、“网络霸权”、“网络核武器”等惊悚的预言或说法,就接踵而来。2009年5月19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演讲,把“确保国家Cyberspace安全”定为最高国策,列入国家最高行政优先级项目。去年6月,美国又宣布组建覆盖时间域、空间域、频率域、能力域的网络战(我国汪成为院士称之为“控域”)司令部,大力整合原来分散在美国各军种中的网络战指挥机构,以及分布在88个国家或地区、近4000处军事设施中的1.5万个计算机网络和相应作战资源。俄罗斯则把网络攻击手段定性为大规模毁灭性武器,将网络战威胁排在核战争之后,保留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甚至核武器给予反击的权利。大多数国家都对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网络安全和军队信息化发展给予高度关注。以此为标志,网聚能力完成了从概念到实践的又一次质的飞跃。
作用机理是“信息主导”
作战制胜机理的改变,源于作战体系中主导要素的易位。现代条件下,信息资源取代物质能量资源成为作战能力的新源泉,作战能力与信息质量的关系远比与部队数量的关系更为紧密。作战体系中主导要素与其他作战要素相互关系的这一质变,可以用“两个决定”的规律来表述。
信息优势决定体系作战能力水平。信息在体系对抗中成为核心资源和主导要素,从单纯信息域迅速扩展到整个控制域,作战制胜的机理演变为夺取和建立信息优势,并转化为决策优势、行动优势和战争胜势。战场胜负不单取决于投入作战资源的数量,更取决于谁能够在决定性的时间、地点和目标上有效地集中信息力和打击力。在某种意义上,现代作战正在演变成为“谁能看得见、辨得明”和“谁能藏得好、防得住”的对抗。攻防易手、主被动转换,一切取决于对源头情报信息的掌控利用。对于信息优势的争夺,不但存在于战时,更延展渗透到平时;不但见之于军事领域,更广泛扩散于所有信息赋值领域。围绕这一焦点的对抗与争夺,异常复杂激烈。
信息流程决定指挥控制流程。信息系统的普遍应用,信息流程的不断加速,使作战体系形成了“神联力融”的力量结构,缩短了“发现—决策—计划—行动”的周期,催生了“以快打慢”、“以远制近”、“以高控低”、“以少胜多”等综合现象。指挥控制层次减少、同步协调频率加快,成为必然趋势。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能力的发挥,将直接受制于指挥控制的效率和水平,受制于指挥员和指挥机关在人机结合运行中的知识、能力以及联合思维方式。
核心战法是“体系破击”
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开宗明义地提出了“三种战争规律说”。用之于今天,可以认为,提高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是信息时代各国军队建设的普遍规律;非对称作战,是弱者战胜强者的特殊规律;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各打各的、
实行完全主动作战,是中国人民战争更为特殊的规律。
这第三种更为特殊的规律,在当代就是体系破击战。体系破击战,是我军信息时代的核心作战思想与基本战法,旨在以非对称攻势行动为主导,以夺取战场综合控制权为枢纽,使用精锐作战力量和国家战略资源,运用软硬复合作战手段,快速连续地攻击敌网络化作战体系的重心和薄弱环节,通过剥夺敌信息优势、破坏敌体系结构、降低敌作战效能来达成制胜目的。
生成模式是“无缝链接”
“从传感器到发射器的无缝链接”,是外军对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能力形成的一种概括。体现这一模式雏形的伊拉克战争,也被冠以“第一场连线战争”的名号。无缝链接的生成过程,可以从信息融合、系统耦合两方面来理解。
以信息融合为途径,实现作战要素高度集成。也就是,以栅格化信息设施为基础,以一体化指挥平台为纽带,以信息单元嵌入为关键,实现侦察、指控、武器平台的无缝链接和战场信息的高度融合,充分发挥信息要素在作战能力生成中的主导作用。在信息化特征初现的海湾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联军部队来自39个国家,共部署有80余万兵力,投入了3700辆主战坦克、4000多辆装甲车、2790架作战飞机、2000多架直升机、210多艘战舰,战争中之所以能够比较协调一致的运转,除了绝对优势于对手之外,依靠的正是信息融合引导下的作战要素集成。
以系统耦合为核心,实现“侦控打评”灵敏联动。其中,发挥系统要素功能是基础,规范系统运行机制是保证,优化系统信息流程是关键。信息流转的顺畅高效,既依赖于又推动着侦—控—打—评(外军称之为OODA循环)各作战环节的协调运转和快速循环。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美军共动用各类轨道卫星90多颗,加上空中预警机、无人侦察机和特种侦察分队等的协调配合,“侦”得了大量信息;整个空袭过程,有2/3的飞行架次是在起飞后根据战场情况遂行各类临时任务,其中对巴格达的约1500架次空袭,87%是适应战场情况变化随机调整的,实现了实时“控”;在全部打击行动中,精确制导弹药约占总投弹量2万枚的70%,实现了信息主导“打”;作战中,美英联军利用各种侦测手段跟踪监视战场态势,每2.6~6分钟刷新一次通用态势图,力求及时“评”估作战效果,为下一轮打击提供参考依据。当然,战争中的误伤、联军行动的失误、打击效果评估的滞后等等,也无不与信息融合、系统耦合的缺陷相关。
实现途径是“程序重组”
信息化条件下作战、建军的新规律,是“信息流”连接和引导“物质流”、释放“能量流”;“信息链”支持“指挥链”、控制“打击链”。随着战争的发展,信息系统涵盖的要素日益丰富,要素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