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逼真性看影视艺术的审美特性——以《2012》电影特效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逼真性看影视艺术的审美特性——以《2012》电影特效为例

作者:天天论文网日期:2016-4-20 15:02:58 点击:1

摘要:电影特效的逼真性是灾难类型电影后期制作的关键,高度逼真性也是影视艺术审美特性在电影中的核心体现。本文通过对电影《2012》特效制作的分析,全方位展现影片场景制作的逼真性,以此来解读逼真性在影视艺术审美特性中的重要位置。

关键词:影视艺术;逼真性;审美特性;电影特效;《2012》

电影《2012》对喜爱灾难类型电影的观众可谓是一次全新的视觉盛宴。一方面因为电影特效确实精彩刺激,导演一共砸下两亿美元打造出了惊天浩劫般的震撼场景;另一方面,这部电影中高度逼真的末日场景也引起人们的无限猜想。《2012》中的火山爆发、海啸、洪水等灾难形式的呈现,无疑成为第一个灾难元素容纳最多的电影。全片共计有1300 多处特效处理,视觉上近乎真实。片中多数灾难场景全靠电脑特效呈现,后期制作长达14 个月。电影通过现代科技成果给观众以逼真的感受和艺术享受。电影特效制作能使观众产生巨大的可信性,电影的高度逼真性使观众有可能进入电影设定的场景中,从而调动观众的创造性和想象性。因此,从电影《2012》特效制作的程度来看,电影艺术的逼真性是影视艺术审美特性的重要体现。

一、电影《2012》特效制作的逼真性电影为了使拍摄空间逼近真实生活场景走出摄影棚到自然空间去拍各种景色、场面和人物, 有时也需人工搭景拍摄。如电视连续剧《红楼梦》, 为了重现古代封建世家生活场景的真实性, 曾不惜花费重金在河北省某地人工搭建了一座大观园, 使观众能切实感受到怡红院、潇湘馆的场景。《2012》是一部关于全球毁灭的灾难电影,影片最吸引人的看点自然是用最新的好莱坞特效打造出夺人眼球的灾难场景,公路被截断、建筑物集体坍塌、海啸洪水等,让一切看起来真实可信。强大特效场面的逼真性使电影《2012》一度受到热捧,电影特效的高度逼真性成为其致胜的关键法宝。那么为什么在电影《2012》中特效场景的制作会给我们很深的印象,电影特效制作的高度逼真性又是怎样诠释影视艺术审美特性呢?

“一般电影理论所说“逼真性”是指电影具有以下属性:指即所指、视听结合、时空连贯性和运动感、每秒24 格的真实。”[1] 何谓“逼真性”呢?“逼”指逼近、近似,靠近,“逼真”就是接近真实的意思;“真”是指真实,一方面是指物质世界的真实;另一方面是指“生活世界”的真实,即精神世界的真实。

“生活世界”虽然包括生活现实,但高于生活现实。

电影特效制作的“逼真性”应该能进一步指涉生活世界的真实,触动观众的内心世界,生成审美意象,引起观影的共鸣。如著名导演谢晋在《天云山传奇》中, 为真实地塑造冯晴岚的形象, 曾亲自把冯的眼镜熏黄, 镜脚弄黑, 镜片打毛, 以眼镜的变化映衬岁月的流逝、艰难, 托出生活的真实。当影片表现的不只是视听效果和生活场景的形似,而是追求“生活世界”的体验和感悟时,影片才真正意义上超越了影像层次的逼真上升到精神层面的逼真。

二、解读逼真性与影视艺术审美特性的关系影视艺术的审美特性与其他传统门类的艺术不同,是由现代科学技术与艺术融合而成。影视艺术分为电影艺术与电视艺术,而在这里主要探讨电影艺术的审美特性。电影是现代技术的产儿,电影艺术的发展可以称之为电影“高度逼真性”的发展,电影技术上的每一个重大突破,不仅有利于对电影逼真性的探索,而且增强了影视艺术逼似现实生活的可能性。

影视艺术的审美特性在广义上包括综合性、技术性、假定性等,但其根本特性在于高度逼真性。一部影片的综合性、技术性或者假定性的艺术表现,最终效果是为了使电影能够逼真地再现客观场景。影视艺术的真实性绝不仅限于直观的真实。

电影的逼真性通过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所达到的正确程度。电影在思想内容方面有着必须真实可信的共同要求,在艺术表现上要求接近生活,任何一个细微末节,都不能有悖于生活而失真。电影的逼真性,与创作者世界观、生活经验以及艺术修养紧密相连。

认识生活、反映生活,从而创造出符合生活本质的真实,比生活更高、更典型、更富于艺术感染力的作品。

从影视美学来看,影视艺术的逼真性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个从视听角度看逼真性,主要是逻辑形式的逼真和现实的逼真;另一个从影视艺术的价值来看逼真性,体现的是深层次的、精神层面的逼真。

1、现象逼真与逻辑逼真一方面,影视艺术的逼真性,是最真实,最具有直观感受的审美特性。影视的摄影技术可以将镜头前的一切真实呈现出来,大到山河星空,小到声音和色彩以及人物的表演,都能真实地表现出来,给观众“身临其境”的观影感受。这种具有直观真实的影视艺术是区别其他艺术形式的关键。影片最直观最真实的逼真实际上就是逻辑层面与现实层面的逼真。影片《2012》在逻辑层面分为两条线索,一条是杰克逊和高登两人带着家庭寻找方舟的自我拯救;另一条是全球合作在制造方舟以实现对人类最大程度的拯救。

好莱坞故事片的逻辑模式,个人英雄主义色彩浓重,历经艰难曲折,克服种种困难,最后拯救人类。故事逻辑清晰,对现实的客观反映也直观真实。

2、精神层面的逼真另一方面,影视艺术的逼真性,是对空间与时间的真实再现。巴赞认为“美学特性在于揭示真实”,他指出“电影的特性,赞就其纯粹状态而言,仅仅在于从摄影上严守空间的统一。……摄影影像具有独特的形似范畴,这就决定了它有别于绘画,而遵循自己的美学原则。摄影的美学特性在于揭示真实。”[2]为此,它曾批评过蒙太奇破坏了镜头的深层含义,也破坏了空间的真实再现。影视艺术的摄影技术具有真实客观的再现空间与时间的功能,就可以将现实逼真地呈现在镜头上。影视艺术不能局限于逻辑逼真和现实逼真,需要透过表面的真实,解读电影所反映出来的精神层面的逼真,是影视艺术最本质的逼真。《2012》以毁灭性的地球大灾难为背景,鲜活地呈现了众多平凡人物的动人英雄事迹。作为美国影视主旋律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内涵,电影《2012》在精神层面刻画了人性的光辉,因此对影片中个人英雄主义人性化的探讨显得尤为重要。电影塑造的英雄人物形象之所以能够深入人心、感动观众, 因其展现了具有更健全人性特征, 摒弃了以往美国大片中战神式英雄的完美形象。

《2012》的成功就是个人英雄主义人性化的成功, 就是平民英雄得到观众认可的标志。这种个人英雄主义人性化的模式才能更突出地表达对于人类命运的反思以及教育启示意义。

三、电影《2012》其他审美特性与逼真性的关系《电影语言》一书中提到“电影的存在是由于画面的不可替代的必要性,电影的视觉特性绝对要比电影作为思想或文字容器的性质更为重要。摄制电影不是将思想处理成画面,而是通过画面去思考。”[3]影视艺术形象像生活本身,具体、丰富、充实,可以把生活中的一切直接用视听的光彩、色彩、声音的形态来表现。电影特效制作在视听语言上的表达直接影响影片高度逼真性的出彩程度,影片《2012》在视听语言方面与影视艺术的逼真性很好的融为一体。电影理论家卡努杜也曾说过:“电影通过形象表现手段丰富了人文的含义,它将构成一种无可置疑的、真正广泛的语言。”[4] 影片《2012》在特效制作以及深层次的精神层面的逼真性同样需要其他审美特性的加入。

1)交融性。电影艺术离不开其他艺术类型的参与。

许多场景的镜头语言离不开绘画艺术的基础构图,许多特效场面的制作也离不开光、影、色彩、线条的处理。影片中在加利福尼亚州,强烈地震来临时,主人公杰克逊一家在乘车逃离时的一个镜头。导演巧妙地利用车后视镜,让其位于画面中间,画框中心的地震场景完整呈现出灾难的强烈度,同时也表达了人物在这样强大的灾难下的渺小感,隐喻了人物不安的生存境遇。影片中有部分画面构图中有前景,并且是直线条构图,这样的构图有利于塑造空间关系。电影《2012》中火山大爆发时的暗黄色与红色的色彩选择,一方面表现出场景的真实性,另一方面渲染灾难的严重性,让观众身临其境;仰视的拍摄手法会使得被拍人物显得高大,表示敬仰、崇敬的态度。图中黑人乐手事先得知世界末日的消息,在死亡来临时坦然面对,表达了一种让人敬仰的高大形象。电影利用绘画艺术实现场景的逼真,为其他艺术类型提供了丰富的艺术参考。

2)技术性。电影中,场景特效的制作离不开技术的发展。随着新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技术成果被用到电影的创作和生产中。《2012》是3D 灾难电影,观众切实感受到的逼真体验离不开技术的运用,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