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战争与和平的哲学思考

对战争与和平的哲学思考

近年来,日本全然不顾中国希望“通过和平谈判来解决钓鱼岛争端”的善意,在美国的唆使、纵容下,一意孤行,蓄意要霸占中国钓鱼岛的领土主权,甚至叫嚣不惜动武。鉴于双方都坚持“绝不妥协”的高调,似乎已经陷入“谁都输不起”的困境,有关中日之间的战争论调又出现在一些媒体的言论中。有鉴于此,有必要对“战争与和平”问题进行一点哲学思考,厘清两者之间的辩证转换关系,以免一旦真的要面对战争时,手忙脚乱、惊慌失措、进退失据。
平时只有做好战争准备,才可以遏制战争
和平与战争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两个基本形态,任何夸大其中之一都易对国家与国民带来灾难,必须对其认真分析和把握。今天面对令人堪忧的周边海洋形势,必须加强中国海军力量建设,发展强大的人民海军,营造威慑之势,以达“不战而屈人之兵”目的。同时做好军事斗争的准备,把握解决海洋争端特别是钓鱼岛争端的主动权,要用和谈与武力的两手对付强盗的侵权行为,最大限度地争取以和谈的方式解决岛礁及其海域争端,不排除必要时用武力维护被占岛礁及其海域权益。
和平是人类在动物世界吃足原始野蛮、血腥残酷的争斗苦头,又尝到分工合作甜头后,一种出自内心良知的潜意识选择,是一种真正的文明追求。战争是手段,“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按“丛林法则”获取对抗的最大利益。这种用“以力服人”的最终手段,迫使战败者被迫接受自认为“以理服人”的方式,逐渐养成“文明”的习惯。不过最不幸的是,战争作为一种手段,往往会被一部分国家以“争取世界和平的目的”为幌子,来发动名目繁多的战争,更因为尝到甜头而乐此不疲。以至于已经把“发动战争”当成了自己的“看家本领”。不但始终维持着独一无二的军事实力,而且更以各种“莫须有”的借口发动战争。除了可以对全世界进行威慑,甚至“敲诈勒索”外,更藉此来训练自己士兵的实战经验和能力,以便最后靠战争手段来称霸全球,并按自己的天性意愿一统天下。
我党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主席首先运用对立统一法则,对战争与和平这两种社会现象的一般关系给予了正确揭示。1957年,毛泽东在阅苏联编写的《简明哲学辞典》一书时,针对书中提出的战争与和平这两种社会现象不能是同一的,而是根本对立的和互相排斥的这一观点,指出这种说法是根本错误的。因为它割裂了这两种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否定了相互转化的可能,而这种转化却是客观存在的。毛泽东认为,战争与和平之间存在着

同一性,这种同一性表现在它们都具有政治性。“和平时期的斗争是政治,战争也是政治,但用的是特殊手段。战争与和平既互相排斥,又互相联结,并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1958年,毛泽东指出:“战争转化为和平,和平转化为战争。和平是战争的反面,没有打仗哪会有‘和平’二字。三八线一打仗是战争,一停战又是和平。战争是特殊形式的政治,是政治的继续,政治也是一种战争。”
1970年4月30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向柬埔寨出兵,美国把侵略越南的战争扩大到了整个印度支那。5月20日,我们发表了声明,标题就是《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败美国侵略者及其一切走狗!》。声明说道:“美帝国主义看起来是个宠然大物,其实是纸老虎,正在垂死挣扎。现在世界上究竟谁怕谁?不是越南人民、老挝人民、柬埔寨人民、巴勒斯坦人民、阿拉伯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怕美帝国主义,而是美帝国主义怕世界各国人民,一有风吹草动,它就惊慌失措。无数事实证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弱国能够打败强国,小国能够打败大国。小国人民只要敢于起来斗争,敢于拿起武器,掌握自己国家的命运,就一定能够战胜大国的侵略。这是一条历史的规律。”声明发表还不到两年,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就到北京与毛泽东来谈“哲学”;3月13日,中英发表联合公报,宣布把两国外交关系从代办级升格为大使级;9月25日,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问中国;10月10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与中国建交。由此可见,只有坚持斗争,不惧怕战争,才能赢得和平和胜利。
和平与战争虽然可以互相转化,但从目的与手段的关系来看,平时只有做好战争准备,才可以遏制战争,才能维持较长时间的和平环境。一个强国的建立不是五年十年的问题,是需要五十年和一百年的问题。中国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起,邓小平设想到21世纪中叶实现现代化是十分科学的。今天,我们要创新“和平崛起”的新内容,和平既是目的,又是实现目的的主要手段,但不能放弃军事斗争准备,这是获取和平重要的也是不可缺少的手段。
充分做好必要的军事斗争准备
中日是否会为钓鱼岛开战的问题,近期随着钓鱼岛争端的升级而现实地提出来。在中国方面,许多网民和一些鹰派人物主张用武力手段收复钓鱼岛;在日本方面,武力护岛的言论也渐成趋势。中日两国因此矛盾加剧,并有激化和上升的可能。因此,我们必须做好军事斗争准备。只有我们准备好了,才可能遏制战争的发生。
如今,鹰派色彩浓厚的安倍新内阁,积极加紧扩充军备。近年来,出于维护国家利益

的需要,日本历届政府,无论是民主党,还是自民党,都表现出鹰派的色彩,军事战略调整外向性、扩张性特征日益突出。
安倍晋三出任首相后呼吁针对与中国领土争端问题采取强硬措施,并计划从2013年4月1日开始的财年,军费开支提高2%,达到4.7万亿日元(534亿美元)。增加的开支将用于增加陆上自卫队人员及加强海空力量,并为陆海空三军购买现代军事装备。日本防卫省已开始就在修改《中期防卫整备计划》时写明,就引进美军“全球鹰”最新型无人侦察机展开协调。该整备计划决定着自卫队至2015年度的规模及装备。日本政府除了购置“全球鹰”无人侦察机外,还准备斥巨资为自卫队配备MV-22“鱼鹰”运输机。就在中日钓鱼岛争端紧张时刻,日本唯一拥有伞兵部队的陆上自卫队第一空挺团于今年1月13日展开了空降训练,而这次作战训练是以收复敌占离岛作为作战的假想。这是首次以保卫岛屿和以夺取敌占岛屿作为作战的假想,指向的分明就是钓鱼岛。
针对日本政府的一系列举措,做好军事斗争准备是必须的。然而,军事斗争准备不是战争行动,必须适度进行,而不是国家战略的全部。有鉴于此,在进行必要的军事斗争准备方面应注意把握三点:一是必须深刻汲取苏联在冷竞赛期间陷入恶性扩军备战,最终在经济上被拖垮的教训,决不能夸大外患威胁的严重性,从而反应过度,把国家有限的资源空耗在无限制的战备之中。二是必须坚持必要的扎扎实实的军事斗争准备,也决不能一进行适度的必要的军事斗争准备,便过分担心被拖上军备竞赛的“贼船”,从而放弃适度必要的军事斗争准备。三是我们也决不能因为遏制了战争,战争没有爆发,却回过头来指责当初必要适度的军事斗争准备工作是多余的,甚至认为是战略决策失误。这也是我们在军事斗争准备方面有益的历史经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