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中药的配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中药的配伍
按照病情的不同需要和中药的药性功用特点,有选择地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中药配合在一起应用,称作中药的配伍。

(根据病情、治法和药物的性能,有选择地将两种以上药物合用的用药方法,叫中药配伍。

配伍是指有目的地按病情需要和药物性能,有选择地将两味以上药物配合同用。


由于单味药药力有限,或适应面较窄,当病情较重或较复杂时,需要将多味药组合使用;某些药有副作用或毒性,需以他药加以制约。

因而逐渐出现了中药的配伍并逐步积累了中药配伍的规律,从而起到增强疗效,降低毒副作用,分清主次,全面兼顾病情,扩大治疗范围,适应复杂病情,减少不良反应等目的。

配伍用药的方法可上溯到春秋战国。

药物七情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从七个方面总结了用药规律。

《神农本草经》作为奠定配伍理论基础的本草著作,将各种中药的配伍关系归纳为:“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合和视之。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进一步总结说:“药有七情,独行者,单方不用辅也。

相须者,同类不可离也……相使者,我之佐使也。

相恶者,夺我之能也。

相畏者,受彼之制也。

相反者,两不相合也。

相杀者,制彼之毒也。


中药的七情之中除单行者外,其余都是谈中药之间的配伍关系。

七情是单味药的应用和药与药之间的六种配伍关系的总称。

七情论述了临床用药的七种规律。

1、单行:单用一味中药来治疗某种病情单一的疾病。

《纲目》:“独行者,单方不用辅也。

”单味药即能发挥疗效,不需要其他药物辅助。

适用于病情比较单纯的病证,符合简便验廉的原则。

单行不是论述两药配伍关系的。

[独参汤]:复脉固脱之效,单用人参大量浓煎服补气固脱。

治疗大失血等所引起元气虚脱的危重病证。

[清金散]:单用一味黄芩治轻度的肺热咳血。

[马齿苋]:治疗痢疾,
[夏枯草膏]:消瘿瘤,
[益母草膏]:调经止痛,
[鹤草芽]:驱除绦虫,
[柴胡针剂]:发汗解热,
[丹参片]:治疗胸痹心绞痛。

2、相须:两种性能功效类似的中药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药物的功效。

《纲目》:“相须者,同类不可离也。

”如[生大黄配芒硝]。

(1)若为同类药,强调协同增效。

[麻黄配桂枝]:能增强发汗解表,祛风散寒的作用;
[附子、干姜]:配合使用,增强温阳守中,回阳救逆的功效;
[陈皮配半夏]:加强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之功;
[全蝎、蜈蚣]:同用,增强平肝息风,止痉定搐的作用;
[石膏配知母]:增强清热泻火之效,用于退烧。

(2)若为不同类药,产生新功效。

[桂枝、白芍]:发汗解肌;
[柴胡、黄芩]:和解少阳,疟疾。

3、相使: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或性能功效虽不相同,但是治疗目的一致的中药配合应用,其中以一种中药为主,另一种中药为辅,两药合用,辅药可以提高主药的功效。

《纲目》:“相使者,我之佐使也。


(1)若为同类药,强调简单增效。

[黄芪配茯苓]:治脾虚水肿。

黄芪为健脾益气、利尿消肿(补气利水)的主药,茯苓淡渗利湿(利水健脾),可增强黄芪补气利水的作用。

[枸杞子配菊花]:治目暗昏花。

枸杞子为补肾益精、养肝明目的主药,菊花清肝明目,可以增强枸杞子的补虚明目作用。

(2)若为不同类药,强调治疗目的,如驱虫药+泻下药。

[黄连配木香]:治湿热泻痢,腹痛里急。

黄连为清热燥湿、解毒止痢的主药,木香调中宣滞、行气止痛,可增强黄连清热燥湿、行气化滞的功效。

[石膏配牛膝]:治胃火牙痛。

石膏为清胃降火、消肿止痛的主药,牛膝引火下行,可增强石膏清火止痛的作用。

注:相使配伍药不必同类,一主一辅,相辅相成,辅药能提高主药的疗效,即是相使的配伍。

4、相畏:一种中药的毒性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中药降低或消除。

(有毒畏无毒)《纲目》:“相畏者,受彼之制也。


[半夏畏生姜]:生姜可以抑制生半夏的毒副作用,生半夏可“戟人咽喉”令人咽痛音哑,用生姜炮制后成姜半夏,其毒副作用得到缓解。

[甘遂畏大枣]:大枣可抑制甘遂峻下逐水,损伤正气的毒副作用。

[常山畏陈皮]:陈皮可以缓和常山截疟而引起恶心呕吐的胃肠反应。

[熟地畏砂仁]:砂仁可以减轻熟地滋腻碍胃,影响消化的副作用。

[生南星配生姜]
5、相杀:一种中药能够降低或消除另一种中药的毒性或副作用。

(无毒杀有毒)
《纲目》:“相杀者,制彼之毒也。


[生姜杀附子毒] [羊血杀钩吻毒] [绿豆杀巴豆毒] [防风杀砒霜毒] [麝香杀杏仁毒] [生白蜜杀乌头毒] [金钱草杀雷公藤毒]
注:相畏和相杀没有本质的区别,是从自身的毒副作用受到对方的抑制和自身能消除对方毒副作用的不同角度提出来的配伍方法,是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不同提法。

6、相恶:两药合用,一种中药能使另一种中药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

《纲目》:“相恶者,夺我之能也。

”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降低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功效。

[人参恶莱菔子]: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

[生姜恶黄芩]:黄芩能削弱生姜的温胃止呕作用。

7、相反:两种中药同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或副作用。

《纲目》:“相反者,两不相合也。

”如甘草反甘遂,贝母反乌头,乌头反半夏等,详见用药禁忌“十八反”“十九畏”中若干药物。

注:“十九畏”与“相畏”不同。

十九畏:类似于相恶相反,增毒;相畏:减毒。

“十八反歌诀”最早见于金·张子和《儒门事亲》:“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十八反是指乌头(包括川乌、草乌、附子)反浙贝母、川贝母、平贝母、伊贝母、湖北贝母、瓜蒌、瓜蒌皮、瓜蒌子、天花粉、半夏、白及、白蔹;甘草反甘遂、京大戟、红大戟、海藻、芫花;藜芦反人参、西洋参、党参、丹参、玄参、南沙参、北沙参、苦参、细辛、白芍、赤芍。

“十九畏歌诀”首见于明·刘纯《医经小学》:“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大凡修合看顺逆,炮爁炙煿莫相依。


十九畏是指:硫黄畏朴硝(芒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芒硝)畏三棱,官桂(肉桂)畏赤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注:(1)若两药皆有毒性,不论两者毒性大小,随意称“杀”或“畏”即可。

(2)相畏药多于相杀药,是因为一些药降低功效,即相恶还可能补充到相畏。

六种配伍关系按效应可分为四类:增效,减效,增毒,减毒。

1、相须、相使:增效,协同。

协同作用,提高药效,是临床常用的配伍方法。

2、相畏、相杀:减毒。

减轻或消除毒副作用,保证安全用药,是使用毒副作用
较强药物的配伍方法,也可用于有毒中药的炮制及中毒解救。

3、相恶:减效。

中药拮抗作用,抵消或减弱其中一种中药的功效。

为配伍用药的禁忌。

4、相反:增毒。

中药相互作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强烈的副作用。

为配伍用药的禁忌。

5、表示颉颃配伍关系的有:相畏、相杀、相恶
6、配伍用药时应加以注意或禁止的是:相恶、相反
7、应用毒烈药时必须考虑选用的配伍关系有:相畏、相杀
历代医家十分重视中药的配伍,除上述中药七情所总结的配伍用药规律外,两药合用能产生与原有中药均不相同的功效,如:
[桂枝配芍药]:调和营卫,解肌发表;
[柴胡配黄芩]:和解少阳,消退寒热;
[枳实配白术]:寓消于补,消补兼施;
[干姜配五味子]:开合并用,宣降肺气;
[黄连配干姜]:寒热并调,降阳和阴;
[肉桂配黄连]:交通心肾,水火互济;
[黄芪配当归]:阳生阴长,补气生血;
[熟地配附子]:阴中求阳,阴阳并调;
[晚蚕沙配皂角子]:升清降浊,滑肠通便。

人们习惯将两药合用能起到协同作用,增强药效;或消除毒副作用,抑其所短,专取所长;或产生与原药各不相同的新作用等经验配伍,统称为“药对”或“对药”。

药对构成中医复方的主要组成部分。

中药的配伍应用是中医用药的主要形式。

中医在辨证审机、确立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选择合适中药、确定适当剂量、规定适宜剂型及用法等,完成中药治疗处方,即方剂。

方剂是中药配伍的发展,也是中药配伍应用更为普遍、更为高级的形式。

【从药效学看,药物七情说明什么?对临床用药有何指导意义?】
从药效学看,药物七情可以说明:
1、相须、相使表明有些药物配伍后可增强原有疗效,临床用药应充分利用,如
大黄配芒硝,黄芪配茯苓等。

2、相恶表明有些药物配伍后削弱或抵消原有功效,用药时应加以注意,如人参
配莱菔子等。

3、相畏、相杀表明有些药物配伍后能减轻或消除原有的毒性或副作用,在应用
毒烈药时必须考虑选用,如生姜杀生半夏毒等。

4、相反表明有些药物配伍后可增强或产生毒副反应,原则上应禁止配用,如甘
草与甘遂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