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理学-光合作用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itchell(1978)ATP合成——化学渗透学说; Deisenhofer等(1988)阐明光合细菌反应中心结构; Marcus(1992)生命体系(包括光合作用)的电子传递体系; Walker等(1997)ATP合酶的动态结构和反应机理; ……
人口 人类面临 五大问题 粮食 能源 资源
依赖 光合生产
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学反应。
—— 摘自1988年诺贝尔奖金委员会宣 布光合作用研究成果获奖的评语
与光合作用相关的诺贝尔奖
Wilstatter(1915)纯化叶绿素并阐明其结构;
Fischer(1930s Emerson-光合单位)叶绿素化学; Calvin等(1962)阐明光合碳循环;
Woodward(1965)合成叶绿素分子;
影响叶绿素形成的因素: 光: 原叶绿酸酯
NADPH 光
叶绿酸酯
弱光→黄化现象,过强光→光氧化;
温度:酶促反应的适宜温度范围:20-30℃;
矿质元素:N和Mg是Chl 组成成分,Fe、Cu、Mn、Zn是Chl合成
的酶促反应辅助因子;
氧气: 强光→植物吸收的光能过剩→氧参与Chl的光氧化; 缺O2 → Mg-原卟啉和Mg-原卟啉甲酯积累,不能合成Chl; 水分:缺水→Chl合成受阻,分解加速; 内在遗传因子:低Chl突变体。
能量转变 光能 电能 活跃的化学能 稳定的化学能
贮能物质
转变过程 时间跨度(秒) 反应部位 是否需光 光、暗反应
量子
原初反应 10-15-10-9 需光 光反应
电子
电子传递,光合磷酸化 10-10-10-4 不一定,但受光促进 光反应
ATP、NADPH
碳同化 101-102
碳水化合物等
基粒类囊体膜 基粒类囊体膜
同时释放氧气的过程。
光合作用的研究历史:
有机物质的来源?(CO2) O2的来源?(H2O) 光合作用的本质?(氧化还原反应) 挖掘光合作用的潜力?
超级稻、高光效能源植物 … … 袁隆平院士、匡廷云院士
CO2+2H2O*
氧化剂 源自文库原剂
光 叶绿体
(CH2O)+ O2*+ H2O
光合作用的意义:
把无机物变为有机物的重要途径
第4章 光合作用 (Photosynthesis)
第1节 光合作用的研究历史及意义
第2节 能量转换细胞器 — 叶绿体
第3节 光合色素
第4节 光反应
第5节 光合碳同化 第6节 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第7节 提高植物光能利用率的途径
第1节 光合作用的研究历史及意义
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利用光能把CO2和水合成有机物,
2)取代反应
卟啉环中的Mg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可被H+、Cu2+ 、Zn2+等离子取代。 叶绿素溶液与稀酸作用,Mg可以被H+所取代而成褐色的去镁叶绿素, 去镁叶绿素遇 Cu2+则成为深绿色的铜代叶绿素,铜代叶绿素很稳定, 在光下不易破坏。
∴常用醋酸铜处理来保存绿色植物标本。
去镁叶绿素
铜代叶绿素
五)叶绿素 的生物合成
现已从叶绿体的片层类囊体膜结构中分离出PSⅡ和PSⅠ 两个光系统,均为色素蛋白复合体; PSⅡ反应中心色素(P680)吸收红光(680nm); PSⅠ 反 应 中 心 色 素 ( P700 ) 吸 收 远 红 光 ( 7 0 0 nm ) ; (LHC:捕光复合体;OEC:放氧复合体)
环境
因此,深入探讨光合作用的规律,揭示光合作用的机理, 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愈加显得重要和迫切。
第2节 能量转换细胞器 —— 叶绿体
叶片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 叶绿体(chloroplast)是光合作用最重要的细胞器。
叶绿体的基本结构:
由双层细胞膜围成的、通常呈椭圆形的相对独立的细胞器(亚细胞单位); 内外膜之间的空隙为膜间隙 ; 类囊体(Thylakoids):由膜构成的囊状结构。每个类囊体的膜围成一个腔, 腔内充满水和盐类; ——基粒类囊体(grana thylakoid, 基粒片层~lamella) ——基质类囊体(stroma thylakoid, 基质片层) 基质:不定型凝胶状,含丰富的酶、核酸、嗜饿体、核糖体、淀粉粒等。
光化学反应实质上是由光引起的反应中心色素分子与 原初电子受体间的氧化还原反应。
hυ ┋ D P A → D P* A → D P+ A- → D+ P A-
D(donar):次级电子供体 P(pigment):反应中 心色素 分子(原初电子供体) A(acceptor): 原初电子受体 D P A
三)PSⅠ和PSⅡ的光化学反应 Emerson红降现象:
95%乙醇 丙酮:乙醇:水(4.5:4.5:1)
称取新鲜去大叶脉的菠菜叶片 3g,剪碎放入研钵中,加少量石英砂和 碳酸镁及5ml 95%乙醇,研成均浆,过滤入25ml 容量瓶,分别用5ml 95%乙醇冲洗研钵 3次,冲洗液同样过滤,收集滤液,倒入容量瓶中, 最后用95%乙醇定容至25ml,放入暗处备用。
在叶绿体或前质体中合成叶绿素; 高等植物中以谷氨酸和α-酮戊二酸为原料,在一系列酶的作 用下合成; 以尿卟啉原Ⅲ为界,前后在厌氧和有氧条件下; ‘原卟啉Ⅸ’是形成叶绿素和亚铁血红素的分水岭, ‘原卟啉 Ⅸ’与Mg结合形成‘Mg-原卟啉Ⅸ’( ‘原卟啉Ⅸ’与Fe结合则 形成亚铁血红素); 需光还原过程,但强光下会发生光氧化; Fe、Cu、Mn、Zn是叶绿素合成的酶促反应辅助因子; 受遗传因子控制 ------
用不同波长的光照射绿藻,研究其光合效率。 当吸收波长大于 680nm(远红光 )时,量子产额出现急剧下降的现 象,称为红降现象。 量子产额:吸收1个光量子放出的O2或固定CO2数目。
量子产额
吸收光谱
Emerson双光增益效应:
用红光 (<680nm)和远红光 (>680nm)同时照射绿藻时,光合速 率远远高于两种光单独照射时的光合速率之和。
荧光(fluorescence): 第一单线态的叶绿素分子回至基态时所发出的光。 荧光现象: 叶绿素溶液在透射光下呈绿色,而在反射光下呈红色 的现象。
叶绿素的荧光 (反射光下)
四)叶绿素的化学性质
1)皂化反应
叶绿素是叶绿酸的酯(叶绿酸是双羧酸,其中一个羧基被甲醇酯化, 另一个被叶绿醇酯化)。 叶绿素可以与碱起皂化反应而生成醇(甲醇和叶绿醇)和叶绿酸的 盐,产生的盐能溶于水中,用此法可将叶绿素与类胡萝卜素分开。
第4节 光反应
光合作用中的任何过程都需要光? 光能是如何被植物转变为化学能?
植物进行能量转换的场所?
光合作用的大致过程:
①原初反应
②电子传递和 光合磷酸化
③碳同化
光合作用的过程和能量转变:
光合作用的实质是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根据能量转变的性质,将光 合作用分为三个阶段: 1) 光能的吸收、传递和转换成电能,主要由原初反应完成; 2) 电能转变为活跃化学能,由电子传递和光合磷酸化完成; 3) 活跃的化学能转变为稳定的化学能,由碳同化完成。 光合作用中各种能量转变情况
诱导共振:
Chl1 + hγ → Chl1* Chl1* + Chl2 →Chl1 + Chl2* 以诱导共振方式传递的能量用于光合作用; 诱导共振仅发生在处于第一单线态的Chl回到基态的过 程之中; 吸收了蓝光、处于高能态的Chl先以释放热能形式回到 第一单线态,然后第一单线态→基态。 ∴ 在能量利用上蓝光没有红光高。
蓝 425~ 490 274
绿 黄 橙 红 490~ 550~ 585~ 640~ 550 585 640 700 230 212 196 181
远红 700~ 740 166
红外 >740 85 低
光合色素分子对光能的吸收及能量的转变示意图
基态:能量的最低状态 激发态:高能、不稳定状态 物质吸收光子→原子中的e重新排列→分子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 对于Chl分子: Chl + hγ= Chl* Chl*处于不同激发态:吸收红光→第一单线态;吸收蓝光→第二 单线态。第二单线态的能量>第一单线态。 处于高能激发态的分子不稳定,会迅速释放能量回到基态; 处于第二单线态的Chl*以热的形式释放部分能量降到第一单线态; 处于第一单线态的Chl*以下列多种形式释放能量回到基态。 1) 释放热量 2) 发出荧光(第一单线态→基态)和磷光(第一三线态→基态) 3) 诱导共振(能量从一个分子传递给另一个分子)
叶绿体基质 不一定,但受光促进 暗反应
4.1 原初反应
光合作用的第一步。 光合色素分子对光能的吸收、传递和转换过程。
天线色素(antenna,聚光色素):
所有的类胡萝卜素分子、Chl b和大多数的Chl a分子; 只是捕获吸收和传递光能; 以诱导共振方式将能量传递到光合反应中心; 没有光化学活性,不进行光化学反应; 位于光合膜上的色素蛋白复合体上,与色素蛋白构成天线复合体; 在天线复合体上完成光能的吸收与传递的过程。
一)光合反应中心 ① 反应中心色素分子(原初电子供体):光化学反应中最先 向原初电子受体供给电子的。反应中心色素分子又称原 初电子供体。 ② 原初电子受体:直接接收反应中心色素分子传来电子的 电子传递体。 ③ 次级电子受体与供体等电子传递体 ④ 维持电子传递体的微环境所必需的蛋白质
二)光化学反应
2. 双羧酸尾部:
一个羧基在副环(E)上以酯键与甲醇结合—甲基酯化; 另一个羧基(丙酸)在D环上与植醇(叶绿醇)结合— 植醇基酯化; 非极性,亲脂,插入类囊体膜的疏水区,起定位作用。
叶绿素提取: 纯的有机溶剂不能打破叶绿体色素与蛋白质的联系,所以 必须用能与水混溶的有机溶剂并有少量水存在时,才能将 叶绿体色素提取出来。 80%丙酮
强吸收区: 400-500 (蓝紫); 不吸收区:500以上(呈黄色或红 棕色)
叶绿素:类胡萝卜素 ≈ 3∶1
叶片衰老过程中或逆境下, Chl 较 易 降 解 , 而 Caro 比 较稳定。
三)叶绿素的荧光现象和磷光现象
颜色 波长 (nm) 能量
紫外 100~ 400 400 高
紫 400~ 425 290
第3节 光合色素(叶绿体色素)
叶绿素(Chlorophyll): Chl a, b 类胡萝卜素(Carotenoids): 胡萝卜素 & 叶黄素 藻胆素( Phycocobilins) :藻类光合色素
一)叶绿素的化学结构和性质
1. 卟啉环头部:
4个吡咯环,其中心1个Mg与4个环上的N配位结合; 带电,是发生电子跃迁和氧化还原反应的位置; 呈极性,亲水,与类囊体膜上的蛋白结合。
反应中心色素:
少数特殊状态的Chl a分子; 吸收光能或接受天线色素传递来的能量后,被激发的高能 e脱离其分 子,转移给其它分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即产生光化学反应),将 光能→电能。
天线色素复合体+反应中心→光合单位
光合单位:由250-300个叶绿素和其它天线色素分子构成的,能 完成1个光量子吸收与转化的色素蛋白复合体。 光合单位:结合于类囊体膜上能完成光化学反应的最小结构的 功能单位。 光量子(quantum,q): q =hv 。
‘1’+ ‘1’ > 2 推论存在着两个光 化学反应中心。
1961,Duysens(荷兰)提出双光系统概念:
PSⅡ (photosystem Ⅱ),吸收波长<690nm的红光;
PSⅠ (photosystem Ⅰ),吸收波长>690nm的远红光; PSII和PSI共同参与光合反应。
hν hν ↓ ↓ --------------------------------------------------------------e e e → PS II → → → PS I → ---------------------------------------------------------------类囊体膜上串联着的光反应中心
约合成5×1011t/y 有机物 ; 同化2.0×1011t/y 碳素 (6400t/s)。 “绿色工厂”
巨大的能量转换过程
将3.2×1021J/y的日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维持大气中O2和CO2的相对平衡
释放出5.35×1011t氧气/y 。 “环保天使”
光合作用是生物界获得食物、能量和氧气的根本途径。
二)类胡萝卜素的化学结构和性质
1) 8个异戊二烯单位形成的四萜; 2)两头对称排列紫罗兰酮环; 3)不饱和C、H结构,疏水、亲脂。
β-胡萝卜素
叶黄素
三)光合色素的吸收光谱
叶绿素:
强吸收区: 640-700nm(红), 400-500nm(蓝紫); 不吸收区: 500-600nm (呈绿)
β-胡萝卜素:
人口 人类面临 五大问题 粮食 能源 资源
依赖 光合生产
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学反应。
—— 摘自1988年诺贝尔奖金委员会宣 布光合作用研究成果获奖的评语
与光合作用相关的诺贝尔奖
Wilstatter(1915)纯化叶绿素并阐明其结构;
Fischer(1930s Emerson-光合单位)叶绿素化学; Calvin等(1962)阐明光合碳循环;
Woodward(1965)合成叶绿素分子;
影响叶绿素形成的因素: 光: 原叶绿酸酯
NADPH 光
叶绿酸酯
弱光→黄化现象,过强光→光氧化;
温度:酶促反应的适宜温度范围:20-30℃;
矿质元素:N和Mg是Chl 组成成分,Fe、Cu、Mn、Zn是Chl合成
的酶促反应辅助因子;
氧气: 强光→植物吸收的光能过剩→氧参与Chl的光氧化; 缺O2 → Mg-原卟啉和Mg-原卟啉甲酯积累,不能合成Chl; 水分:缺水→Chl合成受阻,分解加速; 内在遗传因子:低Chl突变体。
能量转变 光能 电能 活跃的化学能 稳定的化学能
贮能物质
转变过程 时间跨度(秒) 反应部位 是否需光 光、暗反应
量子
原初反应 10-15-10-9 需光 光反应
电子
电子传递,光合磷酸化 10-10-10-4 不一定,但受光促进 光反应
ATP、NADPH
碳同化 101-102
碳水化合物等
基粒类囊体膜 基粒类囊体膜
同时释放氧气的过程。
光合作用的研究历史:
有机物质的来源?(CO2) O2的来源?(H2O) 光合作用的本质?(氧化还原反应) 挖掘光合作用的潜力?
超级稻、高光效能源植物 … … 袁隆平院士、匡廷云院士
CO2+2H2O*
氧化剂 源自文库原剂
光 叶绿体
(CH2O)+ O2*+ H2O
光合作用的意义:
把无机物变为有机物的重要途径
第4章 光合作用 (Photosynthesis)
第1节 光合作用的研究历史及意义
第2节 能量转换细胞器 — 叶绿体
第3节 光合色素
第4节 光反应
第5节 光合碳同化 第6节 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第7节 提高植物光能利用率的途径
第1节 光合作用的研究历史及意义
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利用光能把CO2和水合成有机物,
2)取代反应
卟啉环中的Mg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可被H+、Cu2+ 、Zn2+等离子取代。 叶绿素溶液与稀酸作用,Mg可以被H+所取代而成褐色的去镁叶绿素, 去镁叶绿素遇 Cu2+则成为深绿色的铜代叶绿素,铜代叶绿素很稳定, 在光下不易破坏。
∴常用醋酸铜处理来保存绿色植物标本。
去镁叶绿素
铜代叶绿素
五)叶绿素 的生物合成
现已从叶绿体的片层类囊体膜结构中分离出PSⅡ和PSⅠ 两个光系统,均为色素蛋白复合体; PSⅡ反应中心色素(P680)吸收红光(680nm); PSⅠ 反 应 中 心 色 素 ( P700 ) 吸 收 远 红 光 ( 7 0 0 nm ) ; (LHC:捕光复合体;OEC:放氧复合体)
环境
因此,深入探讨光合作用的规律,揭示光合作用的机理, 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愈加显得重要和迫切。
第2节 能量转换细胞器 —— 叶绿体
叶片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 叶绿体(chloroplast)是光合作用最重要的细胞器。
叶绿体的基本结构:
由双层细胞膜围成的、通常呈椭圆形的相对独立的细胞器(亚细胞单位); 内外膜之间的空隙为膜间隙 ; 类囊体(Thylakoids):由膜构成的囊状结构。每个类囊体的膜围成一个腔, 腔内充满水和盐类; ——基粒类囊体(grana thylakoid, 基粒片层~lamella) ——基质类囊体(stroma thylakoid, 基质片层) 基质:不定型凝胶状,含丰富的酶、核酸、嗜饿体、核糖体、淀粉粒等。
光化学反应实质上是由光引起的反应中心色素分子与 原初电子受体间的氧化还原反应。
hυ ┋ D P A → D P* A → D P+ A- → D+ P A-
D(donar):次级电子供体 P(pigment):反应中 心色素 分子(原初电子供体) A(acceptor): 原初电子受体 D P A
三)PSⅠ和PSⅡ的光化学反应 Emerson红降现象:
95%乙醇 丙酮:乙醇:水(4.5:4.5:1)
称取新鲜去大叶脉的菠菜叶片 3g,剪碎放入研钵中,加少量石英砂和 碳酸镁及5ml 95%乙醇,研成均浆,过滤入25ml 容量瓶,分别用5ml 95%乙醇冲洗研钵 3次,冲洗液同样过滤,收集滤液,倒入容量瓶中, 最后用95%乙醇定容至25ml,放入暗处备用。
在叶绿体或前质体中合成叶绿素; 高等植物中以谷氨酸和α-酮戊二酸为原料,在一系列酶的作 用下合成; 以尿卟啉原Ⅲ为界,前后在厌氧和有氧条件下; ‘原卟啉Ⅸ’是形成叶绿素和亚铁血红素的分水岭, ‘原卟啉 Ⅸ’与Mg结合形成‘Mg-原卟啉Ⅸ’( ‘原卟啉Ⅸ’与Fe结合则 形成亚铁血红素); 需光还原过程,但强光下会发生光氧化; Fe、Cu、Mn、Zn是叶绿素合成的酶促反应辅助因子; 受遗传因子控制 ------
用不同波长的光照射绿藻,研究其光合效率。 当吸收波长大于 680nm(远红光 )时,量子产额出现急剧下降的现 象,称为红降现象。 量子产额:吸收1个光量子放出的O2或固定CO2数目。
量子产额
吸收光谱
Emerson双光增益效应:
用红光 (<680nm)和远红光 (>680nm)同时照射绿藻时,光合速 率远远高于两种光单独照射时的光合速率之和。
荧光(fluorescence): 第一单线态的叶绿素分子回至基态时所发出的光。 荧光现象: 叶绿素溶液在透射光下呈绿色,而在反射光下呈红色 的现象。
叶绿素的荧光 (反射光下)
四)叶绿素的化学性质
1)皂化反应
叶绿素是叶绿酸的酯(叶绿酸是双羧酸,其中一个羧基被甲醇酯化, 另一个被叶绿醇酯化)。 叶绿素可以与碱起皂化反应而生成醇(甲醇和叶绿醇)和叶绿酸的 盐,产生的盐能溶于水中,用此法可将叶绿素与类胡萝卜素分开。
第4节 光反应
光合作用中的任何过程都需要光? 光能是如何被植物转变为化学能?
植物进行能量转换的场所?
光合作用的大致过程:
①原初反应
②电子传递和 光合磷酸化
③碳同化
光合作用的过程和能量转变:
光合作用的实质是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根据能量转变的性质,将光 合作用分为三个阶段: 1) 光能的吸收、传递和转换成电能,主要由原初反应完成; 2) 电能转变为活跃化学能,由电子传递和光合磷酸化完成; 3) 活跃的化学能转变为稳定的化学能,由碳同化完成。 光合作用中各种能量转变情况
诱导共振:
Chl1 + hγ → Chl1* Chl1* + Chl2 →Chl1 + Chl2* 以诱导共振方式传递的能量用于光合作用; 诱导共振仅发生在处于第一单线态的Chl回到基态的过 程之中; 吸收了蓝光、处于高能态的Chl先以释放热能形式回到 第一单线态,然后第一单线态→基态。 ∴ 在能量利用上蓝光没有红光高。
蓝 425~ 490 274
绿 黄 橙 红 490~ 550~ 585~ 640~ 550 585 640 700 230 212 196 181
远红 700~ 740 166
红外 >740 85 低
光合色素分子对光能的吸收及能量的转变示意图
基态:能量的最低状态 激发态:高能、不稳定状态 物质吸收光子→原子中的e重新排列→分子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 对于Chl分子: Chl + hγ= Chl* Chl*处于不同激发态:吸收红光→第一单线态;吸收蓝光→第二 单线态。第二单线态的能量>第一单线态。 处于高能激发态的分子不稳定,会迅速释放能量回到基态; 处于第二单线态的Chl*以热的形式释放部分能量降到第一单线态; 处于第一单线态的Chl*以下列多种形式释放能量回到基态。 1) 释放热量 2) 发出荧光(第一单线态→基态)和磷光(第一三线态→基态) 3) 诱导共振(能量从一个分子传递给另一个分子)
叶绿体基质 不一定,但受光促进 暗反应
4.1 原初反应
光合作用的第一步。 光合色素分子对光能的吸收、传递和转换过程。
天线色素(antenna,聚光色素):
所有的类胡萝卜素分子、Chl b和大多数的Chl a分子; 只是捕获吸收和传递光能; 以诱导共振方式将能量传递到光合反应中心; 没有光化学活性,不进行光化学反应; 位于光合膜上的色素蛋白复合体上,与色素蛋白构成天线复合体; 在天线复合体上完成光能的吸收与传递的过程。
一)光合反应中心 ① 反应中心色素分子(原初电子供体):光化学反应中最先 向原初电子受体供给电子的。反应中心色素分子又称原 初电子供体。 ② 原初电子受体:直接接收反应中心色素分子传来电子的 电子传递体。 ③ 次级电子受体与供体等电子传递体 ④ 维持电子传递体的微环境所必需的蛋白质
二)光化学反应
2. 双羧酸尾部:
一个羧基在副环(E)上以酯键与甲醇结合—甲基酯化; 另一个羧基(丙酸)在D环上与植醇(叶绿醇)结合— 植醇基酯化; 非极性,亲脂,插入类囊体膜的疏水区,起定位作用。
叶绿素提取: 纯的有机溶剂不能打破叶绿体色素与蛋白质的联系,所以 必须用能与水混溶的有机溶剂并有少量水存在时,才能将 叶绿体色素提取出来。 80%丙酮
强吸收区: 400-500 (蓝紫); 不吸收区:500以上(呈黄色或红 棕色)
叶绿素:类胡萝卜素 ≈ 3∶1
叶片衰老过程中或逆境下, Chl 较 易 降 解 , 而 Caro 比 较稳定。
三)叶绿素的荧光现象和磷光现象
颜色 波长 (nm) 能量
紫外 100~ 400 400 高
紫 400~ 425 290
第3节 光合色素(叶绿体色素)
叶绿素(Chlorophyll): Chl a, b 类胡萝卜素(Carotenoids): 胡萝卜素 & 叶黄素 藻胆素( Phycocobilins) :藻类光合色素
一)叶绿素的化学结构和性质
1. 卟啉环头部:
4个吡咯环,其中心1个Mg与4个环上的N配位结合; 带电,是发生电子跃迁和氧化还原反应的位置; 呈极性,亲水,与类囊体膜上的蛋白结合。
反应中心色素:
少数特殊状态的Chl a分子; 吸收光能或接受天线色素传递来的能量后,被激发的高能 e脱离其分 子,转移给其它分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即产生光化学反应),将 光能→电能。
天线色素复合体+反应中心→光合单位
光合单位:由250-300个叶绿素和其它天线色素分子构成的,能 完成1个光量子吸收与转化的色素蛋白复合体。 光合单位:结合于类囊体膜上能完成光化学反应的最小结构的 功能单位。 光量子(quantum,q): q =hv 。
‘1’+ ‘1’ > 2 推论存在着两个光 化学反应中心。
1961,Duysens(荷兰)提出双光系统概念:
PSⅡ (photosystem Ⅱ),吸收波长<690nm的红光;
PSⅠ (photosystem Ⅰ),吸收波长>690nm的远红光; PSII和PSI共同参与光合反应。
hν hν ↓ ↓ --------------------------------------------------------------e e e → PS II → → → PS I → ---------------------------------------------------------------类囊体膜上串联着的光反应中心
约合成5×1011t/y 有机物 ; 同化2.0×1011t/y 碳素 (6400t/s)。 “绿色工厂”
巨大的能量转换过程
将3.2×1021J/y的日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维持大气中O2和CO2的相对平衡
释放出5.35×1011t氧气/y 。 “环保天使”
光合作用是生物界获得食物、能量和氧气的根本途径。
二)类胡萝卜素的化学结构和性质
1) 8个异戊二烯单位形成的四萜; 2)两头对称排列紫罗兰酮环; 3)不饱和C、H结构,疏水、亲脂。
β-胡萝卜素
叶黄素
三)光合色素的吸收光谱
叶绿素:
强吸收区: 640-700nm(红), 400-500nm(蓝紫); 不吸收区: 500-600nm (呈绿)
β-胡萝卜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