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普通高中新课程

重庆市普通高中新课程
重庆市普通高中新课程

附件1

重庆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课程设置

及实施指导意见

(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教基[2003]6号)、《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指导意见》(教基[2005]6号)精神。结合《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开展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意见》(渝教基…2009?62号)要求,为确保规范有序地推进我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特制定本意见。

一、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构建符合国家要求、具有重庆特色、充满活力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以高中新课改为契机,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实现普通高中教育培养目标,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健康发展,推进普通高中学校特色化、多样化发展,推动城乡普通高中教育统筹协调发展。

(二)基本原则

我市普通高中课程设置及实施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全面性原则。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精神及要求,整体设置,统一规划,开足开齐国家规定的八个学习领域的所有必修课程,为普通高中学生成长、成才奠定基础。

2.选择性原则。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鼓励学校开设符合规定、立足实际、彰显特色的课程,充分尊重学生对课程的自主选择权,促进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个性化成长,促进普通高中学校在均衡发展的基础上办出特色。

3.差异性原则。在我市城乡二元结构大背景下,普通高中学校办学条件和教育教学水平存在差异,为充分调动普通高中学校实施新课程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保证必修课程开设的前提下,选修课程实行分类要求、分层推进的策略。

二、课程结构与设置

(一)课程结构

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

1.学习领域。普通高中课程设置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八个学习领域。

2.科目。普通高中每一学习领域由课程价值相近的若干科目组成。八个学习领域包括语文、外语(英语、日语、俄语等)、数学、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通

用技术、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等14个科目和综合实践活动。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开设两种或多种外语。

3.模块。普通高中每一科目由若干模块组成,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学科内容的逻辑联系。每一模块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并围绕某一特定内容,整合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每一模块都对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提出要求与建议。

(二)课程设置

普通高中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构成。选修包括选修Ⅰ和选修Ⅱ,选修Ⅰ是国家课程,选修Ⅱ是地方和学校课程。通过学分描述学生的课程修习状况。课程和学分设置见表1。

三、课程安排

(一)学制

普通高中学制为三年。学生修满三年并获得规定的学分方可毕业。

(二)学年教学时间

每学年52周,其中教学时间40周,社会实践1周,假期(包括寒暑假、节假日和农忙假)11周。每学期分两个学段安排课程,每学段10周(其中9周授课,1周复习考试)。区县(自治县)和学校可根据每学期长短不一的情况,调整学年教学安排。

(三)周教学时间

每周按5天、总计35课时安排教学。课程安排不得超过周课

时总量。

(四)课时长度

每课时为40分钟。有条件的学校可在选修模块教学中开展长短学时相结合的实验。

(五)模块教学时间

1.语文、外语、数学、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等科目的1个模块教学时间为36课时。原则上每周安排4课时(持续1个学段)或2课时(持续1个学期)。

2.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等科目的1个模块教学时间为18课时。音乐、美术课程原则上每周安排2课时或1课时,鼓励学校探索音乐、美术课程的多种排课方式。体育与健康每周安排3课时(其中2课时为课程标准规定的模块内容教学时间,1课时为地方和校本课程教学时间)。

3.学校可结合师资和办学条件的实际情况,按学段、学期或其他模式安排各模块教学时间。

(六)综合实践活动时间

综合实践活动是每位普通高中学生的必修课程,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等。

1.研究性学习活动三学年共计270课时、15学分,高一至高三上期每周3课时。学习活动时间由学校根据各学段课时总量合理安排,可集中安排、也可分散使用。

2.学生每学年必须参加不少于1周的社会实践(包括军训、参观、考察、生产劳动等),获得2学分。社会实践三年不得少于3周,获得6学分。

3.学生在三年中必须参加不少于10个工作日的社区服务,获得2学分。建议学校分别在高一和高二年级集中安排1周参与社区服务。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和课余时间走进社区、农村,融入社会,参与社区服务和新农村建设。

(七)学分及其认定

1.学生修完模块规定的学时,考试(考查)合格,可获得相应学分。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的每个模块为1个学分,其余科目每个模块为2个学分。学生在三年中总学分达到144学分方可毕业。

2.学生每年在每个学习领域都必须获得一定学分。三学年中必须获得116个必修学分(包括研究性学习15学分、社区服务2学分、社会实践6学分),选修学分不低于28学分(其中在选修Ⅱ中至少获得6学分)。未完成相应学分要求的学生不能毕业。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修习更多的选修课,获得更多学分。

3.学分由学校认定。学校通过学分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业成绩,反映学生学习情况和发展程度。学生学业状况通过学分记录予以评价和反映。

(八)模块、学分与课时安排

普通高中课程安排实行刚性和弹性相结合的原则,学校必须

在规定时段内完成各科目必修模块的教学任务,但可自行确定开设的时段及顺序。

根据教育部课程设置要求及我市普通高中教育教学实际,提出各学科课程模块与学分安排指导意见(表2)、课程与周课时安排指导意见(表3)。选修Ⅰ(限定选修、自主选修)和选修Ⅱ的模块安排仅供参考。

各区县(自治县)教委(教育局)应根据我委相关规定,研究制定《学科模块设置与学分安排实施方案》和《课程与周课时安排实施方案》。各普通高中学校应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具体的《课程表》并组织实施。

四、课程实施

(一)合理安排课程,落实课程目标

普通高中学校要统筹安排课程、合理分配课时。高一年级主要设置必修课程,逐步增设选修课程。有条件的学校也可在高一年级安排选修Ⅰ和选修Ⅱ课程。高三下学期在安排总复习的同时,应保证每个学生有必要的体育、艺术等活动时间。

学校要高度重视理、化、生实验和技术类课程的开设,积极组织并认真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创新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的内容和形式,鼓励形成各具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制定选修课程的开设计划,逐步提高

选修课程开设率。到2013年,首批市级重点中学选修Ⅰ课程开出率为100%,其他市级重点中学不低于80%,一般普通高完中不低于60%。创造性地开设选修Ⅱ(地方和学校)课程,突出创新性、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和选择性,体现区域和学校办学特色,保证学生至少获得6学分。

(二)加强选修指导,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普通高中要鼓励学生根据本人实际情况,特别是兴趣、爱好和发展潜力,选修不同的课程。学校应建立选课指导制度,提供课程设置说明和选课指导手册,并在选课前及时提供给学生和家长。建立并逐步完善导师制度,由班主任和导师来指导学生选择课程,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对学生提供帮助,使学生形成有个性的课程修习计划。

学校根据实际情况,提供多种课程方案供学生自主选择。一个模块三年中可重复开设,每个学科每个学段可开设几个选修模块,允许学生跨年级选修,也可允许部分课程(如选修Ⅱ、综合实践活动)跨年级安排。

市级重点学校和有条件的学校,有25名以上学生选修的课程,原则上学校应开设;其他学校,有35名以上学生选修,学校必须开设。

(三)加快资源建设,促进资源共享

各区县(自治县)要整合区域内的课程资源。统一规划、建设通用技术专用教室和实训中心。建设课程资源网络,组织优秀教师跨校开设选修课程,实现校际资源共享。

学校在充分利用现有课程资源的基础上,按照高中新课程实验教学需要,配备和添置必需的图书资料、教学软件、实验设备以及其他教学设施和器材,开发利用新的课程资源。

加强学校与社区的合作,积极争取学校所在地的工厂、部队、村镇、社区、中等和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其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支持,为新课程实施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支撑。农村地区的普通高中学校要结合实际,积极开发适合农村特色经济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农村建设等需要的课程资源。

(四)强化班级管理,优化教学方式

学校应建立教学班和行政班并存的班级管理机制。必修课程原则上以行政班为单位上课,学校应保持学生和班主任的相对稳定,保证学校有效管理和指导学生的学习、生活。教学班基本任务是完成选修课程的模块教学,学校应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和学习管理,保证教学班的正常教学秩序。

学校应当加强对教学过程的全程管理,抓好备课、上课、辅导、作业布置与批改、考查与考试等各个环节,引导教师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改革,转变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

科课程的整合,为学生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的教育手段和有效的学习工具。

(五)改革招考制度,健全评价机制

深入推进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研究制定与新课程实验配套的高校招生考试方案,建立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充分发挥招生考试制度对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导向作用。

普通高中学校要坚持“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综合运用观察、交流、测验、实际操作、作品展示、自评与互评等多种方法,建立学生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档案,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

(六)重视教研科研工作,提高实验质量

各区县(自治县)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机构要进一步增强“研究、指导、服务”的职能,加强对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指导。建立新课程实验样本学校和实验工作联系人制度,探索行之有效的新课程实验推进机制。积极开展联合教研工作,建设网络教研平台。

普通高中学校要建立和完善新课程实验校本教研制度,着力构建学习、教学和研究三位一体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建设民主、互动、合作、分享、探究和对话相结合的新型教研文化,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区县(自治县)教委(教育局)要进一步增强开展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成立高中新课程实验专家指导委员会和学科专家指导小组,分解目标、落实责任,分工负责、密切合作,充分发挥专家支持系统在新课程实验中的理论支撑、实践指导、科研服务作用。

(二)加强经费保障

各区县(自治县)要设立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专项经费,用于新课程培训、课题研究、条件改善等工作。要将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经费全额纳入学校预算安排并及时足额拨付,对农村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适当倾斜,努力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三)加强师资建设

各区县(自治县)教委(教育局)应及时协调编制、人事等部门出台相关政策,采用调剂余缺、调整结构、适当扩编等方式,解决新课程实验所需的师资的问题。“技术类课程”所需任课教师,可以从现有人员中调剂或在竞争上岗后出现的空缺编制中解决。建立由高等院校、教研部门与师训机构、高中学校共同参与的高中新课程培训体系,按照“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认真组织开展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教师培训工作,提高

组织、管理、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

(四)加强督导评估

市教委将建立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督导评估制度,构建市、区县两级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各区县(自治县)教委(教育局)要加强对新课程实施过程的管理,实时监控课程改革实验进展情况,及时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推动实验工作持续、稳步、健康发展。

(五)加强宣传发动

各区县(自治县)教委(教育局)和普通高中学校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广泛深入地宣传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目的、任务和意义,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良好氛围和强大合力。

附件:1.重庆市普通高中课程设置及学分表

2.重庆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科模块设置与学分安排表

3.重庆市普通高中学年模块设置及周课时安排表

二O一O年六月日

重庆市普通高中课程设置及学分表

重庆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科模块设置

与学分安排表

1.必修模块为所有学校必须开设,所有学生必须修习的内容,共116学分。

2.选修分为选修Ⅰ和选修Ⅱ两部分,学生至少要获得28学分。

选修Ⅰ分为“限定选修模块”和“自主选修模块”两部分。“限定选修模块”是指修习人文方向、理工方向的学生按各学科要求应该修习的模块或专题;“自主选修模块”是各学科课程标准规定的供学生进一步发展、自主修习的选修模块或专题。

选修Ⅱ是学校根据当地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兴趣开设的选修模块,学生至少要获得6学分。

表3

重庆市普通高中学年模块设置及周课时安排表

16

17

开设的时间和安排顺序进行适当调整,排出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表

18

2017年最新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3

★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四、课程内容 (一)学习任务群 学习任务群1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 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入学习和思考,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本任务群的学习贯串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个阶段。 1.学习目标与内容 (1)在阅读过程中,探索阅读整本书的门径,形成和积累自己阅读整本书的经验。重视学习前人的阅读经验,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综合运用精读、略读与浏览的方法阅读整本书,读懂文本,把握文本丰富的内涵和精髓。 (2)在指定范围内选择阅读一部长篇小说。通读全书,整体把握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从最使自己感动的故事、人物、场景、语言等方面入手,反复阅读品味,深入探究,欣赏语言表达的精彩之处,梳理小说的感人场景乃至整体的艺术架构,理清人物关系,感受、欣赏人物形象,探究人物的精神世界,体会小说的主旨,研究小说的艺术价值。 (3)在指定范围内选择阅读一部学术著作。通读全书,勾画圈点,争取读懂;梳理全书大纲小目及其关联,做出全书内容提要;把握书中的重要观点和作者的价值取向。阅读与本书相关的资料,了解本书的学术思想及学术价值。通过反复阅读和思考,探究本书的语言特点和论述逻辑。 (4)利用书中的目录、序跋、注释等,学习检索作者信息、作品背景、相关评价等资料,深入研读作家作品。 (5)联系个人经验,深入理解作品;享受读书的愉悦,从作品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用自己的语言撰写全书梗概或提要、读书笔记与作品评介,通过口头、书面形式或其他媒介与他人分享。 2.教学提示 本任务群在必修阶段安排1学分,18课时。应完成一部长篇小说和一部学术著作的阅读,重在引导学生建构整本书的阅读经验与方法。在选择性必修和选修阶段要运用这些经验与方法阅读相关作品,不专门安排学分。 (1)指定阅读的作品,应语言典范,内涵丰富,具有较高的思想水平和文化价值。根据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发展需要,注意选择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作品。制定阅读的作品可从教材课文结算的长篇作品中选择。也可由诗圣共同商定3—5部作品,学生从中选择一部阅读;选择相同作品的学生可以自由组合,进行交流讨论。 (2)课时可安排在两个学期,宜集中使用,便于学生静下心来,集中时间和精力,认真阅读一本书。学生在反复阅读过程中,每读一遍,重点解决一两个问题,有些地方应仔细推敲,有些地方可以略读或浏览。阅读要有笔记,记下自己思考、探索、研究的心得。 (3)阅读整本书,应以学生利用课内外时间自主阅读、撰写笔记、交流讨论为主,不以教师的讲解代替或限制学生的阅读与思考。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提出专题学习目标,组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讨论与交流。教师应以自己的阅读经验,平等地参与交流谈论,解答学生的疑惑。 (4)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阅读整本书的成功经验,及时组织交流与分享。应善于发现、保护和支持学生阅读中的独到见解。 学习任务群2 当代文化参与 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剖析、评价文化现象,积极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增强文化自信。

人教版高中数学教材最新目录 (1)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 必修一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1.1集合 1.2函数及其表示 1.3函数的基本性质 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Ⅰ) 2.1指数函数 2.2对数函数 2.3幂函数 第三章函数的应用 3.1函数与方程 3.2函数模型及其应用 必修二 第一章空间几何体 1.1空间几何体的结构 1.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 1.3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第二章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2.1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2.2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 2.3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 第三章直线与方程 3.1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 3.2直线的方程 3.3直线的交点坐标与距离公式 必修三: 第一章算法初步 1.1算法与程序框图 1.2基本算法语句 1.3算法案例 第二章统计 2.1随机抽样 阅读与思考一个著名的案例 阅读与思考广告中数据的可靠性 阅读与思考如何得到敏感性问题的诚实反应 2.2用样本估计总体 阅读与思考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图 2.3变量间的相关关系 阅读与思考相关关系的强与弱 第三章概率 3.1随机事件的概率 阅读与思考天气变化的认识过程3.2古典概型 3.3几何概型 阅读与思考概率与密码 必修四: 第一章三角函数 1.1任意角和弧度制 1.2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1.3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 1.4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1.5函数y=Asin(ωx+ψ) 1.6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应用 第二章平面向量 2.1平面向量的实际背景及基本概念 2.2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 2.3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坐标表示 2.4平面向量的数量积 2.5平面向量应用举例 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

新世纪高中数学新课程培训心得

北京新百年教育高中新课程培训学习心得 高三数学组任利民 社会在进步,科学在发展,站在世纪的前沿,我们不禁要想,教育该往何处去?又该怎么发展?怎么成为受学生喜爱的教师?怎么与学生共同成长…… 首先心胸要开阔,眼界要高.要知道,知识是重要的,但见识更重要。未来对教师的教学专业标准,提出下列五大核心主张: 1、教师承诺致力于学生及其学习; 2、教师熟悉任教学科知识及其教学策略; 3、教师有责任管理及监控学生学习; 4、教师有系统地思考其教学实践,并从经验中学习; 5、教师为学习社群的成员。 因此教师既要有教学内容知识,更要有学科知识,要具备能够连接不同主题的数学知识与能力。 其次,要打造高效课堂。要想教好书,就要明白什么是一节好课。一节好课需要处理好以下几点:新、趣、活、实。新就是有吸引力;趣就是要有意思,即便无意义;活就是让思维活跃起来;实就是有讲有练,讲一道题就要找与之相关的题,知识只有在应用中才能得到落实。教学设计要层次分明,重视概念、公式、法则、定理的形成过程,注重思维过程的展现,要循序渐进,忌急躁、浮躁。上课不只是一堆知识点,而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一个有机的体系。提高教和学的效率,要不以增加学生的学习时间和强度为前提,要做到事半功倍。

第三,要由“学会”转变到“会学”,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与渔,要教学生会“阅读”,善于总结,能构建知识网络,培养学生梳理的能力很重要,当然自己得梳理清楚,用合适的方法传授给学生。 总之,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的过程就是不断认识人,发现人,开发人。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帮助学生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这是我们做为教育者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让我们共同勉励吧! 任利民 2016年10月14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8年版)》【最新修订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8年版)》【最新修订版】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的性质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三、课程的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二、阶段目标 第一学段(1-2年级) 第二学段(3-4年级) 第三学段(5-6年级) 第三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科书编写建议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附录 一、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 二、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 三、语法修辞知识要点 四、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 五、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 第一部分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语文课程应该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深化改革,与时俱进,着力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思想道德修养,为培养未来公民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提高国民素质发挥奠基作用。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应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汲取当代教育科学理论的精髓,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提高思想文化修养。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完整版)高中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高中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本人有一些心得体会,现汇报如下: 一、课程的基本理念 总体目标中提出的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本人认为可以简单的这样表述:数学知识是“数与形以及演绎”的知识。 1、基本的数学思想 基本数学思想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即“符号与变换的思想”、“集全与对应的思想”和“公理化与结构的思想”,这三者构成了数学思想的最高层次。基于这些基本思想,在具体的教学中要注意渗透,从低年级开始渗透,但不必要进行理论概括。而所谓数学方法则与数学思想互为表里、密切相关,两者都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反过来又促进知识的深化及形成能力。 2、重视数学思维方法 高中数学应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思维的特性:概括性、问题性、相似性。数学思维的结构和形式:结构是一个多因素的动态关联系统,可分成四个方面:数学思维的内容(材料与结果)、基本形式、操作手段(即思维方法)以及个性品质(包括智力与非智力因互素的临控等);其基本形式可分为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三种类型。 3、应用数学的意识 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主要是指在教与学观念转变的前提下,突出主动学习、主动探究。 4、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高中数学课程应提倡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整合的基本原则是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在保证笔算训练的全体细致,尽可能的使用科学型计算器、各种数学教育技术平台,加强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鼓励学生运用计算机、计算器等进行探索和发现。 5、建立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 高中数学课程应建立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包括评价理念、评价内容、评价形式评价体制等方面。既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在数学教育中,评价应建立多元化的目标,关注学生个性与潜能的发展。 二、课程设置

普通高中化学新课程人教版必修2

普通高中化学新课程人教版必修2·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系列 专题三 石油的开发与利用 2010.4.14 北京101中学 张俊华 【引入】 播放视频:让人欣喜让人忧的石油——石油与战争 【问题】石油为什么会引发战争? 没有石油我们的飞机不飞啦,汽车不跑啦!……..——燃料 石油还能为我们提供什么? 【讲解】石油不仅是一种能源,还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面对石油不可再生的现实,石油也是一种战略资源。我国是世界上第二大石油进口和消费国。提出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石油——燃料; 石油——塑料。 任务1:从原料到产品?你想知道什么信息? 学生回答: 原料的成分? 产品的成分? 获得的方法和依据? 反应的条件? 如何提高原料利用率? 生产过程中,是否污染环境? 环节1——从石油中炼制轻质燃料油(汽油、煤油、柴油) 石 油 轮胎 水杯 衣服 眼镜 墙漆 锅 大棚

任务2:从石油中如何得到汽油、煤油、柴油等轻质燃料油? 学生的思考过程—— 石油的成分?汽油等轻质燃料的成分?获得的方法和依据? 【资料卡片1】 1、石油的成分 组成元素:主要是C、H;同时含有少量的S、O、N元素 化合物种类:烷烃、环烷烃和芳香烃(多数是烷基苯)。组成的混合物。 在石油中一般不含烯烃。 状态:大部分是液态烃,溶有少量的气态烃和固态烃。 【资料卡片2】 2、汽油、煤油、柴油等轻质燃料油: 烃的沸点高低主要取决于什么?——烃的相对分子质量(碳原子的个数) 3、提炼的方法和依据:液体混合物,沸点不同,采用的方法是——蒸馏 4、实验室石油的分馏装置和工业的分馏装置的对比: 环节1- 今天,你的角色:石油——塑料制品的探秘者,分析一下我们如何更好地利用石油。

高中数学新课程培训心得

高中数学新课程培训心得 上星期的周四,周五,我们备课组参加了在xx举行的xx市高中数学新课程培训。两天的学习紧张而有序,简单的开幕式之后,xx一中等6位老师给我们作了简短的报告。接下来就是吴xx和吴xx两位教研员给我们详细介绍了高中数学必修2和必修5的具体内容。通过这次高中数学新课程培训,让我对高中新课程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特别是本学期要上的必修5和必修2。不仅了解了新教材的设计思路,还了解了新教材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首先,内容编排呈现新的特点。 新教材的内容编排切实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大多采用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作为引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日常的事例来阐明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让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真正实现《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应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标。 其次,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我们在教学上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多动手、多操作。让他们通过对学习资料,讨论、交流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掌握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三,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服务“教”与“学”。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电脑的普及,为现代教学提供了方便。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在课堂上不仅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演示数学几何中的图形变换,如对称、平移、折叠、旋转等,还可以利用计算机画函数的图象,以及函数的拟合等等。从而给学生提供一个更加直观、形象的印象,加深学生的对知识的理解。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走出传统课堂,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通过培训让我更加了解了新课程,在今后将以实际行动来实践新课程。 面对新课程,教师应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对于教学课而言,不能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那种追求“能够教好一节课”或“教出了几个能考高分的学生”为目的的教学已经不符合课改精神了。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学生应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环顾周围,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许多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从头讲起;一些具有较高综合性和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教师却将知识点分化,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一些本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试验、讨论、归纳、总结的内容却被老师取而代之;一些学生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形成的独特见解和疑问,往往因为老师的“就照我教的来”而扼杀。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

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学习材料五

六、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本课程标准提出,发展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是普通高中英语课程的具体目标,这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在学科层面的重要体现。普通高中英语课程的育人价值是通过具体的语言学习过程逐步实现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基于具体的主题及语篇,主动参与语言实践活动,运用各种学习策略,学习语篇呈现的语言和文化知识,分析、理解主题意义并使用所学语言进行思考、表达和交流,逐步发展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教师要积极探索有效的教与学的方式,研究如何在教学中将语言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表达意义、意图、情感和态度,努力实践以主题意义为引领的英语学习活动观,实施深度教学,落实培养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为此,特提出以下教学建议。 1.以核心素养为目标,依据课程内容要求,开设好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课程 (1)必修课程是面向全体高中学生的课程,是学生满足高中毕业要求必须修习的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奠定必要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基础。教师要把握好必修课程的基础性,从学生的实际语言水平和基本需求出发,根据必修课程的内容要求,制订合理可行的教学计划,努力使课程内容与义务教育有机衔接。教师要注意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重视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确保所有高中学生经过必修课程的学习,基本达到学业质量水平一的要求,为他们继续学习英语和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虽然必修课程的主题语境,即人与自我、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与选择性必修和选修课程相同,但是在主题内容的深度、广度和语言的难度方面这三类课程应是逐步扩展和加深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把握好必修课程的基本要求,围绕具体评篇所提供的主题语境,与学生初中接触过的话题建立关联,基于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学习兴趣和语言水平,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对主题意义的探究活动中来。在语篇类型方面,必修课程阶段重点学习记叙文、说明文和应用文,以及新闻类语篇和与之相关的语篇知识。教师要在深入研读语篇的基础上,根据主题语境、语篇类型、不同文体的语篇结构和语言特点,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和理解语言所表达的主题意义,建构结构化知识,内化所学语言和文化知识,自主表达观点,实现深度学习。

全日制普通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是刻画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科学语言和有效工具。数学科学是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等科学的基础,并在经济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发展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数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正在不断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数学在形成人类理性思维和促进个人智力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质是公民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 数学教育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在发展和完善人的教育活动中、在形成人们认识世界的态度和思想方法方面、在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现代社会中,数学教育又是终身教育的重要方面,它是公民进一步深造的基础,是终身发展的需要。数学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它使学生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使学生表达清晰、思考有条理,使学生具有实事求是的态度、锲而不舍的精神,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考方式解决问题、认识世界。 一、课程性质 高中数学课程是义务教育后普通高级中学的一门主要课程,它包含了数学中最基本的内容,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 高中数学课程对于认识数学与自然界、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提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维,发展智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高中数学课程有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形成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中数学课程是学习高中物理、化学、技术等课程和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同时,它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奠定基础,对提高全民族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1.构建共同基础,提供发展平台 高中教育属于基础教育。高中数学课程应具有基础性,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第一,在义务教育阶段之后,为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提供更高水平的数学基础,使他们获得更高的数学素养;第二,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提供必要的数学准备。高中数学课程由必修系列课程和选修系列课程组成,必修系列课程是为了满足所有学生的共同数学需求;选修系列课程是为了满足学生的不同数学需求,它仍然是学生发展所需要的基础性数学课程。 2.提供多样课程,适应个性选择 高中数学课程应具有多样性与选择性,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高中数学课程应为学生提供选择和发展的空间,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多种类的选择,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对未来人生规划的思考。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选择,必要时还可以进行适当地转换、调整。同时,高中数学课程也应给学校和教师留有一定的选择空间,他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基本需求和自身的条件,制定课程发展计划,不断地丰富和完善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3.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

(完整)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化学目录各册大全,推荐文档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1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归纳与整理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第二节离子反应 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 归纳与整理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 第二节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 第三节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 归纳与整理 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 第二节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 第三节硫和氮的氧化物 第四节硫酸、硝酸和氨 归纳与整理 附录Ⅰ相对原子质量表 附录Ⅱ部分酸、碱和盐的溶解性表(20℃) 附录Ⅲ一些常见元素中英文名称对照表元素周期表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2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元素周期表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 第三节化学键 归纳与整理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 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 第三节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 归纳与整理 第三章有机化合物 第一节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第二节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 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 归纳与整理 第四章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开发利用金属矿物和海水资源 第二节化学与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 归纳与整理 结束语 附录Ⅰ相对原子质量表 附录Ⅱ部分酸、碱和盐的溶解性表(20℃) 附录Ⅲ一些常见元素中英文名称对照表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与生活选修1 第一章关注营养平衡 第一节生命的基础能源---糖类 第二节重要的体内能源---油脂 第三节生命的基础---蛋白质 归纳与整理 第二章促进身心健康 第一节合理选择饮食 第二节正确使用药物 归纳与整理 第三章探索生活材料 第一节合金 第二节金属的腐蚀和防护 第三节玻璃、陶瓷和水泥 第四节塑料、纤维和橡胶 归纳与整理 第四章保护生存环境 第一节改善大气质量 第二节爱护水资源 第三节垃圾资源化 归纳与整理 附录Ⅰ我国居民膳食中某些元素每日的适宜摄入量或推荐摄入量 附录Ⅱ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附录Ⅲ我国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

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培训心得体会

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培训心得体会 白龙中学王小诗 随着社会经济时代的迅速发展,普通高中新课改主动适应了时代的需要,最终反映在高中生的素质发展上,因而,“以人为本”是高中新课改的根本理念,通过培训,深深地感知,高中新课程要求尊重高中生的人生历程的发展需要,尊重他们作为人的人格和尊严,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的需要,从课程设计到课程实施都应体现选择性和多样性。 高中生面对的最根本的问题是人生道路的选择问题,那么高中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突出引导学生思考并规划人生,形成合理的人生观,具有基本的职业意识和创新意识。比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更关注学生深层次的生活需要。 首先,谋求课程的基础性、多样化和选择性的统一。其次,将学术性课程与学生的经验和职业发展有机结合。第三,适应时代要求,增设新的课程。除了在传统的学科课程中引进与课程目标相匹配的、鲜活的、有时代感的课程内容外,适时增加新的课程领域或门类。第四,倡导学生自定学习计划。那么每一学生在入学的时候,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点以及学校所提供的课程信息,选择学习的课程,确定学习的基本进程,由此形成个人的学习计划。随着学习进程的深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内部和外部的情景变化,不断调整所形成的计划,以尽可能适应自己的需要和特点。第五,实行学生选课指导制度,为了帮助学生形成合理的学习计划。最后,实行学分制管理。总之,都强调对高中学生公民的责任感,个性发展与适应时代要求的基本能力、创造力与批判性的思维、交流、合作与团队精神和信息素养的培养,并要求学生具有国际视野。教材的设计更注重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研究,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特潜能与创造性。我们知道每一个学生因为生活环境,智力发展,性格特点等多种原因会造成,每个人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有差异,表现出学习的效果不尽相同。这种现象是切实存在的,而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这种差异,对每个学生提出合理的要求,使每个学生都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新课程通过问题的解决进行学习是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途径之一,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以及自我反思与监控能力,其次贴近学生的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还要引导学生通过交流,评价和反思问题解决问题的各个环节以及效果,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过程中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 课改的最终目的是美好的,但在培训期间,我们无论是在这看视频过程中,还是在茶余饭后,我们都能听到另外一种声音,产生一种担忧和困惑。数学课程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2019版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测试题及答案

高中数学新课标测试题 一选择题: 1.高中数学课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要求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B.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C.开阔数学视野,体会数学的文化价值 D.只需崇尚科学的理性精神 2.《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提出的基本能力是( ) A.自主探究、数据处理、推理论证、熟练解题、空间想象 B.运算求解、数据处理、推理论证、空间想象、抽象概括 C.自主探究、推理论证、空间想象、合作交流、动手实践 D.运算求解、熟练解题、数学建模、空间想象、抽象概括 3.高中数学新课程习题设计需要( ) A.无需关注习题类型的多样性,只需关注习题功能的多样性 B.只需关注习题类型的多样性,无需关注习题功能的多样性 C.既要关注习题类型的多样性,也要关注习题功能的多样性 D.无需关注习题类型的多样性,也无需关注习题功能的多样性 4.下面关于高中数学课程结构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高中数学课程中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各模块没有先后顺序的必要 B.高中数学课程包括4个系列的课程

C.高中数学课程的必修学分为16学分 D.高中数学课程可分为必修与选修两类 5.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方法说法正确的是( ) A.让学生大量做题,挑战难题 B.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有兴趣、有挑战 C.让学生合作交流讨论、动手操作、有机会板演讲解 D.通过数学应用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6.要实现数学课程改革的目标,关键是依靠( ) A.学生 B.教师 C.社会 D.政府领导 7.在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发生变化中正确的是( ) A.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B.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权威、批评 C.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教导、答疑 D.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独立自主精神 8.在新课程改革中,受新的理念指导,教师在课堂中的地位、角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多方面,下面说法中不正确的选项是( )

(完整)人教版高中新课程地理1(必修)教材介绍

人教版高中新课程《地理1(必修)》教材介绍 稿件来源:《试教通讯》(人民教育出版社)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简介 课程教材研究所韦志榕 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至今,高中地理课程逐步从恢复走向了正常的发展道路。地理教材也先后经历了三次大的改革。第一次是20世纪80年代初的地理课程和教材的重建,确立了在地理教材中以人地关系为主线,讲授人与地理环境的内容;第二次是90年代中后期,编写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相衔接的高中地理教材。教材的主旨不变,只是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更加强调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进入新世纪,我们又在进行新一轮的高中地理课程和教材改革。作为对现代公民素质培养有重要意义的基础课程,地理课程讲述人地关系的主旨没有变,素质教育的方向性没有变,但是我们的脚步不能仅停留于此,而是要加深与扩大其内涵和外延,以符合新时代的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说,高中地理教材有继承、发展和创新的需求和过程。 目前,人教版《地理1》《地理2》和《地理3》等3本必修教材和《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等2本选修教材已经通过教育部教材审查委员会的初审。回过头来,我们从教材的知识维度、思想文化内涵维度、教学维度,以及教材特色维度,对新教材作一次“盘点”,将有利于在编者与读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一、教材的知识维度 1.教材内容要与《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高中课标》)的要求相符合。 《高中课标》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教材编写要全面体现《高中课标》的要求。分析本套教材与《高中课标》的对应关系,可以看出教材与《高中课标》是相符合的。当然,教材在有些内容上做了适当的扩展,以为实现《高中课标》的要求做知识上的铺垫。 2.教材内容要反映地理学科的基本思想、基本结构和发展方向。 地理作为高中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对现代公民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成为《高中课标》的一条基本理念。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首先是以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基本地理观念。为此,高中地理教材需重点阐明以下基本的地理思想。 ?自然环境是人类活动的基础,自然环境有其自身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 ?人类从事各种活动,都应协调好与环境的关系,尊重自然规律,讲求环境伦理道德。 ?地理环境有明显的区域差异,人类的生产活动应因地制宜。 ?区域之间是有联系的,一个区域内地理因素发生变化,会对其他区域产生影响。 地理学科的这些基本思想,蕴涵在地理学的不同领域之中。地理学按照其研究的对象,一般可以分为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和区域地理学等不同的学科领域。为体现地理学科的基本结构,高中地理教材必修的三个“模块”,分别单独成册,反映这三个学科领域的基本内容。它们既有各自的学科背景、内容结构、价值追求,相互之间又有密切的联系。(见图1)

高中中学数学新课程培训感悟

高中中学数学新课程培训感悟 其次,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我们在教学上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多动手、多操作。让他们通过对学习资料,讨论、交流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掌握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三,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服务“教”与“学”。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电脑的普及,为现代教学提供了方便。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在课堂上不仅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演示数学几何中的图形变换,如对称、平移、折叠、旋转等,还可以利用计算机画函数的图象,以及函数的拟合等等。从而给学生提供一个更加直观、形象的印象,加深学生的对知识的理解。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走出传统课堂,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通过培训让我更加了解了新课程,在今后将以实际行动来实践新课程。 面对新课程,教师应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对于教学课而言,不能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那种追求“能够教好一节课”或“教出了几个能

考高分的学生”为目的的教学已经不符合课改精神了。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学生应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环顾周围,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许多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从头讲起;一些具有较高综合性和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教师却将知识点分化,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一些本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试验、讨论、归纳、总结的内容却被老师取而代之;一些学生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形成的独特见解和疑问,往往因为老师的“就照我教的来”而扼杀。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灵活使用挖掘教材有许多教师不适应新教材,不知道把教材与实际联系起来。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在认真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同时,学会灵活、能动地运用教材,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这样才能从“有限”的教材中无限延伸。 追求形式和效果统一的课堂。现在,一些课堂滥用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不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和科学的指导,使课堂流于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组织有效的、科学的活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问题情境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活动内容必须与学生已

2017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word版

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 (一)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概括性、专业化表述,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 值观的整合与提炼,是学生在学完本课程之后所形成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必备 品格和关键能力。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唯物史观是学习和探究历史的核心理论和指导思想;时空观念是了解和理解历史的基础,是认识历史所必备的重要观念;史料实证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所特有的思维品质,是理 解和解释历史的关键能力与方法;历史解释是在形成历史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叙述历史的能力,是检验学 生的历史观和历史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家国情怀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在思想、 观念、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历史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标志。 1.唯物史观 唯物史现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 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 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 认识。 2.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任何历史事 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 的理解。 3.史料实证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 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这是历史学的重要方法。 4.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 力与方法。 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区别只是在于解释的正误、深浅。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 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 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 5.家国情怀 家国情环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 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 (二)课程目标 1.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的学习与探究中,并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 2.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能够知道划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 够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 互关联;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据此对史事作 出合理解释。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科书物理必修1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1 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体的速度变化是有快慢之分的,理解加速度的含义及物理意义。 2.知道加速度单位的符号和读法,会用公式a=ΔV∕Δt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经历通过分析数据,归纳总结得出加速度的过程 2.采用演示、类比、比喻等一切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加速度的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能对事物进行具体分析和判断,使学生了解物理推理过程的逻辑美。 2.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调动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加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 难点:加速度的物理意义。 三、教学方法 类比、比喻,分析讨论、启发式教学。 四、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见的运动,速度一般都是变化的,举例:公共汽车起动时,短跑运动员起跑,飞机起飞和降落等等。这些物体的速度变化都要控制在一个合理的竖直范围内,所以研究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是很必要的,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看一组数据: (出示小黑板) 小黑板上所列的是五个物体的运动情况,它们都是同学们所熟悉,身边发生的事。请同学们判断一下,谁速度改变最快,谁速度改变最慢。

方法一:比较A 、B,经历的时间Δt 一样,甲的速度变化量为9m ∕s ,乙的速度变化量为6m ∕s ,经过类比后,得到A 速度改变较快。 方法二:比较B 、C 它们的速度变化量都为6m ∕s ,但所用的时间不一样,进行类比后,所用时间越少的,速度改变快,得出B 的速度变化的快。 方法三:比较C 、D 它们的速度变化是不同的,经历的时间也不一样,那么如何比较呢?可以计算平均每秒速度的变化量,即单位时间内速度变化多的速度改变快。 师:通常情况下,比较速度改变的快慢,物体所用的时间不一样,速度的改变大小也不一样,此时,我们都可以计算平均每秒钟速度的变化量。即第三种方法具有普遍意义。并由此算出以上四个物体每秒速度变化的数值分别为:3,2,0.3,0.2,27。 则速度改变的快慢就不言而喻了。 通过以上的比较,速度的改变量除以所用的时间,可以反映出物体速度改变的快慢,我们把这个比值叫加速度。 2、新课教学 ⑴定义:加速度等于速度的改变量与发生这一改变所用时间的比值。 ⑵公式:t V a ??=,且12V V V -=? 师:解释1V 与2V 的含义,另外速度的变化量与时间的比值也叫速度的变化率(见P31科学漫步)。公式出来后,单位也确定,它是一个复合单位,与学生共同分析,得出国际单位和常用单位以及读法。 ⑶单位:2s m 还有2s cm 请两个同学把小黑板上的A 、B 的加速度算出来,下面的同学计算丙、丁的加速度,要有过程。 ( 这一过程非常重要,借此学生可熟悉公式、单位,教师也可从巡视中发现错误,并引出加速度的物理意义。) 进行规范,并给出正确答案, 师生共同分析,结合定义,得出物理意义;并让学生说出其它数值的含义。 ⑷物理意义:加速度是表示速度改变快慢的物理量,其数值越大,表示速度改变越快。 讨论:加速度是矢量还是标量呢?为什么?方向如何规定? 学生讨论后,师生在一起得出速度是矢量,速度的变化量ΔV 也是矢量,单位时间内速度的改变量也是矢量,所以a 方向与ΔV 的方向相同。 问:那么计算时,如何体现出加速度的方向?下面以典型例题进行说明: 典型例题:在一次事故中,小车以10m ∕s 的速度向一面墙撞过去,碰撞时间为0.1s , 1.如果墙不牢固,墙被撞倒后的一瞬间,车仍以3m ∕s 向前冲去,求碰撞过程中的加速度?

高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高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高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新一轮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正处在实验的初步阶段,反思实验过程,总感到有一些遗憾。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对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理解还不到位,难免存在许多问题与不足。因此,在实验中,如何落实新课标,怎样根据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反思与调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下面结合自己对新课程的理解,谈谈一些粗浅的认识,以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借鉴与参考。 一、存在的几个问题 1 、教材内容与习题的搭配有不合理之处 课程标准认为:“必修课程是所有学生都要学习的内容,是整个数学课程的核心和基础”。高中数学新教材中,将传统的数学学习内容进行了充实、调整、更新和重组,注重基础性、层次性和发展性,课后习题的难度作了适当的控制,以保证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教材中还存在着内容与习题搭配不合理的地方。 2 、应用问题的设置过难 课程标准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讲清一些基本内容的实际背景和应用价值,开展“数学建模”的学习活动,设立一些反映数学应用的专题课程,即把数学应用教学当作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数学的应用自然地融合在平常的教学中。高中数学的教材中正是体现了这一课程理念的,在教材中配置了大量的应用问题,涉及到生活实际的方方面面。其中的有些问题设置过难,学生对某些内容的实际背景非常陌生,再加上原有认知水平的局限,很难从实际问题中抽象、概括出数学模型,应用问题自然成为学生学习中的一大难题。 3 、课时严重不足 教师普遍认为,教材越编越厚,习题越配越难,内容越上越多,感到教学如同追赶,课时严重不足。认真分析造成课时不足的原因还有:(1)虽然教材的可读性很强,但由于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没有改变,学生没有做到很好的预习,甚至不预习,教师的教学仍停留在以讲为主的层面上;(2)有些教师不能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大搞题海战术,就教材教教材,不放过教材中的任何一道题,忙于处理习题,影响了双基的落实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4 、很难做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数学教学中,教材提倡使用计算器或计算机,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探索数学结论,鼓励学生使用现代技术手段处理繁杂计算,解决实际问题。但对于一个不具备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的学校,是很难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如我校来自南部山区的许多学生没有见过计算机,再加上信息技术课与数学课的不同步。所以课本中设置的借助信息技术描绘函数的图像,探究函数的性质,就成为虚设。 5 、学生过于依赖于教师的讲授,学习被动 新课程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给予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和时间。但由于学生很难改变长期形成的依赖于教师讲授的学习方式,习惯于被动接受,似乎没有老师的讲就无法学习,缺乏自主合作的学习精神,更谈不上探究性学习。如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归纳结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