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科学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物科学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的研究和探索是一个被国内外高等教学管理者和教师普遍关注的主题。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着重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努力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国家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就必须切实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把人才资源作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社会环境,充分发挥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从近些年国家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竞赛,以及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部分省高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立项的投入可以看出,各级政府均已重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以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为目标的高等学校应注重培养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把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作为适应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高校作为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平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也需结合实际情况,从政策导向、培养方案优化、课程建设改革和经费投入等方面给予支持。动物科学专业具有应用性强的特点,要求学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还需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教育管理者需认清影响大学生创新的主要因素,结合专业的需求和特点,在优化知识结构、改进教学方法、强化能力培养等方面有针
对性地开展工作。
一、影响动物科学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
动物科学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畜禽养殖及相关工作,为人类提供优质高效的畜禽产品,其培养质量直接影响我国畜牧业的发展,进而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由于多方面原因,高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显得较为棘手。
1.学生思想认识不到位。改革开放给我国经济带来快速发展,但人们的思想认识没有得到同步提高,甚至还出现了一些不良习俗。在此过程中,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成员,也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物质生活丰富的影响和个别不良风气的诱惑,学生的心态变得急躁、功利,不能耐得住寂寞清苦;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上进心不强,甚至连正常的学生任务都难以完成;部分学生没有学习目标,缺乏学习动力,很多时间投入到个人感情交往上,忽视综合素质的培养;更多学生认为自己能力不够,无法开展相关研究工作,进而畏惧不参加。另外,动物科学专业亦属农科类专业,不少学生是服从志愿录取,这种现象在综合类高校比较常见,学生存在较为严重的专业思想问题,不愿在专业上花时间,只想考试应付过关,更不利于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2.教师教学方式待改进。虽然各高校都在逐步推进教学改革,但因职称评审、科研申报、岗位评聘、综合考核等导向因素的影响,使得教师对本科教学重视程度不够,不愿在本科教学和人才培养上投入精力,仅仅满足于不出现教学事故。部分教师仍然沿袭传统的教学方式,
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关注力度、重视程度不够,只停留在基础性的启示阶段,指导方式呈现出偶发性、个别化、随意性的特征[1]。与此同时,高校仍旧把考试和及格率作为考核教师和学生的主要标准,将创新能力的培养定位为第二课堂或课外活动,教师则更是将学生的创新能力归结于自身的锻炼和提高,未从教学方式方法上下功夫、多思考;只发现自己在指导学生方面所投入的精力,未充分认识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意义。值得一提的是,动物科学专业的教师在开展教学的同时,还承担了很多科研任务和科技服务工作,自身也存在精力不够分配等客观原因,难以在本科教学上投入足够时间。
3.组织活动方法需创新。在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作为育人主体学校也着力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如邀请专家学者作学术报告、组织学生赴养殖场参观、组织专业技能比武、牧场见习、实行科技导师制等等,虽然学校的各级管理部门的出发点是好的,但由于未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往往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譬如不管学生是否对学术报告感兴趣要求学生全部进入会场,导致大多数学生对学术报告厌倦;组织学生参观养殖场,缺少相关的专业情况介绍,学生难得有机会问为什么,反而让学生感觉是去看热闹;虽然实行了科技导师制,但由于缺乏相应的平台及激励措施,使得导师不热心指导学生,学生无事可做。诸如这些,都需要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改进工作方式方法,提高活动质量和效果。
4.学校管理措施未到位。学校管理状况如何决定了各项制度和活动的执行效果。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会出现重文件发布,轻实际落实的
现象,导致所制定的各项政策措施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和指导;学校各部门官本位思想严重,难以有效地沟通和配合,很多程序设置复杂,不便于执行,导致多种平台流于形式;评价指标不科学,表现为过于单一和功利化;相关考核验收、评优奖励等配套制度不健全,缺乏长效机制的保障,难以调动师生的积极性。所有这些,都因管理问题使得原本较好的活动无法很好地贯彻执行,而影响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相关部门在策划活动的初期就要全盘考虑,做好沟通协调,简化程序,以便于活动得到较好地落实,提高活动效果。
二、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的途径和方法
高等学校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需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依据科技发展和社会需求,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1.开展引导式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国家鼓励高校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中作出贡献。为此,高等学校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体制,以提高人才培养水平。要树立人人成才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改革传统的考核办法和单一的评价标准,实施创新学分制,即把学生的创新成果折算成相应的学分予以注册,以便对学生创新成果的量化考核和学生创新能力的物化肯定。
合理的课程体系不仅起到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打下扎实专业基础的作用,而且有利于良好能力结构的形成,要本着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的原则,推进和完善学分制,将课程分为若干模块,各模块自成体系且相互联系,让学生自由选择,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条件;实行弹性学制,促进文理交融,促使学生养成创新思维的习惯;第一学期课程设置可以以科研为主线,适当安排科研规范、科研方法、科研项目等专题讲座,指导大学生如何做好科技创新工作。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秉承奉献精神,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子女,加强教育和引导,使学生能够重视学习、认真学习,奠定较为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努力实施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等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氛围;主动关心学生,对学生所提出的疑问进行分析,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其创新意识的增强。
2.实施创新性教学,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如结合本学科特点,运用启发式、双向式、课题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进行研究性学习,使学生达到学会求知方法和提高运用知识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动物科学专业学生总体不够活跃这一特点,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见解,加强师生间、学生间的双向交流,培养学生发散性、求异性的思维习惯。教师通过科研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深化对所讲授知识的认识,把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