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论文《古代汉语的判断句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研究

根据角度和标准的不同,句子有不同的划分类型,根据谓语的性质,可划分为叙述句,描写句和判断句,这种语言现象存在于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中,就判断句而言,有其固定的结构类型,并在古汉语中占有重要位置,在此主要论述一下古汉语的判断句式。

所谓判断句:是以名词或名词性词且对主语进行判断,说明主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的一种句子形式。现代汉语判断句,主谓之间一般要有判断词“是”来联系,如“中华民族是传大的民族”,古代汉语没有判断词,有时在主语后加代词“者”,复指主语,引出谓语。或在谓语后加语气词“也”,表达判断语气。现代汉语判断句的否定用“不是”,古汉语判断句的否定用否定副词“非”。

古代汉语判断句之特点:

1、不用判断动词。古代汉语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动词,而是把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用作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说明主语所表示的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谓语所表示的内容和主语所表示的内容是同一关系或类属关系。如:

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冯谖客孟尝君》)

翻译时,都要添加上判断动词“是”字,如“臣本布衣”,当译为“我本来是平民”。

2、谓语前有状语。在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谓语前,常常有状语。按一般规则来说,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前不应该有状语,但他们在古代汉语中是用作谓语的,在谓语前有状语,就符合一般的语法规则了。如: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鸿门宴》)

这里的“必”是副词,在这里用于判断句的谓语前作状语。语译时,要在状语后加上一个判断动词“是”字,可译为“夺取项王天下的必定是沛公”。译文中的“是”字是现代汉语判断句不可缺少,不能误以为是“必”“即”等译出的,也不能误以为用于判断句谓语前的副词就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判断动词。

3、语气助词常参与其中。判断句常常在主语后面用语气助词“者”字表示提示,在谓语后用语气助词“也”字煞句。主语是“者”字短语的,“者”字不是语气助词,而是代词,是主语的一部分,从表达效果看,也有提示的作用。“者”“也”的使用相当灵活,有同时使用,有只用“者”字的,有只用“也”字的,有“者”“也”都不用的,还有在平行的两个判断句之后用一个“也”字的。

4、主语可以省略。古代汉语判断句的主语,在一定情况下可以省略,在文言中是很常见的。其主语有时根本不出现,也有时承上文而省略。在这种情况下,句末的“也”就必不可少了。如: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

古代汉语判断句之常见形式:

1、“……者,……也。”

这种格式的判断句,在主语后用语气助词“者”表示提示,在谓语后用语气助词“也”煞句以加强肯定语气。如: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主语“诸葛孔明”后用“者”表示提示,谓语“卧龙”后用“也”煞句,语译时“者”和“也”都略去不译,添上判断词“是”。全句译为“诸葛孔明是隐居的俊杰。”应该留意,从结构形式看,判断句主语后有“者”的,不要以为都是语气助词,有的主语是由“者”字词且充当的,“者”字是代词,是主语的一部分,如: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管晏列传》)“生我者”、“知我者”也是“者”字词组,语译为“生育我的人”和“了解我的人”,分别作判断句主语。

2、“……,……也。”

这种格式的判断句,在主语后不用语气助词“者”字,只在谓语后面用语气助词“也字煞句,以加强肯定语气。如:董狐,古之良史也。(《晋灵公不君》)在主语“董狐”后没有“者”提示,在谓语“古之良史”后有语气助词“也”煞句。

3、“……者,……。”

这种格式的判断句,主语后用语气助词“者”表示提示,谓语后不用语气助词“也”字。如:①陈婴者,故东阳令史。(《项羽本纪》)②天下者,高祖天下。(《魏其武安候列传》)

4、“……,……。”

这种判断句,在主语和事后面,既不用语气助词“者”,也不用语气助词“也”,同样构成判断。如:荀卿,赵人。(《孟子荀卿列传》)这种句式,由于没有语气助词作标志,在没有标点断句的情况下,往往不易辨认,应格外留意。如:①秦虎狼之国。(《屈原列传》)②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出师表》)③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孙子吴起列传》)例①“秦虎狼之国”语译为“秦是虎狼一样的国家”,例②“臣本布衣”语译为“我本是平民”,例③“夫鲁小国”语译为“鲁国是个小国”,不能只认为是偏正结构──鲁国的小国。

上面四种结构形式中,以1、2式为多见,判断的标志明显,判断的意味较强;以3、4式为少见,判断的意味弱一些,但不能由此说1、2两种形式是判断句不限于这两种形式,而这两种形式也不都是判断句。如《淮阴侯列传》:“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也。”这是叙述句,又如《劝学》:“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这是描写句。

我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发展史,前人的撰写和研究,为我们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知识和典章珍品,其中古代文化知识内容极为可观,从形式上看它们都是以文言文的形式写成的,多数的内容都是我们应当继承和掌握的文化遗产,因而我们必须认认真真、脚踏实地地学习汉语的基础课程──古代汉语,尤其像古代汉语中有着结构标志及特殊情形的判断句式,掌握它的固定结构和此句式的自身特点,并与现代汉语有机结合,将二者综合运用,兼收并蓄,从而提高自己驾驭语文工具的能力,增强现代汉语的表现力,这无论是对进一步研究和揣摩古代汉语的文化内容,还是对开展自身在教育领域中品味研读文言文内容的工作,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在拓展自身知识水平的同时,把文言文学习导向纵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