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版教程高考总复习生物(经典版)复习讲义特色专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色专题素养提升
一、生命科学史
一、考试说明对“获取信息能力”的要求
1.能从提供的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
2.关注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与生命科学相关的突出成就................................
及热点问题
.....。
二、生物学重大发现(生命科学史)的启迪
生命科学发现史能够提供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成为结论的知识,更是科学探究过程中所体现的思想和方法。
后者是高中生物新课程中重点强调的,同样也会成为高考考查的重要方向。
三、教材为我们提供的生物学重大发现
1.细胞学说
2.细胞膜结构模型的研究
3.酶的发现过程
4.光合作用发现史
5.孟德尔遗传定律的研究过程
6.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7.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8.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
9.DNA半保留复制的探究过程
10.基因和染色体关系的发现
11.遗传密码的破译
12.生长素的发现
13.促胰液素的发现……
四、典型例题
1.请回答下列与研究细胞膜结构有关的问题
(1)1895年,Overton研究各种未受精卵细胞的透性时,发现胆固醇、甘油等脂溶性物质容易透过细胞膜,不溶于脂质的物质透过细胞膜相对困难;另外有人发现细胞膜会被蛋白酶水解,这些事实表明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中有____________________。
(2)科学家在进行细胞膜化学成分的分析时,需制备较纯净的细胞膜。
从真核细胞分离出纯的细胞膜较为困难,因为会有细胞内其他的膜混杂。
哺乳动物细胞内其他的膜结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而人或哺乳动物的成熟
红细胞,没有内膜系统,将其用________处理后,造成红细胞破裂,再将溶出细胞外的物质冲洗掉,剩下的结构就是较纯净的细胞膜。
(3)1970年,科学家进行人鼠细胞的融合实验,过程如下图所示:
这个实验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脂质(磷脂)和蛋白质
(2)细胞核膜、线粒体膜、内质网膜、高尔基体膜、溶酶体膜蒸馏水
(3)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构成细胞膜的蛋白质分子(抗原)是可以运动的
2.某小组在“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活动中,作出的假设是:绿叶在光照下能够合成淀粉。
据此假设该小组设计如表实验方案,请据表回答相关问题:
(1)实验前,将天竺葵放在黑暗中一昼夜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班同学们讨论后认为:按上述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不能对“绿叶在光照下能够合成淀粉”的假设进行探究,应将甲组的环境条件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实验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该实验过程,我们最后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把叶片中原有的有机物耗尽或转运走(2)黑暗、适宜温度、充足空气
(3)甲组叶片不变蓝,乙组叶片变蓝
(4)绿叶在光照下能够合成淀粉
解析(1)实验前,将天竺葵放在黑暗中一昼夜的目的是将叶片中原有的淀粉运走或耗尽,排除原有的淀粉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这样实验中用碘液检验的淀粉只可能是叶片在实验过程中制造的,而不是叶片在实验前贮存的。
(2)对照实验是唯一变量实验,从表格中可看出,甲组、乙组有两个变量:光和温度,所以按上述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不能对“绿叶在光照下能够合成淀粉”的假设进行探究。
根据“绿叶在光照下能够合成淀粉”的假设,该实验的唯一变量是光照,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所以应将甲组的环境条件改为:黑暗、适宜的温度、充足空气。
(3)(4)光照下天竺葵叶片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因此滴加碘液后变蓝色;黑暗环境中天竺葵叶片因缺乏光,没有进行光合作用,不能制造淀粉。
因此甲组植物叶片滴加碘液后不变蓝,乙组植物叶片变蓝。
根据实验得出结论:绿叶在光照下能够合成淀粉。
3.在研究生物的遗传物质的过程中,人们做了很多的实验进行探究,包括著名的“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1)某人曾重复了该实验,步骤如下图。
请分析以下实验并回答问题:
A.将一部分S型细菌加热杀死;
B.制备符合要求的培养基,并分为若干组,将菌种分别接种到各组培养基上(接种菌种见上图中文字所示);
C.将接种后的培养基放在适宜温度下培养一段时间,观察菌落的生长情况(见
上图)。
①本实验的对照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本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2)请利用DNA酶作试剂,选择适当的材料和用具,设计实验方案,验证“促进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的物质是DNA”,并预测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①设计方案:
第一步:从S型细菌中提取DNA;
第二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分别处理:
培养基编号 A B C
处理
第三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②预测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答案(1)①1、2、3组②S型细菌中的某种物质(转化因子)能使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
(2)①第二步:制备符合要求的培养基
第三步:将R型细菌分别接种到三组培养基上
第四步:将接种后的培养基的装置放在适宜的温度下培养一段时间,观察菌落的生长情况
②A、C组中未长出S型细菌的菌落,只有B组培养基中出现了S型细菌的菌落;说明DNA分子可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4.1952年“噬菌体小组”的赫尔希和蔡斯研究了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在侵染过程中的功能,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噬菌体作实验材料具有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
(2)获得分别被32P或35S标记的噬菌体的方法是:
第一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从而追踪在侵染过程中____________________变化。
(4)侵染一段时间后,用搅拌机搅拌,然后离心得到上清液和沉淀物,检测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得到如图所示的实验结果。
搅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所以搅拌时间少于1 min时,上清液中的放射性________。
实验结果表明当搅拌时间足够长以后,上清液中的35S和32P分别占初始标记噬菌体放射性的80%和30%,证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中“被侵染细菌”的存活率曲线基本保持在100%,本组数据的意义是作为对照组,以证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否则细胞外________放射性会增高。
(5)本实验证明在病毒传递和复制遗传特性中________起着重要作用。
答案(1)结构简单,只含有蛋白质和DNA(核酸)
(2)用含32P和35S的培养基分别培养大肠杆菌用噬菌体分别侵染被32P和35S
标记的大肠杆菌
(3)DNA和蛋白质的位置
(4)将噬菌体和细菌分离较低DNA进入细菌,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细菌没有裂解,没有子代噬菌体释放出来32P
(5)DNA
解析(1)噬菌体属于病毒,病毒是生物界最小的一种非细胞生物,并且结构简单,组成物质中只有蛋白质和核酸。
(2)赫尔希和蔡斯在实验时,由于噬菌体不能直接生活在培养基中,因此用含32P和35S的培养基分别培养大肠杆菌,再用噬菌体分别侵染被32P和35S标记的大肠杆菌的方法分别获得被32P和35S标记的噬菌体。
(3)其中32P标记噬菌体的DNA,35S标记的噬菌体的蛋白质,从而追踪在侵染过程中DNA和蛋白质的位置变化。
(4)搅拌的目的是将噬菌体和细菌分离,所以搅拌时间过短时,含有放射性的蛋白质外壳就会留在细菌表面而进入沉淀物中,从而使得上清液中的放射性较低。
由于32P标记噬菌体的DNA,35S标记的噬菌体的蛋白质,实验结果表明当搅拌时间足够长以后,上清液中的35S和32P分别占初始标记噬菌体放射性的80%和30%,证明DNA进入细菌,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
图中“被侵染细菌”的存活率曲线基本保持在100%,本组数据的意义是作为对照组,以证明细菌没有裂解,没有子代噬菌体释放出来,否则细胞外32P放射性会增高。
(5)由于DNA进入细菌中并且产生子代噬菌体,因此本实验证明病毒传递和复制遗传特性中DNA起着重要作用。
5.人类对遗传物质作用机理的探索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请根据下列科学史实回答问题:
(1)噬菌体SP8 DNA分子的两条链碱基组成很不平衡,其中一条链富含嘌呤,另一条链富含嘧啶。
1962年前后,Marmur和Doty用SP8侵染枯草杆菌后,从枯草杆菌中分离出RNA,与打开的SP8 DNA两条链进行分子杂交,发现噬菌体SP8侵染细菌后形成的RNA只与富含嘌呤的DNA链互补配对形成杂合分子,这一结果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科学家发现细胞中有三类RNA,一类是核糖体的组成成分,一类能与特定的氨基酸结合,还有一类合成后几小时就会降解,其中哪一类是将DNA的遗传信息传递给蛋白质的“信使”呢?
1958年,Crick提出如下观点:核糖体RNA是“信使”——不同核糖体RNA 编码不同的蛋白质,简称“一个核糖体一种蛋白质”。
1961年,Jacob和Brenner 对这个假说进行了检验,实验过程如图所示。
①该实验中,若核糖体上出现放射性,说明该核糖体正在__________________。
②已知噬菌体侵染细菌后,细菌的蛋白质合成立即停止,转而合成噬菌体的蛋白质。
因此如果核糖体RNA是信使,那么实验结果将会是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核糖体RNA不是信使,那么实验结果将会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最终Brenner的实验结果证明核糖体RNA不是“信使”。
③RNA的合成过程叫做________,在此过程中,DNA________(填“全部”或“部分”)解螺旋,由________酶催化连接成RNA。
如果某基因中含有30%的A,那么由其控制合成的RNA中U的含量________。
答案(1)SP8侵染枯草杆菌形成的RNA是以DNA中富含嘌呤的链为模板转录的
(2)①翻译合成蛋白质②轻核糖体有放射性,重核糖体无放射性重核糖体有放射性或轻、重核糖体均有放射性③转录部分RNA聚合不确定解析(1)由题干“SP8侵染细菌后形成的RNA只与富含嘌呤的DNA链互补配对形成杂合分子”说明RNA是以DNA一条链为模板转录的。
(2)①由于氨基酸具有放射性,若核糖体上出现放射性,说明该核糖体正在合成蛋白质。
②由于噬菌体侵染细菌后,细菌的蛋白质合成立即停止,转而合成噬菌体的蛋白质,所以如果实验结果是“轻核糖体有放射性,重核糖体无放射性”,则表
明核糖体RNA是信使RNA;如果实验结果是“重核糖体有放射性或轻、重核糖体均有放射性”,则表明核糖体RNA不是信使RNA。
③以DNA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称为转录;转录过程与DNA复制一样,在解旋酶和RNA聚合酶的作用下,边解旋边转录。
由于转录只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进行,所以无法计算一条链中A的含量。
那么由其控制合成的RNA中U 的含量就不确定。
6.1902年,斯他林和贝利斯从小肠黏膜提取液中发现了促使胰液分泌的物质——促胰液素。
他们的实验设计如下:
二:在胃酸(盐酸)作用下,小肠黏膜产生的某种化学物质,进入血液,随血液循环输送到胰腺引起胰液分泌,
A.剪取甲狗的一段小肠(短时间内有生物活性),刮取黏膜并用稀盐酸浸泡,把浸出液过滤后注入乙狗的静脉,大量分泌
胰液
B.对照实验,
(1)假设一的实验结果是:胰液的分泌________(填“是”“不是”或“不只是”)由神经调节引起的,还可能与____________有关。
(2)假设二的对照实验的处理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假设成立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
实验组中,盐酸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述实验证明胰液的分泌过程是由________调节完成的。
(4)当人们知道胰腺内的胰岛细胞能分泌胰岛素后,试图从磨碎的胰腺组织中直接提取胰岛素,但均未成功,其原因可能是胰岛素被____________分解了。
答案(1)不只是盐酸刺激后小肠产生的分泌物
(2)刮取从未经过盐酸刺激的狗的小肠黏膜并磨碎后,将提取液注入实验动物的血液中检测不到大量胰液刺激小肠黏膜产生促进胰液分泌的某种化学物质
(3)神经调节和体液(4)胰腺分泌的胰蛋白酶
解析(1)分析假设一,A、B、C、D的实验结果可知,胰液的分泌不只是由神经调节引起的,还可能与盐酸刺激后的小肠产生的分泌物有关。
(2)分析假设二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小肠黏膜产生的某种化学物质,因此对照组的实验应该不含有小肠黏膜产生的某种化学物质,因此按照实验设计的单一变量和对照原则,对照组的处理方法是取从未经过盐酸刺激的狗的小肠黏膜并磨碎后,将提取液注入实验动物的血液中,如果对照组检测不到大量胰液,说明假设成立。
假设二的A中盐酸的作用是刺激小肠黏膜产生促进胰液分泌的某种化
学物质。
(3)由假设一知,电刺激支配胰腺的神经,有少量胰液分泌,由假设二知,盐酸刺激小肠黏膜会生成促进胰液分泌的物质,所以胰液的分泌既受神经调节,又受体液调节。
(4)由于胰岛素的本质是蛋白质,胰腺分泌的胰蛋白酶可将胰岛素分解,因此从磨碎的狗的胰腺组织中提取不到胰岛素。
二、生物科学研究方法
一、教材为我们提供的科学研究方法
1.假说—演绎法
(1)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发现过程。
(2)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的探究历程
从萨顿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到摩尔根通过实验验证这个假说,整个过程体现了“假说—演绎”的应用。
同时,从摩尔根发现果蝇中出现一只白眼雄蝇到提出“控制白眼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到最后通过实验证明,也是“假说—演绎”的经典应用。
(3)DNA复制方式的提出与证实。
2.建立模型法
(1)由于种种原因,直接用研究对象进行研究非常困难或者不可能,可以用建立模型的方法进行研究。
建立模型时,人们常对认识对象进行简化的概括性描述。
经过分析,从复杂的生物学问题中提取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用形象化的手段描述主要因素间的关系。
模型可以是物质形式的,也可以是思维形式的。
模型一方面需要被检验,另一方面可以对未来做出预测。
(2)通过建立模型的方法进行研究的实例
①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研究——流动镶嵌模型
②研究细胞大小与细胞物质交换效率的关系模型
③沃森、克里克建立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④种群J型增长和S型增长数学模型
3.调查法
(1)丰富度的调查与种群密度调查的比较
(2)遗传病发病率与遗传方式的调查的比较
4.同位素标记法
(1)常用的示踪元素:如3H、14C、15N、18O、32P、35S(蛋白质的特征元素)等。
(2)教材应用
5.在生物学中,和同位素标记法类似的另一种方法——荧光标记法。
教材应用:
(1)细胞融合实验:这一实验很有力地证明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流动性。
(2)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运用荧光标记的手段,可以很直观地观察到某一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6.离心法
(1)常用离心法:差速离心法、密度梯度离心。
(2)实例:分离细胞器、探究DNA复制方式、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等。
7.纸层析法:分离色素。
二、典型例题
1.“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
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演绎推理→检验推理→得出结论”五个基本环节。
孟德尔利用该方法发现了两大遗传规律。
下列对孟德尔的研究过程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A.孟德尔在豌豆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遗传实验基础上提出研究问题
B.孟德尔所作假设的核心内容是“性状是由位于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
C.孟德尔为了验证所作出的假设是否正确,设计并完成了正、反交实验
D.孟德尔发现的遗传规律能够解释所有有性生殖生物的遗传现象
答案 A
解析孟德尔是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遗传实验基础上提出研究问题的,A正确;孟德尔所作假设的核心内容是“性状是由遗传因子控制的”,孟德尔所在的年代还没有“基因”一词,“基因在染色体上”是在孟德尔之后发现的,B 错误;孟德尔为了验证所做出的假设是否正确,设计并完成了测交实验,C错误;孟德尔发现的遗传规律只能解释有性生殖生物的核基因的遗传,D错误。
2.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关于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有曲线图和数学方程式。
下列关于种群的“J”型曲线增长的叙述错误的是()
A.数学方程式模型可表示为:t年后种群数量为:N t=N0λt
B.条件是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C.出生率远大于死亡率
D.K值是固定的
答案 D
解析“J”型增长曲线的数学方程式模型可表示为:t年后种群数量为:N t=N0λt(第二年的数量为第一年的λ倍),A正确;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持续增加,呈现J型,B正确;理想条件下,种群的出生率远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持续上升,C正确;J型曲线种群数量持续上升,不存在K值,D错误。
3.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A.标志重捕法调查野兔种群密度时个别标志物脱落
B.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
C.样方法调查法国梧桐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
D.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统计方格内和在相邻两边上的菌体
答案 C
解析根据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可知,若部分野兔身上的标志物脱落,则会导致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偏小,最终导致实验所得到数值比实际数值大,A错误;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发病率,则应在群体中抽样调查,若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会导致所
得到数值比实际数值偏大,B错误;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会偏小,C正确;对于压在边界上的个体计数原则:统计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个体,数据基本不变,D错误。
4.下图表示从血液中制备核糖体的大致过程,对该过程的叙述不合理的是()
A.步骤①加入14C氨基酸的目的是为了在步骤⑤中检测核糖体
B.步骤②的目的是破坏细胞膜
C.该过程运用了渗透作用原理、同位素示踪法、离心法、层析法
D.步骤③、④的目的是分离细胞器或细胞结构
答案 C
解析14C氨基酸是合成蛋白质的原料,而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所以步骤①加入14C氨基酸的目的是为了步骤⑤检测核糖体,A正确;步骤②中加入蒸馏水会使细胞吸水涨破,破坏细胞膜,B正确;该过程运用了渗透作用原理、同位素示踪法、离心法,但没有运用层析法,C错误;不同细胞结构的比重不同,因此步骤③、④的目的是用差速离心法分离细胞器和其他细胞结构,D正确。
5.以下有关研究方法的运用,叙述正确的是()
A.科学家一般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化学反应过程B.萨顿研究蝗虫的减数分裂,提出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运用的是假说—演绎法
C.沃森和克里克运用建构数学模型的方法研究DNA的结构
D.摩尔根进行果蝇杂交实验,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运用了类比推理法
答案 A
解析鲁宾和卡门用18O分别标记水和二氧化碳证明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来自于水,卡尔文追踪光合作用中碳元素的行踪,了解到光合作用中复杂的化学反应,A正确;萨顿推论出基因在染色体上运用的是类比推理法,B错误;沃森和克里克用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研究DNA的复制方式,C错误;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运用了假说演绎法,D错误。
6.选择正确的实验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下表是一系列生物学实验及其常
用的实验方法,其中正确的有几项()
A.二项B.三项C.四项D.五项
答案 C
解析观察洋葱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是染色法,②错误;研究细胞器的结构和种类是差速离心法和显微镜观察法,③错误;调查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常用取样器取样法,④错误。
7.下图中甲表示某森林植物的景观,乙表示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物种组成是决定群落性质的最重要因素。
为了统计群落的植物种类组成,在群落的中心部位选取样地,用随机法取样,首先要确定样方面积。
系列取样统计结果如图乙。
①试写出该研究的课题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种
研究方法叫做__________。
②图乙显示:在一定范围内,随样方面积的增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调查该森林物种数的样方面积最好是________m2。
③若选取3个合适的样方对某种乔木计数的结果分别是n1、n2、n3,则该乔木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____株/m2。
(2)导致景观图中植物分层现象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________,森林对太阳能的利用率高于农田的主要原因是森林具有复杂的________结构。
若要调查景观图中森林群落的结构,请写出主要的调查项目(调查设备略):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答案(1)①某森林物种数与面积的关系研究(只要合理均给分)样方法②物种数迅速增多,并逐渐达到最多后保持稳定S0
③(n1+n2+n3)1
3S0
(2)光垂直①垂直结构:动植物的分层,不同层次上生物的种类和种群密度等
②水平结构:水平方向上不同地段的群落物种组成和种群密度等
解析(1)①据图分析,横坐标是样方面积,纵坐标是物种数,因此该研究的课题是某森林物种数与面积的关系研究。
②图乙表示树木的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分析题图可知,在面积为0到S0之间,随着面积增大,物种数目增多,S0之后随面积增大,物种数目不再增多,因此调查该地区物种数的样方面积最好是S0 m2,物种数达到最多而且保持稳定。
③若选取3个合适的样方,对该森林某种乔木计数的结果分别是n1、n2、n3,
则该乔木的种群密度约为(n1+n2+n3)1
3S0。
(2)导致景观图中植物分层现象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阳光,森林中有高大的乔木、灌木和草木等复杂的垂直结构,所以对太阳能的利用率高于农田。
根据群落结构的种类及定义可知,主要调查项目应该是①垂直结构:动植物的分层,不同层次上生物的种类和种群密度等;②水平结构:水平方向上不同地段的群落物种组成和种群密度等。
三、实验与探究
一、实验变量分析
1.三类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分析
2.教材中探究类实验的变量分析
二、实验设计中遵循的有关原则
1.对照性原则
对照实验是指除所控制因素不同外,其他条件完全相同的实验。
科学地设置对照实验,能够有效地排除其他因素干扰实验结果的可能性。
设置对照组有4种方法:
2.单一变量原则和等量原则
即除自变量以外,应使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无关变量保持相同且适宜。
如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速率影响,唯一变量是光照强度,无关变量CO2、温度等要保持一致。
3.平行重复原则
在实验设计中为了避免实验结果的偶然性,减小实验误差,必须对所做实验进行足够次数的重复,以获得多次实验结果的平均值,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如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动态变化的实验中,每次计数都要重复至少3次。
4.科学性原则
在设计实验时必须有充分的科学依据,即实验目的要明确,实验原理要正确,实验研究的材料和实验方法的选择要恰当,整个实验设计的思路和实验方法的确定都不能偏离实验原理、有关的生物学知识及其他学科领域的基本知识。
(1)选材科学性:如鉴定还原糖的实验中不能以西瓜汁为实验材料,因为西瓜汁的红色会干扰颜色反应。
(2)实验方法科学性:如使用双缩脲试剂时应先加入A液,再加入B液。
注:实验设计时还有其他原则,如可行性原则,即从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到实验材料用品的选择、实验操作等,都要符合实验者的一般认知水平,满足现有的条件,具有进行实验和完成实验的可能性;简便性原则,即实验、材料容易获得,实验装置简化,操作简便,效果明显并能在较短时间内完成等。
三、实验设计与分析
1.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的区分
(1)根据语言描述快速区分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
(2)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