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理论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答:
1、简述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有哪些?
(1)可靠性: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2)相关性: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
(3)可理解性: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4)可比性: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相互可比
(5)实质重于形式: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仅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6)重要性: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
(7)谨慎性: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8)及时性: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2、简述我国关于会计本质的主要观点
(1)管理工具论:认为会计是“反映和监督生产过程的方法,是经济管理的工具”。
(2)管理活动论:认为会计指的就是会计工作;会计的本质是一种管理活动,具有直接履行经济管理的职能;会计管理水平的提高,有赖于诸要素的优化组合;应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主轴建立会计管理理论。
(3)信息系统论:认为会计的定义是旨在提高企业和各单位活动的经济效益,加强经济管理而建立的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同时,又相关联地强调了会计具有反映和控制两大基本职能。
3、简述会计理论的特征
(1)客观性:会计理应具有客观性,必须是对客观现象与事物(会计实务或会计行为等)的真实反映而不是歪曲反映,这是会计理论的最基本特征。
(2)全面性:会计理论应具有全面性(或称普遍性)。即某一会计理论所涉及的内容应当体现出涉及面广、包含量大的特点,具有较好的普适性。
(3)逻辑性:逻辑指的是理性思维或抽象思维,它以理论的形态反映客观事物的规律性。
(4)规范性:规范性是指从逻辑性方面把会计活动的规则概括出会计理论概念,规范性也可称为抽象性。
(5)实践性:会计理论的实践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会计理论来源于会计实践;二是会计理论反作用于会计实践;三是会计理论的正确性要在会计实践中加以验证。
(6)系统性:会计理论的各个组成部分和理论要素之间,应保持科学严密的逻辑关系,保持前后一贯性。
(7)发展性:创新与发展是会计理论的永恒话题。
4、比较西方关于会计目标的几种主要观点:
西方关于会计目标主要有受托责任观、决策有用观、契约成本观
决策有用与受托责任学派都是以商品经济,资源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为出发点和客观依据的。但是从产生条件看,受托责任的会计思想在存在委托代理关系的情况下就可以形成;而决策有用观是建立在资本市场和证券市场的形成基础之上的。契约成本观的会计目标相比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来说更加稳定。从契约角度看,企业是多个产权主体缔约的结果,而在不同历史阶段主要缔约方对信息的需求不同。因此财务会计目标内容在不同经济背景下会表现为不同的内容,如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但是根本的目标都是为了降低契约成本而提供信息。
从会计目标的主体角度看,受托责任观从提供会计信息主体的角度描述了财务会计目标,即资源的受托者管理层(包含会计人员在内的会计信息提供者)通过财务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程序向委托方报告和交卸受托责任。决策有用观从使用会计信息主体角度来规定财务会计目标的内容,即会计信息使用者期望财务会计信息系统能够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由此可见,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均是从单一会计目标主体角度来定义目标内容的。而契约成本观则概括了企业契约联结体中的各个参与者(包括会计信息提供者和使用者)对会计运行机制的竞争性要求的共识。从这个意义上看,契约成本观较之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是一种更为全面的财务会计目标内容的表述。并且在契约成本观下,可以合理的解释多种计量模式并存的必要性,即各参与者竞争性要求协调和博弈的结果。这恰恰消除了决策有用观中时间基础与计量属性逻辑不一致的矛盾。
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中均含有契约属性。受托责任观下,利益相关者与企业之间的的委托受托责任关系本质上就是一种契约关系,受托方向委托方报告其受托责任履行过程和结果的义务源于降低契约成本这一竞争性要求。而决策有用观下,利益相关者对决策有用信息的需求,从根本上看也是出于降低契约成本的目的。因此,从契约角度来定义财务会计目标较之于受托责任观、决策有用观以及目标融合论是一种更全面更深刻的表述。
5、简述西方关于会计目标的主要观点:
(1)受托责任观
资源的受托方接受委托,管理委托方所交付的资源。作为资源的受托方,承担了如实的向资源的委托方报告其受托责任的履行过程与结果的义务,而这种报告,主要是运用财务报告为手段。以受托责任为目标的财务会计特别强调会计计量的结果要客观、可靠,要有助于提供说明受托者的受托经管责任及其履行情况的信息,有利于进行业绩评价。
(2)决策有用观
财务报告应该提供对现在的和可能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使用者做出合理的投资、信贷及类似决策有用的信息。财务报告应该提供有助于现在和可能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使用者评估来自
销售、偿付、到期证券或借款等的实得收入的金额、时间分布和不确定性的信息;财务报告应能提供关于企业的经济资源、对这些资源的要求权(企业把资源转移给其他主体的责任及业主权益)、以及使资源和对这些资源的要求权发生变动的交易、事项和情况影响的信息。策有用观立足未来,为信息使用者提供的信息主要集中于有关未来现金流量的信息,因此在计量属性方面应采用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但是决策有用学派并未遵从逻辑推理,在各种以决策有用观为理论基础的文献中,大多主张多种计量属性(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和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并存择优。考虑到通货膨胀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3)目标融合论
所谓融合,意指财务会计目标的两种观点——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可以互相融合。
(4)契约成本论
随着实证研究方法在会计应用中的逐步深入,有些学者(主要以Watts and Zimmerman 为代表)开始尝试用实证研究的思路来解释财务报告目标。他们认为,既然会计和审计是作为企业契约的监督工具而产生,那么企业财务报告的目标就是降低企业——作为一系列契约的联结——的契约成本(包括签约成本和监督成本等)[i]。由此形成财务报告目标的又一观点,即契约成本论(也称交易费用观)。
6、财务与会计的关系(第四章9页)
1.两者总体来讲,有“大会计观”、“大财务观”和“财务与会计平行观”三种学说。管
理活动论者主张“大会计观”,他们认为,“若把财务理解为资金运动,把财务管理理解为理
财,那么它与会计管理就没有什么本质的差异了”。信息系统论者立足于“财务与会计平行
观”。
2最新的提法认为①对价值运动质的揭示,信赖政治经济学,但其质的协调,应信赖财务管理学(财务关系)。②财务管理学侧重于控制和协调,会计学侧重于量的揭示,但在适
时控制方面交叉,会计所承担的适时控制,不只是监督;③把会计与财务并列,或者说把财
务管理从会计管理理论中独立出来,并不否定会计亦具有管理职能。④会计所承担的适时控
制部分,是会计内含的一部分。
7评述我国企业会计报表要素与会计报表项目协调性
会计报表要素是指构成会计报表的必要的组成部分。
会计报表要素的具体内容主要分析了以下6个项目:
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所有者权益是所有者对企业资产的剩余索取权,它是企业资产中扣除债权人权益后应由所有者享有的部分,既可反映所有者投入资本的保值增值情况,又体现了保护债权人权益的
理念。
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