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邛海湖环境保护规划实施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昌市邛海湖环境保护规划实施方案
一、工程区简况
1、邛海湖简况:
邛海位于西昌市东南约5公里,其流域范围位于四川凉山州境内,跨西昌、昭觉、喜德三市县。其中西昌市所辖的范围占流域面积的70%。邛海是四川省第二大淡水湖,南北长10.3公里,东西最宽处 5.6公里,平均湖宽 3.8公里,周长37.2公里。按湖泊水位1510.3M计,湖面面积27.87平方公里,最大水深18.32M。湖泊东、南、西三面环山,北面与西昌市区相连。邛海属长江流域,雅砻江水系,安宁河支流海河的源头淡水湖泊。多年平均湖面降水量2650×104m3,湖泊补给系数9.97,多年平均径流深760㎜,多年平均径流量1.2亿m3,湖水滞留时间834天。邛海被誉为西昌市的“母亲湖”,已被四川省列为饮用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2002年被列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作为一个重要的高原湖泊,在维持生物多样性和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科学、美学和娱乐等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邛海湖区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和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给邛海带来的生态环境压力越来越大。水、土资源的竞争性开发利用,农业耕地和城乡发展用地对源湖滨带的侵蚀,环境污染等,都影响到了湖滨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导致湖泊质量下降。湖泊生态系统的高度开放性,决定了其无选择地被动接纳四面八方来水。随着沿湖地区经济发展,特别随着邛海—泸山风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的实施及完善,当地的旅游资源将进一步得到开发。排入湖中污染物的数量和所占比重提高,不可避免会使湖水水质和周围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对当地的社会和经济造成极大的危害。因此,规划和治理邛海周边的环境刻不容缓。必须下决心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遏制环境污染的发展趋势,保证当地社会和经济的良好运行和持续发展。
2、邛海流域社会经济情况
邛海流域辖西昌市的西郊乡(部分)、大箐乡、海南乡、大兴乡、川兴镇、高枧乡5乡1镇及昭觉县的普诗乡和玛增依乌乡、喜德县的东河乡的部分地区。2001年流域总人口为84153人,其中农业人口67747人,占总人口的80.5%。其中属于西昌市的人口总数为78962人,占流域总人口的93.8%。流域人口分布的特点为农业人口多,所占比例大。除新村派出所统计范围均为非农业人口外,流域其他乡镇农业人口均占据绝对优势比例,其中,海南乡、大箐乡、大兴乡、川兴镇四乡镇农业人口比例达到90%以上,高枧乡、东河乡及昭觉县2乡镇则为100%农业人口。
3、邛海流域地理位置
邛海流域地处我国西南热带高原山区,即青藏高原东南之缘,横断山纵谷区,处于印度洋西南季风暖湿气流北上的通道上。流域规划面积306.67平方公里(含水域面积),其地理坐标范围大致为27°47′~28°01′N,102°07′~102°23′E。
4、邛海流域地形地貌
邛海流域以山地为主,谷坝次之,形成“八分山地、二分坝”和坝内“八分山地、二分水”的比例状态。流域地貌形态除周围的中、高山外,中间主要是邛海湖盆区。
5、邛海流域气候气象
西昌市地处低纬度、高海拔地区,受西南季风及东南内陆干旱季风交替的影响,具有中亚热带高原山地气候的特点,冬暖夏凉、干湿季分明。具体气候气象特征如下:光照充足,热量丰富;气候暖和,冬暖夏凉;雨量充沛,干湿季分明。年降雨量为1004.3㎜,平均年蒸发量1945㎜,年平均无霜期280天集中于5~10月,占全年的76.7%,年湿差小,日温差大,年温差13.1℃。年效积温5329.9℃。具有垂直差异。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递减,每升高100M温度下降0.59℃。降雨量增加30㎜。
6、邛海水文水系
邛海流域溪沟密布,河沟比降大,多年平均年径流深478.8㎜,多年平均年径流量1.2亿m3,年径流量集中于6~10月的洪水期,暴雨形成洪峰较快,洪水持续过程多在6~12小时内,洪水含沙量高,洪水陡涨陡落,多呈单峰。邛海汇入河流北有高沧河,东有官坝河,南有鹅掌河,次一级的河流有青河、干沟河、踏沟河、龙沟河等。以上河流汇入邛海后,由海河排泄,海河自邛海西北角流出后,在西昌城东和城西纳入东河、西河后转向西南注入安宁河。流域内支沟、冲沟密布,长度大于1公里的支沟众多,水系密度达0.68条/平方公里。
二、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
1、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邛海—泸山风景区是四川省著名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是凉山州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昌市是凉山彝族自治州的首府,是四川省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之一。邛海历经五十多年的沧桑,已呈现湖面面积缩小,水量减少,湖泊淤积等环境问题。邛海水质逐年恶化,水色逐渐变黑变黄,湖底湖周泥沙淤积,湖面面积缩小,蓄水量下降;湖滨带湿地退化,珍稀鱼类及禽类数量骤减;流域上游水系植被严重破坏,土地荒漠化开始出现。泥石流泛滥成灾,生态功能脆弱,保护生态环境不容缓。水体中的有机物浓度上升,富营养化较为明显。随着邛海流域社会经济的发展,邛海所承担的TP、TN负荷将有增无减,若水体得不到有效保护,富营养化进程则会加快,水环境容量将大幅度缩减,水域功能将无法保护。邛海湖滨带受到严重破坏,由于靠近湖边易于获得水资源的补给以及土壤肥沃,邛海湖滨带被开发成农田、鱼塘、住房、旅游接待设施等,不仅使保护湖泊的最后一道防线—湖滨带—遭到严重破坏,还使大量的农业、渔业及生活污染物直接排入湖泊,污染邛海水质。大量植被遭到破坏,尤其是流域上游水系的天然林。天然林是自然界中功能最完善的资源库、基因库、蓄水库、贮碳库和能量库,具有调节、涵养水源、保护水土、防风固沙、净化空气、美化环境、抵御自然灾害、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功能。邛海流域的植被主要以飞播云南松纯林为主,其构成树木种类单一,年龄和高矮比较接近,十分密集,林下缺乏中间的灌木层和地表植被。表面上看植被覆盖率在上升,但实质上确是连成片的“绿色沙漠”。邛海流域坡耕地面积较大,再加上该地区紫色松软土质条件,每逢雨季,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水土流失剥去了耕地表面约1厘M的肥土层,岩石裸露,易形成
荒漠化。泥石流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极为严重,而被破坏的生态环境短期内又难以恢复,不能起到减缓与控制危害的作用,从而形成了“泥石流—生态破坏—更频繁更大破坏泥石流”的恶性循环,导致环境破坏化、耕地贫瘠化、区域贫困化、经济发展滞后化等一系列环境、社会、经济问题。
近年来西昌市虽然投入了相当的资金、人力进行污染防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环境污染、资源开发不合理的形势仍然严峻。邛海流域周边水环境恶化趋势明显。
2、工程建设的意义
综上所述,治理和保护邛海是必要的,也是迫在眉睫的。我市以西部开发为契机,可持续发展为指导,邛海水质保护为核心,提出为实现水质保护各个领域的相关技术。以源头治污,强化循环、防止流失、系统控制、削减总量、协调发展为指导思想,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恢复并重,通过实施“绿山、洁村、净土、清水”的污染防治工程建设,强化流域环境管理和生态保护,按照统一规划、目标导向、总量控制、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强化管理的方针,协调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矛盾,在保证邛海流域生态系统的稳定的基础上,通过建设合理的、功能协调的流域生态系统,达到保护环境和合理开发利用邛海流域资源,实现人与自然平衡、发展与环境平衡、开发与保护平衡的目的,确实执行西昌市政府提出的“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持续地改善和优化人类的生存空间,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与健康发展,实现环境、经济、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的目标”,促进流域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西昌市根据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要求,将邛海—泸山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作为支柱产业。通过开发旅游资源,带动周边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产业,推动经济进步。对体现党的民族政策,加强民族团结,带动凉山经济增长,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大意义。
三、工程实施方案编制依据、原则和任务
(一)编制依据
1、《凉山彝族自治州邛海保护条例》
2、《西昌市人民政府凉山彝族自治州邛海保护条例实施细则》
3、《邛海流域环境规划总报告》
4、《邛海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5、西昌市山溪河灾害综合治理规划报告》
(二)编制原则 1、水污染防治、生态修复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的原则
以邛海水污染防治为核心,修复湖泊的生态环境、治理水土流失为重点,系统整合流域的生态服务功能,生态环境建设与流域产业的保护和开发相结合,污染防治与湖滨带景观改善、加强管理相结合。
2、重点防治邛海周边乡镇环境污染,加大农村综合治理力度的原则
以生态规律和经济发展为指导,根据乡镇环境污染特征,进行合理综合整治工程规划,实施减污、减耗、增效、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综合规划区域和乡镇环境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布局,综合解决乡镇的农业污染问题。
3、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加强管理的原则
结合区域特点,因地制宜地提出符合法发客观情况的环境目标要求,编制合理的治理方案及保护措施,强化近期中期工程,结合远期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逐步推